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与修辞

 湘水绵长 2012-08-26
诗歌要传达情感、思想甚至精神,靠什么,一靠形象,一靠语言。所以古诗倚重修辞,但又不滞留于修辞,而是借助修辞,进行语言舞蹈,让诗的精神魂灵飘升。
  
  在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点化、叠词、倒装、顶真、反复、通感、反语等。
  
  古诗常考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我们先要对它们有如下了解与把握:
  
  1、比喻,可在写景状物时可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在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情与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3、夸张,可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
  
  再来看看2012年诗歌有关修辞的考查题:
  
  (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修辞手法的考查,从高考考点来说,属于表达技巧的考查。从上面一题的简答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答题规范:
  
  鉴赏框架:修辞手法+例句+表达作用
  
  具体解题的步骤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这手法是怎样运用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除上以上常考的修辞手法外,我们还要注意其他一些修辞手法,如通感,2012年北京卷就考到了,具体试题如下: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此题考的是通感,读题干我们知道,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若能了解通感就更好了,“雨香飞燕促”中的“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再如对偶、借代,2012年天津卷就考到了。具体试题如下: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从修辞上来说涉及对偶、借代(“黄”代“菊”)。
  
  下面我们对诗歌鉴赏中涉及的修辞手法,作些介绍。
  
  1、互文,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
  
  这一句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
  
  2、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这里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
  
  3、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如下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4、倒装,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西江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
  
  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5、顶真,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方式,又名“顶针”。顶真,可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
  
  6、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如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
  
  单单从视觉感受来写红杏,还不能写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诗人就凭借属于听觉感受的“闹”字来表现。一个“闹”字,把红杏蓬勃、争相竞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现。
  
  7、反语,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反语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讥(反说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如《红楼梦》中的《西江月》。
  
  8、借代,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可使诗歌语言简练、含蓄。
  
  9、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10、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马致远《天净沙》。
  
  11、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阿鲁威的元曲小令: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2、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3、双关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如韦庄的《忆昔》:“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4、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不过古诗中的反复有所不同,它指的是回环复沓、反复咏叹。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