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非人亦非

 雨棠轩 2012-09-03
 

有句成语叫做“物是人非”,多半都是形容人们多年后看见老物件时的感慨:原来的东西还在,可是人已经不一样了。

一天我路过乐山港,看到我曾经居住多年的老房子第二次被拆了,现在只有一堵围墙恒立眼前。面对废墟,我寻思着:那又该怎样形容眼下的状况呢?“人是物非”?

我曾经居住过的这栋楼是原来煤建公司的宿舍,我对早已消失的这栋老房子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从我记事起,我的所有回忆都与它有关。

这栋宿舍位于东大街下半段,沿顺城街向乐山港的转弯处,斜对面是箱箱街,距乐山港几百米。这房子表面看来这没什么特色,可它的设计按现在的眼光来看依然是可圈可点的。居中大门是两扇木门,进去之后一个看起来只有不到的空间,左手边一间是我家的厨房,右手边是姜阿姨的住房。对面墙的左边一道小门往里走,进去又是一个的小开间,有三家住户人的门从这里进去,对面是龚家,右面是老红军高伯伯家,右手边是上楼的楼梯,楼上住有6户人家。一般人以为这就是这栋住宅的全部了。可是在中厅的左手边,还有一个窄窄的小巷,一进去后就会令人视野开阔产生“别有动天”的感觉。这里边才是真正的宿舍中心。一个小院子,是大家洗衣服、玩耍聊天的地方,也是我们这批小孩子做游戏玩耍的地方。我们家住在最靠后的楼上,两扇窗户正对这个中心。楼下住着“三八”式老干部段伯伯,对面是冯家。段伯伯家算是中心的“中心”,他因离休在家,大门常年大开着,我们上学做饭看时间,给家人留话,买东西寄放都在他家。

在这里,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特多,我家最少只有两姐妹、左边邻居三兄弟、右边邻居三姐弟,段伯伯家五姐弟,对面冯家三姐弟,大门口姜阿姨家四姐弟,龚家三兄弟……我们这个不大的宿舍也有年龄相差不到8岁的近30个小孩子。有意思的是,我家至今还保存有一张老照片,是当年煤建公司职工孩子的照片,大约有8个左右的小孩子,那里面我是最小的,坐在一个姐姐腿上。

白天每到吃饭的时候,我们总是端着饭碗坐在自家的门前,大家相互品尝各家的饭菜,休闲时光我们就在院坝里跳绳、滚铁坏、玩一些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游戏:在地上用粉笔画数格子,用铁盒在地上踢;用杏仁的籽、李子的籽在地上弹;买来甘蔗用刀劈,甚至玩蜘蛛、笋子虫,那时的家庭没有电视机,一到晚上,各家的大人都搬出小凳,摇着蒲扇坐在大门口聊天乘凉,我们小孩子就在附近的街上“打游击战”满街疯跑或坐在一起讲“鬼故事”,或一堆人学骑一辆自行车。那个年代,我们还在门口看了无数坝坝电影。

当时的物质生活极其贫乏,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票据,但是我们那时的精神生活却极其丰富,很少有空虚、郁闷、无聊的感觉。我们时常去河里捞虾,去张公桥摘桑叶养蚕,到周边乡村比如斑竹湾、河对面去“探险”。“文革“期间,我们只有八九岁,我们几个小伙伴自己到当时“红色造反兵团”(现在供销社)去报名,拿个红袖套戴上,主动到街上参加游行,主动到当时的百货公司排队买军帽,一听到“最高指示”发表了,我们抱起毛主席的画像,10多个人到玉堂街口的“小十字”搞宣传,唱歌跳舞。最搞笑的是,我和段伯伯家五保、易家老大三人想参加串联,但是因为年龄小,没人愿带我们,于是我们想偷跑。先到车站看了到成都的车票是三块多,然后我们开始想办法借钱。首先想到是冯叔叔,因为他是工会主席。但是事与愿违,一提出要求立即被拒绝。那时的想法好天真啊:先到成都,找我的党阿姨,借钱到北京或爬火车,然后买个鸽子寄信回来…..我们甚至还打算在我们楼梯下的一个小角落里挖地道,放上煤油灯,大衣,遇上哪个在家里挨了打不想回家时有个落脚的地方。……

那个年代,我们的警惕性异常的高,我们在公园里用竹竿涂上树胶沾蜻蜓时,遇见一个人在旁啃骨头,我姐姐觉得那人的吃像准确说就是电影里形容敌人的“狼吞虎咽”,肯定不是好人,于是我们开始“跟踪”;早上到公园晨练时看到一个“孕妇”,姐姐想当然地认为她有偷东西的嫌疑,肚子里肯定藏有“秘密”我们马上进行跟踪,当然结果是不得其终。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更多的音乐艺术,就那几首歌,我们非常用心地记在手抄本上,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和邻家妹妹一起坐在楼梯脚下的墙边,轻声地唱着那一首首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动人的歌谣,那情景就像不变的滔滔岷江水,静静地在我心中流淌…..

在这栋楼,我从读幼儿园开始直至参加工作都住在这里。直到近1980年才搬家离开。这里承载了我太多童年的欢乐和记忆,见证了我成长和发展的轨迹,

我们总以为生活在别处,其实,生活就在身边。每当我走到乐山港,不管老房子是否存在,都会勾起我许许多多的童年的回想。至今老房子虽然不存在了,但它永恒的定格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心中难以抹去的烙印,甚至走过顺城街箱箱街乐山港时,风中似乎都还回响着童年时期的嬉闹声欢笑声……

岁月河水在我们的脚下缓缓流过,就像岷江河一样一去不返。

此时,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万物皆变。从这个意义上讲,“物是人非”和“人是物非”都不存在,应该是物非人也非。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我们的住宅条件不断改善,曾经的老房子不复存在是当然的结果,而我们自己也非当时的自己。一切都在变化,岁月就像一把无情的刻刀,在我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的同时,会给每个不同的人刻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带给人们不同的变化。唯有不变的,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是我们对人世间美好感情的深深怀念。

既然发展变化是绝对的,很多事情无法回到过去,那么我们就应该顺应变化,坦然接受变化后的一切。与其对着逝去的河流空自悲切,对这逝去的房屋空自嗟叹,还不如珍惜现在,把握现在。同时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珍惜值得自己珍惜的一切。 

 
 

   201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