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朝丐帮帮规:按季带徒勒索钱财 要饭必须谨遵步骤

 莲城清风 2012-09-02

武侠小说中,丐帮号称天下第一大帮。凡是叫花子皆属丐帮,除强济弱,重诺守信,是江湖上著名的正道组织,丐帮帮主拥有代代相传的高绝武功,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打狗棒法”和“降龙十八掌”。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丐帮”是怎样的呢?

职业乞丐,可能最早出现在六朝

根据史料的记载,是先有乞讨的行为,后有行乞的身份。以乞讨为生的职业乞丐,可能最早出现在六朝。

宋朝《东京梦华录》形容开封城“诸行百户,衣着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所谓规格,大概是指穿着制式服装在特定地区或针对特定对象行乞,并受到团体的约束,要尽规定的义务。

宋元话本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描述杭州城里的乞丐团头金老大,他手中的杆子是领袖的标记,统辖全城的叫花子,证明在宋代丐帮已然成气候,是具有某种程度组织规模的社会群体。“这般丐户,小心低气,服著团头,与奴一般,不敢触犯。”想见当时的丐帮纪律严明。丐头的杆子一直沿用到清代,不仅象征权力,还可以执行帮规,惩治违规的乞丐。

朱元璋敲打牛骨头乞讨

近代乞丐供奉朱元璋的愈来愈多,朱元璋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洪武,幼时孤寒,被送到元觉寺当和尚,但命运多舛的朱元璋又被逐出庙门,落到挨户乞讨的地步,传说敲打牛骨头就是从他开始的。

穷家门的人称牛骨头为“太平鼓”,上面有十三个小铜铃,相传一个铜铃可吃一省,十三个铜铃可吃遍当时全国十三个省份。当年朱洪武曾北上进京赶考,未中功名,途中忽患伤寒,幸获穷家门人救助治愈。当上皇帝后的朱洪武传旨,从此乞丐均使用安上十三个铜铃的太平鼓。

另有一说,唱花鼓行乞源于朱洪武平定天下后,为恢复家乡凤阳的元气,不惜迁徙江南富户十四万至凤阳,并严律私归者有罪。由于连年征战,田地荒芜,凤阳流离失所沦为乞丐者甚众。于是移居于此的江南富户每至冬季必扮成穷家门人,藉行乞潜归原籍,久而久之竟以行乞为业。

当乞丐也得拜师,乞丐头权威无限,负责地盘分配,小乞儿若是不能按时孝敬头儿,挨顿打骂事小,被赶出地盘成为流丐是常有的事,甚至遭受帮内私刑丢了性命。

沿门乞食的乞丐,不论男女老少、瘸瞎聋哑,都是如假包换的穷家门人。乞丐组织门户森严,分行分类,行有武行、文行;武行有叫街丐、钉头丐、柱头丐、蛇丐等,甚或强讨硬要恶形恶状;文行有响丐(打太平鼓、打竹板说数来宝、唱花鼓等)、吹乐丐、诗丐等哀乞者皆属之。

丐头按季带着徒弟勒索钱财

历朝偶见丐帮陋习,每年旧历二、八两月,或是端午、中秋、农历年三节期间,乞丐头公然带领成群结队的乞丐进入城中,向市面上的商户们强打秋风,索讨规费。凡是纳了捐的店铺,丐头就出一葫芦式之纸给商店,使于门,曰:罩门。罩门所在,群丐不至。

其文有“一应兄弟不准滋扰”字样,或无文字,仅有符号。商店有此纸,丐见之,即望望然而去。大门贴上红纸黑字的丐条,管保平日没有叫花子再敢登门勒索钱财,就像贴上门神驱鬼一样有效。

若是遇到不肯交纳丐捐的人家,乞丐头会支使群丐终日登门强索硬要,闹得家宅不安鸡犬不宁,非妥协不可。为了避免他们捣乱滋事,官府对他们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非但人数众多,并且一点都不怕被抓进牢里去吃公家饭。

因此,丐头按季带着徒弟逐户收取丐捐,平时遇到红白喜事就伸手索讨喜钱,帮徒日增组织愈密,大丐头俨然成为帮主,划界线分地盘,以防止外来的饥民穷汉来占码头。为了做好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公关,惯例将丐捐分为五份:丐头一份,群丐合分三份,其余那一份当然就是用来孝敬当地官府。

乞丐要饭有步骤

丐帮行内话谓“乞丐”为“挂竿儿”,故武侠中的丐帮帮主实底应称“竿儿头”。“竿儿头”便是这地方的土地,入门投师、人事任免都由他一手把揽。

丐帮帮众的来源不外破产无业者、背井离乡举目无亲者、畸残无力过活者,还有就是自家收留的无父无母儿童,当然也不乏喜好以乔扮乞儿为乐为癖的。乞儿不入流,要栖身就要入帮。

入帮前,照例要向“竿儿头”磕头认师,复说“允了”,便跟着学艺——乞讨或偷窃。经一段时间的考察,师父认为满意,再交香烛钱,择吉日行收徒仪式。

无规矩不成方圆,丐帮讲“十穷”“八要”“十戒”,帮众通体贯力执行。

“十穷”即:进穷棚,抬穷头,穷家祖师供穷楼;穷家也讲三纲论,穷家也讲三教共九流;穷家鞭竿传天下,穷家的褡子四海游;穷家的沙玑子(竹板儿)垂耳度春秋;穷家里面分贵贱,穷家里面出王侯……

“八要”即:一要天地君亲师;二要受祖师爷的教化;三要孝敬父母;四要敬兄爱弟;五要谨遵国法……

“十戒”即:一戒越边抽舵(不准偷邻居及同行);二戒顶色卧莲(不准嫖同行之妻);三戒点水发线(不容内奸行径);四戒引马上槽(不准暴露自家做的坏事)……

乞丐背布褡子要饭,一进村,须将褡子从肩头拿下挎放胳膊上,算是“牵马”;一进人家门口要把褡子放下,算是“拴马”;之后才例行那套招牌叫唤“大叔、大婶,赏点……”行里怕新手面嫩叫不出口,便言“大叔”其实就是“大收”,算是贺祝施主的话。

对乞丐们来说,相对于平日里的清淡,遇着红白喜事就算他们的节日。尤其白事儿,过去有财势的大户都要差人去“竿儿头”那请些帮众,招揽抬棺、打幡儿等活计。

丐帮的门派

武侠小说中,由于丐帮帮众分布极广,眼线甚多,耳目灵通,故在搜集敌情、传递讯息方面颇有所长。真正的丐帮没能形成江南江北的大一统规模,只是在局部上自成气候,可能是一县,也可能是一府、一州。皆自家地头顾自家,自家自有生财道。

而因丐者信奉的开山祖师不同,便支衍出了多个派系。就整个丐帮历史总体的衡量,声名较隆的,也是较有势力的帮派,大概不外乎范、李、伍、索、高几家。

范家门

范家门在丐帮当中地位最高,相传是春秋时范丹留下的。据帮内人传说,想当初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绝粮于陈蔡几乎饿死,幸遇范丹施舍得以救命。孔子感激涕零,写了四句话送与范丹——“范丹老祖借米面,来日孔子理当还;贴对联处请稍候,家家户户不怠慢。”

李家门

李家门是宋朝仁宗皇帝生母李后留下的,当初李后受狸猫换太子之苦沉冤二十载,身居寒窑,幸得张、李两个叫花子靠乞讨养活着她,后来包公陈州放粮,李后才得以伸冤。为了感谢两个叫花子的救命之恩,李后封他二人为花子官。这一门的人都有标记,就是肩上都扛一个布褡子,这是当初李后用来装盛皇帝所赐“黄龙丝帕”用的,尺寸是三尺三寸三。“奉旨乞讨”的说法就是从这一派里流传出来的。

伍家门

相传春秋时期,伍子胥为报家仇闯过昭关,来到吴都苏州时已是身无分文,只好在街上吹箫行乞,幸遇吴国公子姬光,才得以救助。这一门的人都供伍子胥为祖师爷,其特点是靠演奏乐器行乞,是真正的“叫花子”。

索家门

索家门原为范家门的一个支派,当初朱元璋身为游方和尚,云游四方,因饥寒交迫病倒在土地庙,幸得一索姓乞丐救助,用乞讨来的杂烩熬成汤食(珍珠翡翠白玉汤)救了他一命。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赐给索姓乞丐一对牛胯骨,上镶十三个铜铃铛并挂黄布穗,可在十三省随便讨要。从此索姓乞丐名声大振,并自立门户为索家门。

索家门是丐帮里文化程度最高的门派。这一派里不少乞丐平时都尽量穿得得体,以卖艺而不是单纯的沿街乞讨为生。近代许多江湖武侠小说中的丐帮弟子形象,多是从这一派中演化出来的。很多早期的曲艺演员也是这一派的成员,如说相声的开山鼻祖“穷不怕”。

高家门

高家门据传是后唐时期高文举留下的,想当初高文举进京赶考身无分文,靠手打竹筒沿街乞讨而求取功名,从此这一门人全都手拿响器,靠唱喜歌行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