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痕文学”由来

 当代文学进行时 2012-09-19

“伤痕文学”由来

(2006-08-09 18:04:07)
分类: 岁月记录

1966-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无先例的文化动乱期,这之后人们用文学的形式把它反映出来,这一现象在文学界叫做“伤痕文学”。原对于伤痕文学的起处一直不明,今天偶然翻阅一本杂志,才知它的来龙去脉。

1978年春天,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园里,中文系一年级一个叫卢新华的学生一篇短篇小说,被贴在宿舍楼墙壁上的墙报栏里面。这篇一万字的小说讲述了在文革期间,一对母女的悲剧故事。小说的名字叫做《伤痕》。

小说贴出的第二天早上,睡眼惺忪的卢端着个脸盆,拿着毛巾走出宿舍,突然看到墙报前面,里三层外三层围着很多同学,很多人一边看着他的文章一边擦着眼泪。《伤痕》的轰动效应很快引起了上海《文汇报》编辑的注意,稿子拿去后,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广泛征求意见,才最终刊登了出来。 1978811日,《伤痕》在《文汇报》上发表,引起巨大反响,有人形容说“全国读者的眼泪,足以流成一条河”。

卢新华当过兵,也当过工人,虽然他自己出身于“红五类”家庭,但他却一直对“黑五类”子弟的遭遇怀着深深的同情。看到了太多,也听到了太多,当他终于坐在大学的教室里之后,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要写一个“黑五类” 子弟的故事。几天时间里,卢在宿舍,就趴在枕头上写;到了丈母娘家里,就坐在缝纫机前写。他一边写一边哭,稿纸都被打湿了。卢后来说:“感觉不是写的,就是在记录。”

《伤痕》写好之后,卢新华拿给写作课的老师看,老师说写得不错,但是他又说发表是不可能的。老师建议卢多读一些马列论文艺的著作,多看一点理论方面的书……接下来,卢就把稿子锁进了抽屉。直到听说要出墙报了,他才想起了这篇小说。

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发表前后,很多的作家也在描写那一段关于苦难的公共记忆。他们的这些作品后来被称为“伤痕文学”,而卢的《伤痕》,被看作是这个文学思潮的标志之一。

在这之后,全国各地的文学界掀起了创作“伤痕文学”的高潮,有的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其代表作有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芙蓉镇》获得了1986年获第十届百花奖;198826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水晶球奖;1989年的第5届法国蒙彼利埃电影节获金熊猫奖等多次大奖。

“伤痕文学”问世后好评如潮,同时也是非议不断。有人说它揭疮疤,是在“向后看”,有人认为它过于注重情感的宣泄,还有人干脆直说——这些作品的艺术手法太幼稚。就连卢新华本人也承认,“伤痕文学必然是短命的。”

但是也有评论者认为:“伤痕文学”的价值在于,从那时候起中国人开始正视并且公开反思那一段历史伤痕。作为文学现象,“伤痕文学”早已落幕,但是这种反思延续了下来,成为了一条流淌不尽的血脉。”

可见一个小人物也创造了历史,这证实了伟人毛泽东那句话——“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