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字伯涵,号涤生,号称清代中兴第一名臣。后世对他的评价颇有争议,毁誉参半。就我个人而言,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能以中人之资,成为一代名臣,实属难得。这也与他的性格转变不无关系。在这里,就浅谈一下他的性格改变。
曾国藩曾自撰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寓意也是一柔一刚,柔中显刚。这就是他改变性格的颖悟。 刚——是曾国藩早期性格的体现,年轻时性格倔强,几乎达到了刚愎自用的地步。刚踏入仕途时,就把这种性格带入官场。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朝廷的绿营士兵缺乏战斗力,曾国藩奉命组建了湖南乡勇,即后来的湘军。湘军初建,只有1万余人,此时若与百万之师的太平军相抗,无异是以卵击石,因此曾国藩为保护他的起家资本,不惜数次违抗朝廷旨意。如,1853年,太平军西征蕲春、黄石一带,武汉告急,朝廷下令曾国藩率炮船增援湖北。12月,太平军进攻庐州,朝廷又令增援安徽。面对朝廷的旨意,他认为:太平军兵多将广,训练有素,如没有一支具备战斗力的劲旅是不足以与之抗衡的,拿定主意,船炮不坚不齐绝不出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抗旨是需要勇气的,面对圣旨,他据理力争。正是“刚”的性格,曾国藩保存了湘军实力,赢得准备时间,为后来的军事发展打下了基础,直至1864年7月湘军攻克天京,为挽救清王朝的危急局势效尽犬马之劳。 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曾国藩的居功之伟,他的威望达到极盛,可以说清王朝的半壁江山掌握在他的手中。如果此时,他依然刚硬下去,厄运就会临头,历史上不乏前车之鉴。难得的是,曾国藩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及时调整性格,进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柔——曾国藩在深思熟虑后,作出了柔韧的调整。首先令攻克天京的首功之臣曾国荃(曾国藩的胞弟)挂冠故里;其次,裁湘军十二营,将赴江西增援的三万人马拨给江西巡抚辖制;再次,他奏请停解湘、粤等省的部分厘金,自动削减权利。三条措施使朝廷骤减对他的疑虑,他也因而化险为夷。在顺境中不被冲昏头脑,巧妙消除隐忧,这正是他改变性格的结果。曾国藩的宽柔还表现在善待友人上。左宗棠与他是同乡,自恃才高,屡与曾国藩发生龃龉。咸丰十年,左宗棠遭人弹劾,处境艰难,曾国藩不计前嫌,以德抱怨,接其到家暂避锋芒,还上书举荐。左宗棠由一介寒士跃为封疆重吏,其中曾国藩功不可没。 前面说到曾国藩号涤生,取其之意,就是要洗涤袭击性格中不好的一面,锤炼出理想的性格。曾国藩的经历也说明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性格进而改变命运,改变之后天地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