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籁之音——高治军诗词集《沐春踏歌行》序

 遗韵斋 2012-09-24
朋友送来高治军先生新著的一部诗稿,嘱我作序。我心里着实有些发憷。我怕我心力不济,眼力浅窄,误解了作者的诗意,误导了读者的审美,岂不坏了一席丰盛的文化美餐。
  还是先看作品吧,看了作品才有发言权。我看作品,是笨工出笨活。尤其是诗,往往是先从欣赏的角度入手,看见美妙的句子,就把它摘录下来,认为哪个字用得恰切,精当,就随手做个记号,或做些札记,然后再跟作者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觉得这样做心里很踏实,才不辜负作者的辛勤耕耘。
  治军先生的这部诗稿和先前出版的另一部诗集《我手写我心》我都认真读了,并做了札记。他的诗,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明朗、清丽,几近纯乎天籁之音。既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嫌,更无佶屈聱牙、荒诞怪异之病,无污染、无杂质、无噪音,这是难能可贵的。读着这样的诗句:“彩云飘洒,一派田园诗话”(《天净沙·四月田野》)、“但闻故人一一去,始觉新颜个个来”(《归乡偶感》)、“鸟在空中飞,人从画中来”(《青岛》)、“不爱侯门半盆花,但喜岩上一枝梅”(《赠侯岩》),我觉得用“行云流水”来比媲他的诗风,是比较恰切的。行云,“云无心以出岫”;流水,“在山泉水清”。“云之出岫与山之清泉”都是自然之态。自然之态,乃生命之态,也就是诗的原生态,是诗脉的新鲜血液,是诗之根。
  治军先生早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后又到武汉大学深造(这两座高等学府,都是我当年去过的地方和向往的所在),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领导工作。由于我也曾经执教多年,以事及事,因感及感吧,所以对其笔下所涉及教育事业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人和事,就格外感兴趣;对他诗中所赞颂的人物和风物,就特别倾情。他为学生英语报的创刊而道贺,他为实验幼儿园的重建而歌吟,他为某某学校评上示范性中学而喝彩,甚至还为师生们在晚会上的成功演出而赞叹不已,等等。所有这些篇章,都含情脉脉,寓意深深。一个爱岗敬业、兴教育人的形象,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形及神,鲜活地站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通过他的诗情,去分享其甘与苦、忧与乐,从而引起心弦的共鸣。
  爱岗敬业是他的本分,兴教育人是他的天职,扶贫济困是他的爱心。而所有这一切,我认为:读书是基石,知识是资源。俗话说“打铁先需本身硬”就是这个道理。从诗中不难看出,治军先生求知的渴望,读书的痴迷。如《春日感怀》“临风读诗书,暖阳照周身。心归何处至,此地系吾魂”;如《入武大》“勿负平生志,愿作一书郎”;再如《湖边闲谈》“毕生钟爱此等事,功名与吾浮云无”等等,都直抒胸臆,道出了自己的心爱、心志与心音,很值得品味其意,赏析其理,感悟其情。
  通观这部诗稿,就形式而言,作者采用的全部是旧体诗词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很好地发扬光大。但旧体诗词有着严格的格律,如平仄、对仗、字句等等,不易掌控,如有人比喻说,写旧体诗词,是“带着镣铐跳舞”,很受束缚,也很难跳好。我虽习诗多年,却常常望而生畏,不敢问津。读了治军先生的诗,起初,似乎觉着有点不太讲究格律,语言也似欠进一步的推敲;及至读了他卷中的一些楹联,始觉我原先的看法并不妥当。他的楹联,写得是那样严谨而工巧、言简而意赅,不妨让我们抄来一赏:“两朵素花春带雨,一棵高杨秋临风”(《赠高杨》),“解文解字堪双虎,为人为学乃两师”(《挽贾双虎同杰》),以及我们前边提到的“不爱侯门半盆花,但喜岩上一枝梅”(《赠侯岩》)等,这些联语,用到律诗中与上下句稍事承转和整合,不都是很好的对仗句吗?于是,我明白了,作者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愿“带着镣铐跳舞”罢了!
  其实,说心里话,我十分赞同给旧体诗词放宽尺度,或曰“新古体诗”。
  愿治军先生在“我手写我心”这条广阔的诗歌道路上大步前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是为序。
  □王绶青(河南郑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