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城在门头沟区。沿着阜石路、109国道,在斋堂前面的西胡林村向北转,再走十几公里,就到了沿河城。沿河城建于明代,距市区60公里,是依着灵山,又沿着永定河的一座小城。
沿河城因扼守几道山口水口古称"三岔(汊)村"、"沿河口",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城后,始称"沿河城"。其隶属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所辖,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据大明天启四年(1642年)守备沿河口地方都指挥张经纬所立《沿河城守备府碑》载:"沿河口守备设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建于万历六年(1578年)","沿河以山为城,以河为池,乃京师咽喉之地"。
沿河城的西门 - 永胜门
汉白玉门额刻"永胜门"
沿河城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
嘉靖三十二年筑居庸关过沿河口、紫荆关至倒马关一线内长城,设沿河口、乌龙潭口两道防线,有力地抵御了袭扰北方之敌。
三箍铁炮(明代)沿河城村 门头沟区博物馆藏
七箍铁炮(明代) 沿河城村 门头沟区博物馆藏
过了沿河城,沿着永定河峡谷,经过幽州,可以到达官厅水库,是穿越永定河峡谷的传统线路。我已经跃跃欲试了。
沿河城的敌台有17座之多,其中,在位于沿河口西边一里左右的沿河城村后山口两侧各有一座雄伟的敌台,其完好如初,门额编号为“沿字四号台”和“沿字五号台”,守卫着山谷的出口,沿山谷前行,峡谷内半山腰处还有一座敌台,其完好程度为北京之最,编号为“沿字三号”。由于时间仓促,只登临了五号敌台。
从沿河城村远望五号敌台
五号敌台
攀登五号台
从五号台观察村里的敌情
瞭望山谷对面的四号敌台。四号、五号敌台扼住了山谷的入口
从五号台上瞭望远山
五号台的天井
从五号台顶上瞭望山谷对面的四号敌台
敌台上生机勃勃
沿字八号敌台石额(明代) 门头沟区博物馆藏
沿字三号台的照片
紫荆关位于易县紫荆关镇。
紫荆关是长城“内三关”之一。内三关指从八达岭往西南而下,由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三个重要关隘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参观完居庸关后,终于来到了紫荆关。
紫荆关自古被称为“京畿的咽喉”,是太行山的重要隘口之一,自古就是中原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地。但是紫荆关所处地势较为开阔,不易防守,在历史上屡次被突破。
关城往西望
1209年(南宋嘉定二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进攻金都燕京(北京),被阻于居庸关下而不得入。至1213年,成吉思汗在攻居庸关不克后,分兵紫荆关,迂回到京畿西南侧翼攻克紫荆关后,内外夹击,才夺取了居庸关,攻入燕京。
关城往东望
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鞑靼瓦剌部首领也先率数十万人挟持在 “土木之变”中俘虏的明英宗假传皇帝谕旨,骗开紫荆关,攻杀到北京西直门、德胜门外,朝野震动。大部分朝臣建议弃城南逃。幸亏兵部尚书于谦力排众议,率北京守军抗击,也先攻城失败,从紫荆关退出长城,明王朝和北京才得以保存。这就是明代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关城
城墙已被断开
关城东部的城墙
从东面望关城
“紫荆关” “河山带砺”
“紫荆关”
“河山带砺”
关城上面
这条小水就是拒马河
上关城的台阶
从西面回望关城
关城下面的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