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东南部的广府镇,距县城临洺关东偏南25公里,西南距邯郸20公里。古城临近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青兰高速公路、309国道、邯临公路,区域交通十分便捷,史载广府“北通燕涿,南达郑卫,东连齐鲁,西接秦晋,史称漳河间一都会”。广府因其悠久的历史、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源远流长的太极文化,而享有“古城、水城、太极城”之美誉。

古城:广府历史悠久,古称曲梁,自西汉起,历代为郡、府、州、县治所。隋时,为避隋炀帝讳,改广年为永年。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曾在此建都,并于城内筑万春宫。宋、金时期为洺州州治所在地,元代为广平路治所。明、清两代府、县双署并存,为京师八府之一。1945年至1947年,永年城解放战役更是震惊中外,逾显其重要战略位置和城高水阔之险。
广府自古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既有迫使楚王“歃血为盟”的战国名士毛遂,也有三国时期著名谋士沮授,又有唐代文宗时期宰相宋申锡、大历才子司空曙等。清代时,一代宗师杨露禅、武禹襄在广府创立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更使古城威名远播海内外。
其城,隋唐以前为土城,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元朝侍郎王伟做郡守时,将土城增扩为九里十三步(4522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府陈俎调集九县民工,历时十三年将土城改为砖城,城高12米、宽8米,建垛口一千七百五十二处。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府崔大德又增修四瓮城。城内外历史文物及遗存众多,有气势宏伟的古城、与赵州桥相媲美的千年弘济桥、一代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故居,以及毛遂墓、藏兵洞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
水城:古城座落在面积达4.6万亩的永年洼中央,围绕古城墙是长约5公里的护城河。永年洼平均海拔41米,洺、漳两河绕堤而行,滏阳河、溜垒河穿境而过,淀内长年积水,且水质优良,历史上是著名的天然水产养殖场。滏阳河两岸舟车如流、桥影如虹,明代所建西八闸灌溉无数良田沃土,河岸两侧稻埂千行,洼淀内荷花映日接天。烟波浩淼、芦苇茂盛、鱼虾共生、碧水风荷的水乡景象,被人们赞誉为北国的“小江南”,具有重要生态环境价值和观赏价值,也因此而成就了“莲亭清晖”、“滏水飞虹”、“稻引千畦”、荷香十里”、“苇荡鹭影”等诸多秀美水域景观。清乾隆直隶总督方观承巡视广府,留宿城外清晖书院时赋诗一首:“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近东。拟放扁舟尘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帷堂患气全消处,清兴鸥鱼得暂同。”其字里行间溢满当时广府水乡风光的写照和留恋赞美之情。

太极城:广府是杨、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诞生了杨露禅和武禹襄两大门派太极拳创始人,并衍生出孙式和吴式太极拳两大门派,孕育了李亦畬、杨班侯、杨健侯、郝为真、杨澄甫等一批太极大师。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学拳十余载,后在京授拳。时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观看他与人比武后,曾赞道:“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并手书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身怀绝技压群英”相赠。其子杨班侯随父在京时多与京城武林高手相较,数折强将,令其名振京华,为太极拳争来“国术”之誉。其孙杨澄甫把杨式老架进一步创新删改,成为大家今天常见的,舒展简洁、轻灵洒脱的“杨式新架”,现已广为流传世界各地。杨澄甫所写《太极拳术》和《太极拳体用全书》,备述太极拳精华,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武学经典。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与其甥李亦畲,两人共同潜心研习太极拳,始成柔中含刚、小巧灵活、开合有致的“武式太极拳”。李亦畲后又整理王宗岳、武禹襄拳论,并益以己作,曰《太极拳论》,手抄三本,一本赠门人郝为真,一本赠胞弟启轩,一本自藏,史称“老三本”。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本太极拳文献汇编,成为太极拳界共同尊奉的经典论著。“老三本”的产生,奠定了武式太极拳理论基础,并极大丰富了中国武术的理论宝库。

百余年来太极拳在这里传承光大,城内外习练太极拳蔚然成风,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太极拳爱好者到这里寻根问祖、求师学艺,太极拳正是由广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目前,全世界习练太极拳者85%以上是杨、武式太极拳。自1991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和六届太极拳年会,以及首届武式太极拳高峰论坛、国际太极拳名家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弘扬了太极文化,“太极”品牌日显突出,先后被命名为“太极拳圣地”、“中国太极拳之乡”、“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