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人们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①天圆地方、②1地如覆盘、天如斗笠、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地球卫星照片四个阶段。 2.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依次穿过的大洋是①大西洋、②太平洋、③印度洋。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确定地球的形状是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是4万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4. 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在地球仪上,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5. 纬度划分度数的起点线是赤道,此线向南、向北各分作90o。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6.愈向南,南纬度愈大;愈向北,北纬度愈大。 7.人们通常习惯上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高纬三部分,0o—30o属于低纬度;30o—60o属于中纬度; 60o—90o属于高纬度。 8.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为4万千米,它的纬度为0度。从赤道到北极是北半球,从赤道到南极是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 9.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长度都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10.经度划分度数起点线是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 180 度,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字母代号E;以西称西经,字母代号W。 11.东西经度的分界线是00和1800经线。00经线以东是东经度,以西是西经度;1800经线以东是西经度,以西是东经度。 1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0W和1600E。20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13.W﹤200或E﹤1600属于东半球;W﹥200或E﹥1600属于西半球。 14.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
15.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中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2)完成下表
16.读地球五带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各纬线的度数和名称 A 北极圈、66.50N C 南回归线、23.50S K 北极、900N L 赤道、00 (2)写出五带的名称 E (3)五带中有阳光直射的是G,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EI,既没有阳光直射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但四季变化最显著的是FN。(填字母) (4)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是南回归线(纬线名称),这条纬线的纬度是23.50S 第二章 1、地球表面的水陆面积比例: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①亚洲面积最大、大洋洲面积最小;②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是南极洲;赤道穿过的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赤道穿过的大陆是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③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是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南美洲。④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纬度最高的是南极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全部在东半球;北冰洋面积最小、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全在北半球。 3、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4、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活动 5、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的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7、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依据是①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②古老地层相似;③两岸生物分布的相似性 8、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9、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10、红海地处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两板块发生张裂运动,面积扩大 喜马拉雅山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两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所以还在不断升高。 1——2 |
|
来自: MouseHappy > 《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