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婚姻是你的,但你不是婚姻的

 潘晓旭 2012-10-17

婚姻是你的,但你不是婚姻的

如果你看过电影《罗生门》,你就会知道,对相同的事实,几个都没撒谎的人,也可能给出截然不同的叙述。真实确实是存在的,但当我们用语言去表达的时候,真实就被我们自己的语言给改变了。比如你喜欢谁,或者不喜欢谁,那个“他”其实并不是真实的人,而是他投射在你内心的一个客体。心理医生并不只是听来访者的故事,这个故事只是提供给我一个分析的路径,而我不会就此认为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事实。我还要看来访者的表情,他叙事的方式,从中发现他的逻辑、价值观、痛苦的根源、改变的动力,以判断这个心理咨询朝哪个方向更易于进行。所以说,心理医生的工作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心理学。

 

婚外情对婚姻的杀伤力是最大的。中国是个比较奉行传统文化的国家,但是最近十多年来,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婚外情越来越多,现在中国人对婚姻的尊重,可能还比不上欧美国家。但并非所有的婚外情都会导致离婚,这还要看婚内行为。当两个人婚姻的基础不够牢靠,或者婚姻中的两个人不太幸福的时候,婚外情的确会是一个杀手;但如果婚姻的基础很牢固,反而可能会激发婚姻的第二春,夫妻双方都检讨自己的行为,重新面对婚姻,更幸福地生活。

 

中国是儒家文化,认为夫妻双方是彼此相属的,这表现在责任感上就是对婚姻的重视,同时也缺乏必要的边界意识。所谓边界意识,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我们是结婚了,但这不代表我们要变成一个人,我们仍然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独立的生活方式。我在谈电视剧《双面胶》的时候就提到过,这个故事涉及到很多细节,包括钱啊,饮食啊,东北的文化习惯与上海文化习惯的冲突。这些都还是小说的素材,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要求我们要高度的一致,缺乏边界意识。亚平不知道妻子其实完全是可以按照上海的方式生活的,他也完全可以按照东北的方式来生活。这两种方式是可以不冲突,可以并存的。尊重妻子上海的生活习惯是亚平本身应该想到的,同样尊重亚平的猪肉炖粉条,也是丽鹃应该想到的。他们为什么没有想到,这就要考虑到我们社会的文化。我们的文化觉得如果我们相爱,我们就应该成为一样的人,恰恰是这些观念的东西使我们产生了很多冲突,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喜欢用对或者错去评价别人。我们总喜欢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强加给所爱的人,哪怕这些东西对爱人是一种伤害,但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

女性对于情感的确比男性更执着一些,一般男性遇到这种事情,可能会选择暴力而不是自杀。我在咨询中也遇到过女性想要殉情的个案,但心理医生是很狡猾的,我不可能去质问她们:你没恋爱的时候是怎么活的?或者,你没有老公之前是怎么活下来的?我会寻找一个比较安全的路径,比如她想过要告诉姐姐自杀的事情,那我会接着问下去:你从小就跟你姐姐很亲密吗?你姐姐如果知道你要自杀,她会怎么劝你?你的好朋友们会怎么说?她当然可能回答:她们都不是我,她们没法知道我的痛苦。但心理医生把同样的信息多次重复,会转移来访者的注意力,她可能会谈到姐姐会怎么劝自己想开点,虽然是在模仿姐姐的口气,但其实已经变成了她在劝导自己。


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与愿意更加深层地去关注和理解女性吧。我不知道我的观点是不是要受到批判,我个人觉得,女性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日子过得更辛苦了。过去是男人必须养活女人,女人在家操持家务,带小孩,分工明确。但现在,女人必须先养活自己,才有男人要。结婚之后,女人还是自己养活自己,并且要管好她跟一个男人的家。相比以前,男人的责任减少了一半,而女人的责任增加了一倍!这种表面上的男女平等,我并不觉得是让女人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当然,这并不是男人或者女人哪方面的错,而是说,我们需要去体谅女人的不易。

婚姻是你的,但你不是婚姻的。婚姻应该是分享,是彼此为对方去做一些事情,而不仅仅是取得对对方的专有权。

心理学是一门以关怀为主导的科学,它首先就表现在对来访者的人性关怀上。如果他有问题,我一定是委婉地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而不是从我嘴巴里一针见血地说出来。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应该保持一种“无知”的态度,不在自己的大脑里面放置任何成型的东西,这是可以更加准确地进入来访者内心的唯一方法,不做诊断,不做判定,但可以通过提问让来访者自己意识到。我坚持用这种柔软的方式,让来访者整理自己,从内心作出正面改变。那种指指点点、直截了当地总结来访者有一二三四几个问题,分别如何解决的做法,看起来是很爽,但那时一种假心理学,他们并不关心来访者到底能否接受,能否进步,只是关心自己的总结和表现。毕竟,是来访者的能力决定他能做出多大的改变,不是心理医生想当然地说应该怎么样。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少有人不知这个故事和这个名言,然而又有多少人把这个道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李子勋认为,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是坏的,一定要想想事情好的一面。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来看的,抑郁症同样是这个道理,抑郁也并不只有坏事全无好处。

李子勋说,抑郁情绪其实是人的一种防御机制,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抑郁还会救人命。当人以抑郁这种方式进行自我防御时,会放弃不现实的追求,能够坦诚面对自己,不会拼着老命追求想要的东西。

  李子勋说,抑郁的过程也是人积攒能的过程,是一种情绪的补偿。人在抑郁时最容易被接近,抑郁时人也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抑郁也能让人诚实。对于如何抵制抑郁,李子勋认为,当人客观看到了抑郁背后的好处,就不会太紧张抑郁的存在,也不会极力去反抗它。李子勋提出,人在解决问题时其实就成了问题的一部分,因此他主张顺其自然。

  “危机背后就是转机,抑郁背后就是成长。抑郁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抑郁吓倒。”李子勋的情绪d哲学就是辩证看待负面情绪,坦然正视抑郁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