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论琐语(三十九)————2010年8月21日 运笔时,每一笔画都应快慢有致。起收笔要慢一些,中段要快一些,然后再追疾、涩的结合。重点放在用笔中的“藏锋虚势入纸”和“藏锋实势入纸”。学书法必须有钻探精神和攻坚毅力,先约后博,再由博返约,万不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根基未固,却忙于创造,此乃学书之大忌。临摹时做到“纵横占位力求准,呼应笔势应分明”;其次,观察字要准。用心思揣摩所写字的长短、斜正、粗细、转折、提按及其间架结构的安排,并牢记于心,下笔才能准确无误。第三,运笔要稳。即书写过程中行笔要稳当,力送笔端,下笔要做到胸有成竹。 ————2010年8月19日 今读“神有形似象三分,创作率意出高品.”深感临帖学书之“形似”象三分与要“神有”的精辟之意。临帖学书,贵在神似!若学之如一模托出,只能是“书匠”而已。创作之“率意”,则需用心体会之。 ————2010年8月20日 老老实实地临帖,初学时千万不要搞什么“意临”。透过刀锋看笔锋,琢磨书丹古人的行笔走势。要有用毛笔自然书写的意识,千万不要把古碑笔画的残蚀感用毛笔刻意模仿以为金石气。也千万不要虚笔描画来求形似,在笔法不熟练时,宁可不象也不要虚,汉碑雄强,笔到则神完,是写汉碑的关键。清代和民国书家的临作最好少看勿学,其习气太重。(按:此语值得商酌。清代之隶书是隶书的第二个高峰,其对书法界的贡献不能抹杀。)汉碑所真正能给我们的,只有古人书法的结体和气质。汉碑的可贵和魅力正在于它的质朴天真,在于它在不成熟中产生的机变之美,这恰是它的精髓。 ————2010年3月15日 《石门颂》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须注意:一是起笔收笔处毫端藏逆,含蓄蕴藏;二是运笔速度适中,既遒又缓,从容不迫;三是篆、简笔法的运用,从而造成结体方面的丰富变化。 线条力量感的构成,是一种视知觉对审美感官的作用,力量或者说力度在书法这里,并非指物理状态中的以“牛”来计量的力量属性,而是一种诉诸于线条的主观感受。力感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大量的回锋、逆锋之笔给人的“逆感”,书法线条的力感跟笔毫与纸张等载体的摩擦力有关,在线条中追求“逆”的效果,实则是追求线条“力感”的手段之一,逆势之线条不仅能在感觉上增强人们对力感的体验,还会加强人们对厚重感的体察。第二个表现在收笔上,线条内敛、含蓄、不事张扬,即使是颇有隶书意味的雁尾之笔,无不给人以内蓄之势感,不拖出就意味着蓄而不发。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力的昭示,是力量蓄积之交汇处。第三个力感表现即在于行笔之中。行笔不激不励、缓缓而来、徐徐生发,何等从容与自信,力感也就是在这般从容与自信中产生于线条之中,这同样是一种内敛之力,与“蓄势”有着同样的哲学内涵,学人称之为“君子藏器”。 书法创作忌讳盲从、雷同,观时风不如习古人。于隶书而言,可上追,勿下寻;可参篆籀,勿融碑楷;宜古不宜新,宜润不宜燥,宜雅不宜俗,拙巧相生,乃为上品。求“古”,必重其用笔、师法;得“静雅”,需心平气和,行笔从容,不激不厉;“拙巧相生”是指结字,“拙”而见其憨,“巧”而得其蓄和之美。古人论书常言:“润含春雨,干裂秋风”,这既表达了书法创作的多变性,也阐述了一对矛盾统一体。“春雨”、“秋风”从笔墨构成来讲,是对墨之浓、淡、干、湿的耽迷,从审美上讲;则是一道流动的风景。润不作墨猪,干无燥气乃最佳。 ————2010年8月21日 “书写性”是书法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书写过程中一笔一笔连贯地写过去。完成后的线条应该是平而不平、直而不直、连而不连、断而不断的。书写性的基础是熟练,不熟练必然会刻意做作,就不可能率意。但真正熟练还要控制惯性,不能油滑,要生涩质朴。只有入古,才能有自家面目;只有真正入古,才能开出新路。初学书,力避印刷体的影响;稍有成效后,力避时人的影响,才有可能与古人亲近。不要为了求古意而去求古意。古意是对碑、简的忠实临写和悉心体会中才能渐渐悟得。审美倾向上,偏重朴拙。书写技术层面上,要保证线条组合不僵死。隶书带篆(包括笔法、结构),利多弊少。 ————2010年8月21日 写篆隶, 先取其常, 辅以奇变; 变者先形后笔, 但不走险怪与夸饰二途。进行“古化为我”的探索,要求作品笔笔有来历, 而又不具体像哪一家哪一帖, 也就是与古为徒, 化裁在我, 泯灭形迹,古而能今, 明心见性, 顺乎自然。写大篆用笔追求坚实, 或古朴厚重, 或精劲爽利, 朝着古人那种“铁石陷壁”、“刚则铁画, 媚若银钩”的境界努力, 希望质胜文华、文质彬彬而保持学者本色。写隶书则期盼能在“沉著痛快”中微存古拙, 尽其变化而不逾矩。需要多写多看,要能观察入微, 能精微才能知味, 知味而能入道, 下笔自然有味。多看眼界亦宽, 眼高则有识鉴, 去取有度。搞好创作, 需要集合所有可用的字形, 反复地参伍组合, 包括使用假借字,字形没有的如何科学地组合新字。至于每个字形结体的挪移错落、正反为用, 以及修短肥瘦、燥润方圆等变化, 还要花费许多心思, 做到字内有巧、字外能妙, 字学与书理融合为一, 若古若今, 尽其在我。大局既定, 写的时候要能调动好情绪, 找到感觉, 走笔遣墨, 随机应变。 ————2010年8月21日 附:張羽翔谈学書法 一、形式構成練習要敢於做,學習的時候要大膽嘗試。舉例子說,學帖要雅,就要讓它雅到家。藝術學習,就是要向兩極發展,就是要“過”,走到極端。只有知道“過”,才知道退回來的尺度。不向兩極發展,就不知道真正的中庸(敢放才能收)。中庸,不是中間的那個點,不是不偏不倚,凡而是兩極發展的寬度。兩個方向都經過了,才能找到自己的中心點。藝術家的素質中,膽量也很重要。書法家、哲學家和藝術家有一點相似之處,那就是都有點像瘋子,哲學家就是要動搖已經存在的哲學,總是覺得“世界不是這個樣子的”,才能有更新的思想。歷史上很多藝術家,往往都是對當時的審美有突破性的發展,有的甚至不被當世所認可接受。 转发至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