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上下五千年书法碑帖收集】先秦篇

 爱雅阁 2012-10-02
【中国上下五千年书法碑帖收集】先秦篇

【中国上下五千年书法碑帖收集】先秦篇·四祀其卣

  商代后期故宫博物院藏其卣所铸的青铜卣共三件。二祀与六祀两卣传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安阳出土,四祀弋其卣传解放前出土,不知出土於何地。解入后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四祀弋其卣作长颈、椭圆腹、圈足、有盖、犀首耳提梁。颈饰兽面纹,兽面纹上下和盖沿各饰一道圆圈纹。高三十二厘米,宽十九.七厘米。盖仙与器内底有相同的铭文为"亚貘父丁" 四字。外底铭文计八行四十二字。铭文记载了弋其随同商王祭祀商王祖先帝乙,并得到了王的赏赐,弋其因受荣宠而铸器以纪念此事。四祀bi其卣铭文是现存铭文中的长铭之一。铭文铸造精工,文字上下错落有致,书体雄浑有力,具有商代后期典型的波磔体风格。铭文内容保存了商代奴隶主贵族祭典和社会生活的一些情况。是研究商代历史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中国上下五千年书法碑帖收集】先秦篇·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该鼎造型器形凝重,纹饰华美。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高1.33米 ,口长1.10米,重达875千克 。用陶范铸造 ,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 ,其合金成分为 :铜84.77%,锡11.44% ,铅2.76%,其他0.9%。司母戊鼎是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上下五千年书法碑帖收集】先秦篇·大克鼎

 
【中国上下五千年书法碑帖收集】先秦篇·天亡簋
 

【中国上下五千年书法碑帖收集】先秦篇·兮甲盘
(  宋代出土的周宣王 《兮甲盘》,盘内有铭文133字。书体厚实壮美,笔画较粗,在西周一代的金文书法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开春秋时代金文用肥笔的先声。

【中国上下五千年书法碑帖收集】先秦篇·公乘得守丘刻石

  1935年平山县发现的《公乘得守丘刻石》(简称《守丘刻石》),说明了石刻文字从战国前期到秦统一时期的发展变化,不仅石料由自然天成(守丘刻石系一块天然的河光石)发展到人为加工,而且内容也由简单的纪事发展到被统治者正式用作宣传的手段,甚至留作告谕后人的遗言。这充分证明了我国的石刻文字,已由商周的萌芽阶段进入到发生时期。

【中国上下五千年书法碑帖收集】先秦篇·侯马盟书

  1965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共有5000余件,每件玉片大小不一,磨琢精致,用毛笔书写,字迹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相似,大部分是朱红色,也有小部分是黑色的,比较清晰。因为玉片大小不一,字数也有多有少,多的达200左右,少的只有十余字。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赵鞅与卿大夫订立的文字条约,要求参加盟誓的人都效忠盟主,一致诛讨已被驱逐在外的敌对势力,不再扩充奴隶、土地、财产,不与敌人来往。

  盟书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和文字,研究晋国历史,以及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情况有重大意义。

  盟书笔锋清丽,其书法犀利简率,提按有致,舒展而有韵律。



先秦:中山王三器之中山王圆壶

  中山王圆壶为中山王的嗣王为先王所作。圆壶为短颈鼓腹,两侧有二铺首,圈足,有盖,盖饰三钮,通高44.5厘米,腹径32厘米,腹与圈足皆有铭文,腹部铭文59行、182字。

先秦:中山王三器之中山王方壶

  中山王方壶,1978年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方体,小口,斜肩,腹两侧有一对环耳,这是战国中、晚期常见的方壶形式。它在造型上的突出特点是,使用了八条雕龙为装饰。在壶盖上有四个抽象的龙形钮,在壶肩四棱上各雕塑有一条小龙,龙头冲上,独角大耳,颈背生鬃,长尾。这些龙装饰的使用,为光素无花纹因而略显呆板的壶体增加了活泼气氛,而龙身无繁缛的花纹,与壶体协调相称,共同构成一种素雅明快之美感。

  该壶最受学术界珍视之处,是它的四个光平的腹壁上,用纤细的笔道、工整优美的篆书,刻下的长达四百四十八个字的铭文。根据铭文的记载,这是一件中山国王命令其相邦(相国)铸造的酒器。该壶铭文云:“择燕吉金,铸为彝壶,节于禋〓,可法可尚,以飨上帝,以祀先王。”意即选择燕国优质铜,铸造铜壶,按照禋祀的礼仪规定装酒,用于祭祀上帝和祖先。在铭文中说该器叫做彝壶,用来盛祭祀上帝、祖先的酒。到了汉代,人们给这种方体铜壶起了个专名叫做“钫”。

先秦:中山王三器之中山王

  中山王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中山王鼎》是1977年在西灵山一号大墓中出土的,鼎为铁足刻铭铜鼎,周身刻铭七七行,计四六九字。鼎系中山王十四年铸,是用以赏赐中山相賙的。

  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

  中山王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中山王鼎》铭文字数之多,仅次於西周《毛公鼎》,在战国铜器中更属罕见。铜鼎铭文的风格,按近三晋文字,字体修长,匀称流美,装饰意味十分浓厚,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

  中山王鼎

  释文:

  唯十四年中山王作鼎于铭曰呜呼语不废哉寡人闻之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昔者燕君子哙睿恰夫吾长为人宗干于天下之勿纠犹迷惑于子之而亡其邦为天下戮而皇在于少君乎昔者吾先考成王早弃群臣寡人幼童未通智唯傅是从天降休命于朕邦有厥忠臣喜克顺克卑亡不率仁敬顺天德以佐右寡人使智社稷之赁臣宗之义夙夜不懈以道寡人今方壮智天其德省其行亡不顺道考宅唯呜呼折哉社稷其庶乎厥业在只寡人闻之事如长事愚如智此易言而难行也非赁与忠其谁能之其谁能之唯吾老喜是克行之呜呼攸哉天其有于哉厥邦是以寡人赁之邦而去之游无遽惕之虑昔者吾先祖桓王邵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忧劳邦家今吾老喜亲帅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奋桴振铎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寡人庸其德嘉其力是以赐之厥命唯有死罪及三世不以明其德庸其工吾老喜奔走不听命寡惧其忽然不可得惮惮恐损社稷之光是以寡许之谋虑从克有工智也诒死罪之有智为人臣之义也呜呼念之哉后人其庸之毋忘尔邦昔者吴人并越越人修教备赁五年复吴克并之至于今尔毋大而毋富而骄毋众而嚣邻邦难信仇人在旁呜呼念之哉子子孙孙永保定之毋替厥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