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男女真实生活---明朝那些曲

 梦泽赤子 2012-09-02
女人有多狠:索性丢开

心理学的鼻祖是弗洛伊德,他在临终的时候,非常懊恼地说了一句话:女人到底在想什么?这位心理学鼻祖,到死也弄不明白女性的心理!男人对女人的心理揣摩,始终是一个难题。就连心理学这样的学科也很难用科学的测量标准,准确地量化女性的心理。女儿心,比海深,这是一句俗话,女人有着比海还深切的心底,有着比海还要宽容的情怀,女人有爱,女人有泪,为爱而生,泪尽而亡,数千年来,女性作为温柔、善良、崇高、婉约、纯真和美丽的化身,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可是,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明代有一位作家,叫施绍莘,生于1588年,卒于1640年。他曾经写了一首《丢开》的散曲,展示了一个女人的“心狠”,女人除了爱,还有恨,如果说爱是女人的生命,爱是女人的生活理想,那么恨呢?恨,之于女人,该是怎样的一份情怀、一个世界、一段柔肠?

品鉴完这首明曲《丢开》,说实话,真的让我大吃一惊——

【南中吕·驻云飞】丢开

索性丢开,

再不将他记上怀。

怕有神明在,

嗔我心肠歹。

呆,那里有神来!

丢开何害?

只看他们,

抛我入尘芥,

毕竟神明欠明白。

曲作者施绍莘写了一个被抛弃的少女,她的男朋友背叛了自己,女孩子自然悲痛欲绝,在绝望之际,这个少女就想到要主动提出来和负心汉分手,也就是想“丢开”负心的男友。放弃,可能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不是问题的“问题”,妻子如衣服,历来薄情寡义的负心之辈,都会心安理得,甚至,用“男子无毒不丈夫”来做自己的辩解,不重情不重义的男人,会被社会文化定义为“男子气概”,就应该“不爱美人爱江山”。但是,对于女人来说呢?当她们面对“放弃”这个选择的时候,她们会那么薄情吗?她们会那么寡义吗?她们会那么狠毒到底吗?她们会那么无情到死吗?

放弃,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多么信手拈来,多么随心所欲的事情,不就是分手吗?丢开就丢开了,妻子如衣服,那么,男人为什么不能是衣服呢?可是,这对一个女性来说,放弃,就不是那么容易,不是那么轻松,不是那么蜻蜓点水,不是那么花落花开。

曲辞里的少女,她的“丢开”经历了三个心理阶段,让我们看到一个女孩子,她在灵魂的生生死死里,浮沉跌宕;她在内心的哀哀戚戚中,苦不堪言:

一.“狠”

“索性丢开,再不将他记上怀。”

一个"索性",用得多么干脆,多么爽快,多么掷地有声,多么铁嘴钢牙!把对负心男友的痛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此把对方忘记,“再不将他记上怀”,过去自己和他的情感一切归零,义断情绝,狠得索性,绝得随性,狠得潇潇洒洒,绝得干干净净,狠到底了,绝到家了!女人的绝情,女人的心狠,真是到了极点!在这个层面上,真的是把男人当作旧衣丢弃,比作蝉翼吹破,化为柳叶攀折,真的让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

可是,女人心狠,还有新的心理发展阶段,女性对死亡情感的丢开,对负心男人的放弃,绝不是壮士断腕,一了百了,在“心狠”的愤怒之后,还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且看这个心狠女孩的心路历程。

二,“怕”

这个女孩在怕,她的灵魂在哀鸣,她的内心在撕扯,她的泪水在惊恐,她的身段更在战栗……是的,她怕极了,恐惧到了极点!男朋友背叛,对自己负心,女孩子怎么还会“怕”呢?“怕有神明在,嗔我心肠歹。”原来,女孩子首先提出分手,担心受到神明对自己的谴责。女孩子首先提出分手,丢开男友,那很多人都会问:你为什么不能珍惜感情呢,为什么要首先提出分手,为什么不能原谅对方呢,提出分手会给男朋友造成多么大的伤害……许许多多的责问,都被纯朴和痴情的女孩想起来了,她的柔软似水,怎能担当这样的莫须有的责难呢?
在神灵的信仰里,天谴是最恐惧的惩罚,神责是最可怕的诅咒,男人抛弃妻子恋人,自有某种道德的支撑,已经司空见惯,抛弃的主体是男人,被抛弃的人,总是女性,这种荒谬的性别秩序和文化伦理,数千年来,仿佛天经地义。如今,这个女孩,却要主动提出分手,女人能丢弃男人吗?女人能主动埋葬死亡的情感吗?女人走出第一步,这一步,就好像跨越了生与死,捅破了天与地,真的,不可能,不准许,怎么能让女性如此主动,如此挺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纲常序列里,难里有女性的位置,没有位置的性别,边缘化的群体,如今,却要“索性丢开,再不将他记上怀”——在传统文化里,这简直是一种罪恶的念头,必遭天谴!

我们看看,明明是男孩子背叛了自己,伤害自己在先,女孩子受辱后提出分手,却还要思绪这么多,顾虑这么深,道德的批判,神明的谴责纷纷落到这个女孩的头上,踩踏着她的心灵,碾碎了她的情怀……

这份思绪有必要吗,这种顾虑有必要吗?是谁被人欺骗,是谁遭到背叛,是谁伤痕累累,是谁遍体鳞伤?都是她,这首曲辞中的女孩子,就是这个想要丢开男友的女孩!

而这个女孩,却还会傻傻地担忧男友在分手后会不会痛苦,他如果痛苦,我是不是心太狠了;我提出分手,被别人认为我是绝情寡意,心肠歹毒,该怎么办呢……

女孩子的这些痴情,这片苦心,这般婉转,这样温柔,让人无限唏嘘……

三,“痛”

女孩子想着想着,突然猛醒,叹自己“呆”,叹自己真傻啊!她想到,明明是男友占有了自己的贞洁,背叛了自己的真爱,把自己的痴情扔弃在一旁,神明何曾阻止过他的荒唐,老天又何曾惩罚过他的背叛呢?神明谴责过他吗?老天鞭打过他吗?男友负心给自己这么多的伤害,为什么自己不能狠他?为什么自己不能忘记这个人?为什么自己不能丢开这个人呢?女孩的心在流血,在哭诉,,如果神明责难自己心肠歹的话,那么,你这个神明就是“欠明白”,这个老天就是个糊涂虫!

我们看到这个女孩子多么痛苦,多么恍惚,又多么肝肠寸断,她被负心男友伤害,忍无可忍之下,本能地想到分手,可是,她又担心被人认为是绝情,无比犹豫,无比嗟叹,于是,她痴了,呆了,傻了……恍惚了很久,突然,一想起这个男人对自己的负心和伤害,女孩子便又“清醒”,回想到了男友“抛我入尘芥”的伤害,终于下定决心,宁可触怒神明,也要丢开负心男友。

男性的誓言:只做个牙疼誓

由上,我们看到了女人的心有多“狠”,女人的情有多“绝”,一定会有读者疑问,女性愤怒理所当然,可是,为什么女性不能退一步,为什么不能海涵有容,为什么不能放眼长远呢?这是女人的小心眼、小脾气、小世界、小情小调吗?不,这是多么肤浅和愚蠢的疑问!我们看这首明曲【南南吕·闺怨】:

三更玉漏迟,

残灯影移,

阶前促织①相伴啼。

早知他不是个致诚的也②,

因缘匹配,

如何便依?

到如今只落得空怨悲!

他将那诉过盟言,

只做个牙疼誓③。

芭蕉细雨催,

芭蕉细雨催,

梧桐清露垂,

都做了相思泪。

①促织:蟋蟀

②致诚的也:志诚的人,诚心诚意,忠贞不渝的人。

③牙疼誓:形容这个誓言微不足道,言而无信。

在这首曲里,女主人公在夜半时分,残灯难眠,蟋蟀啼叫,显然她是为情所伤,她悔恨道“早知他不是个致诚的也,因缘匹配,如何便依”,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可是,自己当初信任他,依赖他,交付他,伺候他,迁就他,容忍他,步步后退,处处忍让,时时小心,战战兢兢,原因何在?就是一个,这个女人信了男友的誓言,对爱情和生活太单纯了,太执着了,太坚守了。正因为她的这份执着和坚守,让她忍了羞辱,她吞了欺侮,一心想感化对方,一心想把握自己的生活。

可是,到最后,自己还是被抛弃,被侮辱。女人终于明白了,男人的誓言,不过是个“牙疼誓”,给自己留下的是一片心的废墟,爱的荒野。

在【南南吕·闺怨】里,负心男人的虚伪、贪婪和恶心都揭露无余,所以,在【南中吕·驻云飞】里,忍无可忍的女孩子,变毅然决然地放弃死亡的情感,对侮辱自己的男人说“不”!这两首曲,便连接成了一体,构成了一个400年前,中国女性由软弱到刚强,由绝望到反抗的心灵演变,正因为,明曲能够艺术地体现普通人的心灵,能够极其强烈地感染普通人的情怀,所以,明曲中的“心狠”女人,让人怜爱,让人惭愧。

这个“心狠”女孩,她的丢开,如此艰辛;她的放弃,如此坎坷,她的心伤,如此泪如雨下,如此百转千回,明明是自己情伤遍体,受骗受辱,却还有了恻隐之心,怕对方受苦,怕对方难受,如此丰富,如此细腻,这才是中国女性的真实一面,女孩子,情太痴,肠太柔,就是她们的丢开,也一样的痴,一样的柔……
温柔,从徐志摩说起

有不少朋友都对我说,读我的文字,第一次开始了解明散曲。绝大多数人对唐诗宋词很熟悉,对元曲也有所了解,比如《窦娥冤》。可是,一提起明代的散曲,却几乎不了解。很多人都能信口吟出两三句唐诗,可是,明代的散曲,人们却懵懵懂懂,好像太陌生了!

但是,“明曲”其实是和老百姓最贴近的艺术,和人们的心灵最契合的艺术。明曲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个人情怀的关注,是针对生活最纯粹的揭示,是对心灵最完美的呵护。明曲没有杜甫的那种“国破山河在”的宏大气势,也没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抱负,她的琐碎、温暖、细腻、柔软,逶迤于个人情怀的方寸之间,细节之处晶莹闪亮,具体之人婀娜多姿,今天,我们品读起来,就会感到明曲具有多么隽永的爱,多么浓厚的情!

女性有着独特的温柔的一面,但是,对于“温柔”,今天的大多数人都不太理解,什么才是女人的温柔,什么才是温柔的女人?描写温柔的女人的诗词很多,近代多情的诗人徐志摩,曾经了一首诗,描写了温柔的女人。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①!

①沙扬娜拉:民国时期的一种音译,日语“再见”之意。

在诗的开始,徐志摩用了一个巧夺天工的比喻,描写了女性的温柔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把女性和水莲花两个意象,水*融,重叠一起,真可谓佳人如花,花映佳人,人中有花,花中有人,亦人亦花,亦花亦人,诗人是把人和花完美的融为一体,让读者坠入佳人花梦,缤纷绚烂。

徐志摩继续描写了温柔之语,“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用蜜甜来形容“忧愁”真是神来之笔,忧愁是指离愁,但是,对方的安慰和嘱托,又让自己的心里“蜜甜”,这种矛盾而又对立的情绪充满内心,真是把两个分别的人,在心灵上永远地栓系在一起,不离不弃,这便是温柔的爱,爱的温柔。

不过,徐志摩的这首温柔的诗,大多会感动少男少女,对已婚的男女来说,艺术的感染力恐怕会逊色不少。这是为什么呢?徐志摩描写了温柔的女人,但他仅仅是把“温柔”理解为一种直观的感受,一种心理的反馈,萍水相逢,朦胧浪漫,这份萍水之情,唯美而又苍白,旖旎而又粗疏。相爱或许会诗情画意,但是生活,却永远陷落在锅碗瓢盆。所以,人们只要一浪漫,便会轻轻吟诵徐志摩的这首《赠日本女郎》,而一旦回归现实,面对黄脸妻子,臃肿老公,浪漫和唯美的确是有所不能,力不从心!

能不能把“温柔”写得更加深刻一些?能不能去写世俗婚姻生活里的女人?女人的温柔,温柔的女人,没有青春和衰老之分,没有爱恋和婚姻之别,如果,我们对“温柔”两个字单单是咬文嚼字,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理解,那么,你就很难体会到女性真正的温柔。

双膝儿跪在眼前

如今,不少都市女孩总会问“女人要怎样才算温柔呢?”,她们可以化妆成为温柔的容貌,可以做出温柔的举止,可以让自己的肌肤柔若无骨,可以让自己的声音甜甜细软,可是,她们就是不能活得温柔,爱得温柔,无法把自己的婚姻经营得温柔熨帖,无法用温柔去赢得男友的心,无法用温柔的情留住丈夫的人。
可叹可怜之余,我想到了一首明曲,她叫《罗江怨》,我相信这首明曲可以融化掉所有男人刚硬的内心、高傲的自尊、潜伏的背叛和污浊的念想,也可以为女性打开一面温柔的镜子,能够在明曲的镜像里,照出自己生活的道路。

先让我们看看这首明曲:

《罗江怨》

临行时扯着衣衫,

问冤家几时回还?

要回只待桃花、桃花绽。

一杯酒递于心肝,

双膝儿跪在眼前,

临行嘱咐、嘱咐千遍:

逢桥时须下雕鞍①,

过渡时切莫争先;

在外休把闲花、闲花恋②。

得意时急早回还,

免得奴受尽熬煎,

那时方称③奴心、奴心愿。

①雕鞍:马鞍

②闲花:此处借指娼妓;闲花恋:寻花问柳,嫖宿娼家。

③称:符合。

曲中的妻子,首先扯着老公的衣衫,老公还没出门,就先问他什么时候回家,急于知道他回家的日期,这是无限留恋、无限不舍的询问。然而,一个温柔的妻子是不会到此为止的。妻子还端过来一杯酒,递给自己的“心肝”。然后,她双膝儿跪在丈夫的膝前,她用细细的语调,慢慢的声喉,一遍又一遍地嘱咐,一千一百次地嘱咐:老公,你过桥的时候,要从马上下来,步行过桥,防止马失前蹄出现意外;你坐船摆渡的时候,一定不要拥挤争先,随众人慢慢走,时间不着急,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老公,你还要对我忠诚,不要做荒唐事,寻花问柳可是绝对不可以;事情办好了,称心如意,马上就回家,我思念你,是在煎熬中思念你,度日如年,苦不堪言,情何以堪。只有老公平平安安地回家了,我才是了了自己的心愿。

我们看这个“温柔”的妻子,她慢慢递过的酒是热的,暖了声喉,热了内心。她又跪在膝前,摩挲老公的双膝,多么温存,多么娇柔。男人外出,行路平安,本是细节小事,还要反复嘱咐,反复叮咛,此情此境,此言此语,此酒此心,这一递送,这一下跪,哪个男人的心不会被融化掉?只可惜,这份夫妻和美,这份你情我爱,离今天渐行渐远了!

从牵扯着丈夫衣衫难放,到跪在丈夫眼前嘱咐千遍,一个是依依不舍,一个是楚楚揪心,你可以说这个女人视野不宽,志向不广,思维不大,学问不高,但是,女人的这种“不宽”、“不广”、“不大”、“不高”,又有什么不好呢?一个妻子,她的视野就是自己的爱情,她的志向就是自己的生活,她的思维就是如何收获幸福,她的学问就是一个女人的温柔,这没有什么不好!有人嘲讽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我却觉得这位妻子的如此“见识”正是温柔的一种极致。

透过这首曲,我们看到一位妻子的极致温柔,她的丈夫此次此刻,把握着热酒,揽着娇妻,听着千遍的嘱托,虽然不语,但我相信他在感动,在不舍,在神伤黯然,在泪雨缤纷……

在情浓之处,男人无语,女人多言,男人沉默,女人泪涌,妻子说得越温柔,说得越恳切,丈夫就越沉默,越神伤,说不出,道不来,剪不断,理还乱——有谁愿意背井离乡,有谁乐于餐风饮露,男人总是沉沦在一种悲剧性的轮回宿命中,名利场中尔虞我诈,你死我活,败了就一塌涂地,胜了却遍体鳞伤,得意的时候危机便会紧随,苦难之后依旧是贪婪和饥渴,轮回往复,男人永远在折磨中慢慢老去。但是,在《罗江怨》这首明曲里,这个男人是幸福的,甚至是幸运的,他的妻子能给他一杯温暖自己的热酒,又缠绵在自己的身前,女人递酒,暖了男人的情,女人一跪,真真是压牢了男人的心。

温柔于屋檐之下

我万分惊讶地发现,明代的散曲是让人的心灵打到了极致的柔软,是让人的性情达到极致的温暖,这份极致的温柔,这份温柔的极致,只可惜,上不了皇家撰修的史书,入不了子曰诗云的典籍,但是,我们却可以在明曲之中,细细品匝,赏心悦目。如今,在大都市的水泥森林里,两性之间,猜忌多于信任,索取多于付出,背叛多于忠诚,依赖多于自主,荒唐多于本份,冷漠多于心烛,虚伪多于本真,困惑多于清楚……有的男人不再玩世不恭,却在玩情不恭;有的女人不再低三下四,却越来越不温柔,越来越不细腻,刚硬无比,昏头昏脑。今天,功利的文化引导了躁动的情怀,捏成了迷乱的心灵,男人远离本色,女人不再温柔,天空还是蓝的,可我们的婚姻却千疮百孔,一地鸡毛。

聆听明曲,我们就能重拾简单的快乐,生活,她不在天地之间,而在屋檐之下,一个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只有在方寸间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

你还能扯着他的衣衫,还能跪在他的眼前,还能将最俗最俗的话重复千遍?

你还有一个女人扯着你的衣衫,跪在你的眼前,将最俗最俗的话重复千遍?

如果有,我赞叹你,羡慕你,庆幸你,甚至妒忌你,嫉恨你……

温柔于屋檐之下,满足在方寸之间,

方才称了人文的心、人文的心愿。
英雄的归宿在哪里

听明曲,诉衷肠,然而有两类人是不能听明曲的,属于“听完之后,后果自负”。一类是总喜欢指点江山、慷慨激昂的人,宏大叙事,壮怀激烈之后,偶然听了明曲,立刻,他们就会融化掉那虚无缥缈的“江山”,回归到真实与温馨的“屋檐”。另一类是埋头在经史子集里面的书呆子们,他们听了明曲,立刻就会不爱孔子爱妻子,不敬圣人敬爱人,一部“二十四史”是杀戮和欲望的名利史,而整个明朝散曲,则是几代中国人的心灵史,“江山”与“屋檐”,“圣人”与“爱人”,“名利史”和“心灵史”,孔子教导一个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孔老夫子忘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他没有说一个人的归宿在哪里。有人会说,人难免一死,死便是人的归宿。这种说法未免太消极,太悲观,古人们可不像今天的人们这么贫乏,这么苍白。清代有位大思想家,叫龚自珍,他就是一位真正懂得人生,并且享受人生的人,他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已亥杂诗》(第二百二十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位胸怀九州的大思想家、大诗人,应该很“江山”了吧,可是,他同样写了一首诗,比上面这首更加震撼人心,更加惊世骇俗,只是到了现在,鲜为人知:

少年虽亦薄汤武,

不薄秦皇与汉武。

设想英雄垂暮日,

温柔不住住何乡?

这首诗写得极有趣,太实在。龚自珍在年轻的时候,也热衷于评点江山,臧否人物,津津乐道于评点历史人物,什么商汤、周武王、秦始皇和汉武帝,可是英雄总是要衰老的,也就是“垂暮日”,龚自珍告别了自己的青春,阅尽人世沧桑之后,才慷慨万端地写下“温柔不住住何乡?”温柔乡才是一个英雄最好的归宿,才是一个男人最后的归宿,“屋檐下”才是一颗受尽沧桑的心灵,最安静与惬意的栖息之地,那些“秦皇汉武”都比不了自己的“爱人”。

没有什么比“屋檐”更加温馨,没有人比自己的爱人更加可靠。如今,人们越来越对情感产生迷离和困惑,可是,我们看看100多年前的龚自珍,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我们的归宿就是自己的屋檐,就是自己的爱人,为什么还要怀疑呢?

暗香:不觉猛地浑身乍

明曲的特点,就是心太软,情太痴,曲作家们仿佛在使用显微镜来观察每一寸的生活,品味每一分的情感,我们看下面这首曲:

【南南吕·懒画眉】春日闺中即事

东风吹粉酿梨花,

几日相思闷转加。

偶闻人语隔窗纱,

不觉猛地浑身乍①,

却原来是架上鹦哥不是他。

①乍,是兴奋、振奋之意。

春风阵阵,花粉飘飞,曲中的女孩,她有几天没有约会了,怀春朦胧之际,怎么能忍受得了这份寂寞呢?于是,女孩的相思之情变成了郁闷之情,心里面非常郁闷,觉得男朋友忘记了自己。突然,隔着窗纱,听到了有人说话——我们看作者沈仕如何描写女孩子在刹那间的情感——不觉猛地浑身乍!听到人语,这个女孩突然之间,猛地,浑身上下都兴奋起来!刚才还是相思,还是愁闷,突然间就烟消云散,那种兴奋、那种振奋,电流一般激遍“浑身”。等女孩激动地撩开窗纱一看,原来是架子上的鹦鹉在说话,而不是男友来找自己。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这是刹那间的精彩描写,“不觉猛地浑身乍”,多么充沛的爱,多么饱满的激情,多么力透纸背的痴情之心,翻遍唐诗宋词,没有一首诗词能像这首明曲一样,把一个女孩子的情恋之心写得如此激昂,如此通透,如此充沛,如此丰厚,她错把鹦鹉学舌当作男友之言,爱得太深,又爱得太傻,太呆,太痴,太迷,太苦……

这只学舌的鹦鹉,无意中导演了一场恶作剧,捉弄得女孩子空欢喜一场,还有一只鹦鹉也是如此,让一个痴情的女孩子泪如雨下。这只鹦鹉,这个女孩,是在《红楼梦》里,宝玉送给黛玉一只鹦鹉,原文如下:

一面将鹦哥挂到月窗前,黛玉对着赏玩。事有巧合,谁知才挂上去,鹦哥就念起诗来,念的是:“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黛玉未听则已,一经听着,叹了一口气,那眼泪如断线之珠直滚下来。宝玉、紫鹃都呆了,宝玉道:“奇怪极了!怎么这首诗他会念?难道这鹦哥是妹妹那只转世来的?”黛玉道:“未可料,咱们再世重逢,这雀儿竟能通慧,转劫重来,也算三生有幸。只可怜他的前身不知埋于何处?若追寻出来,再扦一鹦鹉冢才尽了我的情。”

鹦鹉能学舌“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便让林黛玉“那眼泪如断线之珠直滚下来”,殊不知,女孩子为何总让鹦哥捉弄,原因是什么?宝玉见黛玉痛哭,道:“奇怪极了!怎么这首诗他会念?”男孩子不懂得女孩子痴痛的原因——不是鹦哥却是他。

我把这种情怀形容为“暗香情怀”。“暗香”,就是那种你闻不到,却能感受得到,不能用鼻子,需要用心灵,闭上眼睛,“暗香”就会扑面而来,如坐春风,让你暖心,让你清爽,“暗香”其实是一种机缘,你追不到,求不到,强压不到,赎买不到,机缘契合,方才从天而降,不需要你主动,不需要你积极,那份“暗香”自己就钻入你的鼻子,疏阔你的心胸,纯净你的灵魂。

当你细细品味女孩的这份真的爱,痴的爱,呆的爱,你就能够明白为什么龚自珍说“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

迷香:泪眼偷瞧

还有一首明曲,把女孩子的“暗香”情怀演绎到了极致——

【双调·庆宣和】爽约

竹叶风筛金珮摇,

泪眼偷瞧,

疑是听琴那人到:错了,错了!

刚才那首曲,女孩子是愁闷不已,“几日相思闷转加”,而在这首曲中,女孩因为思念,已经是“泪眼”了,上一首是错把鹦鹉学舌当作男友言语,如今呢,风吹动竹叶的动静,就能让女主人公产生错觉,误以为是男友来了,所以,她不禁泪眼偷瞧,一个“偷”字用得婉约到了极致,本已是泪眼婆娑,偏偏还得是偷偷去看,也许是女孩子怕男友看到自己的泪眼落魄之状吧,结果,女孩失望了,只是风声,没有人来。一个是学舌的鹦鹉,让女孩不觉猛地浑身乍,一个是风吹竹叶,就让女孩泪眼偷瞧,女孩的痴情,女孩的敏感,女孩的暗香,真是在这里道破了,写尽了,让人不胜惊叹,亦不尽感慨……

贾宝玉不懂得黛玉为何痛苦,“奇怪极了!怎么这首诗他会念?”他真不知道黛玉的泪为谁流吗?不正是为了他自己吗!不过,对于女孩的“暗香”情怀,多数男孩子真的不懂得,真的不珍惜,真的不呵护,他们多被俗香迷惑,却忽略暗香的纯粹,他们都为秦皇汉武所催眠,却忘却温柔乡里的真实和可贵,他们都信了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不知龚自珍的“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

曲中有“错了,错了!”,这是说谁错了?是女孩错了,还是男孩错了?鹦哥错了?竹叶错了?风错了?泪错了?情错了?爱错了?……我以为,从根本上讲,是我们的封建精英文化错了,是“江山”错了,是“圣人”错了!

几千年来,海枯石烂,是假的。可,女孩子的“暗香”情怀,400年以来,却是真的,切的,实的,诚的……
说起才貌双全的知性女人,古代历史上还真不多见,女孩子一般都被家庭“养在深闺人不识”,生活视野和才学都极其有限,历朝历代都会出现一些擅长诗词曲赋的女性,但是,真正达到才貌双全,具有很高艺术造诣,却还是极少数。近代出了个林徽因,是大家闺秀,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语言、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人又是享誉民国的一代美女,所以,优美、温柔、才华横溢的林徽因,成了其后中国知识女性的一个样板,在生活上,她们力求像林徽因那样精致和优雅,在学识上,她们希望像林徽因那样出类拔萃,在人生态度上,她们也模仿林徽因那样务实和理性。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林徽因式的知性女人,她就是明代的黄峨,是位著名的明散曲作家。

北京城里的奇才女子

黄峨,峨一作娥,字秀眉,1498-1569,遂宁(今属四川)人。她的父亲叫黄珂,是明成化年间的进士,做官到了尚书,在后来的《明史》有传。黄峨的母亲也是名门闺秀,所以,黄峨从小就饱读诗书,具有非常好的家庭教养,再加上她天资聪慧,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北京城有名的才女,她的才情可用“最奇”两个字来形容,比如她写过一首《仕女图》。

【北南吕·骂玉郎】仕女图

【骂玉郎】

一个摘蔷薇刺挽金钗落。

一个拾翠羽,

一个扌然鲛绡,

一个画屏侧畔身斜靠。

一个竹影遮,

一个柳色潜,

一个槐阴罩。

【感皇恩】

一个绿写芭蕉,

一个红摘樱桃。

一个背湖山,

一个临盆沼,

一个步亭皋。

一个管吹凤箫,

一个弦抚鸾胶。

一个倚阑凭,

一个登楼眺,

一个隔帘瞧。

【采茶歌】

一个愁眉雾锁,

一个醉脸霞娇。

一个映水匀红粉,

一个偎花整翠翘。

一个弄青梅攀折短墙梢,

一个蹴起秋千出林杪,

一个折回罗袖把做扇儿摇。

在曲辞里,一群仕女在林园中翩翩活动,每一位仕女的行动、姿态、面貌、穿戴、背景、表情等各不相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我们闭目联想,黄峨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美人图,就像我们去罗汉堂,欣赏一个又一个各有特色的罗汉一样。更难得的是,黄峨信笔挥来,为24个仕女描形绘影,文思跃动,一气呵成,我们今天读很多诗词曲赋,也很难见到如此才华横溢的篇章。

其实,对于黄峨来说,还有比《仕女图》更奇的作品,那就是《天净沙》:

《天净沙》

哥哥大大娟娟,

风风韵韵般般,

刻刻时时盼盼,

心心原原,

双双对对鹣鹣!

娟娟大大哥哥,

婷婷弱弱多多,

件件堪堪可可,

藏藏躲躲,

哜哜世世婆婆。

整篇曲词,用的都是叠词,音韵十分谐调,节奏极其明丽,妙趣横生,我们从这首曲辞中,能够体会到女作家在青春年少之际,她的心灵,多么浪漫,多么热情,多么纯洁!

幸福只是一瞬间

黄峨生在书香门第,父母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所以,黄峨才情逼人,天真开朗,性格阳光。在黄峨21岁的时候,也就是明正德十四年(1519),父亲黄珂为她选中了婆家,同朝重臣杨廷和杨家,把黄峨许配给了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杨慎这个人可不简单,成年之后,慢慢成为明朝的一代名臣,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说起杨慎最有名的代表作,当属《三国演义》中的开篇词,有不少人错认为这首开篇词是罗贯中写的。这首词如下: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嫁给杨慎这样的大才子,黄峨自然也满心欢喜。才子才女的新婚生活,非常美满,黄峨的爽朗活泼的性格,在婚后的生活里,得以延续。比如,她写了一首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散曲。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俺也曾娇滴滴徘徊在兰麝房,

俺也曾香馥馥绸缪在鲛绡帐①,

俺也曾颤巍巍擎他在手掌儿中,

俺也曾意悬悬阁他在心窝儿上②。

谁承望,

忽剌剌金弹打鸳鸯,

支楞楞瑶琴别凤凰③。

我这里冷清清独守莺花寨④,

他那里笑吟吟相和鱼水乡⑤。

难当,

小贱才假莺莺的娇模样;

休忙,

老虔婆恶狠狠地做一场⑥!

①鲛绡帐,指薄纱

②意悬悬:挂念不安;阁:通“搁”,摆放。

③瑶琴:古琴的别称,瑶琴别凤凰,用来形容感情疏远。

④莺花寨:指自己的家。

⑤鱼水:借指男女*。

⑥做一场:大闹一场。

这首明曲,采用市井语言,明白如话,无须很多注解,就能让读者一目了然,心领神会。开始,女主人公回忆往昔的幸福,被老公敬奉在兰麝房,怀抱在鲛绡帐,捧在手里,如掌上明珠,搁在心里,如心如肺。谁承望?谁能料想得到,老公一朝*,坠入了花街柳巷,红男绿女,醉生梦死。让女主人公独守空房,忍辱纳垢,冷冷清清。可是,她并没有忍气吞声,也不会委曲求全,黄峨笔下的女性,往往个性倔强、刚毅决断,性格泼辣,爱得轰轰烈烈,恨得也轰轰烈烈,遭到羞辱的女主人公,下了一个决心:恶狠狠地做一场!和负心老公,和别情男子,大闹一场,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直面薄情寡义之徒,是爱是恨,是合是离,说个清楚,讲个明白,这是多么敢爱敢恨的一个女人,多么富有魅力的艺术形象!

黄峨的这首曲,也体现了她自己的人生观和幸福观,夫妻相处,平等相待,彼此忠诚无二,在此基础上,付出永远多于索取,温柔永远多于强悍,女性在婚姻里的根本原则,在黄峨看来,就是平等、忠诚、捍卫自尊。黄峨不仅是这么写的,更是按照这个原则,经营着自己的婚姻。

在风风光光的顺境里,夫妻往往容易情投意合,琴瑟相谐。可是,在悲剧性的逆境里,大多数的男女,即使曾经如何山盟海誓,如何如胶似漆,也往往是大道朝天,各走一边,在人生的苦难中,分道扬镳的男女是大多数,能够坚守下来的家庭是少数,而一下子坚守整整三十年的男女,则更是少之又少,弥足珍贵。

在黄峨婚后的第六年,生活的一场大劫难,不期而至。原来,她的丈夫杨慎触怒了嘉靖皇帝,被撤职罢官,被嘉靖皇帝从北京城赶了出来,谪戍云南永昌卫。说起杨慎被贬,也是知识分子的执着所致。明武宗驾崩之后,没有子嗣,只好由堂弟朱厚熜继位大宝,朱厚熜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是从堂兄手里接过了皇帝宝座。不过,他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尴尬,原来,按照封建法统,世宗必须要拜武宗为“皇考”,也就是堂弟要认堂兄为“皇考”,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尴尬啊!朱厚熜个性倔强,当然不会接受这种尴尬的角色,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把自己的父亲立为“睿宗”,祀太庙,也就是在皇家法统上,他别出心裁地在宪宗和武宗之间,生生地插进了一个睿宗,排在武宗之前,成了“宪宗——睿宗——武宗——世宗”的皇朝统序,可事实上,这个“睿宗”完全是嘉靖皇帝自己杜撰出来的,这个虚假的皇家世袭表,像杨慎这样的知识分子当然不会赞同。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维护天下(皇家)法统,是他们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所以,黄峨的老公杨慎便坚决反对皇帝的决定,不仅是口头反对,而且,联合不少大臣,频频向嘉靖皇帝施压!开始,嘉靖皇帝知道自己作假,心中有鬼,底气不足,处处忍让。而杨慎等人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坚持到底,步步紧逼,终于,他们的抗议举动大大激怒了嘉靖,愤怒至极的皇帝把杨慎一下子从北京贬到了云南。杨慎一家遭此大难,一下子就落败了。

丈夫被贬的时候,黄峨才26岁,本可以有别的人生选择,放弃这个在政治上已经破产,生活上已经落魄的杨慎,可是,黄峨没有放弃,她毅然带着家人,一路上护送丈夫杨慎去云南。杨慎的囚车,从通县下潞河上船。黄峨就赶到天津口,改乘大船,沿运河入长江,溯江而上。这对患难夫妻,在囚途中,风雨同舟,历尽了千辛万苦。

到了湖北江陵,黄峨和杨慎就分开了,黄峨溯江而上,回到四川新都,居住在杨慎的老家,而杨慎则被押解,经湖南,过贵州,而至云南。黄峨仅仅过了5年幸福的夫妻生活,从此,就和丈夫便和丈夫分居,一分一离,就是整整三十年!

三十年夫妻别离

这个时候,黄峨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名门少女,也不是其乐融融的官员妻室,而成了国家罪臣的妻子,遍尝世态炎凉,饱受人间冷暖,她都一一克服,唯独让她终日受折磨的,就是谪戍云南的丈夫杨慎。她的曲风也不再像当年那样天真浪漫,也不再才气逼人了。

比如,黄峨写了《罗江怨》来讲述自己和丈夫的离别之情:

【罗江怨】

空庭月影斜,

东方亮也。

金鸡惊散枕边蝶①。

长亭十里,

阳关三叠。

相思相见何年月?

泪流襟上血,

愁穿心上结。

鸳鸯被冷雕鞍热。

①枕边蝶: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

解析:曲中,天明破晓,黄峨醒来,一下子又牵挂起远方的丈夫,相思相见何年月?泪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结。黄峨最后写到“鸳鸯被冷雕鞍热”,冷,是说自己孤苦伶仃,热,是说丈夫在边疆谪戌,一个孤独,一个仓皇,两个不幸的人,天各一方,全曲让人不胜唏嘘。

青山隐隐遮,

行人去也。

羊肠小道几回折。

雁声不到,

马蹄不恼。

恼人正是寒冬节。

长空孤雁灭,

平芜远树接。

倚楼人冷栏干热。

解析:寒冬时节,行人去也,黄峨眺望青山,遥遥不见,“倚楼人冷栏干热”,黄峨傻傻地倚着栏杆,结果,人冷了,栏杆却被暖热了,这是多么细致的一个情节,容易被很多人忽略,但是,黄峨抓住了,她用“人冷杆热”来衬托自己的思念丈夫的痴情。

关山转望赊,

程途倦也。

愁人莫与愁人说。

离乡背井,

瞻天望阙。

丹青难把衷肠写。

炎方风景别,

京华音信绝。

世情休问凉和热。

解析:路途疲惫,背井离乡,黄峨遭到的种种苦难,对于这个生长在名门大家的才女,不堪忍受,但是,她坚守自己的婚姻,始终惦记着远方的丈夫,但是,她的苦,她的泪,又怎么能够一一写来,所谓“丹青难把衷肠写”。

命薄与天妒

有一句话是“红颜薄命”,还有一句话是“天妒红颜”,作为才女佳人,黄峨真真是担负了这两句最沉重的话,水做的骨肉,凄惨的命运,让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性的凄美。到了中年之后,黄峨的散曲创作主要围绕着“离情”这个主题。

其实,“离情”这个主题,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都关注过,唐代温庭筠多写离情词,风格是“香软绮靡,浓丽浮艳”,宋代的柳永,更是一个写离情的好手,举一首柳永的词《雨霖铃》做例子。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我们透过这首《雨霖铃》,就能品味到柳永的艺术特色,即“纤巧细碎,缠绵悱恻”。所以,无论是温庭筠,还是柳永,他们写离情主题的诗词,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缠绵浓艳。可是,黄峨却不如此,她的曲辞风格,一点也不小女人,而是波涛跌宕,情真意长,说“跌宕”,是因为她喜欢用矛盾激烈的对比,鸳鸯被冷雕鞍热,倚楼人冷栏干热,用“被冷”与“鞍热”对比写孤苦,用“人冷”与“干(杆)热”对比写相思,大冷大热,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开大合,大风大浪,给人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所以,我觉得,温庭筠和柳永写离情,总是在描画女性心灵里面,很表面化的因素。

而黄峨,则感同身受,亲历三十年的离别,此生此遇,她的曲辞把女性的内心揭示得极其深刻,极其全面,让温庭筠和柳永逊色不少黄峨的曲还写得情真意长,实实在在地描绘女性的思念,朴素真挚,比如她的《落梅风》

【双调·落梅风】

春寒峭,春梦多。

梦儿中和他两个,

醒来时空床冷被窝。

不见你,

空留下我。

春寒料峭,春梦很多,黄峨在梦中和丈夫温存缠绵,谁料想,梦醒了,人没了,床冷了,*横陈,空空荡荡,空留下一个痴思念想的女人,床冷,也是身冷,更是心冷,黄峨大胆地去写自己在鸳鸯被中的寂寞清冷,没有回避,本色自然,比起温庭筠和柳永,比起他们总是浮皮潦草地去渲染艳情,黄峨更显本色真纯,更显女性的大方热情,非得是最大的才情,最热的激情,最真的心灵,才能写出这样的离情:波涛跌宕,情真意长。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黄峨的老公杨慎客死异乡。黄峨听知噩耗,悲痛万分,在花甲之龄去奔丧,到了沪州,扶榇归里。当年生离,而今,竟成阴阳死别。有两句俗话说“红颜薄命”“天妒英才”,黄峨既是美女,又是才女,既有天资红颜,又有盖世英才,从21岁开始,仅仅过了5年的平静生活,直到71岁逝世,就一直活在夫妻分离、日思月想的状态里,命薄,天妒,好一个才女的悲剧人生!
人性的发现

法国历史学家密什莱说过一句话,“文艺复兴于发现外部世界之外,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法兰西史》卷7引言)这是在说,欧洲的文艺复兴的一个伟大的成就,就是对个性给与了最高度的发展,并且,引导人们用一切形式和在一切条件下,对自己做最热诚的和最彻底的研究。对自我的内在进行坦诚的研究,对自己的心灵做彻底的审视,西方学者对这种自我研究和审视,称为“人的发现”,中世纪是文明的蒙昧时代,人性启蒙的曙光是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所引燃的,在*主义看来,这场人性的启蒙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水岭,由此可见,这种“人的发现”,对自我的研究,是具有多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明代中期正值文艺复兴的旺盛阶段,这不是简单的一种历史时间的巧合,而是一种灿烂的两大文明的齐头并进。当欧洲人开始热烈地进行“人的发现”的时候,我们从明朝散曲里,惊讶地发现我们的先人对自我的研究也是深刻而又积极,明朝人倾注了巨大的热诚给自己的内在和心灵,他们对人性的发现和展开,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明曲最伟大的人性发现,就是对女性内在和性灵的热诚和彻底的研究,远远超越了唐诗和宋词。

才郎至,喜倒颠

明曲中有一首《人至》,对女性的心灵做了最彻底的“研究”,它的作者是王骥德,生年不详,卒于1623年,字伯良,一字伯骥,号方诸生,别号秦楼外史,会稽人,今天浙江绍兴人。他的《人至》是这样的:

【南双调·锁南枝】人至

才郎至,

喜倒颠①,

匆匆出迎羞不前。

含笑拜嫣然②,

秋波谩偷转③。

你把归期误,

办取掴打先④。

谁道见郎时都做一团软。

①喜倒颠:喜欢得颠三倒四

②嫣然:娇好的笑容

③秋波:形容美女眼睛像秋水一样清澈明亮。

④掴打:用手掌打脸

老公出门很久,终于归来,妻子的心理被王骥德描绘得五彩斑斓,淋漓尽致,女人见到老公,喜欢得颠三倒四,一个“喜倒颠”把女性的狂喜写绝了!女人的悲伤、哀怨、哭诉、缠绵等等情绪,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少名作,但是,对于女人的得意忘形、手舞足蹈,却没有描写,但是,明曲却做了最深刻的心灵研究,“喜倒颠”,兴奋得颠三倒四,手忙脚乱,乐又慌,慌又乱,将女性冲天的喜悦刻画得淋漓尽致!

虽然,狂喜到手忙脚乱,可是,又“羞不前”,女人知道了自己过火的狂喜,不禁娇羞,停住了脚步,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转折描写——本来是见到久违的老公,女人喜气洋洋,美不胜收,可是,突然,女人转喜为怒,“你把归期误”,责备老公没有守诺按期回家,愤怒还不够,又上全武行,“掴打先”,先要打自己相思的老公一耳光,就在读者们都以为要上演一出夫妻吵闹,可是,作者转瞬间,笔锋一转,“谁道见郎时都做一团软”,一个“软”字,太柔软,太温情,太私密,太幸福,态度转变得太剧烈,怒火消融得太彻底,我们作为读者,分明被作者在愤怒和喜悦的两极之间来回抛掷,从大怒,到大喜,从责备,到原谅,无数读者也随着女主人公一起软了怒气,软了怨恨,软了心,软了情,女人软了,男人也软了……这就是王骥德对女性内在和心灵的热诚和彻底的研究,一个女人在瞬间的心理活动,被他“研究”得光彩灿烂,让人叹为观止!
王骥德的《人至》的艺术成就就在于细致和具体,在于对人性卓越的“发现”,已经达到了欧洲文艺复兴的艺术标准,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时代,在欧亚大陆的东端,中国的明朝,依然是蛮荒的中世纪文明。想一想,也是有情可原,我们对精英文化给予了太多的关注,对平民文化的明朝散曲关注不足,认识不够,理解不深,王骥德的这首《人至》,貌似平常,市井村言,可是,一旦我们细细鉴赏,入木三分,你真的就会很惊奇的发现,在16世纪左右,明朝中国人对人性的发现、挖掘和分析,和人文启蒙的西方世界一样的精彩,一样的灿烂。

王骥德还有一首明曲,叫《见月》,也非常奇特。请看:

【南南吕·一江风】见月

月华明,

偏管人孤另,

后会茫无定。

信任凭,

两处思量,

今夜私相订:

“天边见月生,

低低叫我小名;

我低低叫也,

你索①频频应。”

①索:应该,必须

王骥德巧妙地虚拟了一个浪漫的场景,女孩在月上之时,看到明月,就和明月对话,月亮在低声地叫着女孩的小名,女孩对着月亮,自己轻轻地呼唤着男友的名字,然后,她希望男友能够见到月亮,就答应自己,自己对着月亮低声说一次,男友就对着月亮答应一次,这种无比浪漫的遐想,真有今天浪漫纯情的韩剧一样的情调!而这种纯情的情调,非得至深至性的“研究”所得,也就是,对人性的丰富和复杂有了最彻底的展开和铺陈,这份展开和铺陈,就是王骥德的艺术成就,而这种独特的人性关怀的角度,也是明曲最为耀眼的艺术特色!

明曲作家有很多王骥德式的艺术大师,他们对人性的热诚和彻底的研究,都让我们感到极大的震撼!梁辰鱼就是这样的心灵大师,他字伯龙,号少白,昆山人,今天江苏昆山,生于1519年,卒于1591年。他有一首散曲,在人性挖掘方面极其出色。

【南南吕·懒画眉】情词

小名牵挂在心头,

总欲丢时怎便丢?

浑如吞却线和勾,

不疼不痒常拖逗,

只落得一缕相思万缕愁。

寥寥四行,看似平淡无奇,可是里面却是气象万千,因为梁辰鱼用了一个最绝妙的比喻,把女性的思恋情绪比作了线和勾,女人害了相思病,就如同吞下了线和勾,虽然不痒不痛,但是却拖逗着自己的心,这个“拖逗”用得太美了,“拖”字表示牵挂之情,“逗”字表示*,一下子就把相思爱恋化作了一个虚拟的人,女人经常被相思爱恋所*,艺术到了这样的境界,就是入了化境。女人对男友的相思爱恋,就好像在穿针引线,虽然一针只穿一线,但是一缕相思万缕愁,相思的长线一条,心中的愁苦却是千千万万,数不胜数!

对负心郎的报复

明曲中对女性内心的展现是无与伦比的,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无古人,而且,和同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相比,也毫不逊色。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半岛上的女性意识已经凸显,特别是面对爱人或者情人的背叛,女性的态度不再是一味的苦果独吞。一个意识到自己有尊严的女人,不仅会感到巨大的精神痛苦,而且,也会把背叛理解为一种屈辱和欺骗,意大利女人常常会用一种胸有成竹的冷静,十分清醒的态度,来着手计划让爱人或者情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我发现,这种女性自尊和启蒙的现象,可不是欧洲所独有的,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明朝女性也有类似的思想和举止。散曲家刘效祖有一首曲词,就很特别。

【中吕·朝天子】

惜花,爱花,

转眼春光罢。

猛然想起俏冤家,

半响丢不下。

月底闲情,

枕边私话,

你如何都当耍?

休夸,你滑,

除死甘休罢!

曲中女孩遭男友背叛,自己美好的感情都被男友当作游戏玩耍了,女孩痛骂负心男友“你滑,除死甘休罢”,我们看到这个女孩肯定是要在做一些准备,狠狠诅咒这个负心的男人,好好惩罚这个耍弄自己的男人。刘效祖的这个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女性自尊意识,当自己被冒犯和侮辱的时刻,女人不再茫然,不再忍辱,相反,女人开始诅咒,开始报复,开始有了斗争的勇气,这些在封建社会时期,都是非常难得的一种思想,让我们耳目一新!
何为真情?

什么是爱,巴尔扎克曾经说了一句大实话:“能使所爱的人快乐,便是得了报酬。”,今天,会有很多人对这句话不屑一顾,觉得毫无理智,太傻了,然而,实际上,一个人真的爱了,恐怕都会应验了巴克扎克这句话。傻,都知道是坏事,可是,一旦爱了,很少人不犯傻,不受伤,犯傻的女人要远远超过男人,明曲里的女人心,有一个特点:就是“人太傻”,我们看下面这首明曲:

【双调·折桂令】闺情

对妆奁拂香尘,

行也*,

坐也*。

浪脸羞匀,

左也啼痕,

右也啼痕。

生染下相思万分,

死担着离恨千斤。

病也因君,

害也因君,

身也输君,

命也输君。

明曲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细腻、具体、贴切,诗歌是形象而又抽象的艺术,散曲则是细腻而又具体的艺术,诗要吟,曲要唱,所以,明曲离人的心灵最近,或者,我们可以说,明曲是直接从人的心灵里面流淌出来的,“闺情”是个老题材了,不过,作者盛从周把这首曲写得极其到位,疾病和悲伤都是因为对方,身体和性命也都输给了对方,投入了自己的所有,赔进了自己的一切,思恋着爱人,行也不得,坐也不得,左面淌泪,右面泪淌,生是相思,死是离恨,无论是思、恨、病、害、身、命,都是反反复复的一个字:情!

她的爱,没有明天

明初还有一位散曲作家,叫谷子敬,写了一个散曲的套曲,也叫《闺情》,不过,曲牌是《商调·集贤宾》,由于是套曲,我们一段一段地来分析品鉴:

【商调·集贤宾】闺情

【集贤宾】

猛听的透帘栊卖花声唤起,

将好梦却惊回,

更和那迁乔木莺声偏翠①。

上纱窗日影重移,

暗沉吟失魄*。

闷恹恹似醉如痴,

把重门紧紧深闭起,

怕莺花笑人憔悴。

离愁何日满?

此恨谁有知?

解析:①偏翠:遍翠

此段描写一位年轻女孩的憔悴模样,窗帘外的卖花人的吆喝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女孩,她醒来没有轻松,没有舒适,却是闷恹恹,无精打采。

女孩的房门紧紧锁着,重门深闭,原因是她害怕莺儿和花儿笑话自己的憔悴之貌。此时此刻,没有人理解女孩对爱人的思恋,两情相聚似乎遥遥无期。

【逍遥乐】

则为那无媒匹配,

勾引起无倒断②相思,

染下这不明白的病疾。

眼睁睁的将我来抛离,

泼乔才③更狠似王魁④,

我这里骂一声却又悔。

空没乱⑤怎地支持,

则落的长吁短叹,

倒枕捶床,

废寝忘食。

解析:

②倒断:了结

③泼乔才:坏蛋,此处用作昵称。

④王魁:宋元时期民间负心汉的典型人物

⑤空没乱:空,凭白地;没乱:沉浸在烦恼之中

这一段道明了女孩痛苦的根源,是“无媒匹配”,原来她和男友之间是没有明媒正娶。没有明媒正娶,感情就缺少了必要的保障。心里无底,让这个女孩真是爱得死去活来,长吁短叹,倒枕捶床,废寝忘食。

【金菊香】

这些时龙涎香热冷了金猊⑥,

雁足⑦慵安生了绿绮⑧,

羊羔⑨懒斟闲了玉杯。

觑了这一弄儿狼藉,

不由人辗转越伤悲。

解析:

⑥金猊:雕成兽形的铜香炉

⑦雁足:琴底的支柱

⑧绿绮:古琴名,这里代指琴

⑨羊羔:羊羔美酒

上一段写女孩梦醒后,就马上思恋起远方的男友,她对琴瑟美酒失去了兴致。对世俗的快乐已经毫无眷恋。

【浪里来】

诗吟出锦绣文字,

妆成古样体,

衣冠济楚俊容仪。

酒席间唱和音韵美,
一团儿和气,

论聪明俊俏有谁及!

解析:这一段是女孩对男友的回忆,她的男友是又聪明,又俊俏,无人能及,衣冠济楚俊容仪。

【梧叶儿】

刀搅也似柔肠断,

扒推⑩也似泪点垂,

似醉有如痴。

笔砚上疏了功课,

茶饭上减了饮食,

针指上罢了心机,

怎对人言说这就里?

解析:⑩扒推:形容泪水不断。

女孩回想起又聪明又俊俏的男友,便越发思念,刀搅一般的痛苦,扒推一般的流泪,疏松了功课,减少了饮食,荒废了女红,这份相思虽然痛彻骨髓,却没法对外人言说,为什么呢?因为,女孩和男友之间“无媒匹配”,没有明媒正娶。

【*花】

想着他身常爱红翠偎,

心偏将香玉惜。

面胜似何郎粉11,

手能描京兆眉12。

闲时节笑相偎,

恰便似笑相偎,

恰便似(兼鸟)(兼鸟)13比翼。

翠裙腰掩过半尺,

搂胸带趱了一围。

骨捱捱削了玉肌,

瘦恹恹宽了绣衣。

乱蓬松云鬓堆,

困腾腾秋水迷14。

命悬悬有几日,

软怯怯无气力。

解析:

11何郎:三国时期魏国人何晏,貌美肤白。

12京兆眉:指汉代京兆尹张敞为妻子画眉,比喻夫妻相亲相爱

13(兼鸟)(兼鸟):传说中的比翼鸟。

14秋水:眼光

这一段,写两个人的温馨相处,儿女私情。用汉代京兆尹张敞为妻子画眉这个典故,说明男友对自己的呵护和爱怜。想起自己和男友的美好生活,女孩便又软怯怯无气力。

【柳叶儿】

我可甚千娇百媚,

全不似旧日容仪,

阁不住两眼栖惶泪。

不能勾同欢会,

则有分各东西,

想人生最苦是别离。

解析:女孩的忧愁越发深沉,痛苦越发沉郁。

【尾声】

常记得枕席间说得言,

星月底设来誓,

谁想这辜恩薄幸负心贼,

自相别数年无信息。

比及你登科及第,

我则索上青山化作望夫石。

解析:这段写女孩和男友分离数年,毫无音信,女孩甘心化作望夫石,以守真情。

谷子敬写的这首《闺情》套曲,千转百回,几尽旖旎,充分发挥了散曲的魅力。这首套曲几百年来广为传诵,最根本的一点是,女孩子在“无媒匹配”的条件下,对爱情最执着的守望,甚至是近乎绝望的坚持,化作望夫石,表明了女孩子不惜一死也要守候真爱的决心。

真爱,能否超越婚姻?

在明代,法律对男女间的婚姻有着详细的规定,并不是我们今天所想象的那样野蛮和粗俗。一桩合法的婚姻必须具备五个条件:

其一,两家必须订立婚书,对男孩和女孩的基本情况,比如残疾、年龄、是否乞养庶出等等情况,都要明白告知。婚书一旦订立就不能反悔。

其二,必须依礼婚娶;

其三,如果女方已经接受了男方家的聘礼,那么在法律上也是证明了这桩婚姻的存在;

其四,作为卑幼之人,无论是在外做官,还是四海经商,个人对婚姻没有自主权,必须接受“父母之命”,法律规定,凡是婚娶,都必须由爷爷奶奶,或者父母主婚,如果爷爷奶奶、父母都亡故,就由其他亲长主婚,其他的亲长是指伯叔父母、姑、兄、姊之类。

其五,在一定情况下,男女双方的“私约”也是受法律保护的,比如在没有父母主婚的情形之下,法律给“事实婚姻”网开了一面,比如在外经商、求学和经商,未经长辈主婚,也可以自己做主在外成婚,这就是明代法律的变通之处,虽然不符合前四条的规定,但是法律也承认了这种事实婚姻,《大明律》卷6《户律》3《男女婚姻》规定“仍旧为婚”,虽然是“无媒匹配”,没有长辈主婚,但是法律也给了真情一丝空间,而不是要求有情人“离异别婚”。

德国的大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一段话,“恋爱是结婚的过程,结婚是恋爱的结果”谷子敬写的《闺情》之所以撼动人心,催人泪下,就是揭示了一个大爱的女人,在“无媒匹配”的情况下,依然为真爱相守至死,女孩子知道自己这份爱的结局将是悲剧性的,即使法律会对“事实婚姻”网开一面,可是如果对方是负心贼,那么,谁也帮助不了自己。即使是悲剧,即使是绝望,这位女孩也要“化作望夫石”,宁可毁灭自己,也不毁情绝意——这是多么傻的一个女孩子啊,她有才华,会女红,无论诗书笔砚,还是针头线脑,她都内外兼修,秀外慧中,可是,为了爱,她扔弃了读书功课,荒废了针脚刺绣,甚至废寝忘食,人瘦患病,情中的女孩,傻到病,傻到死。

这份女性的“傻情”延续至今,几百年了,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有多少女孩子,在今天,依然掬一把泪,洒一片血,“病也因君,害也因君,身也输君,命也输君。”也许,这就是爱情最大的魅力,几千年来,要说什么没有改变,历史告诉我们,那就是中国人的爱。
女人的情伤为何最重

有多少文人作家,都在大喊:“女孩们,别傻了!”可是,实际上,女孩子为了追求真爱而披肝沥胆,为了守候真情而执着到底,有首明曲《时调·劈破玉》说了一句:“往常时心似铁,到而今着了迷。舍生忘死只是为你。”,一个词“舍生忘死”便是把千百年来中国女孩的傻,写尽了,道破了,让人感慨万千……

傻女孩,被谁爱?看这首明曲:

【时调·山歌】月上

约郎约到月上时,

那亨①月上子山头弗见渠②?

咦,

弗知奴处山底月上得早;

咦,

弗知郎处山高月上得迟?

①那亨:怎么

②渠:他

一个女孩和男朋友约定在月上时分约会。可是,女孩子在约会地等了半天,不见男友来,她想也许是自己处在山脚,能够早一点看到月亮,男友住在山上,要晚一点看到月亮,所以,他来晚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女孩子,男友不来,她是非常焦急,她没有埋怨,也没有难过,可见她并不是一个娇娇女,她反而为男友寻找迟到的理由,用山高山底看月亮会早晚,这么个所谓的道理来为他开脱,实际上是为自己开脱,给自己排忧,即使这个理由,她自己也未必相信,她也宁愿相信。这一切,说明这个女生爱得有多么深切,多么主动,又有多么“傻”。

女孩子其实都是非常聪明,尤其是直觉力超强,从心理学来讲,大脑的脑干信息通道,女性比男性要宽三倍,这个数据标志着女性对外界的信息采集能力是男性的三倍,好比一条高速公路,男性的大脑是1车道,女性则为3车道。对外界信息采集能力强,也就意味着信息分析能力很高,所以,女性不仅非常敏感,而且直觉很准。可是,女孩子又有一个矛盾的地方,那就是绝大多数女孩子宁愿选择自己假设的情况,而不去相信直觉得出来的结论,这种自我矛盾和尴尬,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傻”。女孩子的傻,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知道”,不是“没想到”,而是故意闭上眼睛,女孩的情伤为何比男孩深痛呢,因为,她们不是突如其来地遭到伤害,并且明明感觉到了,只是千退万退,委曲求全到了极限,最后被迫受伤。所以,我把女孩的傻,形容为明明感觉到是个陷阱,但是依然不顾一切的跳入,原因很简单,她“宁愿”相信这个陷阱不是真的。

命中注定的千疮百孔

明人张凤翼的【南仙吕·醉扶归】是这样描写一个花季少女的情怀:

相思欲见浑①难见,

果然别时容易见时难,

见时又怕起波澜。

待教不见情难弃,

见和不见两头担②,

只索③向枕边梦里寻方便。

①浑:简直

②两头担:左右为难

③只索:只得

我已经反复论述过,明曲独特的魅力在于她的精巧和细致,她展现的人性的层面,比唐诗宋词要深刻得多,具体得多。这首《醉扶归》写了一个女孩在情感出现问题之后,内心充满思恋和忐忑的情怀,见时又怕起波澜,说明两个人已经分歧出现,彼此有了不满,但是女孩子又不愿意因为这些小分歧而吵闹,所以,女孩子是想见又怕见,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她太爱男友了,待教不见情难弃,她虽然心生不满,开始失望,但是却不愿意放弃,不甘心停步。见和不见,这两个选择都让她为难,“两头担”这个说法太形象了,一个肩膀两个担当,无奈、焦急、忧心、情不禁、心不甘。怎么办呢?女孩子在矛盾中,在两难中,只得向梦里寻求一种安慰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女孩子,夜深人静之时,在绣榻上辗转反侧,两难抉择,最后,思绪太多,用心太累,最后昏昏睡去……
明天,她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见,还是不见?不见,就会很思念,见了,又会起波澜,一样的犹豫,相同的两难,依旧会困扰着她,撕扯着她。我想这个女孩子最终还是会去相见,无论前景如何,无论波澜起伏,女孩子还是会把自己投进去,把自己丢进去,把自己输进去,是花开花谢,也是命中注定。

坑煞,闪煞,气煞,悔煞

男人对功名的追逐,源于血脉,女人对情爱的厮守,是一种宿命。明散曲家刘龙田有一首曲子,从失恋的角度揭示了女性的心理世界,描写失恋的主题,还是比较少见的。

【南仙吕入双调·朝元歌】

坑煞,

闪煞,

好教我难禁架①。

气煞,

悔煞,

听信他当初话。

事到如今,

才知是假。

俺也曾在花阴柳下,

惯把乖挝②,

教他反来将口夸。

薄幸俏冤家,

哄了人当甚么?

俺且妆聋作哑,

不知你几时作下③!

①禁架:招架、经受

②乖挝:使弄聪明

③作下:出事,遭报应。

这是一个失恋的女生,男友坑了她,闪了她,让她无法招架,女孩子气愤,痛悔,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这时,她说了一句名言,堪称千古之句:“惯把乖挝,教他反来将口夸”,说自己也很聪明啊,怎么结果还是被他骗了。女孩多么愤愤不平,多么心有不甘,想想自己很聪明啊,为什么到头来,被这个男人欺骗。是啊,多么聪明的一个女孩,到头来都难免会被情所伤,伤得遍体,遍体鳞伤。伤的原因,难道是笨,是蠢吗?上面的评述,我已经讲过,失恋受伤,不是因为笨,也不是因为蠢,而是女孩子的心把爱装得太满了,挤掉了理性。但是情浓之处,何需理性……

最后,女孩子说到“俺且妆聋作哑,不知你几时作下!”,自己先装聋做哑,强忍屈辱,冷眼旁观,看这个负心男友总有一天遭到报应。她真是爱得深,恨得切!

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少“弃妇”诗词,描写已婚女性,被丈夫抛弃、冷落,身境悲惨。却没有什么失恋的词曲,为什么呢?因为,在情感中,男女地位不平等,婚姻缺乏有力的保障,夫妻间的感情也非常脆弱和淡薄,而在明代,婚姻受到了国家法律的保护,国家禁止指腹为婚,也保障一些“事实婚姻”,即使没有父母主婚,男孩子在经商、游历过程中,也可以自主成婚。最主要的是,离婚不再仅仅凭借丈夫的一句话了,男性的离婚请求必须经过国家的批准才能生效,不能轻易休妻,国家对婚姻的保障,促进了家庭关系的紧密,夫妻间的亲切。同时,明代女性的启蒙意识也大大增加,女孩子也能够独立、平等地和异*往,在许多明曲的曲辞里,女性都不同于之前的“弃妇”,都拥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坚强的意志,爱得炙热,恨得痛快,就象本曲中的女孩子,她不明白为什么聪明的自己看不破对方的谎言,愤怒之后,不去寻死觅活,自我伤害,反而聪明地妆聋作哑,冷眼旁观,这是多么爱自己、不钻牛角尖的女孩子啊!

古往今来,无论男女,都难过“失恋”这一关,更难有人描写“失恋”中的人性侧影,但是,明散曲家刘龙田不同,他描绘了一个聪明开朗的女孩在失恋中的内心幽情,十分罕见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份奇特的角度,人性在失恋时刻不是在毁灭,而是依然柔软,无论结果如何,爱总会让一个人变成天使。
中国人第一次懂得了生活

虽然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散曲,但是,明散曲的历史和文学地位,丝毫不亚于唐诗和宋词,明曲更加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生活质量,更加倾向于对个人的人文关怀,这是明曲有别于唐诗宋词的根本所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由于明代商业文化的逐渐形成,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举个例子,“生活”这个词古已有之,可是到了明代,“生活”就有了新的解释,明代之前,“生活”多是指劳动,所谓“奔走营运则生活”,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必须辛勤的劳动,必须奔走营运,才能获取温饱,才能生存。可是,到了明代中期,“生活”就逐渐有了新的含义,就是“世乐”,就是说,生活不仅要劳动,要勤奋,还要有情趣,有享受,一个人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还要过得好,懂得珍惜生活,提高生活品位和质量。有人会说,这样的生活可不是儒家孔子所倡导的生活,宋代范仲淹不是还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

明朝人对待生活,伟大之处就在力图摆脱“圣贤”模式的生活,回归一个人普普通通的世俗生活,也就是,明朝的男男女女不再按照经典书本去生活,而是顺应人性,打开自我,真真切切地让自己快乐。明代有位大文学家叫袁中道,他这么评价生活的意义,一个人如果处于繁华富裕之中,还能不忘清净之乐,或者处于清贫寂寞的时候,能够毅然切断富贵繁华之想,这当然属于“上根之器”,也就是圣贤要求的标准,但实在难以做到。袁中道非常实事求是,一个人做到孔子和孟子的境界实在太难了,既然太难了,那怎么办呢?袁中道说,既然难,就不必勉强去做,对于一般普通人来说,如果世俗的快乐可以获得,就去享受世俗的快乐;如果世俗之乐获得不了,那么,就去寻找“世外之乐”。

社会文化不要求每个人去“人人圣贤”,而是要“人人世乐”,世乐不了,就去寻找世外之乐,这种从“人人圣贤”到“人人快乐”的生活价值观,说明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终于懂得“生活”了,明中期以后,都市人一般“兰膏明烛”“二八递代”,也就是喝酒聚会,谈情说爱;知识分子则玩收藏,下棋,书画会友,弹琴,邀请朋友一起去旅游,或者骑着驴马,或者徒步,畅游在名山大川,饱览山河壮丽,与大自然为伴。今天的都市人喜欢自驾游,还喜欢户外,其实,在明代早就有了,不过,明朝的时候,人们用的是驴马,今天是汽车。

没钱,如何高品位?

品位和金钱是紧密联系的,但两者是不是一定有着正比的关系?品味随着财富的积累而上升呢?近几年来,在80后的青年人中,出现了“小资”一族,他们受教育水平很高,在写字楼里来往穿梭,在星巴克里栖息生存,他们可不是侯门子弟,更不是富家二代,出类拔萃的教育,滚瓜烂熟的外语,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热烈躁动的心灵,这一切就是小资的精神动力。如今,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都市,小资作为全新的生活理念,猛烈地冲击着传统观念,促使人们不断深刻地思考生活的最根本的意义。

小资不是侯门后代,也不是富家子弟,那么他们是如何处理品位和金钱的关系呢?是不是财富是品位的基础,必须要有巨大的财富,才能讲求品位?品位是不是属于富豪阶层的?现在有的人都以为要先多金,才能讲究品位,品位的起点是财富,有的人不同意,可实际上,是绝大多数人对此感到困惑。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历史,就会豁然开朗,在500年前的明代,就涌现出一批富有思想和活力的“小资”们,他们不仅解决了品位和金钱的关系,而且,在实践上,还要超过今天的小资们,足以令人惊讶!

“品位”一词,在明代,被称作“有致”,有风致,就是今天的有品位。大富豪常常缺乏品位,而有品位的人常常不是特别有钱,这个现象今天存在,在明代也存在,袁中道就发现:“知交中韵士,即是贫士;富人多非韵人。”袁中道发现朋友圈中,很有品位的人“韵士”,多是不很有钱的贫士,富有的朋友常常不是有品位的人。

明朝万历年间,有位文学家、书法家,叫谢肇制,对于金钱和品位的关系,说了一段客观中肯的话:唯是田园粗足,丘壑可怡;水侣鱼虾,山友麋鹿;阱云钓雪,诵月吟花;同调之友,两两为命;食牛之儿,戏着膝间;或兀座一室,习静无常;或命驾扶藜,流连忘返,此之为乐不减真仙,何寻常富贵足道乎?”

一方面,谢肇制指出品位的基础是“田园粗足”,要有温饱的生活水平,只有吃饱了肚子,才能“丘壑可怡”,享受山水之趣。另一方面,谢肇制也指出了品位和富贵的区别,水侣鱼虾,山友麋鹿;阱云钓雪,诵月吟花;同调之友,两两为命;食牛之儿,戏着膝间;或兀座一室,习静无常;或命驾扶藜,流连忘返。这些亲近自然、家庭和美、修身养性、田园乐趣,都不是寻常富贵,都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品位要有温饱生活做基础,同时,品位不是寻常富贵,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明代还有个知识分子叫高濂,他细致地回答了什么是品位?

春时幽赏:虎跑泉试新茶,西溪楼啖煨笋,八卦田看茶花。

夏时幽赏:空亭坐月鸣琴,飞来洞避暑。

秋时幽赏:系泠桥畔醉红树,六和塔夜玩风潮。

冬时幽赏:雪夜煨芋谈禅,扫雪烹茶玩画。

高濂所说的品位,并不是规定非得大富大贵之人,皇家宗室也不会按照高濂所说的去做。试新茶、啖煨笋、看茶花、鸣琴、避暑、谈禅、玩画等等事项,并不需要多少金钱,更多的还是需要一个人的修养。品位,还是基于文化,而非基于富贵。那种认为非得成为富豪才能有品位,或者只有富豪阶层才会有品位的说法,都是荒唐的,有钱未必“有致”。

更轻松,更快乐,更舒缓

明朝有位大文学家袁宗道,过生日那天,自己写了一首纪念自己生日的曲,如下:

【南吕·一枝花带折桂令】生朝

秋风高挂洞庭帆,

夏雨深耕石浦田①,

春窗饱吃南平饭②,

笑先生归忒晚。

明朝已是三三③,

雕虫呵懒拈象管④,

野鹿呵难联鹭班⑤。

隙驹⑥呵且养龟年⑦,

嫩柳成园,

修竹围庵。

讲甚么道非道梦中的老聃⑧,

说恁么⑨空非空纸上的翟昙⑩,

只消过了寻常甲子万万千千。

①石浦田:指作者自己的家园

②南平:公安县,古称南平郡,作者的家乡

③三三:三月三日,上巳节。《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士人为流杯曲水之饮

④雕虫:雕虫小技,指辞赋文章之作;象管,笔管,代指笔

⑤野鹿:作者自指,乡野隐士;鹭班:代指朝廷官员

⑥隙驹:指光阴飞逝

⑦龟年:指年寿

⑧老聃:老子

⑨恁么:这么样,那么样

⑩翟昙:梵语译音,佛祖释迦牟尼的俗姓。《涅槃经十七·梵行品》:“大王当知,迦吡罗城净饭王之子,姓翟昙氏,字悉达多。”

这首明曲清新自然,让人叹为观止,作者袁宗道期许的生活模式就是“嫩柳成园,修竹围庵”,有了品位,有了嫩柳修竹,袁宗道便抛弃了道家和佛家,甘心过着世俗寻常的生活。“寻常甲子”,就是寻常的生活,世俗的生活。远离了圣贤道理,甘心世俗生活,不唯利是图,而是讲究品位人生,袁宗道活得洒脱自然,我们品读他写的明曲,让我们自己也不禁步入那种有品位的生活之中,深深为之感染。不像今天,有的人一说起生活理想就是富豪别墅,宝马奔驰,菲佣藏嫯等等,疲于奔命,毫无情致,文化和品位要建立在“田园粗足”的基础上,但却是金钱买不到的。

纵观明朝人,不如我们今天富有,不如我们今天进步,但是,实事求是的说,他们比我们活得更轻松,更快乐,更舒缓一些,明朝的小资们,他们活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生命,和圣贤模式的生活相比,他们更加忠于自己,他们去追求成功,但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下,他们把财富、权利和家庭幸福,并列看待。

一个健康的人文环境是不会让每个人过着“失败者”的生活,他们懂得品位,分得清金钱和品位的关系。我们今天的GDP比明代中国高出了很多,在今天看来,四五百年前的明朝人都是“穷”人,但是,为什么明朝小资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们心生羡慕,又怅然若失呢?

我们对待历史有一个大偏见:就是总是习惯于探讨政治史和经济史,对宫廷政治和权谋之术感兴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是历史的全部,古人的生活状态、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才是我们今天普通人的一面镜子,明曲离我们的心灵很近,明曲真正地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与唐诗宋词比较起来,在明曲中有中国人最真实最贴切的身影,以史为鉴,可不是说仅仅是给皇帝用来治国的,还有给普通人做生活和品位的参考,我们从明曲中鉴赏到了500年前都市小资们的动人生活,那我们还踌躇什么呢?
品位意识,源自“安贫乐道”

现在人们的生活里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品位”,当生活达到了一定的富足阶段,时尚理念、奢侈品理念开始陆续走入中国的城市家庭,十多年来,中国新生的中产阶级慢慢地追求时尚,追求个性,不再满足于小资生活,于是,都市人开始对物质、金钱、欲望大胆追求,放手争夺,对“品位”也是争先恐后,趋之若鹜。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生活的乐趣,是否只有物质享受的满足才是生活的乐趣?生活的乐趣到哪里去寻找?这是近十年来中国城市生活最可喜的进步。

如今,我们的生活问题的最大瓶颈是:在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之后,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层次向何处去?对于这个问题,现在众多作家、大学教授、时尚杂志主编、生活类图书编辑都千方百计地探索答案,我想我们不如把思考的视野放回到四五百年前,那时的中国,处于明王朝的中后期。有个叫毛元淳写了一本书《寻乐编》,这本书就是探讨“生活的乐趣”问题,或许可以为我们打开新的视野。毛元淳认为,生活的乐趣源自“安贫乐道”的观念,再结合一定的物质生活,把生活艺术化。

“安贫乐道”理念和品位似乎是非常矛盾的,然而,明代人却把两者统一起来。“安贫乐道”是内在修养,“品位”是生活状态,重修养轻富贵,才能拥有身心的和谐统一,明朝人很聪明,他们显然比我们更有生活的大智慧。他们认为,生活的乐趣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山水之乐,到后愈觉有味,借此怡情;有读书之乐,在书中和古人对话;春天,斜阳映翠,近山鸣蝉,静听其声,真是天籁之音;秋天,石榴红满枝头,静坐闲观,欣欣有意,令人心花忽开;初冬之夜,独坐书斋,饮酒数杯,读陶渊明诗数首,气味相投,忽举头见瓶中*一枝,宛若和陶渊明对酌畅饮,跨越千百年,引为知己;雨后初晴,闻黄鹂一声,万境具空,宛若故友来访,不可不为用情。春天的莺歌,秋天的蝉鸣,被明代的都市人引为“清友”。

如此种种,既可陶冶情操,又是当下的乐事,与过多的财富无关,却一样可以享受生活。山水乐,读书乐,鸣蝉乐,石榴乐,*乐,黄鹂乐……沧桑五百年,到了今天所剩无几,我们的都市人,白领阶层陷入了“品位饥渴”的状态。

野人气、心境、田园气

我们看一首明曲,勾画了有品位的家居生活:

【南双调·玉抱肚】小园

小亭低亚①,

眼前的诗耶画耶?

白梅花衬扇窗儿,

淡垂杨带个栖鸦。

天公偏称野人家,

寒似前宵略峭些②。

①低亚:树木掩映的样子

②峭:严酷

曲中不是大富大贵之家,没有林林总总的亭台楼榭,只是一个小亭,朴素内敛,掩映在树枝之中,白梅花盛开,稀稀落落的垂杨枝头落着个乌鸦,这个场景没有富贵气,却有“野人气”,作者把自己的家自称“野人家”。可见,贴近自然,天人合一,一份疏阔开朗,一份简约宁静,才是品位家居的真谛,才是明朝人的生活追求。“野人气”仅是生活品位之一脉,还有其他,看下面这首明曲: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隐园

住一间村西破草堂,

隐一曲竹下深蓬巷;

傍一株鹤巢松树台,

挂一副禅榻梅花帐。

护一道三尺矮萝墙,

开一扇四面宿云窗;

坐一片待叱青羊石,

醉一歌无怀蜀酒輰。
猛想起一会凄凉,

好交结多黄壤;

猛想起一会狷狂,

英雄心未尽忘。

作者王寅所处的不过是普通人家,本不是园,也称不上是个园子,不过,王寅却题为“隐园”,不禁意趣横生,作者写意生活,贫中有乐。看那破草堂、深蓬巷在松树台,矮萝墙的环绕中,有禅榻、梅花帐,宿云窗,再加上所坐的青羊石,畅饮一杯蜀酒……如此这般,我们不能不惊叹这平常家居生活里的意境深远!品位在何方,不在富贵之处,而在于人的内心。所以,“心境”也是品位的要紧之地。

野人气,讲求贴近自然,天人合一;“心境”则倾向于宁静致远,此外,还有一个田园气,请看下一首明曲:

【南商调·黄莺儿】山村漫兴兼呈林友

何处问陶家①,

五株杨一带沙,

门前绿水清无价。

时乘小车,

东邻看花,

归来日影林中射。

听咿呀,

儿童笑语,

喧引入桑麻。

①陶家:陶,陶渊明;此处指隐士居所

作者王屋认为品位的家居,在于五株杨一带沙,门前绿水清无价。有品位的生活行为是看花、习射、听儿童笑语、观桑麻田园,一派闲适的田园气,让人读后难以忘怀。散曲家施绍莘对生活的品位阐述得最为到位,请看他的《幽居》

【双调·水仙子】幽居

天公还我好生涯,

无是无非稳在家。

看门前五柳看看大,

掩柴扉推出繁华。

屋三间书一榻,

或写字和临画①。

觑功名眼底花,

趁闲时且吃杯茶。

①临画:临摹名画。

无是无非,是生活的理想境界,把繁华挡于门外,洗尽铅华,回归自然,轻富贵重自然,这是绝妙的生活体验;门内则是书画和品茶,书画和品茶,都需要深厚的修养,所以,明朝人的生活品位是建立在个人修养的基础上,是文化意境中的物质生活。中世纪的明代,中国人把精神诉求和物质欲望合理地区别开来,让家庭这个私人空间成为精神愉悦的空间,这无疑是生活大智慧的体现。明朝人会生活,懂得快乐,这并不是说明他们会吃喝玩乐,能声色犬马,而是在于他们没有让物质欲望吞没了全部的自己,而今,中国的都市人群之所以陷入困顿和迷离的品位沙漠,就是没有将自己的精神诉求和物质欲望区分开来,没能保护好那个精神的自己,我们泥足深陷,没有自我,只有冲动,没有理性。

在明朝人的品位概念里,文化意境是它的生命力,而非当今很多人追逐的富贵气,在四百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嘲讽过富贵气的品味生活,以匾额为例,明代后期,出现了恶俗的匾额之风,入门的位置,必定是“城市山林”;临池水槛,必定是“天光云影”;在鱼塘边,大多是“濠浦想”;园子取名多为“市隐”、“日涉”;楼额多为“来云”、“环翠”;庸俗套路,不一而足,追求富贵,附庸风雅,为当时社会文化所不齿。

我们今天对“品位”的思考,一定不能忽视明代社会生活中的时尚之风,以史为鉴,能够让我们从传统文化中获益良多。我们今天的都市人的生活层次的提升,瓶颈在于文化修养的普遍饥渴,很多人宁愿给家居贴金挂银,唯恐自家不显富贵;很多人只去计较家装的价格和产地,全然不顾家居的文化和意境之美;很多人把品位寄托给设计师,品位难道是被别人设计出来的?自己的家居是别人的审美和眼光,自己将要活在别人的审美趣味之中,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不注重自身修养,比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家居像宾馆,像酒吧,唯独不像心灵栖息休养之地;奢侈品堆砌不出生活的品位,耀富炫富只会让家居变得庸俗不堪。一提起品味的生活,很多人都要问:那得需要多少钱?其实,“品位”就是生活的乐趣,“掩柴扉推出繁华”就是真正的乐趣所在,“野、心、田、幽”便是明代家居生活的四个要点,我们尽管今日做不到,是不是也能给我们很多视野上的开拓呢?
现在,服饰、化妆、美容这些事儿,好像只是属于女人,如果我们身边有位男士很注意生活的品位,重视自己的服装搭配、每天都精心化妆,我们也许会觉得这位男士有点“怪”,太娘娘腔,或是没有男人味儿,总之,一提起“品位”“精致”“时尚”概念,就好像是指法国男人,或者意大利男人。其实,“追求时尚”是中国男人的一个历史传统,只是现在这个传统已经死掉了……

美衣、美香、美妆

明代男孩追求时尚

我们先听一首明曲吧,那是500多年前一次非常浪漫的一见钟情。

【南仙吕入双调·玉抱肚】春郊邂逅

为贪闲耍,

向西郊常寻岁华。

霎时间遇着个乔才①,

想今年命合桃花。

邀郎同上七香车,

遥指红楼是妾家。

①乔才,明代白话中“无赖”的意思,这是情人间的昵称。

七香车,明朝贵族小姐乘坐的散发着香气的车。

在这首曲中,一位贵族小姐乘着自己的香车,到西郊游玩,霎时间,遇到了一个男孩子,一见钟情,越看越喜欢,女孩美滋滋地心想着自己今年真是走桃花运了,碰上了如意的男朋友!这位贵族小姐喜欢不行了,马上撩开车帘,主动邀请男孩上车,告诉男孩远处的红楼就是自己的家,跟我一起回家约会吧。这首曲体现了明曲的特色,情感真实和意境美好,在这首曲里,女孩子对真情是多么渴望,多么大胆,又多么热烈,生活只要这样本色才显得美好,一个人只有卸掉了伪装,尽情尽性才会活得有滋有味,这首明曲所展现的真性情,在我国的诗词曲赋中,是非常难得的。

话又说回来,能够让女孩子这么心动的男孩,能够让女孩子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大胆追求,他该是怎么一个样子呢?

其实,在明朝,中国的男孩子是非常讲究生活品位的,这些讲究生活精致品位的男孩子,可不是富豪权贵家的纨绔子弟,而是那些有学识有思想的书生,这些知识分子非常注重自己的穿衣,甚至还化妆,我们今天看韩国的电视剧,对韩国男生化妆非常羡慕,其实,他们不过是秉承了中华文化的明代遗风罢了。大明朝万历年间,有个保守的官员,叫李乐,住在乡下,一天,他去苏州城里闲逛,发现城里的男孩子真的不得了,他们穿着带有红色、紫色这些非常美丽的颜色的衣服,还大多化着淡妆,有的男子甚至带着香囊,涂着胭脂,一派盛妆——你或许以为这些盛妆男孩肯定是有钱人家的公子哥,或者演艺人士,其实,他们既不是公子哥,也不是演艺人士,而是秀才,也就是知识分子,李乐老先生常年住在乡下,哪里见过这般时尚的人士啊,于是,他写了一首诗“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可以想象,万历年间的男孩子已经非常时尚了,时尚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城市里的男孩子普遍追求的生活品位,而李乐老先生守旧迂腐,看到年轻人时尚接受不了,就“泪满襟”,其实,男孩子青春盛年,追求时尚,正是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体现,无可厚非。

男孩子的穿着不仅追求大方,还追求美丽,读书之余,还化上淡妆,带上香囊,再加上秀才的身份,这恐怕就是今天万里挑一的知性品位男人了!男孩子不仅求美,还追求时尚,史书记载,明朝前期,秀才的襕衫一般是用炼熟苎布为衣料,可是到了万历年间,时尚的秀才已经改用湖罗布做襕衫,鲜艳美丽,男孩子穿湖罗衫立刻风靡一时,如果你还穿着苎布襕衫,就会被人嘲笑为“老土”了。
这么有品位、有才华的男孩子怎能不吸引女孩呢?

明朝男孩为何爱追时尚?

有明一代,男孩子追求时尚,原因是什么呢?除了明代城市的商业空前发达,民间财富迅速积累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男孩子开始追求自我和个性,能够在追求功名之外,拥有一个积极的,健康的,世俗的生活态度。

【南商调·黄莺儿】

金勒玉緫骄,

亸丝鞭过小桥①,

轻莎芳草平沙道②。

绿摇着柳条,

红映着小桃,

山光岚气纱笼罩。

赏东郊,

少年行乐,

最称意是春朝。

①亸:垂下。

②轻莎:一种草。

这首曲描写了一个男孩子去郊游时的快乐的心情,他满心阳光,一马平川,柳条轻摇,桃花盛开,山光岚气,此景此人,美不胜收,这是多么健康的,阳光的人生态度。再看下面一首明曲,

【越调·天净沙】

知音就是知心,

何拘朝市山林?

去住一身谁禁?

杖藜一任①,

相思便去相寻。

①一任:任凭。

都说朋友易得,知己难求,在作者常伦看来,知己、知音,就是知心的人,彼此理解,彼此价值观认同。为了寻找知心之人,不必划定什么范围,相思便去相寻,遇到知心的人,就不要过多的局促,不要画地为牢,不要被动,不要清高,主动追求,主动靠近。这样的男孩子多么有魅力,有力量,不仅勤奋,还懂生活,有追求,有品位。

一份开阔的思想,一颗快乐的心灵,让男孩子热爱生活,精致生活,他们才会在读书勤奋的同时,去穿着美丽,举止潇洒,甚至浓妆淡抹,不输红颜,明曲中有太多的女孩子思恋男朋友的作品,想一想,这些追求时尚的才华横溢的男孩子,怎能不叫女生喜欢呢?

王安石和张居正:

中国男人生活品位的两极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男人,代表着生活品位的两个极端。一个是王安石,另一个是张居正,这两个人都是千古名臣,文化大家,可是,他们在个人生活品位上截然相反,先说王安石,《宋史》上描述王安石:“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意思是说王安石生活非常节俭,衣服脏了不洗,面容脏了也不洗,也就是说,王安石脏衣服照穿,不爱洗脸。有本书叫《曲洧旧闻》,道:“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王荆公就是王安石,“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则然。”,意思是,衣服总是脏的,不重吃喝,没有什么选择,从少年时期就是这样。更有甚者,王安石不爱洗澡,不是一个月两个月不洗,而是常年不洗,身上还带着虱子。有一次,王安石家从公家借来了一个藤床,他的老婆喜欢得不得了,王安石也喜欢,他光着脚踏上藤床,没想到夫人嫌他脚太脏,干脆把藤床送还了公家。这就是生活里的王安石,无论他在政治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在生活品位方面,的确是邋遢到家,不堪忍受!

和不洗脸,不洗澡,有虱子的王安石不同,明代的张居正又走向了另一个品位的极端。张居正的个人卫生不用说了,他特别注重服饰,特别喜欢穿衣服,史书记载张居正穿衣服讲究“鲜美耀目,膏泽脂香,早暮递进。”与张居正同朝的一个大臣,叫陆树声,是礼部尚书,一次,张居正请陆树声吃饭,席间,有人伺候着张居正为他刷长须,为什么要刷长胡子呢?因为张居正怕饭粒汤水弄脏了胡子。吃饭的时候,张居正不仅要爱护长胡子的卫生,而且,还换了几件衣服,显然,他是担心吃饭弄脏了衣服。

不仅如此,友人评价张居正说:“居正性整洁,好鲜丽,日必易一衣。”,意思是张居正非常爱整洁,喜欢漂亮的衣服,每天都穿不同的衣服。值得一提的是,张居正不仅注重清洁,而且,还喜欢抹香脂,让自己的身体散发香气,香脂的作用类似于今天的香水,所以,张居正是明代的香水男人。

不洗澡有虱子的王安石,重穿衣洒香水的张居正,这两位都是历史名臣,都大刀阔斧的搞改革,都是实实在在的大英雄,不过,在生活方面,王安石虽然个人卫生不堪,却被认为是“至俭”,张居正虽然品位卓然,却被评价为奢靡浮华,我认为这种评价是荒唐的,重品位就是热爱生活,是对生活的珍惜和眷恋,个人卫生糟糕和节俭毫无关系,和王安石同时代的苏轼,就很爱洗澡,特别注重个人卫生,苏轼曾经写过一首词,以洗澡为主题的《如梦令》,

自净方能净彼。

我自汗流呀气。

寄语澡浴人,

且共肉身游戏。

但洗。

但洗。

俯为人间一切。

苏轼认为“自净方能净彼”,自己个人卫生搞得好,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他劝说别人“且共肉身游戏”,也就是大家一起洗澡吧!真不知道王安石看到过苏轼的这首词没有,如果看过了,会怎么想……

从个人生活来讲,宁学张居正,不学王安石,注重个人卫生,讲究生活品位,是一个男孩子非常重要的生活态度,不要说中国男人缺少品位,不懂生活,500年前,明代的年轻人们是那么热爱生活,追求时尚,他们活得自由自在,朝气蓬勃。可是,为什么到了今天,“张居正”很少,“王安石”却非常多?恐怕还是我们犯了王安石那样的荒唐的错误,误以为不求品位是节俭,生活粗糙才是男人生活的本质。

我们的心灵需要更加敞开,我们的思想需要更加宽容,对个人的生活质量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木讷、呆板、粗糙,似乎是如今中国男人的代名词,可是,回顾我们的历史,在大明一朝,那个时期的中国男人,求品味,求个性,求思想,求雅致,重生活,重感情,已然是一代风气,可谓是中国人的一个生活传统,只是现在,我们或是忘记了,或是忽视了,而我,就是希望唤醒中国男人的品味意识,复兴中国男人追求时尚的历史传统,让我们热爱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吧!
思家、思妻,男人也会伤别离

说起男人的心,孔子数千年前就讲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孔老夫子的九个字成了中国男性的精神咒语,家国责任与天下江山,重重地压锁着中国男人的心。在中国古典文化史中,男人如何对待爱情,男人的心有多少温柔,这些命题都是比较冷门的,清代中叶,出了一部《红楼梦》,冒出了一个贾宝玉,贾宝玉的心终于挣脱了孔老夫子的千年咒语,拥有了真我的个性,纯粹的情感诉求。其实,在贾宝玉这个文学形象诞生之前,在明散曲中,就已经在完整地反映男性的情感诉求,中国男人其实很温柔,很细腻,他们真的懂得爱,真的富有责任心。

“相思离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主要的主题,不过,绝大多数的诗词曲赋,都是描写女性的相思之情,离愁之恨。也许在众多作家眼里,男人总是四处漂泊,断线之鸢,很难专一,其实不然,明代散曲作家郑若庸就写了一首《遣怀》,真有石破天惊之感!

【南商调·金梧桐】遣怀

【金梧桐】

香缪①为解愁,

酒醒愁依旧。

斜月残灯,

正是愁时候。

愁凭酒破除,

酒被愁迤逗②。

酒力无多,

酒去愁还又,

愁深酒薄难禁受。

【东瓯令】

花凝恨,

柳含羞,

花柳伤春人病酒。

莺啼燕语清明候,

全不管人憔瘦。

残云剩雨两悠悠,

遮断晚妆楼。

【大圣乐】

桃源洞花事难收③,

许刘郎重到否?

啼痕湿透春衫袖,

伤白傅,

恼江州④。

我这里瑶琴罢却求鸾奏,

恰正是红叶谁人寄御沟⑤?

阳台梦杳⑥,

苦追踪问迹,

似无还有。

【解三醒】

忘不了共携纤手,

忘不了东园秉烛游,

忘不了同心带结鸳鸯扣,

忘不了罗袜双钩⑦,

忘不了香囊杂彩亲挑绣,

忘不了百宝珍珠络臂韝⑧。

闲穷究,

把娇欢美爱,

尽付东流。

【尾声】

好姻缘还成就,

绣纬锦帐绸缪,

月底新诗再和酬。

①香缪:浊酒,代指酒

②迤逗:*,勾引

③桃源洞:引用一个典故,《太平广记·天台二女》记刘晨和阮肇两个人去天台采药,误入桃源洞,得遇仙女。下句“许刘郎重到否”,刘郎指的就是刘晨。

④白傅:白居易;江州:今天江西九江,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⑤红叶谁人寄御沟:引用了一个典故,《青琐高议》卷五《流红记》记唐僖宗年间,有个叫于佑的人,一次晚间散步,在御沟中得到一个红叶,叶上有题诗。于佑也题诗二句,放于上流水中,顺水流入宫中。后来,于佑娶了一位宫女韩氏,韩氏是从宫中放出宫女。这个韩氏恰恰是当初在红叶上题诗的人,而于佑在叶上的回诗,也恰好为韩氏所得。

⑥阳台梦杳:阳台,楚阳台,指男女*

⑦双钩:形容双足纤小

⑧韝(gou):臂韝,是臂上的套袖。

这是一组套曲,意思通俗,节奏旖旎委婉,情绪伤心欲绝,谁能想到曲中的主人公竟然是个男孩子,这是在描写一位男性的相思离恨?明曲可贵的地方,就是旋律裹合着文字直接注入人的心灵,在【金梧桐】中,男主人公思念女友,借酒消愁,愁凭酒破除,酒被愁迤逗,越愁越喝,越喝越愁,已经喝不了了,可愁闷却又来了,愁深酒薄难禁受,思愁太深了,酒水太薄了,离恨情愁把男孩子无比折磨。这是一个多么重情重意的男孩子啊!

【东瓯令】酒醉愁深,就是“人病酒”,正值春天,无比美好,莺啼燕语,可是,思恋的男孩子在“憔瘦”,此情此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孩子,是女孩子伤春,是女孩子离愁,明散曲家谷子敬曾写过一首《闺情》,其中【集贤宾】一段写到:猛听的透帘栊卖花声唤起,将好梦却惊回,更和那迁乔木莺声偏翠。上纱窗日影重移,暗沉吟失魄*。闷恹恹似醉如痴,把重门紧紧深闭起,怕莺花笑人憔悴。离愁何日满?此恨谁有知?
在谷子敬那里,女孩子憔悴不堪,怕莺花笑人憔悴,而在郑若庸这里,男孩子也是憔瘦,莺啼燕语清明候,全不管人憔瘦,看来真正痴情起来,须眉不让巾帼啊!

【大圣乐】写的是男主人公回想自己的恋爱经历,用“桃源洞遇仙女”的典故,说明自己和女友也是邂逅相逢,一见钟情,但是,似乎女孩子离他而去,不知音讯,只留下男孩子一个人陷入愁城。

【解三醒】可以说是催人泪下,肝肠寸断,这些形容女孩情愫的词汇,同样可以用到男孩子身上,男主人公回忆自己的浓情蜜意,一连六个“忘不了”,说尽了自己不舍真情的眷恋,娇欢美爱,怎么能尽付东流呢?男孩子最后,说出“好姻缘还成就,绣纬锦帐绸缪”,最热烈地渴盼着和女友新的约会,新的见面,新的柔情。

一部文学史里,这样重情痴情的男孩子形象实在是太少了,一个男人,对真情无比眷恋,对爱人倍加珍惜,陷入相思苦恋,揭示了男性对待爱情真实的一面。

悼亡妻,男人也会肝肠寸断

郑若庸的《遣怀》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的相思柔情,而宋代文学家苏轼写过一首词《江城子》,写的是一个男人的悼妻之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我们对苏轼的悼妻词非常熟悉,而明曲中,也有一首悼妻之作,让人读罢,潸然泪下,情不能已,它就是李开先的《夜长不寐》。

【南仙侣·临镜序】夜长不寐

【临镜序】梦难成,失群孤雁断肠声。觉来搔耳推孤枕,散发步空庭。眼前离恨天般远。望后团圆月不明。(合)断弦难续,悲歌怎听?这般情况几曾经。

【前腔】泪盈盈,指尖弹血洒残灯①。相思日日容颜改,夜夜梦魂惊。堪怜霜杀宜男草②,岂料云埋婺女星③。(合前)

【赚】火暗灯青,趱鼓催钟早二更。人孤另,独酌全无兴。峭寒生,半床薄被如冰冷。孤眠易醒,孤眠易醒。

【掉角儿序】遇穷冬霜雪严凝,正中年形影孤另。夜迢迢银汉无声,一滴滴玉露伤情。空有那待月楼、礼星亭、焉文阁,与谁同登?(合)寒鸦乱惊,晨鸡不鸣。把离人撩斗,铁马檐楹④。

【前腔】捱不到斗转参横,盼不得月落天明。不卿卿谁复卿卿?想惺惺还惜惺惺,扫云笺,编丽曲,愁恨偏增。(合前)

【尾声】人生修短由天命,叹佳人死难再生,争奈相如困茂陵⑤!

①弹血:挥弹血泪

②宜男草:忘忧草,这里指代作者的妻子

③婺(wu)女星:女宿星,指作者的亡妻

④铁马:风铃

⑤相如困茂陵:茂陵,在陕西兴平县东北,汉初为茂乡,汉武帝葬于此,故称茂陵。司马相如在汉景帝时期任武骑常侍,因病免职,居于茂陵。作者在这里说明自己也和司马相如事类似。

作者李开先,在嘉靖八年考取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后来因为太庙失火,被解职归田,时年四十。此后,三十年间都居闲在家。在李开先解职回乡后第六年,妻子病逝。这首《夜长不寐》曲堪比苏轼的《江城子》。夜深时分,作者李开先孤枕难眠,散着头发,走到空荡荡的庭院。仰看夜空,想起离恨,天地之远。

李开先的曲比苏轼的词更加感人,是因为散曲这种艺术形式更加细腻,更加具象,作者思念亡妻,泪如雨下,泪盈盈,指尖弹血洒残灯,思念的泪水洒在手中的灯笼上,血泪洒灯,这个动作抓得非常细致,感人至深,真是催肝撕肺!相思日日容颜改,夜夜梦魂惊,写作者痛苦不堪的凄冷生活。

“遇穷冬霜雪严凝,正中年形影孤另”,写作者四十六岁失去爱妻,形影孤零,一片凄凉。李开先遥望夜空,银河无声,寒露伤情,一个男人在最萧杀,最凄冷的环境里,思念自己的爱妻,这幅情景,怎能让人不感动呢?

我们看李开先在爱妻病故后,日日容颜改,夜夜梦魂惊,痛至极;追思亡妻,指尖弹血洒残灯,苦至极;叹佳人死难再生,争奈相如困茂陵!爱妻病故,自己又被迫闲散在家,事业无望,绝望至极!巨大的悲痛,人生的残酷,一个男人被打倒,被击伤,他痛,他苦,他绝望……

苦难往往不分性别,中国男人爱得那么细腻,又爱得那么痴情,他们为爱而哭,也为爱而绝望,没有出息,没有骨气,江山没了,家国忘了,只剩下情,只留下意。无论今日的男人对待感情的情形如何,我们似乎还要珍惜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份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