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17日,中日黄海大东沟海战,晚清重臣李鸿章苦心营建的北洋水师损失惨重。失去制海权。三天前,淮军地面部队在朝鲜平壤被击败。 至此甲午战争中日本开始占据上风。 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历史。但是不同的人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段历史进行解读。上世纪50年代的老电影《甲午风云》中塑造了完美的军人邓世昌的形象。但却让中国普通人心中留下了一种印象,那就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或者说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本应有可能取胜的,只是因为晚清政府的肘掣,帝国主义的欺骗,以及军队中的败类懦夫。最后才输给了日本。 而冯小宁导演80年代的《北洋水师》电视剧,堪称中国一代人的“海权”意识启蒙,每集电视剧结尾对世界各国和中国海军舰艇数量的盘点让人印象深刻。然而这部电视剧对甲午战争和北洋水师的描写并未脱出《甲午风云》的套路。片中大量的由于对19世纪末海军技术和战术无知而出现的说法和桥段至今影响很多人。 令人费解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冯导又把他十多年前电视剧拍成了电影版,广告上大谈今日中国如何海疆沦丧,似乎试图给观众们营造一种“历史轮回一圈,我们又到了甲午年”的感觉。网民也往往把今日的中国叫做“后清”,人民海军叫做“北洋水师”之类。这看似玩笑,实际上却反映出中国民众心中未被完全驱散的“挨打”乌云。 媒体的炒作有意无意的向中国民众传递这样一种想法:“今天的改革开放,等于当年的同治中兴,今天的人民海军,等于当年的北洋水师”,最近在网上还有一条转发甚多的微博状态称“今天中国海军的舰艇吨位还不如北洋水师,中国海军和日本海自开战必败。”这种谣言正是这种想法发酵的结果。 这里我无意讨论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什么人在传播和吹嘘。只想谈谈那场离我们已经有100多年的海战。 关于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几个常见的历史误读 1、北洋水师是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强大舰队。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舰艇总吨位大于日本联合舰队。“定远”“镇远”坚甲利炮。如果指挥得当,可以战胜联合舰队。 19世纪60~90年代是世界各国海军从木壳风帆船到蒸汽铁甲舰的过渡时期,世界主要国家的海军都正在大发展时期。北洋水师初创时采购铁甲舰时正是铁甲舰刚刚进入高速发展期。这一时期建造的战舰都有着明显的试验色彩。多种海军发展理论在这一时期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一轮海军变革直到20世纪初英国完成“无畏”号战列舰才算是定型。在这一段时间内很多国家的海军从无到有。 北洋舰队当时采购了大量英德制造的带有浓厚试验色彩的舰艇,有点类似于今天印度的采购方法。但是由于清政府并建立的军事工业系统要依赖进口设备和材料,并无自行研究开发和升级的能力,只能跟着海军强国的后面亦步亦趋。 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后国家转轨到工业国家路线,其工业是有盈利,可以自我维持的,这与洋务运动中中国完全依靠国家投资,难以自行盈利的官办工业是有根本区别的。 随着北洋水师建成,北洋国防开销重点随即从投资购买船只转为维护维持投资。显然,一支近代化舰队的维护费用远远超出了北洋大臣的经济能力,因为北洋并非近代化国家的海军,而是封建部曲制度下的“私兵”。所以19世纪80年代“八大远”到位后北洋舰队再未购买新舰,也没有进行任何升级改进。 更糟糕的是即使如此,舰队维护保养经费也远远不足,开战时所有北洋战舰甚至没有刮过舰底(刮掉附着在舰底的水生生物),锅炉也已经老旧无法承受高压,航速全部无法达到设计标准。 传说中挪用海军资金修颐和园的故事中提到的250万两白银,只够北洋水师的维护保养和购买一批新炮弹之用。 近代海军,是只有强国才能拥有的奢侈品。大清出于“面子”购买的北洋水师舰队随着时间的推延,到1894年开战时,早就没有什么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帽子,只是一支落后于时代发展十多年,疏于维护保养的舰队。 而当时的日本海军,已经远超过北洋水师的实力,平均舰龄比北洋短十年,并且全面效法当时的英国海军最新的战术,采用纵队作战,发挥舷侧安装中口径火炮的火力。其火炮多是当时刚刚出现的管退式火炮,而且采用了当时刚刚出现的下濑式火药(一种化学炸药,威力远大于当时北洋水师仍在使用的黑火药)。 这意味着日本舰队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发射出的炮弹总重量远大于北洋水师,而且中口径管退火炮射速快。当时的海军作战,并没有火控系统的概念,平均命中率都在1%上下浮动。谁能更快地倾泻出更多的炮弹,谁就会占据上风。 黄海之战,日方发射的炮弹总数比北洋水师几乎多了一倍。 用今天的军事词汇来说,这就是所谓的“代差”,是无法靠勇敢精神和精良的训练去弥补的差距。 所以黄海海战中双方尚未开战,从军事技术和舰队实力的角度讲,北洋已经是必败之局。悬念只是能败到什么程度而已。 从实际战斗结果来看,黄海海战并不算给中国人丢脸,在双方技术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北洋水师发挥了勇敢精神,贴近对手直接射击,重创了日本多艘军舰,己方的核心主力“定远”“镇远”两舰也没有被击沉。可以说已经是北洋能够靠自身的努力争取到的比较好的结局了。 2、外国卖给北洋水师的炮弹里没有炸药,是沙子。北洋水师水兵含泪在甲板上用锉刀挫炮弹让它能塞进炮膛。 这实际上是由于对海军和火炮技术的无知而出现的误解。19世纪海军的穿甲弹由于当时的铸造技术的问题,只能是一个空心的铁壳子,而为了增加重量,提高穿透力,就在炮弹内填充了沙子。直到20世纪钝感炸药和可靠的机械引信出现,穿甲弹里面才开始装填少量炸药。简单的说,19世纪海军的大口径穿甲弹,里面是一定要填沙子的,不论是英国法国德国还是日本都是如此。 至于说用锉刀挫炮弹,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这一点稍有工业常识的人都应该明白,几百毫米直径的铸造品有一毫米以内的误差很正常,决不至于塞不进炮膛。超过一毫米的误差,用锉刀是无法在几个小时内打磨掉的。 3、北洋水师采取“雁行横队”迎战日本舰队是因为丁汝昌不懂海军战术的瞎指挥。近代海军应该采取“纵队”战术,才能发挥舰炮的威力。 事实上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铁甲舰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当时的海军使用黑火药为发射药打出去的炮弹速度慢,无法打穿当时的铁甲舰的装甲。一度在海军领域出现了一种“铁甲舰之间的战斗,是靠撞角来解决的”的想法,当时的铁甲舰无一例外在舰艏安装了突出舰艏的大型撞角。这种思想在意大利和奥地利的利萨海战后达到高峰,这次海战中奥地利海军的战舰撞沉意大利海军旗舰,赢得了胜利。所以当时的海军一般认为铁甲舰之间的作战,战术就是大家排成雁行横列阵,互相头对头的冲上去,接近过程中互相开炮,消灭或者重创一些装甲较弱的舰艇,然后到近距离以后开始乱战,也就是没有统一指挥,各舰自行作战,直到抓住机会加速,用撞角猛烈撞击敌人的舰体中部,一举消灭敌人。这叫做“乱战”战术和“横队”战术。北洋建设的时候正是乱战战法最流行的时候,所以北洋的两艘主力舰“定远”“镇远”的上都是以向舰正前方实现全部火炮齐射设计的,它的两座双联主炮是安装在舰体左右两侧,如果用舷侧对准敌人,就只有一座主炮可以开火了。 所以在黄海海战中采用的横队战术反而是最能发挥北洋水师舰艇火力的队形。 北洋水师中只有最后购买的致远等几艘新舰是采用纵队战术原则设计,前后都有大口径火炮。但舰艇数量太少,无法像日本人一样单独编组另一个舰列去包抄敌人或者与日本游击分舰队进行单独交战。 4、(一个极其恶毒的流言)民族英雄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决心“撞沉吉野”是愚昧的表现,“致远”号在撞击前被鱼雷击沉 致远虽然是当时北洋水师较新的装甲巡洋舰,但是其设计依然留有“撞击巡洋舰”的风格,舰艏有大型撞角。所以邓世昌下令撞击吉野在当时的海军战术下是正常的决心。 从当时两舰的距离和航速情况来看,本来设计航速就没有吉野号高的致远并没有可能直接撞击敌舰,只能缩短双方距离到大概几百米左右,然后就会被对方甩开。 另一方面,根据日方记录,日本吉野号在开战前就丢弃了全部鱼雷(当时海军的鱼雷射程非常近,而且很容易被引爆。90年代以后设计建造的新战舰基本都取消了鱼雷管的设计,只有专用的鱼雷艇携带鱼雷。当时一般的海军条令规定发生大规模舰队战的时候应该丢弃鱼雷避免被诱爆)所以现在北洋水师研究者们有一个推测,就是致远号可能没有丢弃鱼雷,邓世昌最终的命令向吉野加速是为了缩短距离到可以发射鱼雷。吉野的小口径火炮较多,在面对加速接近的致远的时候密集射击,很可能直接引爆了致远的鱼雷。结果导致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不论这种推测是否事实,邓世昌下令冲击敌舰都是一种符合当时海军战术的命令,并非日本神风敢死队那种绝望中的疯狂行为。然而在整个北洋水师惨烈的败局中,邓世昌的这个命令,就是海军进攻精神的化身,和英国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提倡的“进攻,进攻,再进攻”的格言一致。不论如何,邓世昌都是中国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 但他并非北洋水师唯一的英雄。从人员素质角度讲,北洋水师的总体素质并不比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来的差。整个黄海海战中双方的射击命中率角度来看,反而是北洋水师更高。美国人马吉芬当时是北洋水师的一名“洋员”,在定远号上参加了海战,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北洋水师的勇敢精神大加赞赏,认为不亚于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海军。 5、据传闻定远管带刘步蟾的同学东乡平八郎(后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日俄战争中对马海战的日方指挥官)上舰参观,见甲板上供着关公神像,一地散乱的剩饭,炮管一摸一把灰,甚至出现在主炮上晾晒衣裤这种军纪松弛到极点的行为。他回到日本便评价说仗不用打,中国输定了。 此传闻中关于东乡和刘步蟾是同学的说法只见于冯小宁的电视剧和电影,应该是出于剧情需要的“戏说”,东乡平八郎不是刘步蟾的留英同学。参观定远和炮管晾衣服,舰员在船舱内吃饭的传说在日本电视剧《坂上之云》中也有出现。东乡平八郎也并未参观过定远,定远的主炮炮口离甲板足有3米多,而且直径足有300多毫米,这个直径接近下水道总管,不可能摸到或者晾晒衣裤。这个传闻实际也是有历史来源的,是当时的日本某报纸编造的假新闻,由于1886年刚刚成军的定远镇远出访日本,给当时尚未购买大型战舰的日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该报纸为了“振奋人心”故意编造了这个新闻。 在今天重提这些历史的细节,并不是故意要掉书袋,也不是钻牛角尖。 事实上这些故事,是由一些人出于自己的各种目的,告诉读者和观众的,它们不同程度的歪曲了历史的原样。让北洋水师背负起了本不应有的历史责任和不应承担的骂名。也给我们对于今天的世界和自己的认识造成了误导。 这里无意批评一直怀揣民族主义向中国观众推销的冯导和很多与他有相同想法的人们。他们试图推广的那种爱国主义精神,那种海洋情怀,并不是错误的。但是问题是他们在这些东西里面,为了强调这种情怀,过度的夸张和渲染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仅没有加强他们所希望大家所获得的这个核心理念,反而导致普通民众从这些文艺作品中得到了与事实截然相反的认识。更有别有用心者试图把这种错位用来以古喻今,制造一种非常不恰当,事实上是污蔑今日和当年的中国海军将士的气氛。这就不仅仅是用“失误”和错误所能掩盖的了。 今天的中国综合国力快速上升,已经拥有了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而且我们的造船工业规模是世界第一,钢铁工业规模世界第一。很多高技术产业也迅速地追上和取代日本等我们概念中还以为是“列强”的国家。对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实在没有理由不充满信心。 站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回望那段历史,我们应该做到“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自信,而不是被有意无意的种种假象迷惑了我们透过历史这面透镜对未来的展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