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北京之孙氏手工糕点模具

 大闲人 2012-09-17

舌尖上的北京之孙氏手工糕点模具

精雕细琢,为了吃得漂亮

文汇报驻京记者 李扬 2012-09-17头版

  一股悠悠的梨木香,伴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这可不是在做家具,而是为吃得漂亮做准备。

  中秋将至,京郊顺义高丽营镇的一个小院里,57岁的孙宝德又忙碌了起来。他是北京唯一的纯手工制作糕点模具技艺的传人。

  左手执模,右手执刀,木屑翻飞处,刀锋如画笔般灵动流畅,刮、刨、凿、切、剔、刻,在一刀刀精准无误的雕刻下,一幅传统的“花好月圆”图跃然木模之中,不仅惟妙惟肖,而且满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韵味。

  作为孙氏糕点模具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孙宝德14岁学艺,与木头、刻刀相伴已有43载。他说自己不是木匠,应该叫“模”匠。

  早年老北京过中秋节,家里须有个大号的月饼,清《燕京岁时记·月饼》里记载:“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亮蟾兔之形。”那才最显模子的重要性和“模匠”的手艺。如今,糕点模具的制作已进入机器化时代,纯手工刻制的模具在北京仅剩孙氏一家,因此北京的糕点厂做月饼,大多要跟老孙家订月饼模子。

  孙宝德有个习惯,每刻完一个模子,都会用它扣出一个泥胎做纪念,在他的工作室,这些积攒了30多年的“泥月饼”占据了满满两面墙,图案有上千种,无论是祈福、求吉,还是取祛邪、纳祥之意,都映射着中国传统糕点文化的丰富多姿。

  

700把刻刀,精雕细琢

  孙氏糕点模具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祖师孙万祥曾是慈禧66寿筵“团圆饼”的模具雕刻师,当年做的那个直径2米的超大寿饼模子,如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里。

  模具在打糕点过程中要经得起敲打和潮湿,所以对木料的选择和挑剔是必不可少的。孙宝德的糕点模具全部选择上好的杜梨木,又称“杜木”,木质细腻无华,横竖纹理匀称,不易走形,并且做出的糕点不沾模、不变型,因此适于雕刻。

  一块梨木,先要手工削出模具的外形,再用机器开荒料,也就是在木料上挖出与月饼大小一致的“坑”,直径通常为三四寸,小的仅为3厘米,大的尺寸可达1.2米,形状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形、莲花形、桃形等,形状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制作工艺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区别糕点的不同馅料。

  经抛光后,再用铅笔打底稿,无论字、画都是反着打底稿,打底稿的过程还要与图样反复对比,最后才开始一刀刀地精雕细琢。“做一个模子费的心神,也赶上打家具了,但是一般的木匠还做不了,因为模子的花和字都是反的。”孙宝德说,因为习惯了刻反的字,有时写字都会不经意写反。

  一件普通的模具成品的制成,需两三天到一周的时间;高档和精细的雕刻,则需要一个月乃至数月之久。

  常年手握刻刀,孙宝德的手上布满老茧,当学徒时还曾把刻刀捅进了手掌里,用了四五年的时间才出师,“一套工具有700多把刻刀,当你知道每把家伙怎么用,就等于学会刻模子了。”

  孙宝德展示了他刻的两块“百福百寿”模具,这是1984年他专门为一位广受尊敬的老人祝寿时所刻。孙宝德说,光是这两块完整的杜梨木,就要生长300多年。一块模具上刻有101个“福”字,另一块上面刻着101个“寿”字,全部是篆字,但是每个字形都不重样。这两个模具是他花费了数月时间精心雕琢而成,“刻字是最考验功夫的,要一层层往下刻,每一刀下去都要让笔划之间接得上。”

  “现在很多糕点厂是用聚四氟乙烯压制的糕点模具,比较起来,手工刻出来的更活泛、不呆板。”孙宝德说。

  

“手工模具的艺术性机器无法替代”

  除了月饼,孙宝德还经常做清明节时的五毒饼,重阳节时的花糕,北京人爱吃的“京八件”、十二生肖、状元饼等模具,他会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来定制,每个模具都不一样,千姿百态。

  谈起月饼模子的讲究,孙宝德如数家珍,“北派月饼一般都是硬质月饼,但是咬上去是酥的,吃起来不腻,这种手艺做出来的点心既好吃,又好看。根据皮的不同,月饼模子的讲究也不同,浆皮月饼模子做出来必须粗、糙、深,最终出来的效果是红花白底;山西、内蒙古流行混糖月饼,模子的下刀深度和坡度必须是1∶1的比例,做出来的月饼才漂亮;手包酥皮分为油酥皮和水酥皮,不需要模子,只要刻个章,在酥皮上盖章即可。”

  北派糕点和南点的模具也不同,“南点的面皮水分比较大,以浮雕居多;北派糕点模具以阴雕居多,刻的时候讲究下刀的角度,有比例地往下走。”

  孙宝德从没学过美术,没有绘画基础,如果画画他只能画个大概,但是只要拿起刻刀就不一样了,刻了43年,可谓刀刀精准,已臻化境。“字和人物最难刻,通常下刀的深度和坡度的比是1∶1,第一刀直着刻下去,第二刀斜着切下去,还要把木屑掏出来,这时难度最大;雕龙戏凤的图案,主要是龙头最难刻;人物的眼神很关键,有一个月饼模子上刻着八仙过海,神态各异,吕洞宾必须得拿宝剑,眼睛必须得瞪着。”

  北京知名的稻香村、桂香村、宫颐府等糕点厂都找老孙家定制模具,一些星级酒店、食品公司也找上门来,还有家庭自制寿饼给老人拜寿的,也来找他订模具。“手工模具的艺术性永远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孙宝德说。

  

月饼吃的是文化,一定要留下些精品

  近两年北京开始时兴家庭自制月饼,甚至比市面上昂贵的月饼还要漂亮、好吃,许多人慕名找到孙宝德定制模具,有的甚至拿着自己设计的图样来找他,孙宝德不论客户大小,几乎是有求必应。春节时,一些乡里乡亲来找他定制蒸馒头用的模子,他也刻。

  “比起80年代,现在点心的花样特别复杂。月饼吃的是文化,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吃的文化层次也越来越高。”

  秋天的订单最多,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的海外华人也找他订模具。孙宝德已有20年不出去跑业务拉客户了,因为客户都自己找上门来,“干都干不过来”。有一年,来自韩国的一笔140万元的订单找到他,要做9000个模子,但是他没有接,“这是我一年半的工作量,如果接了,国内的订单就没法做了。”

  历经岁月沉积,孙氏糕点模具始终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但是随着雕刻机的大量使用,面对批量生产的冲击,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显然无法抵御,以前孙氏家族有30多人干,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人在延续这门古老的手艺。

  “做好模具并不容易,必须得研究,研究它的趋势、怎么刻才好看,南点怎么下刀、北派糕点怎么下刀,很多奥妙得靠自己去悟。不钻研就做不漂亮,就得不到认可。所以不能只用价格来衡量它的价值。”

  孙宝德的工作间就设在自家的院子里,他常常早上5点钟起床,一干就干到晚上12点,因为经年累月盯着模具雕琢,时间一久眼睛就会酸胀,这两年他的近视度数猛涨了300度。让他欣慰的是,他的一双儿女都继承了这项技艺,为孙氏模具技艺的传承贡献着力量。

  “我现在年纪大了,在干不动之前,我想多做一些有文化性、艺术性的东西,一定要留下些精品,不管这门手艺以后能否传承下去,我心里都踏实。”孙宝德笑着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