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条件:各种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地质因素的总称,也称为工程地质环境。
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地质问题:研究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有关的地址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工程地质学可分为: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勘察三个分支。
工程地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
工程地质问题: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
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他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第一章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等引起的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它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地壳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垂直运动:垂直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和下降运动。会产生海退和海浸现象。
地震作用:地球内部机械能的突然释放,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到地表引起的猛烈冲击。
地震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90%)、火山地震(7%)、陷落地震(3%)和人工触发地震。
岩浆作用:岩浆从形成、运动、演化直到冷凝成岩的过程。
岩浆作用的方式有两种:喷出作用(火山作用)、浸入作用。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熔岩、台地以及其他有关地质现象的作用,岩浆冷凝后形成火山岩。
浸入作用:岩浆未上升到地表,而在地下冷却凝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一系类的地质作用,形成浸入岩。
变质作用:地下深处固态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引起岩石的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岩石的一种地质作用。
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构造运动形成断裂,引起地震并为岩浆活动创造通道,构造运动和岩浆运动引起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在内力地质作用中起主导主用。
外力地质作用:以太阳能和日月引力为能源,发生于地球外部的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在外因作用下,岩石发生机械崩解或化学分解,变为松散的碎屑及土壤。
剥蚀作用是境外应作用下,岩石因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而被剥蚀。
搬运作用是指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它处。
其方式有多种,以机械方式破坏的产物是以机械方式搬运:以化学方式破坏的产物是通过真溶液或胶体液进行搬运的。
沉积作用是搬运的产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如流水般云雾在河流转弯处、入湖处或入海处因流速减慢而发生沉积。
内外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不断改变着地球的表面形态。内动力地质作用决定地表的基本形态和内部构造,使地表形态的塑造者,外动力地质作用破坏和重塑地表形态,是地表形态的雕塑者,在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上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
第二章矿物与岩石
15、矿物的物理性质:形态、颜色、光泽、条痕、硬度、解理、断口
16、解理:矿物受敲击后,常沿一定方向裂开呈光画平面这种特性称为解理(如云母、长石、方解石)解理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
17、断口:若矿物敲击后,裂开面成各种凹凸不平的形态,如锯齿状,贝壳状,称为端口。
18、主要造岩矿物质的特征:石英无色透明,硬度为7.0;正长石晶体呈短柱状,肉红色,浅黄色,浅黄红色,完全解理,硬度6;斜长石呈板状和柱状晶体,白色或灰白色,完全解理,硬度6.0--6.5;白云母常见呈片状、鳞片状,无色透明或浅色透明,极完全解理,硬度为2--3;黑云母呈深褐色或黑色,硬度为2.5--3.0;普通角闪石呈细长柱状,深绿至黑色,完全解理,硬度为5.5--6;普通辉石呈柱状、致密块状,棕色至暗黑色,条痕灰色,中等解理,硬度为5--6;橄榄石成立装集合体出现,橄榄绿色,硬度为6.5-7;方解石呈菱形,半透明、乳白色,完全解理硬度为3.0白云石石膏滑石高岭石蒙脱石
19、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0、沉积岩:又称水沉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1、岩浆岩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态及其他相互关系的特征。
按结晶程度,岩浆岩的结构可分为:全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
按矿物颗粒的大小,岩浆岩的结构分为: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
22、岩浆岩的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与其他组成部分的排列填充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外观特征。
岩浆岩最常见的有四种: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23、常见岩浆岩: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中性岩类:正长岩、粗面岩、闪长岩、安山岩。基性岩类: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
24、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常见的有:矿物、岩屑、化学沉淀物、有机质和胶结物。
25沉积岩的结构一般分为碎屑结构(砾质结构〉2mm、砂质结构2~0.05、粉砂质结构0.05~0.005、)、泥质结构(粒径小于0.005)、结晶结构及生物结构四种。
26、沉积岩的构造:其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间的排列关系。沉积岩最主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平行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尖灭层)和层面构造。
27、常见的沉积岩:碎屑岩类(火山碎屑岩、沉积碎屑岩)粘土类岩(页岩、泥岩、粘土)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石灰岩、白云岩)。
火山碎屑岩:有火山喷发的碎屑物质在地表经短距离搬运,或就地沉积而成。
沉积碎屑岩:又称正常碎屑岩,是由先成岩石风化剥蚀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胶结而成的岩石。
28、变质岩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
29、变质岩的结构一般分为变晶结构和便变余结构。
30、变质岩的构造是识别变质岩的重要标志。
31、常见的变质岩的构造有5种: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
32、常见的变质岩:片理状岩类(片麻岩、片岩、千枚岩、板岩)、快状岩类(大理岩、石英岩)。
三大岩类的相互演变:散打岩类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条件,而环境和条件又随地质作用发生变化,因此地质历史中,总是有某些岩石的形成而另外一些岩石的消亡。如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通过风化剥蚀而破坏,破坏产物经过搬运堆积而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经受熔融作用再侵入或喷出而转变为火成岩。火成岩与沉积岩都可遭受变质作用而转变成变质岩,变质岩又可再转变成沉积岩或融变成火成岩,因此三大岩类不断相互转化。
33、三大岩类的肉眼鉴别方法:①鉴别岩浆岩,首先根据岩体的产状,判定是否是岩浆岩,以区别于沉积岩和变质岩。再根据岩石的颜色初步判定岩石的类型,识别主要的矿物组成并估计其含量,初步鉴定岩石的名称,进一步结合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结合分析查表,最后定出岩石的具体名称。②鉴别沉积岩时,可以先从观察岩石的结构开始,结合岩石的其他特征,先将所属大类分开,然后进一步分析,确定岩石的名称。③鉴别变质岩时,先从观查岩石构造开始,根据构造将变质岩区分为片理构造和块状构造,然后进一步根据片理特征和主要矿物成分,分析所属的亚类,确定岩石的名称。
34、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和化石是沉积岩在构造上区别于岩浆岩的重要特征。
化石: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或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化石是沉积岩独有的构造特征,是研究地史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构造变动在岩层或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岩层产状近于水平(一般倾角小于5)的构造。特点:水平构造中较新的岩层总是位于较老的岩层之上,当岩层受切割时,老岩层出露在河谷低洼,较新岩层出露在较高的地方,不同地点在同一高程上,出现的是同一岩层。
单斜构造: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的夹角。
绝对年代:地层形成到现在的实际年数。,它主要是根据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变来确定的。
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地层层序法、古生物法、岩性对比法。
岩层产状通常用层面的倾角、走向和倾向来表示,成为产状要素。
褶皱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连续性的构造形态。
褶皱要素:核翼脊线和槽线、转折端、轴面、轴迹(轴线)、枢纽。
褶皱的基本类型:背斜、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凸起的弯曲,中心部分的岩层时代较两侧的岩层时代老,通常背斜两侧岩层的倾向是相背的。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弯曲,中心部分的岩层时代较两侧的岩层时代新,通常向斜两侧岩层的倾向是相对的。
褶皱的分类:(1)根据轴面产状分类: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2)根据枢纽产状分类:水平褶皱和倾斜褶皱。
断裂构造: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破裂。包括断层和裂隙(节理)。
节理: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节理的分类:(1)按成因分类:原生节理、构造节理、次生节理(构造节理、非构造节理)。(2)按力学性质分类:剪节理、张节理。
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形成的破面。(3)按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交节理(4)按张开程度分类:宽张节理、张开节理、微张节理、闭合节理。
简介里的主要特征:节理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较远;节理面平直光滑,常有剪切滑动留下的擦痕,可用来判断两侧岩石的相对移动运动;剪节理面两臂间的裂缝很小,一般呈闭合状:在砾岩中可以切穿砾石。
张节理:岩层受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破裂面。
张节理的主要特征:节理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即消失;节理面弯曲且粗糙,张节理两臂间的裂缝较宽,成开口或楔形,并常被岩脉填充;张节理一般发育较稀,节理间距较大,很少密集成带;张节理往往是渗漏的良好通道,在砾岩中常绕开砾石。
断层:岩层手里断裂后,两侧岩体断裂面发生了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断层带、上下盘、断距。
断层面:发生位移的岩体破裂面。用走向、倾向、倾角来表示他的空间位置。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断层带包括断层破碎带与影响带。破碎带是指两侧为断层面所限制的岩石强烈破坏部分。影响带是指受断层影响裂隙发育或岩层产生牵引弯曲部分。
断盘:是断层面两侧的岩块。有上盘和下盘。
断距:上下盘岩体沿断层面移动的距离。
断层的基本类型:按两盘相对位移情况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断层的组合类型:阶状断层、地垒、地堑、叠瓦式构造。
断层的野外识别:(1)直接标志:①断层面(带)的构造特征②构造(线)的不连续性③地层的重复与缺失④断层的伴生构造。⑵间接标志:利用地貌水文资料作为判断断层存在的间接标志,如,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出现。
裂隙的工程地质评价:⑴裂隙发育方向评价,测量内容包括裂缝类型、产状、长度、宽度、深度、填充情况等,用研究产状图、裂隙玫瑰图评价⑵裂隙发育程度评价,裂隙发育程度的数量评价方法主要有裂隙率统计法裂隙率表示岩石中裂隙的发育程度,裂隙率越大,表明岩面中裂隙越发育,反之,表明裂隙不发育。
裂隙工程地质评价主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决定裂隙发育主要方向,并对其危害作出评价:二是裂隙发育程度评价的数量平价。
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1)断层可增大岩石的透水性和含水性,断层交叉出场是地下水出露地段(2)断层可以降低岩石的坚固性和稳定性,加速风化作用。断层发育地带修建隧道,是最不利的情况之一。
地质图的种类:普通地质图、构造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基岩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
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文字表示法(方位角法)符号表示法(地质图)。
地质图上反映的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岩层接触关系、褶皱、断裂等。
第四章第四纪地质与地貌
55、地貌: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的长期进行,在地壳表面形成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称为地貌。
56、第四季沉积物的特征:1)结构松散;2)富含生物化石;3)地层对比较困难;4)人类活动迹象明显。
57、第四纪沉积层的主要类型:1)残积层2)坡积层3)洪积层4)冲积层5)湖泊沉积层6)海洋沉积物7)冰渍与冰水沉积物。
残积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孔隙率大,压缩性高,强度低,下部为夹碎石和沙粒的粘性土被粘土填充的碎石土,厚度不均匀。
坡积层:是搬运距离不远的风化物质,其特点是①物质来源于坡上,一般以粘土、粉质粘土为主,并含有棱角状的粗岩屑,②粒度由山坡向坡脚逐渐变细,无层理或局部有层理,未经很好的分选,厚度不均匀。③坡积层和残疾层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坡积层多覆盖与其他岩石之上,成分与基岩毫无联系,残积层则与此相反。
洪积层内的物质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一般呈以下特征:①由于堆积物的搬运距离较短,使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变化迅速,堆积物大小混杂、分选性差、颗粒多带棱角。②经过多次洪水形成的沉积扇常成较不规则的斜交层理,有时还夹杂透镜体和条带状的细碎屑和粘土混合物。③洪积层中的地下水一般属于潜水,在顶部埋藏较深,在边缘地带,地形低,地下水埋藏浅局部低洼地段,地下水可溢于表面。④洪积扇的厚度一般是随离沟口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第四纪沉积层的特征:1)沉积类型的复杂性;2)沉积作用的继承性3)冰川冰水堆积的旋回性;4)人类发展的阶段性5)堆积物分布的分带性。
第四纪地貌的分级:星形地貌、巨型地貌、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小型地貌。
第四纪地貌的分类:(1)内力地貌:①构造地貌②火山地貌⑵外力地貌①水成地貌②冰川地貌③风成地貌④岩溶地貌⑤重力地貌⑥冻土地貌。
平原地貌:地壳在升降运动微弱或长期稳定的条件下,经过外力地质作用的充分剥蚀夷平或补平而形成的。其形态特征是地势开阔平坦、地表高低起伏不大。
平原地貌的分类:按照高程分为:高原、高平原、低平原、洼地。
按照成因可分为:构造平原、剥蚀平原和堆积平原。
构造平原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形成而又长期保持稳定的结果。其特点是微弱起伏的地面与岩层面一直,堆积物厚度不大,基岩埋藏浅地下水一般也埋藏浅。
构造平原可分为海成平原和大陆拗曲平原。
剥蚀平原:在地壳上升微弱、地表岩层高差不大的条件下,经外力的长期剥蚀夷平而形成。其特点是:地形面与沿层面不一致,在凸起的表面上,上覆堆积物往往很薄,基岩长裸漏于地表,在低洼地段有时覆盖有厚度稍大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
堆积平原:在地壳缓慢而稳定的条件下,受各种外力作用堆积填平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地形开阔平缓,起伏不大,往往分布有厚度很大的松散堆积物。
按外力堆积作用的动力性质不同,堆积平原可分为河流冲积平原、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湖积平原、风积平原和冰碛平原。
河谷地貌的形态要素:谷底、谷坡、阶地。
河谷是在流域地质构造的基础上,经河流的长期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貌。
谷坡:河谷两侧因河流侵蚀而形成的高出于低谷的坡地。
阶地:沿着谷坡走向呈条带状分布或断断续续分布的阶梯状平台。
河谷地貌的类型:(1)按发展阶段分类:未成形河谷、河漫滩河谷、成形河谷。(2)按河谷走向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分类:背斜谷、向斜谷、单斜谷、断层股、橫谷与斜谷。
阶地的类型: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侵蚀--堆积阶地。
第五章地下水
69、地下水是由渗透作用和凝结作用形成的。
70、地下水的物理性质:温度、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导电性。
80、地下水的类型:(1)地下水按起源的分类:渗入水、凝结水、埋藏水和岩浆水。(2)按埋藏条件和含水层性的分类:①按埋藏条件分类:包气带水(包括土壤水和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②按含水层性分类: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81、各类地下水的特征:(1)包气带水特征:①水量不大但季节性变化强烈②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③一般矿物化度低,但水质最容易受污染。
上层滞特水征:多位于距地表不深的地方,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分布范围一般不大。其分布范围和存在时间取决于隔水层的厚度和面积大小。隔水层厚度小、面积小,则上层滞水的分布范围小,存在时间较短;隔水层的厚度较大,则上层滞水的分布范围较大,存在时间较长。
潜水:自地表向下第一个连续稳定隔水层之上的含水层中,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潜水的特征:①潜水通过包气带与地表相通,所以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可以直接渗入补给潜水,成为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②潜水的埋藏深度和含水层的厚度受气候、地形和地质条件的影响。③潜水具有自由表面,在重力作用下,自水位较高处向水位较低处渗流,流动的快慢取决于含水层的渗透性能和潜水面的水力坡度。④潜水的排泄主要有垂直排泄和水平排泄。
承压水的特征:①承压水的重要特征是不具自由水面,并具有一定的静水压力。②承压含水层的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常常是补给区远小于分布区,一般只通过补给区接受补给。③承压水的动态比较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④承压水不易受地面污染。
潜水面的表示方法:剖面图法、等水位线图法。
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某些地下水对混凝土产生腐蚀;降低地下水会使地面产生固结沉降;不合理的地下水流动会诱发某些土层出现流沙现象和机械潜蚀;地下水对位于水位下岩石、土层和建筑物基础产生付托作用。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问题: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咸)水入侵。
地下水的渗透破坏问题:流沙、潜蚀、管涌
地下水的浮托作用
承压水对基坑的作用
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腐蚀类型:结晶类腐蚀、分解类腐蚀、结晶分解类腐蚀。
岩石与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岩石: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岩体:一般把由各种界面切割形成的岩块称为岩石或岩块,吧由界面和岩块组成的复合体称为岩体。
影响岩石工程地质性质的因素主要是1)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2)岩石的结构3)岩石的构造4)岩石被风化的程度5)水的作用
岩石的物理性质:岩石的重度性质、岩石的孔隙率。岩石的水理性质:岩石的吸水性、透水性、溶解性、软化性、抗冻性。
岩石结构的基本要素:结构面和结构体。
结构面:存在于岩体中的地质界面,包括各种破裂面、物质分异面以及软弱夹层或软弱带、构造破碎带、泥化夹层、充填夹泥层。。
结构面的特征:1)几何形态:平直线、波状起伏形、曲折性2)结合状态及填充物3)结构面的连通性4)结构面的密集程度5)结构面的产状组数6)结构面的规模
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预测新问题→制定措施→提出建议→选择场地→作出评价→分析问题→查明条件。P144
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①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选择地质条件适宜的建筑场地;②查明场地内是否存在崩塌、滑坡、岩溶、岸边冲刷等物理地质作用和现象,若存在则尽量避开,若无法避开则分析和判明他们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并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条件的措施提供依据;③查明建筑物地基岩土的地层时代、岩性、地质构造、土的成因类型及其埋藏分布规律,并测定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④查明地下水类型、水质、埋深及分布变化;⑤根据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研究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并作出正确的评价,提出拟建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基础类型及施工方法的建议;⑥对于不利于建筑的岩土层,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或防治措施。
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划分:1)可行性研究勘察(选址勘察)阶段2)初步勘察(初勘)阶段;3)详细勘察(详勘)阶段;4)施工勘察阶段。
初勘的勘察方法:钻探、试验、补充测绘和物探、长期观察。
详勘勘察方法:试验、补充勘探。
钻探的基本方法:回旋钻探、冲击钻探、振动钻探、冲洗钻探。
工程地质原位测试:在岩土体所在的位置,基本保持沿途原来的结构、湿度和应力状态环境下,对岩土体进行测试。
现场原位测试的方法:荷载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度试验、旁压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抽水试验。
工程地质图的分类:综合性工程地质图、专门工程地质图、工程地质分析图、工程地质编织图。
工程地质图的内容: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及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不良地质现象。
工程勘察的报告及附件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1)拟建工程概况;2)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3)勘察方法和勘查工作布置4)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地下水、岩土性质及不良地质作用。5)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性参数、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6)岩土分析与评价。
工程地质图及附件:工程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土工试验图表、现场原位测试图件、其他专门附件。
勘察报告实例P178
地质灾害勘察与评价
地质灾害:由于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岩溶: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各种独特的地貌现象的总称。
岩溶形态是可熔岩被溶蚀过程中的地质表现。可分为地表熔岩形态和地下熔岩形态。地表熔岩形态有溶沟、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地下熔岩形态有:落水洞、溶洞、暗河、天生桥。
土洞的形成主要是潜蚀作用的结果。潜蚀是指地表水或地下水对土体进行溶蚀或冲刷的作用。潜蚀分为:机械潜蚀和溶虑潜蚀。
土洞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地表水形成的土洞和地下水形成的土洞。
熔岩与土洞的工程地质问题:1)岩溶地区的渗漏问题;2)地基的稳定问题;3)地下硐室围岩稳定和涌水问题。
岩溶对地基的影响:1)未根据场地内岩溶发育和分布的条件,结合建设要求趋优避劣、合理布局而酿成事故;2)常因岩溶基岩面崎岖不平,其间并有土层分布,致使地基沉陷不均匀,或因桩柱支撑不可靠而导致上部结构破坏;3)地下洞穴顶板坍塌,导致基础悬空、结构开裂;4)因基础范围附近有洞穴或垂直溶隙、致使地基岩石受力后,岩层面产生向洞隙方向的滑移;5)在工程条件下,如荷载的长期作用、地表水的下渗以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会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熔岩与土洞地基的防治:1)挖填:挖出溶洞或土洞中的软弱填充物,回填碎石、块石或混凝土,并分层夯实,以达到改良地基的作用。对土洞回填的碎石设置反滤层,以防止潜蚀发生。2)跨盖:当深洞或土洞埋填较深或洞顶板不稳定时,可采用跨盖方案。3)灌注:对于溶洞或土洞,因埋藏较深,不可能采用挖填和跨盖方法处理时,溶洞可采用水泥或水泥粘土混合馆将于岩溶裂隙中,对与土洞,可以在洞体范围内的顶板打孔灌注啥活沙粒,因注意灌满很密实。4)排导:东中水的活动可能使洞顶和洞壁溶蚀、冲刷或潜蚀,造成裂隙和洞体扩大,或洞顶塌陷,因而对自然降水和生产用水应防止下渗,采用截排水措施,将水处导致他出排出;5)打桩:对于土洞较大时可以采用桩基处理,提高支撑能力,并靠桩挤压挤紧土层和改善地下水渗流条件的功效。
崩塌是边坡破坏的一种形式,是指高陡边坡上部岩土体受裂隙切割,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岩翻滚坠落的急剧破坏现象。有岩崩、山崩、坠石、岸塌。
崩塌发生的条件及影响因素:(1)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1)边坡坡度和坡面形态,地形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2)岩石的性质——岩性对崩塌有明显的控制作用;3)地质构造条件——岩体中各种不连续面的存在是产生崩塌的基本条件。(2)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1)气候条件;2)地震;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水的条件:水是诱发崩塌的必要条件。5)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1)斜坡体上有较厚的残积、坡积土层或其他堆积层,其中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发育且其物理力学性质具有雨水显著降低的特征;2)斜坡体上有一定数量的第四纪松散堆积层,下卧基层岩为不透水岩层,当基岩面倾角大于20:;3)第四纪松散堆积层下的基岩为易于风化或遇水软化的岩层,岩层面有一定厚度的风化碎屑带,或容易形成风化碎屑带。4)岩土层中网状裂隙发育,特别是裂隙中有灰白色亲水性较强的软弱粘土夹层。5)地质构造复杂,岩层中风化破碎严重,岩层层面或节理面与斜坡倾向一致,岩层倾角由坡下向坡上逐渐变陡时;6)上部岩层透水性强,下部岩层透水性弱,在其接触面上成为地下水的强烈运动带。
崩塌的防治:防止崩塌的措施包括削坡、清除危石、胶结岩石裂缝、引导地表水流、以避免岩石强度迅速变化,防止差异风化以避免斜坡进一步变形及提高斜坡稳定性。
爆破或打楔;2)堵塞裂隙或往裂隙内灌浆;3)调整地表水;4)为了防止风化,将山坡或斜坡铺砌覆盖起来或在坡面上喷浆;5)筑明硐或御塌棚;6)筑护墙及围护棚以防止坠落石块,并及时清除维护建筑物中的堆积物;7)在软弱岩石处露出修筑挡土墙,以支持上部岩石的重量。
滑坡的防治措施: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①排除地表水②排除地下水③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破脚的冲刷;2)改善滑坡体外形、设置护滑建筑物:①削坡减重②修筑支挡工程;3)改善滑土带岩土性质。
泥石流的性条件:1)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2)一定的斜坡地形3)沟谷以及能大量集中水流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4)人为因素。
泥石流的防治:1)跨越措施: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2)穿过措施:修隧道明硐和渡槽从泥石流沟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上方排泄。3)防护措施: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和其他重要工程设施,做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于抵御和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侵蚀和淤埋等危害。4)排导措施: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5)拦挡措施:拦渣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
地震基础抗震设计原则:1)方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2)选择有利的建筑场地3)做好基础设计4)加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整体性。
世界地震分布: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的边缘造成地应力的积累和应变能的突然释放,从而形成地震。所以地震的分布手板块边界的控制,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四个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或分为两带类: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