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己

 闲人品悟 2012-10-23

读己--丛维熙

(2010-02-19 14:07:09)
标签:

散文

人生

杂谈

分类: 人生漫话
                                 读己
                                 丛维熙
    读别人易,读自己难。
    即使自己每日对镜匡正衣冠,也许只能净化其外表,而不能审视自己的灵魂。特别是文人,“文章总是自己得好”已流传千古,因而似更需要不断阅读自己的人文行为。比如当你拿起笔,在填满稿纸方格之前,是否掂量过即将播进稿里的种子,是一粒饱满的种子,还是一粒干瘪的霉种?当你我把中国汉字填满方格之后,是否回眸过那一行行、一堆堆的文字,到底是附庸时尚之作,还是怀胎十月不得不生的胎儿?
    文学来不得对自己的宽容,宽容就如同往酒里掺水,饮着沾唇,便知你有几分真诚,多少假意。所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说,似乎不能成为行文者的方圆。
    其实,常常阅读自己是一种自戒自励的行为。使我常常感到寒窘的是,每次应出版社之约编选自己的集子时,都能发现自己的“新作”及“旧作”中,“酒”货绝非都属上乘,甚至发现一些作品——包括历史新时期引起轰动效应和爆炸效应的获奖小说,其中也不乏可以避免出现败笔之痕。
    何故?
    反复阅读自己,满面汗颜之后,答案则从朦胧变得清晰。我是从50时年代文学的窄胡同走出来的,虽然历经风雨雕琢以及冰霜的洗礼,但仍难以摆脱历史年轮的胎记。除了这个强大的客体的原由之外,主体上挣脱这种禁锢的力度也不够,因而常常本能的扼杀严酷生活中的真实。近读巴老的《随想录》,使人肃然起敬的三个字是“讲真话”。法国卢梭日记的解剖自析,向读者亮出一个灵魂斑驳的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文品的臻美和完善。文学不是春夏秋冬的服装模特,可以用其华丽的霓裳掩盖其身上的霉痣或用假乳隆起自己凹陷之胸,在舞台上进行的技艺性表演。
    文学更需要展现生活和生命的底色,而不是时装模特的染发、涂唇以及粘贴在眼睑毛葫芦一般的茸茸的、楚楚动人的睫毛!这些,正是自己昔日没有感悟到的,或虽然有所感悟但没有对之苦恋、苦耕的文学底蕴吧!
    读人能丰富自己。
    读己能自律笔锋。
    去年夏天,我曾为《文汇报》写《“张果老倒骑”新析》随笔一章。小文是用几句顺口溜收尾的:
          大步朝前走
          莫忘常回首
          温故而知新
          日行九百九
    文章发表后,收到江西婺源县九尾砚厂的金石书法家王涌华奎证的大理石尺一具。他来信说他一向是我的作品的热心读者,感到这几句“诗”俗中藏雅,浅中藏深,颇有人生的哲理内涵,便将其雕刻于镇尺之上,寄赠给我。
我很感动。除了回赠自己的新作两册求正之外,即将此墨绿色的镇尺,置于写作的案头,使其成为审视灵魂的一面镜子,以不断求实读己;力戒向稿纸上播瘪种,收获无愧于良心的真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