分享

华东第一生态农庄主:硬汉子2000元“养”出了2000万

 秀水拖蓝 2012-08-22

  在福建西部的永定县,那一座座状如城堡、又形如天外飞碟的永定土楼,曾被美国卫星误为我国大片的核武器及发射井,因而震动了美国朝野,更为土楼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和传奇故事而名扬天下。 

  而今,从这神奇的土楼中,走出了一位闻名全国的现代生态庄园主。他本来是一位职业高尚的医生,后来却因为养殖、种植各种名优主品成了资产达2千万的“珍禽大王”和庄园主。他的传奇故事曾被改编成8集电视剧《土楼人家》在中央各套播出,中央电视台7套的《农村各地》、《致富经》栏目、2套的《金土地》栏目都曾分别为他拍摄专题播出。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经济日报、福建电视台、江西卫视等全国几百家媒体都报道过他的事迹。 

  他就是福建省永定县招宝生态农庄董事长——蓝招衍。2002年4月,笔者赴永定采访了蓝招衍,他的奋斗故事相信能给无数渴望创业的人们一些启迪…… 

  2000元买个“傻蛋”,他的“馊主意”让弟弟挨了父亲两个耳光 

  蓝招衍是畲族客家人,出生在福建省永定县湖雷镇蓝屋村,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他排行老大。由于父母长期患病,加上他们养育了三男四女,人口多,因此家境特别贫寒。从幼时起,打猪草、浇菜、养牛、喂猪就成了他的必修课。特殊的生存环境,磨砺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使他对家庭有一份重重的责任感。1984年,他从福建中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医院工作,虽然很快成为医院的骨干,但当时他的工资还不到200元钱,经常是父母亲看一次病,就要花光他一个月的工资。那时候,他心中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让家庭脱离贫困现状。 

  1988年,蓝招衍的小弟蓝招宝高考落榜了,为了减轻大哥的负担,招宝四处寻找致富的门路,他养鱼、种药材、办工厂、做买卖都失败,使原来贫穷的家境雪上加霜,成了父亲眼中的败家子。就在蓝招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的时候,1990年的一顿饭改写了蓝家的命运。那天,蓝招衍和几位朋友在饭馆吃饭,见老板花45元从一个猎人手里买了只死野鸡,他心里忽然一动:一只死野鸡就能卖这么好的价钱,如果养野鸡岂不是很快可脱贫致富?巧的是,过几天他又在报纸上看到“山珍野味畅销,养殖珍禽可致富”的信息,他找招宝一商量,决定从养野鸡、鹧鸪等野生动物入手。 

  第二天,蓝招衍将家里仅有的两头大肥猪卖了,再凑齐2000元钱交给弟弟招宝,对父亲谎称说让招宝去学打金银首饰。招宝怀揣这笔钱一路啃馒头去外地学习,10多天后买回10只野鸡蛋,到家时已身无分文。“30块钱一个蛋?”一辈子在穷山村度日的老父亲听了差点气晕过去,抡起巴掌就朝蓝招宝脸上打去,做儿子的只好含泪默默走开。蓝招衍见弟弟挨了打,难过地对父亲说不要怪罪弟弟,是他叫招宝去的。父亲更是气得浑身发抖:“亏你还读过大学,怎么书越读越蠢啊!” 

  蓝家父子一吵,全村人都知道了,村民们一见蓝招衍的父亲,老远就大喊:“老蓝,你可发了,你儿子给你买了10个金蛋回来啦!”有人看见蓝招衍两兄弟,就说:“你过来,我的蛋卖给你,不要30块,3块就可以。”那段时间,蓝招衍兄弟俩除了理发,都不敢上街走。 

  不管别人如何嘲讽,蛋既已买回来了,父亲也只好随他们去弄。他们先用家里的母鸡孵蛋,可村里的一场鸡瘟使他们家的母鸡也死亡。蓝招衍赶紧从邻村以每天5角钱的代价租来一只母鸡孵蛋,可没孵几天又死亡了,情急之下只好用热水孵化,两兄弟轮流守护,放一只闹钟,每隔2小时换热水一次,几经折腾,前后孵出了7只雏野鸡。当蓝招衍把这毛绒绒的小生命托在手中时,泪水从他熬红的双眼夺眶而出。他把小野鸡放在猪舍里饲养,喂五谷杂粮,就连他母亲服的中药渣也给野鸡吃,这反而使小野鸡很少生病。可惜期间雏野鸡被老鼠咬死了几只,最后只剩下3只成活的野鸡,一只公的两只母的。 

  蓝招衍两兄弟花2000块钱只饲养了3只野鸡,在当时封闭的穷山村可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村民们给他们兄弟俩取了一个外号“傻蛋”,总是把他们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料。一天,两个村民在小饭馆喝酒时,又神侃起蓝家两个“傻蛋”的事,却被邻桌一个姓陈的广东人听到了,他是专门来收购各种野味的,在两位村民的指点下,他找到了蓝家,想以每只65元的价格买下3只野鸡。 

  当心细的蓝招衍从他那里打听到广东那边吃野味的人特别多,经营野味的酒家生意红火,对野鸡、鹧鸪等野味的需求量大得惊人这些情况后,死活都不肯卖那3只野鸡了。因为他在把野鸡与家鸡混养的过程中已发现,野鸡的抗病力特强,村中几次发生来势凶猛的鸡瘟,全村的鸡都死光了,它们却安然无恙,且青草、药渣、米糠、剩饭、桔子皮……什么都吃,如今市场又好,养殖野味肯定可以稳赚大钱。于是,他果断想办法贷款1万元,批量购进了野鸡和同是野味、同样好养、抗病力强的鹧鸪进行饲养,成活率达98%,结果当年产品一出来就被酒家抢购,不但收回了投资,还净赚2万块钱。 

  蓝招衍就这样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地与弟弟一起写下了他们艰苦创业史的第一笔,但他没有想到,还有更大的波折在等待着他。 

  一次人祸,一场天灾,硬汉子力挽狂澜,二度东山再起 

  由于珍禽市场很火爆,加上1991年《闽西日报》记者下乡了解到蓝氏兄弟的故事,采写了《“傻蛋”变“金蛋”的风波》登在报上,不但全区轰动,连曾经嘲笑过他们的村民也要求蓝招衍传授技术搞养殖,远近几百户村民因为帮蓝招衍代养珍禽,年收入平均就有2万元。远近省份也有许多渴望致富的农民和专业户写信过来,希望购买种蛋,学习技术,走养殖珍禽这条致富路,因此蓝招衍兄弟的养殖场效益连年翻番,经过3年的发展,蓝招衍兄弟已积累了100多万元资金,山下那幢风雨剥蚀的百年老屋和一排排简陋的鸡舍,已无法容下不断扩大的珍禽规模。 

  就在这时,现福建省副省长、当时的龙岩地委书记黄小晶得知了蓝招衍兄弟“傻蛋”变“金蛋”的故事,非常欣赏他们有头脑,敢想敢干的精神,鼓励他们把事业做好做大来,建立华东最大的生态农业基地。于是,在黄小晶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由黄小晶亲自选址,将养殖场搬迁到荒山上,于1993年5月挂牌成立了“福建省永定县闽西招宝珍禽开发公司”。 

  上山之初,规划的占地几百亩的荒山顶上到处都是坟墓,山上凹凸不平,满目苍凉,水、电、路都不通,若是下雨,那粘稠的泥浆连鞋跟都会拔掉,仅实现这三通一平就要近百万元投资,无异于第二次创业。然而,他们豁出去干了,没日没夜玩命干了半年,在山下打了两口水井,铺设了几千米的输水管;同时架高压电线、电话线,购备用的发电机组,还花10多万元铺了条水泥路。同时一边生产一边栽树、种果,巨大的投入终于换来现代化的养殖场和生态农庄的花红果绿,春华秋实。 

  然而,事业的征途总是那么坎坷,1994年的一天,一个工人在配制饲料添加剂时,误将百万分之一的药物比例配成百分之一,药物浓度增加了1万倍,1万余只野鸡和鹧鸪死于非命,只剩下367只种鸡和部分鸡苗。看着工人一担一担往外挑死鸡,蓝招衍只觉得欲哭无泪,三天茶饭不思。仿佛晴朗的天空轰然倒塌,就这一下,企业为此负债几十万元,员工怕拿不到工资,纷纷吵着要结账离去,连出2000元月薪聘请的技术员也摇着头走了。 

  猛然遭受这么重大的打击,招宝也懵了,他总是忧心忡忡地对蓝招衍说:“我们该怎么办,还有那么多贷款没有还……”在这风雨飘摇的形势下,经过深思熟虑的蓝招衍决定辞去医院的职务,担任公司董事长,拼尽全力力挽狂澜。 

  蓝招衍的妻子张秀萍乍一听他的决定,简直不敢想像,她跟蓝招衍同在一所医院工作,当时两人的月工资合起来才500多元,如果蓝招衍失败了,那笔在她眼中无疑就是天文数字的几十万欠款怎么还得清啊……她马上反对:“当医生无论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入都不错;山珍野味市场虽然好,效益也高,但又苦又累,万一再失败了,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啊!”蓝招衍的父母和岳父母知道了,也极力反对,他们说,父母好不容易供你读书,端上了铁饭碗,怎么能说丢就丢呢?养殖场亏了就亏了,你可不要再搭进去,每月领了工资好好过日子吧。 

  可蓝招衍已经铁了心,他召集家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耐心的分析和说服大家:“我是条铮铮汉子,岂能见难就退,尽弃前功?我们有4年的养殖经验技术,而且珍禽市场现在和前景都很好,现在市场上每只几十元都供不应求,这次的失败主要是管理失误,今后只要抓好管理,企业一定能再度红火。” 

  面对蓝招衍背水一战的气慨,弟妹们都表示支持。接下这付重担,蓝招衍先动员招宝到福建农业大学学习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原来在镇上卖饲料的二弟也关了店铺到农庄来喂养小鸡。公司所有的事,都扛在蓝招衍一个人身上,没有了做主治医师的惬意和舒适,取而代之的是超负荷的劳动——喂饲料、联系客户、开拓业务、购材料、请工人搞基建,风里来雨里去,每天只有弟妹二人帮他。 

  为了开拓市场,蓝招衍还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家当和积蓄都拿去做产品宣传和引进新品种。本来对他出任公司董事长一直无奈地选择沉默的张秀萍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怨气了,一气之下,她提出离婚,可谁知道蓝招衍为了事业已顾不得妻子的要挟了。她伤心透顶,便和他打起了冷战,整整40天,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其实她不是蛮不讲理的人,只是作为女人,更多的时候会为自己的小家着想,希望一家人都能过安安稳稳的生活。 

  有一天中午,见蓝招衍回到家里,张秀萍把4岁的女儿哄睡之后,放在床上就去上班了。谁知道下午3点多钟时,邻居突然气喘吁吁地跑来对她说,只听见她家里传来孩子的哭声,足有半个多小时没有停,门又锁着,不知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张秀萍心里一惊,拔腿就跑,到了家中一看,女儿已从床上掉下地来了,头上跌了一个红红的大包,正满脸泪水伤心地哭着,声音都哑了。而蓝招衍正在床上沉沉地睡着,看来炸雷都吵不醒他。见他一脸胡子拉碴,人瘦得不成形,身上带着一股鸡粪臭,衣服还粘着几点野鸡粪,张秀萍不禁心里一酸,蓝招衍这样天天起早摸黑,艰难地恢复生产,有哪一天睡过好觉呢?自己何必再跟他过不去?想到这里,她一阵阵心疼,泪水也忍不住直往外流。既是夫妻,就该共患难,就在那一瞬间,她也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马上辞职,帮助心爱的丈夫干事业。 

  有了贤妻相助,蓝招衍如虎添翼。当时饲料的消耗大,资金紧张,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利用自己的信誉,提供一批种鸡给广东老板,由广东老板养大,然后再负责以18元一只的价格以赊账的方式收购,等销售给汕头的老板后,再把收购款还上。苦心人,天不负,1994年年底,各种珍禽价格暴涨,每只60多元,最高达每只100元,公司当年共销售2.5万只,收入170万元,企业终于转危为安,一片红火。 

  这期间,蓝招衍重新招聘了一批员工,他吸取失败的教训,实施海尔的OEC管理,建立规章制度,即使是家人也要严格遵守。他还请来退伍军人当教官,对员工进行军训,强化团队精神和凝聚力。这在全国养殖行业是首家。在养殖场,员工们都身着白大褂,戴着白帽子,从进大门起有三道消毒区,员工们只有先消了毒才能上岗。配药也要经过开药人、发药人、使用人这三关,严格核实药品的种类与用量,以防重蹈覆辙。他还以人的生存条件来要求鸡舍卫生,让饲养员和珍禽同住,员工自然就更为自觉地按规章定时清扫卫生,鸡舍地面、墙面干净整洁,无垃圾粪便,更无蜘蛛网、青苔和蚊蝇。每一座院落的棚顶爬满葡萄藤和南瓜,既净化空气,夏天还可遮阴、冬天叶落了又能洒进阳光,南瓜还可做为饲料。走进他的养殖场,就如进了一个动物园,只见四季苍翠,空气清新,闻不到一点臭味。 

  1995年,蓝招衍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引进了当时极为走俏的黑凤鸡、绿壳蛋鸡、贵妃鸡,仅这几个品种,当年就为公司带来100多万的收入,并成为华东最大的珍禽基地。 

  然而好事多磨,就在蓝招衍把事业发展得更大时,1996年8月,闽西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连续几天的瓢泼大雨使得山体滑坡,山下通往公司的水泥路被崩塌破坏,电线、水井和输水管以及电话线全都被凶猛的泥石流冲垮。呼啸的台风将养殖场屋顶的瓦片和梁柱一股脑儿地掀翻了,成千上万只待售的野鸡和鹧鸪,以及正处在产蛋高峰期的黑凤鸡、绿壳蛋鸡,死的死,伤的伤,不死的也满天飞走了。 

  面对一片狼藉,员工们泪流满面,蓝招衍的心中陡然涌起一阵难言的悲壮苍凉之感:没有想到啊,企业刚摆脱困境,正是蓬勃发展之时,历经几年的心血却几乎被这一场无情的台风和洪水毁于一旦,叫人怎么不痛心?好在这次他培训出来的高素质员工都有很强的团队精神,他们没有对他们的蓝董事长丧失信心,都留了下来。于是,蓝招衍这位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色的硬汉子,再次挺直脊梁站了起来,他带领员工们吃住在工地,日以继夜进行灾后重建,仅3个月时间就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但他却瘦了一圈。 

  最大愿望:要把农庄办成全国生态农业及旅游农庄的典范和上市公司 

  经过两次重大的挫折,招宝公司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成熟期,又相继引进了野猪、野兔、大雁、白鹜鸭、美蛙、果子狸、孔雀、红腹锦鸡等养殖品种。形成了更大规模后,蓝招衍感到要使企业做大、做活,一定要种养结合、综合开发才能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早在1994年,他在公司旁边荒山种植了一片板栗林,工人只将每天清扫的禽粪埋入树下,无需成本,且果质极好,每年收入10万余元。使他意识到生态种养是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使企业发展壮大的捷径。 

  1997年,蓝招衍在生态园引进了最新品种:美国树莓、台湾大青枣和墨西哥食用仙人掌,这些品种市场好,又好种,当年种植即可产生很高效益,吸引了众多农民前来观看、引种,他每年仅繁殖销售苗木就可获利百万元。 

  奇妙的是他用种植的玉米喂山鸡、鹧鸪、绿壳蛋鸡等珍禽,珍禽粪便经EM发酵杀菌后喂野猪、野兔,其粪便进入一个特大型的沼气池进行无公害处理,产生的沼气又用作小鸡、小猪保温、生产、做饭、洗澡、照明等,沼液又是台湾青枣、美国树莓、食用仙人掌的优质“绿肥”,不但使果树的生产成本几乎降为零,而且产量特高,口感更好,市场价格比同类产品高,每年收入几百万。同时果树下又套种牧草来喂野猪、野兔、珍禽,每年仅此即可节省饲料几十万元。蓝招衍还把野鸡、孔雀等漂亮的珍禽做成栩栩如生的标本,连淘汰或意外死亡的珍禽也能做标本,甚至鸡舍里掉下的一根羽毛都可捡起来做成工艺扇子。仙人掌加工成仙人饼、米粉、面条等,沼渣养鱼,塘泥再种大片的玉米、红薯,再喂珍禽、野猪,进入下一个循环。这种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延伸了食物链,没有一点废物,使资源得到全面利用,使养殖场成为种植场的肥料仓库,而种植区又为养殖区源源不断提供饲料,并且不用从外部购买饲料、肥料、燃料都能保持高效益,生产的都是市场大、价格高的绿色食品,成为全国生态农庄的典范,也是我国农业农村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2001年11月我国最权威的第八届杨凌农高会上,作为唯一搞生态循环的农业的企业,招宝农庄的展台前每天人流如潮,挤得水泄不通,场面最火爆,成为此次会议的新闻焦点。 

  蓝招衍还在全国珍禽行业最早通过互联网,把产品卖到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及国内各地,现在的招宝农庄有许多个珍禽行业全国第一:第一个90%员工都具有大中专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企业;第一个在13年经营过程中无一例合同纠纷的企业;第一个被《中国质量万里行》列为定点单位的养殖企业,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入选的农业型企业…… 

  2000年,蓝招衍挺进中原,在合肥成立了安徽省招宝农业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购置120亩土地建一个新基地,还准备在六安开发区建一个2000亩的高科技农业生态示范园。不过他最大的计划是想引资约400万美元搞旅游观光农业,在永定招宝农庄现在的规模上扩建一个生态旅游农庄,游客可以在这里狩猎、垂钓、烧烤、采果,又可赏花、赏珍禽,还可看到野猪、野鸡惊心动魄的打斗、撕咬场面。 

  几年来,招宝公司生态农庄的名气越来越响了,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贾庆林及福建省主要领导都曾亲临视察。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几百家权威媒体对蓝招衍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反响巨大,他的生态农庄也成为人们发展高效农业的样板。 

  蓝招衍成功了,可说到创业时最难忘的事时,他一直记得,在1996年那场天灾后重建农庄的日子里,妻子因为帮他从山下往山上拉饲料,因为他筋疲力尽,板车突然脱手往后直冲,使妻子闪了腰,现在还时常痛。每天晚上,妻子还要当他的秘书,帮他回信,最多的一天夜里回了130多封,写得她的手指都肿了。要是半夜有客户来买鸡,妻子就要半夜陪着客户去抓鸡。在那段时间里,妻子从116斤一下子瘦到了86斤。大人吃苦,小孩也跟着吃苦。她经常和大人一样睡眠不足,现在长得比同龄人都瘦小。一般的时候,只能把孩子丢在家里,心里却一直记挂着,生怕她会磕到碰到,冬天只能带着她到鸡场。有一次因为路不好,在上山时,蓝招衍带着女儿从摩托车上掉下来,女儿被抛得老远,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抱起来半天说不出话,此后两年,女儿说起坐摩托车就害怕。说到这里,他连连说,心里一直觉得最对不起妻子、女儿。 

  回顾创业历程,谈到自己在招宝公司四面楚歌时从医院辞了职,不留一点退路,蓝招衍说,我从来不去想失败,只有舍弃小利和安逸,才能取得人生更大的成功。面对1996年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也没有想过后退,他说,其实人生的道路就像上坡的车一样,你越是觉得累、吃力的时候,就是你在前进的时候;反过来,如果你觉得很舒适、很轻松,那说明你正在走下坡路了。而希望总在看不见失望的人身上,所以在最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挺住,只要爬过这个小坡顶,前面就是一片艳阳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