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忧国怀乡,动人心魄! ——丘逢甲《春愁》赏析

 昵称998219 2012-09-15

忧国怀乡动人心魄

——丘逢甲《春愁》赏析


陆军121师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春愁》这首七绝,写于《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后的1896年的417日,可谓是一篇台湾沦陷的周年祭文。如果要给这首诗拟一个副题的话,那就非国耻日作台湾沦陷周年祭莫属,明白了这一点,才会更深地体悟诗人那痛彻骨髓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世称仓海先生。祖籍广东镇平,出生于台湾苗栗县一个富有爱国传统的塾师家庭,少年时就有报国之志。他虽身居台湾,却以天下为己任(江山渊《丘逢甲传》),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他尤感国家民族之患恒为大吏陈国家之计

 

中日甲午之战中国战败,1895417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的马关同日本政府签订中日和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得知此消息,怒发冲冠,刺破手指,血书拒倭守土四个字。之后,他串联台湾士绅,组织义军,誓死抗敌,因得不到外援,事败内渡,回到原籍广东。

 

  《春愁》写于《马关条约》签定、割让台湾一周年之际。诗仅四句,却将忧国怀乡之情表现得无比深沉强烈、动人心魄,是传诵一时的名篇。

 

首句春愁难遣强看山。春天本来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美好季节,可此时的诗人却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为了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去看山

 

一个字写出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为国事担忧愁闷。但看山也并没有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登高眺远,那让他心惊的挥之不去的往事此时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诗人禁不住涕泪交流了。

 

次句往事惊心泪欲潸,一方面渲染了春愁的分量,另一方面又暗中悬疑,为后两句蓄势——到底什么样的往事让诗人如此黯然神伤?诗的前两句欲露又止,将吐还吞,极力蓄势。

 

后两句使足千钧笔力,道出底蕴: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原来到今天台湾被割已经整整一周年了,世代生息的故园就这样被割让给了异族,这怎能不让四百万生于斯长于斯的台湾同胞放声痛哭。

 

作者格外地标明时间——去年今日,就是由于这个日子对于他以及四百万台湾民众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同一哭道出了全体台湾同胞的共同心声,这是他们心底里发出的血泪呼喊,也是他们满腔爱国激情的强烈迸发!由于前两句的蓄势,后两句才一纵到底,略无滞碍,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这首诗语句警拔,撼人心魄,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却道出了全体国人的共同心声,包含着诗人爱国爱乡,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感人至深,因而成为传诵一时的名篇。

 

一百多年过去了,丘逢甲的台湾回归,山河重完的愿望依然没有实现,但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都有丘逢甲所倡导的生作愚公死精卫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台湾一定能回归祖国,一个统一和富强的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而今,日本帝国主义又要卷土重来,日本帝国主义还在梦想重温100年前的辉煌,中国人民决不答应。不让历史重演,不让人民流泪,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在领土问题上坚决不能退让半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