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论琐语(三十九)

 大地之歌 2012-11-01

读书论琐语(三十九)  

————2010年8月21日

      运笔时,每一笔画都应快慢有致。起收笔要慢一些,中段要快一些,然后再追疾、涩的结合。重点放在用笔中的“藏锋虚势入纸”和“藏锋实势入纸”。学书法必须有钻探精神和攻坚毅力,先约后博,再由博返约,万不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根基未固,却忙于创造,此乃学书之大忌。临摹时做到“纵横占位力求准,呼应笔势应分明”;其次,观察字要准。用心思揣摩所写字的长短、斜正、粗细、转折、提按及其间架结构的安排,并牢记于心,下笔才能准确无误。第三,运笔要稳。即书写过程中行笔要稳当,力送笔端,下笔要做到胸有成竹。

                                                                       ————2010年8月19日

       今读“神有形似象三分,创作率意出高品.”深感临帖学书之“形似”象三分与要“神有”的精辟之意。临帖学书,贵在神似!若学之如一模托出,只能是“书匠”而已。创作之“率意”,则需用心体会之。

                                                                       ————2010年8月20日

       老老实实地临帖,初学时千万不要搞什么“意临”。透过刀锋看笔锋,琢磨书丹古人的行笔走势。要有用毛笔自然书写的意识,千万不要把古碑笔画的残蚀感用毛笔刻意模仿以为金石气。也千万不要虚笔描画来求形似,在笔法不熟练时,宁可不象也不要虚,汉碑雄强,笔到则神完,是写汉碑的关键。清代和民国书家的临作最好少看勿学,其习气太重。(按:此语值得商酌。清代之隶书是隶书的第二个高峰,其对书法界的贡献不能抹杀。)汉碑所真正能给我们的,只有古人书法的结体和气质。汉碑的可贵和魅力正在于它的质朴天真,在于它在不成熟中产生的机变之美,这恰是它的精髓。

                                                                        ————2010年3月15日

       《石门颂》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须注意:一是起笔收笔处毫端藏逆,含蓄蕴藏;二是运笔速度适中,既遒又缓,从容不迫;三是篆、简笔法的运用,从而造成结体方面的丰富变化。

       线条力量感的构成,是一种视知觉对审美感官的作用,力量或者说力度在书法这里,并非指物理状态中的以“牛”来计量的力量属性,而是一种诉诸于线条的主观感受。力感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大量的回锋、逆锋之笔给人的“逆感”,书法线条的力感跟笔毫与纸张等载体的摩擦力有关,在线条中追求“逆”的效果,实则是追求线条“力感”的手段之一,逆势之线条不仅能在感觉上增强人们对力感的体验,还会加强人们对厚重感的体察。第二个表现在收笔上,线条内敛、含蓄、不事张扬,即使是颇有隶书意味的雁尾之笔,无不给人以内蓄之势感,不拖出就意味着蓄而不发。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力的昭示,是力量蓄积之交汇处。第三个力感表现即在于行笔之中。行笔不激不励、缓缓而来、徐徐生发,何等从容与自信,力感也就是在这般从容与自信中产生于线条之中,这同样是一种内敛之力,与“蓄势”有着同样的哲学内涵,学人称之为“君子藏器”。

                                                                       ————2010年8月21日

       书法创作忌讳盲从、雷同,观时风不如习古人。于隶书而言,可上追,勿下寻;可参篆籀,勿融碑楷;宜古不宜新,宜润不宜燥,宜雅不宜俗,拙巧相生,乃为上品。求“古”,必重其用笔、师法;得“静雅”,需心平气和,行笔从容,不激不厉;“拙巧相生”是指结字,“拙”而见其憨,“巧”而得其蓄和之美。古人论书常言:“润含春雨,干裂秋风”,这既表达了书法创作的多变性,也阐述了一对矛盾统一体。“春雨”、“秋风”从笔墨构成来讲,是对墨之浓、淡、干、湿的耽迷,从审美上讲;则是一道流动的风景。润不作墨猪,干无燥气乃最佳。

                                                                        ————2010年8月21日

      “书写性”是书法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书写过程中一笔一笔连贯地写过去。完成后的线条应该是平而不平、直而不直、连而不连、断而不断的。书写性的基础是熟练,不熟练必然会刻意做作,就不可能率意。但真正熟练还要控制惯性,不能油滑,要生涩质朴。只有入古,才能有自家面目;只有真正入古,才能开出新路。初学书,力避印刷体的影响;稍有成效后,力避时人的影响,才有可能与古人亲近。不要为了求古意而去求古意。古意是对碑、简的忠实临写和悉心体会中才能渐渐悟得。审美倾向上,偏重朴拙。书写技术层面上,要保证线条组合不僵死。隶书带篆(包括笔法、结构),利多弊少。

                                                                        ————2010年8月21日

       写篆隶, 先取其常, 辅以奇变; 变者先形后笔, 但不走险怪与夸饰二途。进行“古化为我”的探索,要求作品笔笔有来历, 而又不具体像哪一家哪一帖, 也就是与古为徒, 化裁在我, 泯灭形迹,古而能今, 明心见性, 顺乎自然。写大篆用笔追求坚实, 或古朴厚重, 或精劲爽利, 朝着古人那种“铁石陷壁”、“刚则铁画, 媚若银钩”的境界努力, 希望质胜文华、文质彬彬而保持学者本色。写隶书则期盼能在“沉著痛快”中微存古拙, 尽其变化而不逾矩。需要多写多看,要能观察入微, 能精微才能知味, 知味而能入道, 下笔自然有味。多看眼界亦宽, 眼高则有识鉴, 去取有度。搞好创作, 需要集合所有可用的字形, 反复地参伍组合, 包括使用假借字,字形没有的如何科学地组合新字。至于每个字形结体的挪移错落、正反为用, 以及修短肥瘦、燥润方圆等变化, 还要花费许多心思, 做到字内有巧、字外能妙, 字学与书理融合为一, 若古若今, 尽其在我。大局既定, 写的时候要能调动好情绪, 找到感觉, 走笔遣墨, 随机应变。

                                                                         ————2010年8月21日

附:張羽翔谈学書法

一、形式構成練習要敢於做,學習的時候要大膽嘗試。舉例子說,學帖要雅,就要讓它雅到家。藝術學習,就是要向兩極發展,就是要“過”,走到極端。只有知道“過”,才知道退回來的尺度。不向兩極發展,就不知道真正的中庸(敢放才能收)。中庸,不是中間的那個點,不是不偏不倚,凡而是兩極發展的寬度。兩個方向都經過了,才能找到自己的中心點。藝術家的素質中,膽量也很重要。書法家、哲學家和藝術家有一點相似之處,那就是都有點像瘋子,哲學家就是要動搖已經存在的哲學,總是覺得“世界不是這個樣子的”,才能有更新的思想。歷史上很多藝術家,往往都是對當時的審美有突破性的發展,有的甚至不被當世所認可接受。
       二、變形,就是要變,而且要找到自己區別于別人的度,而不僅僅是“像”。變形是爲自己的個性選擇做鋪墊的,是尋找新的發揮空間。按照這種秩序、原理,去尋找到一種適合的、距離字帖遠近最好的方法去處理,那麽自己的個性,即“産品獨創性”就出來了。練習,就是要造作,按套路出招,可能剛開始比較機械,但慢慢的就流暢了。流暢只是時間問題。時間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勤奮就可以了。初級變形,則強度要夠,這樣才看得清楚,之後再去排序,做自然。我們現在學書法,有的一開始就強調書寫性,這往往和技術學習背道而馳。書寫性容易形成習慣,很難改。
       三、墨色變化一般都是漸變,而不是突兀。如果每個字都變,那就“花”了。自己得做到心裡有數才行。就我個人來講,我偏重于用黑一點的墨。書法家雅淡,是淡,不是灰。雅淡的方式也不一定就是淡墨。字距拉開,制造一些空靈,也是一種雅淡。開始學習的時候,淡墨和枯筆盡量先不要多用,枯筆的難度還是很高的。要慎用淡墨,慎用虛筆、枯筆。
      四、線條質感是應該放在最後一個階段的,開始學習的時候,還是要把線性做好,把筆勢等做好.
      五、動靜的對比度要適當,不要靜的不夠靜,動的也不夠動。
       六、內齊和外齊比較適合于寫大篆。寫民間的東西,好處在于目前還沒有一個相對完美的標准,也沒有形成一個完備的標准,則自由度比較大。即使寫的不像,也不容易讓人覺得不合適。如果寫王羲之,稍微有一點不像,就被人家看出來了。因爲對二王的審美標准已經形成了,稍有差池,就顯得不完美了.
      七、對聯的落款不要太常規,對聯的配款很重要。正文是一種書體,落款又是一種書體,會讓人感覺有兩套功夫。所以,要學會鍛煉落長款。在落款的可讀性上做文章(多發揮自己抒情的優勢),要嘗試走別人不走的路(不走尋常路)。正文靜的,落款就要活潑一點爲好。
       八、整幅作品應該有一個主調,方的主調或者長的主調或者圓的主調(有一個主旋律),其他的爲輔,不能看不出主調,感覺無序,這樣的話,變化、對比反倒沒有了(主沒有,剛次也顯不出來了)。要有明確的中心,做到意識清晰。
       九、要增強“造形”能力,這和臨帖能力是兩個概念。比如說我們下去體驗生活,也是提煉出來源於生活卻高于生活的部分。臨摹就是寫生。美術方面、文學方面有多少“寫生”的方式,我們就有多少種臨摹的方法,臨摹的目的就是喚起某一種感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取捨”。忠實的臨摹比較適合初級的過程,我們要的是怎麽處理的好,怎麽獲得個性的過程。
       十、鍾繇的小楷,平仰覆、字勢、寬、窄、扁,內齊等,這些都做的非常好,屬舒朗一路,斷點也很多,要仔細研究。“法度嚴謹”的書法,其實裡面都很凶險。“能殺人的都是內功”,要寫出變化,不能“平和”。
       十一、寫大字,直線多,才能撐得住。很多橫線,曲線也就突出了。大字——以氣勢勝,不需要一些小的細節。
      十二、沒學到的時候,要努力追求它,一旦學到手了,就要用別人沒有用過的處理方式來處理。
      十三、寫二王,總體上是雅和流暢,若局部配幾個亮點,會更豐富一些。
      十四、提按大了,就會有一點發飄,要注意把握。
      十五、寫米芾,盡量不要寫《蜀素帖》或者《苕溪詩卷》,多寫點手札好一些。在宋四家裡,米芾對晉唐的勢,強化的最厲害,技法比較全面。寫米芾特別要注意寫出八面出鋒的感覺。
      十六、把二王放大了寫,不失爲一條路子。目前的展覽效果,視覺效果就體現出來了。把二王寫的扁一些,寫出碑的氣質,也是一條路子。這些和工具材料有關係,需要探索,以解決一個自然而不做作的問題。
      十七、臨二王,不一定要整篇的寫,可以隨便找一頁,反反覆覆地琢磨,對于細節的一招一式,都研究到位。舉個例子說,比如蘭亭序就是武術裡最高的一本拳譜,整個套路都會打了,也不一定是高手。一旦具備了“熟”和“順”的能力,就應該早一點回歸到“蹲樁”,扎扎實實地學好幾招。摹書不要圖摹多,弄好一行字,研究透了,明白了,規律都把握住了,總體就上來了。這時,你會發現,原來憑想象的都很粗糙。首先要學會看帖,讀“招式”——豐富的內涵創作,要求自然流暢,是短期行爲。平時練習,要補基本功。如唱歌的練聲,幾年都可能沒有唱過一首完整的,一天到晚都唱那麽幾句。我主張,帖學要深入,還是可以嘗試“雙勾”,然後一筆填滿它,就是正確的筆法,也是可以亂真的筆法。沒有一定之規,因爲和工具材料有關。
      十八、學蘇東坡,可以骨感強一點,常規的都是“東坡肉”多。
      十九、中鋒分兩大類,一類是鋪毫,接近于刷,好處是硬、挺,不好處是薄、脆,容易折斷的感覺。另一類是裹鋒,筆尖在中間的。
      二十、學顔真卿行書,要注意外圓內方。怎麽能做到外柔內剛?中國傳統審美都是如此,幾銅錢,寓意非常深——內裡堅強,對外要有親和力。
      二十一、作品協調性好,章法也協調,是招數穩定的結果。招數重複的好處就是協調性強、穩定。在基本的節奏上面,再用字的大小、曲折等來追求變化。
       二十二、強化變形,但要知道變形從哪裡來。“一個人從哪裏來”,在中國傳統觀念裡也很強。書法的審美是“尚古”,要看得出從哪裡來,然後再談發展——在繼承性裡面進行演繹,其創造性從取捨裡看,繼承了什麽,發展了什麽——“又古又新”。
      二十三、寫行草書連貫起來寫的,除了對比,沒有什麽好的辦法。擠在一起,是以對比關係勝,以善于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勝。
      二十四、要確立一點,你所選取的風格,是動的還是靜的,是典雅一路的還是奔放一路的,這些風格一般都有哪些表現形式?比如,要雅一點,就把字距拉開。要把大的審美風格體現出來,把你需要的這方面盡可能做足夠做充分了。
      二十五、找內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建立在原作有這樣的意識,進行了強化;一種是重組,改變了,錯位了,還是像原帖。
      二十六、對于“變形”中的一招的熟悉,靈活運用,把“公式”徹底弄明白了,就可以活用了,這需要一個時間。

转发至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