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9月份,经常有患者咳嗽、咽干痛、全身乏力,吃了点喉片,打了吊针效果都不理想,才来中医科求诊。可是为什么是从9月开始,这样的患者会增多呢?让我们来看看中医对这样的现象有什么看法?

  中医学中有六气之说,主要指风、寒、暑、湿、燥、火,指着六种自然现象,当出现了过度表现,或是该出现而不出现的时候,就是异常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六淫”。其中“燥”对应着就是秋天的自然之气。秋天秋高气爽,但雨水渐少、气候干燥。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燥”。

  “燥”是秋的主气,因为入秋后,暑热会慢慢退去,秋令的燥气会日益明显。早秋时分阳光仍然似火之热情,秋风又带燥性,所以很容易耗伤津液水分,使人咽干鼻燥、口干唇裂、皮肤干裂,或有人出现咽痒,频繁的痉挛性咳嗽,少痰,伴见血丝等症状,还有不少人会有便秘、便干难解,甚则痔疮出血,皮肤干涩等,这都是“秋燥”的典型表现。

  “燥”是属于干涩的病气

  燥气的性质有偏寒、偏热两种,燥气最容易影响呼吸系痛(在中医来说是肺系疾病),主要表现就是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症状,临床上将偏于寒称之“凉燥”、偏于热称之“温燥”。一般夏季暑热刚过,入秋多以温燥明显主要表现:感受夏季热气兼有秋季旱燥之气,是秋燥之偏于热者。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而随着天气由热转凉,燥气仍在而寒气加重,则慢慢的转为凉燥,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两者的共同表现为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秋燥的饮食调理方针——少辛增酸;滋阴润燥、养阴生津以应秋燥

  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养生的经典,其中《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到: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天属肺五行为金当时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因此秋季易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证。

  在秋天的饮食调理上,《饮膳正要》是古代饮食指导的重要参考书目,其中有言,可以多食芝麻、核桃、百合、藕、糯米、蜂蜜、海蜇等以滋阴润肠,多吃广柑、山楂、苹果、梨、荸荠等水果以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秋季的饮食结构上应该“少辛增酸”,即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适度增加酸性食品以及新鲜蔬菜的搭配等。辛辣烧烤上火之品,会发散肺气增添燥邪之力。而酸味有收敛的效果,秋天宜收不宜散。秋季许多新鲜水果都富含多种营养物质,且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之功效,对于秋季养生保健有辅助的作用。

  对于小朋友怎么样能帮他顺利度过秋燥时节呢?

  秋燥会使身体里缺水较明显。中医认为,养肺才能减少燥邪的影响。家长要多给小朋友的身体补充足够水分。但一下子喝进去很多水就好吗?不是的。少量多次饮用的方式,才能改善口干舌燥的症状。白开水是最好的,添加了很多色素、香精、甜味剂的各种饮料,及含糖分高的饮料或是,反会增加身体的负担,使身体缺水情况更加严重。另外水果蔬菜也具有滋阴润肺的效果,适度选用新鲜水果的果汁或茶水,可以帮助改善秋燥的情况,但是千万要注意原材料的新鲜,且不能过多,否则会损伤肠胃,甚至产生不好的变化。

  总的来说,秋天常见的口干、咽燥、咽痛、皮肤干痒、便秘、鼻子过敏等等的症状,都跟秋天的燥气有关,少辛多酸,养阴润肺,可以从饮食上进行调理,早睡早起,适度加强身体锻炼及运动,另外用中药进行药物调理也是选择之一。(中医科:杞锦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