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资料收集
1美学学科性质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学科,那种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学科的发展史是不利的。 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等诸多学科都有切的关系。 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从国际范围看,至今还找不到一个成熟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 2、研究对象:美及美的规律;艺术;美感经验;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其中,美及美的规律更符合美学的学科性质。 3、美的本质:美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种价值属性,它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当然美必须以事物的自然属性作为物质基础。但美之所以为美,关键还在于这些自然属性同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必然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制约,只有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美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 4、美感活动的主要心理因素。 1、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几乎总是同时进行,通称为感知。A、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B、审美感知具有完整性。C、审美感知注重形式表情性。 2、联想和想象:(1)联想: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C、对比联想。(2)想象:A、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审美想象。
3、情绪和心境:情绪和心境是情感的表现形态,美感是情感活动。 情绪是一种较强烈的情感表现,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心境是人的情绪之弥漫、持续的状态和趋向,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情绪。 4、审美理解:审美理解在美感活动中,能够确立非实用的独立于现实生活的 “审美虚静”状态;理解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以及题材、典故、技法等;对形式中的深层意味的直观把握。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审美感受是各种心理因素复杂交错的动力综合,它们相互诱发、相互渗透、相互推动:如果感知没有想象和理解的参与,就失去了审美判断能力,就成为纯粹生物性的快感。如果想象中没有情感和理解的参与,就失去了动力和规范,就会成为缺乏理性的胡思乱想。如果情感没有想象和理解的参与,就失去了载体和规范,就成为生物本能性的欲望发泄。如果理解没有想象和情感的参与,就失去了感性的特征和活力,就成为在抽象概念中游离的逻辑思维 5、审美活动的特征 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这里面又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中,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在这一创造过程中,人克服了完全受制于外部自然的被动性,真正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二是人类生活与生产劳动的静态成果,以其美的外在形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内容,感性地显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从而使人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对这一成果进行审美观照。 第二,由于审美活动已经从物质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是隐藏在实用价值背后,而是已经在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及其成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第三,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进行的。换句话说,审美活动从直观感性形式出发,始终不脱离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直观表象和情感体验形式。但由于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所以审美活动又总是同时伴有一定的理性内容,会在理性层面上引发人们的深入思索。只是与那种一般认识活动不同,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内容并不以概念为中介,即不是以概念形式出现,而是以情感、想象为中介,以形象为载体。正由于这样,审美活动才得以保持着自由的独立品格。
6、自然美: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是指自然美根源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是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是自然美存在的必要条件。它偏重于形式美,有联想性、多面性、易变性。 社会美: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为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偏重于内容美,具有实在性、明确性和稳定性。 艺术美:广义上并非仅指艺术作品的美,在一些生活器物、礼仪器物上也会有某种形式的艺术美,即体现出艺术创造的审美特质。狭义上仅指非实用的艺术作品的美。 7、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整齐一律 颜色、形体、声音的一致和重复,就会形成整齐一律的美 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将两个以上相同、相似的物体加以对偶性的排列组合。 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指物体本身各部分之间或部分与整体之间在大小、长短、粗细等方面的数量关系。 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一种连续的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 多样与统一 多样是指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部分在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性。 对比与调和 对比:指的是具有显著差异的形式因素的对立统一,在差异中趋向于“异”属阳刚之美。 8、美的形态论的基本内涵 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形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显现及逻辑分类。 9、审美心理构成的基本要素 审美感觉: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又积淀着一定社会内容,受审美主题经验支配,足以引发审美主体大脑兴奋的感性心理活动。 审美知觉:是审美主体凭借已有的社会经验,对客体事物某种有代表性的美学特征做出的直接而迅速的心理反映。 审美想象:是人们面对某一审美对象时,引发出的具有类似、相对或未来可能发生情况的一种联想,并赋予这种情况新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对审美主体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 审美情感:是人们面对审美对象时产生的一种具有理想性的肯定态度,以审美者独到的心理体验加以感受,并以相应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审美理解:是人们以感性的形式,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客体的美学意义和效果进行领会和把握的心理过程。
辨析题 1、形式美与美的形式 黑格尔说:“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所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内在的要素就是形式美,外在的要素就是美的形式。 2、优美与崇高 优美,又称“秀美”“阴柔之美”指审美主体在观照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时,主客体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是指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崇高,指审美主体在观照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时,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的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是指一种冲突的美,刚性的美。崇高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空间上,优美小,崇高大;时间上,优美慢,崇高疾;形式上,优美柔,崇高刚;力量上,优美弱,崇高强。 崇高只有与优美相伴随,才能张持有致。优美往往给人一种崇高的感觉,而崇高又常常使之优美,两者相互体现,将世间事物的美好充分展现出来。 3、悲剧与喜剧 悲剧是指特定历史环境中,紧张对峙的善恶力量通过尖锐、激烈的重大矛盾冲突,展示出不应毁灭而毁灭,不应失败而失败的命运或事件,以激起人们怜悯、悲痛、壮烈、崇高等美感效应的审美对象。 喜剧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起人发笑 4、丑与荒诞 丑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在厌恶感基础上形成的复杂情感刺激。 荒诞作为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 丑与荒诞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 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二者的内涵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5、意境与意象 意境是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关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维意识领域里超越外在的形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 意境的审美内涵和特征:主客统一、情景交融、时空转换、有无相生、言有尽而意无穷、辩证的哲学智慧。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1.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 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6、审美注意与审美愉悦 审美注意也是审美活动的开端,出现在审美心理过程的准备阶段,是审美态度进入到审美经验的中间环节,并贯穿审美活动的全过程。由于审美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人们可以获得有目的、有组织的审美感知和审美经验,从而进行审美创造或产生审美愉悦。 7、审美想象与审美联想 审美想象:是人们面对某一审美对象时,引发出的具有类似、相对或未来可能发生情况的一种联想,并赋予这种情况新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对审美主体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 审美联想是指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亦即心象的转换递变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