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中的秘方---栀子柏皮汤

 龙凤冈 2012-10-09

经方中的秘方---栀子柏皮汤

        祖国山河真是好,一草一木皆是宝”。这句话道出了中草药来源于民间,为老百姓治疗疾病带来了很好的疗效。我家周围生长着很多花草树木,自我记事起,就听到父亲说这是虎杖、那是吴茱萸,那是台乌,那是郁金,很多很多,算起来有四五十种之多,有些是自己生长的,有些是父亲从他处移栽过来的,现在回家看到,高的有女贞子树、乌药树、蔓延在地上或其它树上的有麦冬、金银花藤等等,真是绿树成荫,草木皆药。记得我还在上中学时,父亲患了黄疸型肝炎(现在想来是甲型病毒性肝炎),全身黄染,纳差,乏力,溲黄,因当时家里经济拮据,父亲自采来虎杖、美人蕉根、田基黄、红过路黄(金钱草)、郁金,并在药房买来茵陈、栀子与上药同煎水服用,每天4次,每次服用一碗(量多),父亲服用1周,黄退大半,饮食增加,精神好,后服用上方半月而愈,至今未复发。

         这个方剂是笔者学医后父亲说的,他说草药药真味纯,治病效果很好,从此我就记下了这个药方。古人云:“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可知仲景方为秘方,然我个人认为中医本无秘方,但却有秘法。试观现今医书汗牛充栋,方剂多得数不甚数,而我们中医学子却还在苦苦追求秘方、验方,当千辛万苦得到一方拿来用时却效果甚微,有时怪献方者授予假方,我觉得究其原因,“法”少也,即不明医理,即使经方、时方都装在脑子里也无济于事。因此,学中医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悟。即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数年后的某天,我在细读《伤寒论》时,其文云:“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忽思,此方与父亲当年采的几味草药治疗黄疸很是相似,然相差又甚远,遂悟出一方,即在当年父亲的草药方与栀子柏皮汤合用,名为加味栀子柏皮汤,组方为:栀子15 黄柏15 茵陈40 金钱草40 败酱草30 板蓝根30 郁金15 田基黄30 虎杖30 炙甘草10 。因美人蕉根不易买到,故去之。本方苦甘合剂,有清热退黄之效。主治阳黄,证见目黄、身黄、其黄如橘子色,小便短、黄、赤如茶色,伴有发热、口干,纳差、腹胀、便溏、胁痛口苦,舌苔黄腻,脉弦而数者。即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用之多效。
        经云:“湿热相交,民病黄疸”,《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故取栀子、金钱草清泄三焦之火,而通调水道,为治疗湿热黄疸的常用药,黄柏、茵陈、败酱草、板蓝根、田基黄、虎杖等苦寒之品,清热解毒利湿,湿去则黄退。再取郁金疏肝利胆退黄,炙甘草和中,以缓苦寒之性,不使苦寒之药损伤脾胃。诸药合用,热清湿去,脾胃健运,则黄疸可愈。笔者用此方时有些加减法,录于此供同仁参考。若纳差腹胀者加焦四仙(山楂、建曲、麦芽、槟榔)、厚朴、木香;若胁痛甚加金铃子散;若衄血者加白茅根、赤芍、茜草;临床更可与小柴胡汤合用效果颇佳。
       曾治疗我村一村民,男,38岁,患黄疸1周,曾在我们镇医院查血生化示:甲型病毒性肝炎。给予输液治疗3天(茵栀黄注射液等),症状无缓解。遂就诊于我处,刻诊:目黄、身黄、小便黄,纳差,乏力,大便微溏,舌苔黄腻,脉弦。处方为:栀子15 黄柏15 茵陈40 金钱草40 败酱草30 板蓝根30 郁金15 田基黄30 虎杖30 炙甘草10  焦四仙各10 厚朴10 木香10 病人服药5副,10天后复诊,黄疸有所减轻,纳增,精神较前好转。于上方继续服用3副,黄疸基本消退,唯有目稍黄,遂处方为柴胡10 黄芩10 半夏10 太子参15 青皮10 陈皮10 白花蛇舌草15 郁金10 茵陈20 田基黄20 建曲20 炙甘草6 5副后复查甲肝病毒阴性。
       总之,本方以栀子柏皮汤为基本方加味而成,为治疗湿热黄疸的有效方剂,我临床凡遇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皆以此方加味治疗,常取得较好的疗效。以上为个人所悟,不当之处,祈请批评。 

         文章来源:华夏中医论坛  作者:百川千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