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钢铁行业发展史

 wuqroom 2012-09-05
德国钢铁行业发展历程

    德国钢铁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1933年,德国发明了固定式振动结晶器。80年代末,钢铁工业两大前沿技术之一的接近最终产品形状的连铸技术比SP)是联邦德国发明的。二战中德国钢铁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TodayHot}1945年德国钢产量仅 30万 t。  

    战后,德国钢铁工业得到了德国政府的扶植及美国和英国的大力帮助。1953年和1954年德国政府实行两次税制改革,使德国钢铁工业税率减少25%。同时,对出口钢材给予关税优惠,甚至免税。这些举措促进了德国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945~1952年,美国向德国钢铁工业贷款90亿美元;1950~1953年,美国和英国向德国钢铁工业投入资金13.4亿美元。德国的钢产量于1949年超过法国,1955年超过英国用F在美国和苏联之后,{HotTag}居世界第3位。 

    德国钢产量于1965年被日本超过,1982年被中国超过,1982~1997年,德国钢产量一直居世界第5位。1998年,德国钢产量为4468.l万t,因俄罗斯钢产量大跌,德国成为世界第4产钢大国 

    1973年的石油危机和90年代初欧洲经济的不景气,钢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为此,德国钢铁工业开始了重建计划,关停了一些高炉、热轧中板等设备,以削减其生产能力;21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合并为8家。1992年以来,德国钢铁工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克虏伯收购了赫施公司(德国第3大钢铁公司人成立克虏伯·赫施公司。此举使该公司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厂。1993年德国EKO钢铁公司被比利时考克里尔·桑布尔公司兼并1995年克虏伯和蒂森公司的不锈钢部分合并,组建了克虏伯·蒂森不锈钢公司,使该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不锈钢公司。1997年3月克虏伯公司宣布支付81亿美元兼并蒂森钢铁公司,组建蒂森·克虏伯集团,此项兼并将使新集团的钢生产能力达到1900万tJ997年蒂森·克虏伯公司粗钢产量为1750万t,排名欧洲第1;1998年该公司产量为1740万t,排名跌至欧洲第4。由于亚洲和其他新兴地区钢产量增速较快,因此德国不打算再增加钢产量。多年来德国的钢产量一直保持在4000多万t,但德国的优质钢和特钢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蒂森·克虏伯集团发展概况 

    蒂森集团创立于1871年,起源于钢铁生产,并随钢铁生产的发展而成为德国最大的工业和商业企业之一,1993年克虏伯集团兼并了德国赫施钢公司,成立了克虏伯·赫施钢公司,此举使克虏伯集团钢铁部分的营业额占集团营业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是由蒂森集团和克虏伯集团于1998年10月正式合并成立的,1999年3月17日在多特蒙德注册,同日股票上市。蒂森·克虏伯公司1998年的粗钢产量为1480万t,居世界钢铁企业钢产量排序的第7位,是德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厂家。 

    1977年蒂森集团的原奥戈斯特蒂森钢铁公司更名为蒂森钢铁公司,后来,蒂森集团的钢铁部分从该集团分离成相对独立的蒂森钢铁集团,并成为蒂森集团的一个经营主体。1992年10月,蒂森集团内部原有的两个相对独立的钢铁类实体也并入蒂森钢铁集团。蒂森钢铁集团1997~1998年度的粗钢产量为1596万t,生铁1390万t,其中扁平材占90%。钢铁销售额为155亿马克,其中扁平材的销售额为139.49亿马克。截止1998年9月30日蒂森钢铁集团的钢铁雇员为39000人。 

    蒂森集团于1993年与克虏伯·赫施钢铁公司在扁平材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合作;1995年1月1日开始了在不锈钢方面的合作,1995年7月1日又开始了在镀锡板和电工钢板方面的合作通过合作得到上亿马克的协同效应,生产能力、产品计划和未来的投入资金均可协调至最佳点。 

    1998年10月,克虏伯集团与蒂森集团正式进行了整体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蒂森·克虏伯集团”,其中蒂森拥有  60%的股份,克虏伯拥有 40%的股份。蒂森·克虏伯集团拥有雇员  17.3万人,销售额约70 0{乙马克。新的集团主要包括钢铁、汽车、工业、工程和贸易等5部分。其中钢铁部分即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雇员54733人,1998~1999年上半财政年度销售额为99.98亿马克。 

    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主要包括蒂森钢铁公司(下属有11家生产厂)、克虏伯·赫施钢公司(下属有6家生产厂)、克虏伯不锈钢公司(是原克虏伯集团的全资公司和原克虏伯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生产不锈钢产品,下属有2家生产厂L拉赛斯坦·赫施有限公司、波鸿EBG电工板有限公司和赫施·霍恩林堡公司等,年销售额约220亿马克,雇员约5.9万人,其中从事不锈钢生产的有1.2万人。

近年德国钢材工业发展情况

    德国钢材工业正处在由传统的原材料供应商向系统供应服务商转换的过渡时期。德国钢材企业通过对各种原材料的组合可以向客户提供其所需的解决方案,并成为德国经济界新材料供应商,从而不断开辟新的应用领域。目前,德国钢材工业的回收运用率极高,为环境保护和原材料及能源的节约作出了重要贡献。

1、德国钢产量

    由于东南亚、拉丁美洲和俄罗斯经济危机的爆发,1999年德国钢材销售额大跌,但自下半年起,情况开始好转。

    2000年,德国国内对钢材的需求及出口持续上升,德轧钢产量高达3900万吨,比1999年增长8.6%;原钢产量4638万吨,同比增长10.3%,达到两德合并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原西部地区产量提高11.3%,约4023万吨,东部地区产量提高3.6%,约615万吨。

2、德国钢材进出口贸易

    尽管来自第三国的进口大幅增长,德国钢材及钢制品对外贸易2000年仍呈现顺差,进口148亿马克,出口193亿马克。而在钢材价格上,由于欧洲钢材市场发展趋势良好,价格远远超出1998年第四季度的最低点,从而达到1997年初的水平。

    德国钢材工业2000年全年营业额高达784亿马克,世界排名第五,位居中国、日本、美国和俄罗斯之后,其中三分之一是境外营业额。德国钢材领域是向投入资金者开放的,1999年德国原钢产量的42%由外国企业生产。

3、德国钢材工业就业情况

    1989年,两德合并时,德国钢材工业领域的就职人数高达260000人,随后逐年下降,至1999年总就业人数降为104800人,2000年为102200人,2001年为99700人。其中,西部德国钢材工业领域2000年就业人数平均为92900人,2001年为90400人,而1999年和1989年分别为95500人和179800人;在东部德国,近几年,钢材工业领域就业人数变化不大,只有9300人。

    2001年,与其它多数行业一样,德国钢材工业发展有所减缓,需求降低,导致重新调整生产并减少库存,这在西部德国远比东部德国突出。而整个欧洲钢材生产企业均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尤其是扁钢生产能力过剩,致使企业通过合作与合并的形式降低成本,如德国著名的蒂森公司和克虏伯公司的合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中期看来,企业继续裁员在所难免,预计截至2002年底,将减员6000人。

    在德国,每生产1吨的原钢需要2.4个工作小时,超过平均水平,工资成本高,因而德国钢材生产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欧洲位于前列,仅次于英国和法国,英、法每生产1吨原钢分别需要3.1和2.6个工作小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