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2年9月15日是日本电子巨头夏普的“百岁生日”。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曾经如日中天的夏普在百年“华诞”之际却陷入生死存亡之境。流年不利,夏普像个被压弯了腰的老人,能否撑到第101个年头,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要点
百年夏普,率先举起了白旗
根据4月27日夏普的官方消息,2011财年年报显示,夏普2011财年销售收入30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8.7%;净利润亏损为46.6亿美元,同样刷新了公司最大亏损纪录。 8月3日下午消息,因发生巨额亏损以及战略失误,夏普股价大幅下跌,创近40年新低,一下子损失了近三分之一的市值。 据日媒报道,夏普9月25日向交易金融机构提交重组计划,将在全球裁减10996名员工,这一数字远超此前提出的5000人裁员计划。同时为了获得更多贷款,夏普已经抵押其在日本国内几乎所有办公室和工厂,其中包括为苹果最新iPhone生产显示屏的制造工厂,并通过出售资产在明年3月底前融资2131亿日元。 为了削减成本,夏普在今年10月至明年9月之间将公司员工的薪资水平下调一半。普此前已公布了削减人工费的措施,其中包括征集约2000名提前退休者。 9月26日,夏普宣布将于27日向日本国内的札幌证交所、名古屋证交所和福冈证交所提交退市申请。夏普股票的交易主要在东京证交所和大阪证交所进行,在札幌、名古屋和福冈3家证交所的交易情况最近陷入低迷。 10月1日,夏普将成立“紧急经营对策委员会”专门负责改革。 种种迹象和夏普急促的举动表明,曾经如日中天的夏普在百年“华诞”之际已经陷入了生死存亡之境。 资料显示,目前夏普债务规模总计已达1.25万亿日元,其中包括3600亿日元的短期商业票据,与此同时,和鸿海精密总裁郭台铭的入股谈判陷入胶着状态,令夏普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加大。 “屋漏偏逢连夜雨”,钓鱼岛事件犹如催化剂一般,让夏普等日本企业压力徒增,随着争端持续发酵,本已日趋蹒跚的夏普再遭重创。 由于钓鱼岛事件,加上夏普在入股比例和鸿海派遣董事方面坚持的原则,鸿海与夏普的谈判陷入僵局。根据市场调查公司中怡康7月第三周与9月第二周的数据显示,夏普彩电的份额由8.8%下跌到4.7%;索尼的份额由5.9%下跌至4.4%。 有业内人士评论,日本家电,电视率先举起了白旗;日本家电企业,夏普“沉没”得最快。 千疮百孔,夏普面临层出不穷的新危机
钓鱼岛事件让本已日趋蹒跚的日本制造再遭重创,根据市场调查公司中怡康7月第三周与9月第二周的数据显示,夏普彩电的份额由8.8%下跌到4.7%。对于日本消费电子巨头夏普来说,与鸿海入股谈判陷入僵局,本月底也将迎来3600亿日元短期债务偿还大限。 夏普患了严重的“日本病”
某种程度上来讲,自明治时期形成的这些商业文化,成就了日企的辉煌,但也是日企所患“日本病”的病根。日本病,即由“逃避责任”这个日本民族最大弱点发展而来的公司组织结构僵硬化、保守化与内向化。“病症”的直接结果就是公司日趋衰弱,最终倒闭。 2003年,索尼、日立、松下、NEC、东芝5家总利润不敌三星一家。对夏普而言,与1999年12月巅峰时期相比,市值累计下滑92%,已是一名“重病患者”。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绝大多数消费者印象中,日本制造甚至成了“质量上乘”的代名词。是什么导致日企日渐衰微,步入沼泽?以夏普为例,具体剖析。 1、决策失误故步自封 就像萎靡不振达20年之久的日本经济一样,长期以来,故步自封的日本电子产业缺乏创新跟不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创新。夏普陷入破产之境有全球液晶显示产业持续不景气的大背景,但两三年前夏普还是优秀企业的代表,沦陷速度如此之快,也与其经营决策上的致命误判与固执理念有莫大关系。 夏普集中全社资源发展液晶电视事业,在初尝甜头之后更是把液晶显示面板视为“赚钱机器”并开始全身心投入。2007年到2008年,夏普从液晶面板到液晶电视一体化事业达到巅峰状态,2007财年销售额高达3.4万亿日元,纯利润也有1019亿日元。 但此时,全球液晶电视产业已经悄然发生巨变,作为核心部件的液晶面板也已不是个别厂家所能垄断的核心技术产品。 好“大”喜功的夏普没能适应,在韩国、中国同行纷纷加入竞争,液晶面板明显将供大于求的整体环境下,夏普依然固执地认为应该继续往大尺寸方向发展。2009年,时任夏普总裁的片山干雄曾强有力地宣布:“我们开拓了大屏幕的新历史。”这是一座面向大阪湾、在有数十个东京棒球场那么大的土地上,新开设的年产600万台60英寸电视机面板的工厂。由此也开启了夏普的巅峰坠落。 2、创新乏力错失良机 日企中道衰落的最大问题是创新乏力。“百年老店”夏普如今沦落到今天的境地,可以说是整个日本电子产业乃至制造业沉沦的缩影。 电子产业是个技术更新换代很快的产业,曾享誉世界引领全球多年的日本电子企业近些年来创新能力不足,这是日本电器巨头集体巨亏的根本原因。 创新退化在夏普身上也得到了体现。1980年6月24日,夏普创始人早川德次弥留之际还放心不下公司:“我们不要怕被竞争对手模仿,被模仿恰好说明我们的产品有竞争力。”夏普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一个创新者,尽管其开发的产品不断被竞争对手模仿,但夏普却能不断制造出引领潮流的产品,靠持续创新推动公司前进。进入21世纪,夏普放缓了创新步伐,管理者寄希望抬高液晶门槛,坐享其成。背离创始人理念,是夏普走向衰落的开始。 最近十多年,日本企业错过了数字化与互联网浪潮,在智能化时代也未能掌握话语权。在软件创新方面落后于美国,甚至不如中国台湾企业;在制造和营销上,日本不如韩国和中国。今天,三星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生产商,而人们对日本彩电仅有的印象,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显像管时代。 3、排外与岛国思维 以郭台铭投资夏普为例,德国电信大中华区总裁黄辉曾分析称,日本经济社会科技的成就是其面对中国时自信与自豪的精神支柱,而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表示中国的优越度和居高临下,难免冲击该精神支柱,产生恐惧的联想,触动整个社会的神经。日本人的群体意识很强,不被一个公司或群体认为是自己人而要领导这个公司或群体,往往会以失败告终。 由此可见,日企排外心强,有问题自己解决,抗拒被外国人管理。在中国的日资企业中,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仍由日本总公司直接派出。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由日本"岛国思维"决定的。日本四面环海,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一直往外输出产品,却不愿接受国外的新文化、新思潮,导致日本企业跟不上全球形势。 “岛国思维”根植于大部分日本人的脑海里。今天,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日新月异,连苹果都被嫌弃推新品太慢,而夏普在开发产品上速度很慢。就连郭台铭都受不了,“你们日本人,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来决定一件事?你们是不是真的打算重建公司?”郭台铭之怒源于夏普合作态度的不温不火,"岛国思维"深深束缚了夏普。 此外,日本资源匮乏,人力成本高、缺乏持续型的全局战略、对中国市场的偏执和多元化扩张也是夏普"沉没"的原因所在。 2012年2月大尺寸面板市占率
从数据上看,三星和LG显示占据了半壁江山,友达和奇美电紧随其后,而夏普仅占不足10%的市场份额,只有7%。(资料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大厦将倾,夏普能避免成下一个柯达吗?
夏普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辉煌之路。 早川德次于1915年发明了一种可以自动出笔芯的“早川式自动铅笔”,并开始使用“夏普”作为公司名称和商标。夏普在1925年完成了日本生产的第一台收音机;1953年制成了日本第一台国产电视;1962年推出了日本第一代国产微波炉;1964年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台式电子计算机;1973年将“液晶”由理论变为了实际;1980年完成了录像电视的研发;1982年完成了电子电视的研发;1987年推出电子记事本;1992年推出液晶摄像机;2001年推出液晶电视台AQUOS…… 但是,经历了辉煌之后,夏普的销售急转直下。 在液晶电视方面,夏普的世界市场占有率由2001年的80.5%跌至如今的5.1%;2006年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夏普太阳能电池事业,如今几乎在国际市场上销声匿迹;去年第一季度销量达到210万台的夏普手机也在今年同期下降到了77万台;2004年依靠“夏普龟山工厂”的带动而繁荣起来的三重县龟山市,如今变成了一座空城。 今年4月才被推举上任的夏普总裁奥田隆司说,“如果我们现在不狠一点,以后就会很麻烦。”奥田隆司今年58岁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工作之余还要寻求大型金融机构帮忙,以便能度过财务危机。 被丰功伟绩冲昏了头脑的夏普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穷则变,变则通,或许正如日本历次产业升级一样,夏普将在危机中生存发展。但是,现实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去年,夏普决定放弃不能盈利的普通电视面板,专门生产6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初看这是个很正确的选择,但冷静下来会发现,60英寸以上的面板,全世界的需求量不过200万台,而堺工厂(夏普在日本堺市投资4200亿日元建成一座全球最大液晶面板厂)的生产能力有600万台。 如果没有市场,就创造市场。夏普从去年夏季开始,将6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电视AQUOS拿到了北美,准备在那里大卖特卖。结果在圣诞商战前,工厂出现大量积存,AQUOS很难卖出去。 日本市场相关人物这样劝诫夏普抛弃AQUOS,成为一个为世界各家厂商供应面板的企业。但是,夏普本身并不肯将AQUOS抛弃。工厂开工后,日本国内买薄板电视蔚然成风,面板供不应求,夏普供应给索尼、东芝的产品,常常不能按时到货。索尼对夏普不能按期供货十分不满,态度也开始强硬,在出资完成了7%以后,便不再追加投资,直到最后全面退出对夏普的投资。 2012年3月27日,夏普最引以为豪的、也是世界最大最新的液晶面板工厂“堺工厂”成了中国台湾企业鸿海的下属企业。而此时,堺工厂的大型液晶面板的外销比率已不到一成。 日本业内相关人员甚至算是长舒一口气,夏普终于把堺扔掉了。明白人都知道等离子已经根本没有希望,所以说,堺工厂是日本电视企业的最后一座城堡。 夏普与鸿海的合作分为三块,一是堺工厂,该合作已经实现,夏普也收到了款项。二是在手机和电视等业务方面进行合作,如在中国大陆推出智能手机。三为鸿海入股夏普。前两项合作顺利,陷入僵局的是第三项。 在半年之后的今天,鸿海与夏普的合作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夏普得的'日本病’竟然这么严重!”——对于夏普的优柔寡断,郭台铭董事长虽然怒不可遏,却也束手无策。 和中国企业合作也许是夏普走出困境的一条道路。有人这样形容中日企业关系:很多中国企业都是在日本技术的辅助下发展壮大,就像孩子长大后照顾老去的父母一样,如今已经到了发展起来了的中国企业帮助因病卧床不起的日本企业的时代了。 总结 百年老店柯达破产重组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夏普如不能遇渡过难关,能否撑到第101个年头,一切都是未知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