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肉面:家的味道

 天山来客008 2012-09-06

陈 卉(北京)

冬日晴朗的早晨,伴着泛白的天空深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突然就特别想吃一碗牛肉面。没错,这样的天气,来一大碗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牛肉面,吸溜吸溜大口吃下去,再喝几口热乎乎的清汤,整个人就像被熨平了一样,每个毛孔都坦然的舒张着,浑身上下没一处不妥帖,于是精神蓬勃的一天就由这一碗牛肉面拉开了帷幕。

虽然从小生长在兰州,但由于父母都不是本地人,再加上从来不会说兰州话,所以对于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我总是欠缺一些归属感,但唯有牛肉面,是我一直不变的钟情与热爱。走到全国各地,看到那些街巷里门脸上“兰州牛肉拉面”的牌匾,虽然口味已经大相径庭,可我总是会感到无比亲切,没错,这是我家乡的味道。

在兰州,牛肉面真的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绿色的招牌上总有一个清真的小标志,再写上“某某牛肉面”的店名。店面有大有小,桌子有长有方。开票的往往是头戴白纱巾的回族大姐;在挨挤摩擦的客人中灵活穿行、手脚麻利地收拾客人吃过的碗筷的多是回族少年,拥有白皙皮肤,忽闪着长睫毛的眼睛,这些乖巧的少年面无表情但手艺熟练,抱着硕大的海碗健步如飞;在窗口里面干技术活的都是回族青年,有揉面的,有拉面的,也有专门负责煮面的,每个人分工明确,动作干净利落,配合默契。

食客来了,在门口卖票的大姐处买一张小小的票,然后排队站在窗口,甭管多长的队,大家都安安静静按顺序排着。而且,越是人多的店面,说明店里的面越好吃。有名的牛肉面店往往都是靠汤提味,那些熬了不知多长时间的牛肉原汤,清澈见底,但清香扑鼻。曾经听说,兰州最有名的“马子禄牛肉面”,因为牛肉面汤有限,所以只供应早上和中午,于是往往吃面的人排队要从店里排到马路对面去,就为了那一口香浓的美味。

但是别着急,这个队排得不会让你心急火燎、等得肝肠寸断,因为号称“中国快餐”的牛肉面出锅速度可不是盖的,队伍前移的速度会大大出乎你的意料,很快就会排到窗口。里面煮面的青年也负责收票,常常一次收五六个客人的票,然后问你要什么面,没错,虽然都是面条,但是面条形状种类繁多,有毛细、细、二细、三细、韭叶子、宽、大宽、三棱子等等,问明了各个客人需要的种类,然后汇总喊给拉面的青年,从不出错。拉面的青年常常是人们注目的焦点,将一块柔软的面团迅速拉扯成各种形状的面条,那有力的臂膀带动面条上下翻飞的动作实在可谓是一种艺术,用不了一两分钟,成形的面条就被潇洒地抛进巨大的沸水锅里,接下来就是煮面青年的工作了。一个锅里往往煮着三四份面条,我常怀疑他是怎么清楚判断其中的熟软程度,并且从不曾把两份面条混在一起。很快,熟了的面条就被捞进大大的碗里,从旁边的大锅里盛两勺漂着白萝卜片的牛肉汤,那股清香的味道就已经开始勾引你的味觉了。在将面端给顾客前,他们照例会用兰州话特有的语序问:“蒜苗子多么少(蒜苗多还是少)?辣子要么不要(辣子要还是不要)?”我最喜欢听这些青年最后的问话,大约这也是我最先学会的兰州话了。然后,他会根据顾客需要,抓一小撮翠绿的蒜苗丁、一小撮牛肉丁,再用小勺洒几勺红彤彤的辣椒油。在兰州人看来,除非是咽喉严重发炎,否则不可忍受没有辣椒的牛肉面,倘若有人说:“不要辣椒!”那周围排队的兰州人都会用同情的眼光看着他,心想:一定是外地人,没有辣椒的牛肉面哪还有啥味道?从这种角度看,应该说辣椒是牛肉面伴侣更合适吧。端上桌,先忍住诱人的香气,端起茶壶般大小的醋壶,倒一些醋在面里,然后才能开吃。那种酸酸辣辣的味道,与牛肉汤中的鲜味充分融合,压下了牛肉汤的一点点腥味,反而带出了一份鲜香。然后,你就可以充分享受这一碗属于你的美餐了。

据说牛肉面由一个叫马保子的回族人于1915年始创的,在近一百年的时间中,发展呈现出“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特点,指的是端上桌的面汤清、面白、辣椒红、蒜苗绿。对于地道的兰州人来说,牛肉面就如太阳一般,熟视无睹却又不可或缺,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最普遍也最大众的特色饮食。所以对于兰州男人来说,老婆回娘家一点儿不构成生活困扰,因为大街上有那么多的牛肉面馆,而且那份独有的味道就算是连着吃一个月也不会腻。

上小学的时候,中午父母常常来不及回家做饭,于是四五个小朋友一起相约着、端着自家饭盒去楼下的牛肉面馆解决问题,那时的牛肉面一碗只需五毛钱,我们端了面跑出饭馆,在对面的图书馆前玩游戏,一边玩一边吃,常因为玩闹时间太长,把原本筋道的面条泡成软塌塌的。偶尔曾尝试过自己到底能吃多少牛肉面,有次我曾一口气吃过两碗,还外加喝完了一碗汤,这件事一直到现在都是我炫耀的资本。

上中学以后,爸爸怕我早上吃不饱,总是一大清早就拉着我去吃牛肉面。对兰州人来说,早上的牛肉面是最好的,因为汤的香味最浓郁。所以早上六点多钟,路边的牛肉面店就热火朝天地开始营业了。但是不喜欢早起的我总是万分郁闷,因为感觉身体完全没有醒来,一点胃口都没有。呵呵,没关系,就算再怎么痛苦,等闻到爸爸端过来的牛肉面时,也总会被那散发着阵阵热气的香味打动,稀里呼噜就能吃个干干净净。然后摸着圆鼓鼓的肚皮满足地舔舔嘴角残留的蒜苗,啊,通体舒坦、精神焕发。

高中教学楼下就有个小小的牛肉面馆,对于正在长身体的男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早上一大碗牛肉面更能顶饿的了。于是做完课间操以后,就看见成群的男孩子以狂奔的速度奔向面馆,然后一个个风卷残云地消灭面前的食物。偶然路过的女生常常会被某个男生逗得大笑,因为明明他嘴边还挂了一片蒜苗或是溅了一块红辣椒,而脸上却是那般满足的表情……

离开兰州已经八年了,除了父母,我承认我想念最多的就是牛肉面了。好在北京也有几家还算地道的牛肉面馆,比如景山西街的“燕兰楼”,偶尔我会去那里缓解一下强烈的饕餮之欲,虽说只要出了兰州的牛肉面就不再正宗,但总是聊胜于无。吃完面看着墙上挂的大大的兰州照片,黄河岸边林立的高楼中,我总试图找到自己家的窗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牛肉面,是故乡的饮食,是记忆中爸爸温暖的大手,是成长过程中那些开心的笑容,也是我久久魂牵梦绕的那一缕家的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