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建军诗歌与散文《叮咚集》的序言和后记

 遗韵斋 2012-09-25
  

出书的目的有很多,其中之一是为了纪念。

纪念自己,纪念那些度过的日子,不使自己的过去消失,免得那些日子成为空白。那些日子里,有过温暖的时辰,有过在文字天地间的劳动,有过向着内心愿望的贴近和迈进。把那些日子,集结起来,放进一本书里,进而把本书放进眼下的日子里,能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拿得起。

这是一种美好的努力。

认识建军先生十几年了,每次看见他内敛、沉稳、质朴的样子,就知道他的心里,很可能被各种旋律和音符所充盈。对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意方式和表达方式,而他采用的是观察和默想。本来以为这种默想在他那里,会以声音为主,现在才知道,还有涌动的语言和文字。

常人不知道的是,在音乐家那里,文字书写的意念,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形状在思想中呈现:应该也是带着悦耳的节奏吧。

建军先生身上有着来自山林乡野的淳朴和才情,有着大学校院里养成的素质和修为,有着艺术工作者的内在浪漫和从容。从事少儿音乐教育二十多年,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保持着纯净的思维。这一切,除了在他写出的音乐中呈现之外,也在他的文字里得以留存和展露。

和别的书不同的是,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其实用性、文学性和丰富性都独具一格。一是文体间的跨越,其难度可想而知;二是多方位的涉猎,会让人心生欣羡;再就是不曾改变的执着,不能不让人钦佩。

解说词是一种独特的实用性写作,各种演出,各类活动,多样庆典,既要切合主题,又要适合舞台表现,要有相关知识的文字化,和能感染人、打动人的文学情感元素。对儿童节目来说,还要富有童心,要让孩子们听得懂,能为孩子们所喜欢,难度就格外增加一层。这样的解说词,虽然出自大人之手,还要体现儿童的心理,具备儿童的视角,使之能和孩子与大人的世界都相通。

这方面,或许是孤陋寡闻,就笔者所见,写得好的不多,而收在本书中的这部分内容,大都情真意切,言简意赅,文采在其中闪烁不已。虽都属于过去时,你不能现场亲历,但读后却似乎有原景重现的效果。

对很多人来说,诗歌写作是一种情结,对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大学的人,尤其如此。建军先生的诗,常常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情怀热烈真挚,语言富有乐感。

诗歌,除了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对生活有所感应,能被触动,能被激发,有一种感受渐渐郁积,滋生蕴藉,以至于回旋悱恻,浓烈非常,到最后不吐不快。或者,某一时刻,被某一场景,某一个念想,甚至某一个句子,猛地抓住,情感激荡,发为文字。

因为有童心在,有音乐的修养在,本书中的大部分诗歌,风格大都清纯明朗,显示出浪漫主义的气质。眼下,古诗词写作颇热,许多人跟风为之,据说网上还出现了专门帮助写诗填词的软件。鉴于这样的情形,能坚持写现代新诗,本身就难能可贵,先在地摈弃了附庸风雅的嫌疑。集中的有些作品,具体的写法上虽然传统一些,但感情的真挚披露无遗。

同样,因为有写诗的历练,作者的歌词写作相对就显得更得心应手,或抒怀,或状物,或回顾,或展望,因情而发,因事而作,词义清朗,对仗舒服,朗朗上口。笔者在不同场合听过他写的歌,阳光,明快,意境开明。

诗与歌原来本是一家,之后才渐渐分野,但在深处总还是丝丝缕缕,相通不断的。看看当下的流行音乐,凡是被传唱的歌曲,其歌词大都写得不错,甚至其中还有极具诗意的句子。那样的意象,那样的想象,有些所谓的专业诗人,都未必能写得出。

诗与歌在历史的演变中,由合到分,而对于个体来说,诗与歌在建军先生的创作中,却是合二为一的。也就是说,在这本书里,诗歌部分和歌词部分,或诗而歌,或词而诗,几乎是可以互文阅读的。

散文在书中也占了不小的比例,有的是对童年和青春时代的回忆,有的是对现实生活抒发的感受;有的歌颂泉城,有的歌颂齐鲁,有的记录了作者游走祖国山水、寻访文人故里和历史名胜的足迹和心迹。偶有所感,挥笔而就,其笔也直,其情也真。在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到,作者下的功夫可能最大,投入的时间精力可能也最多。

写文章人人都可以为之,关键是你首先要葆有一颗敏感而善于思考的心。在当下这个群情纷扰、乱象百出、物质至上的时代里,能不为名利所惑,不为金银而谋,通过文字为自己的精神存留一个相对纯净的空间,通过写作使自己保持对生活和现实世界的热情,通过文学记录让自己的生命过程留下可感可触的痕迹和美好的记忆,应该是值得尊敬的。

诗歌的内涵,童心的纯洁,音乐的品质,或许这三者的集合,共同构成了建军先生创作的主要特点,并使他藉此与常人相区别,也与其他写作者相区别。

作为一本书,从文体的角度看,似乎显得杂了些。但从另一个方面正好说明,作者是一个多面手,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恰如他在音乐领域中的造诣一样。据说,不管是哪种乐器,在他手里,都能吹拉弹奏出美妙的乐声。当然,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作者工作的繁忙、辛苦和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思,通过不同的写作方式,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喜爱和追求。

在人的一生中,有的东西是需要用一辈子去寻找的。可以肯定的说,作为上世纪77级的大学生,刚过天命之年的建军先生,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内心所愿,并一直有所坚守。

为人沉稳谦恭,内心文思涌动。看了书稿,我对作者又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在他的内心,有旋律,有节奏,也有语言的泉水在流动。他就是这样,每天带着这一切,穿过市井的喧嚣,来到孩子们中间,开始他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无论何时,和别人相比,他的艺术之心和童心都保持得要多一些,更强烈一些。

王实甫在《西厢记》里说过:秀才人情纸半张。等下次你再和他见面,也许就会看到他递过来的这本书,你不仅会切身感受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味,打开它,你还会更进一步走近他的内心,因为那本书就是他的生活再现。

那是一种充满艺术和努力,闪着某种光泽的生活。

   
                                             林之云
                       20118月写于济南
 
 

 

 

 

这本书,是在济南团市委、民进济南市委、省音乐家协会、青少年宫领导和朋友们的关心鼓励下得以出版的。

坦白地说,收入这本书的东西比较杂,包括主持词、献词、歌词、诗歌、散文等,这和许多文学家不同,他们总会分门别类去做。而我,出版这部集子,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纪念。纪念那些曾经的忙忙碌碌、曾经的喜怒哀乐、曾经的日夜跋涉以及在文字中穿梭不停的过去。或许把过去装进了这部书,才能让我时刻触摸到流失的岁月,挽留住了一段段的往事似的。

前些日子校稿时,同事希望我为这本书取个更贴切的书名。我想,每天伴随我的,既有叮叮咚咚的钢琴声,也有敲击电脑键盘的噼噼啪啪声;音乐和文字都是孕育于心,从指尖不断地流淌出来,一样地清澈美好,同样地心情愉悦。所以,就取名《叮咚集》吧。权且把篇篇文字当做叮叮咚咚的小水滴,汇合在一起,也就成了涓涓流淌的小溪了。另外,每每想起叮咚作响、滴水穿石的典故,会时刻提醒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借《叮咚集》出版之际,衷心感谢长期以来给予我关心、鼓励、支持和帮助的朋友、同事及家人。

祝大家吉祥无边、幸福安康!
 
                              孙建军
                                                  2011年8月18日写于济南历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