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检查可早发现骨质疏松症发现老人好像“缩水”了,身高不知不觉变矮了,背也微微开始驼了。骨质疏松症有三大临床表现,像身高缩短和驼背是其中的症状之一;另外还有疼痛,如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重时疼痛加重,严重时翻身、坐起及行走均有困难;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 那么,如何早期发现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查是目前早期发现骨质疏松、预测骨折风险的最佳定量指标,尤其是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绝经期前后妇女及老年人每年行一次骨密度检查,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骨质疏松症。 人老了身子骨不结实,不少老年人对此都颇有体会。骨质疏松症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做好防治工作,对维护老年人健康长寿很有必要。骨质疏松症如何预防和治疗呢?山西骨科医院专家说: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酗酒,不吸烟,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食用;其次,多接受日光浴,坚持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再次,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另外,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等。 骨质疏松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病人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从而大大增加了绝经后妇女及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不过,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可以延缓和预防的。若能及早加强自我保健,积极进行科学干预,将有利于减少体内骨流失、减缓及逆转骨质疏松,防止骨折发生。 骨密度检查可早发现骨质疏松症 陆先生近来发现80多岁的老父亲好像“缩水”了,身高不知不觉变矮了,背也微微开始驼了。专家表示,骨质疏松症有三大临床表现,像身高缩短和驼背是其中的症状之一;另外还有疼痛,如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重时疼痛加重,严重时翻身、坐起及行走均有困难;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 早期发现骨质疏松 骨密度检查是目前早期发现骨质疏松、预测骨折风险的最佳定量指标,尤其是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谭小颖建议,绝经期前后妇女及老年人每年行一次骨密度检查,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骨质疏松症。 防治结合可摆脱骨质疏松纠缠 人老了身子骨不结实,不少老年人对此都颇有体会。骨质疏松症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做好防治工作,对维护老年人健康长寿很有必要。 防治骨质疏松症 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酗酒,不吸烟,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食用;其次,多接受日光浴,坚持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另外,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等。 防治骨质疏松症,还可服用一些骨健康基本补充剂,如钙剂。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800mg,如果饮食中钙供给不足可选用钙剂补充。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mg。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400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600mg。钙剂的选择要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主张一次补充大量钙,而要每天均衡进行。此外,服用钙剂时,一定要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量,有肾结石及高尿酸者应慎用钙剂及维生素D制剂。如若检查发现患上了骨质疏松症,则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服用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饮食习惯影响骨质健康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我国是拥有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多的国家,骨质疏松率为15.7%,患者总人数超过9000万。为了唤醒大众对骨健康的关注,家庭医生在线近日进行了《世界骨质疏松日调查》,调查显示超六成(66.67%)参与者均有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特征,96.55%有影响骨质健康的不良饮食习惯。 六成人有骨质疏松高危特征 参与此次调查的人群以中青年居多。66.67%被调查者有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特征,29.17%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伤到自己的骨骼。但同时,78.95%被调查者都没有定期测骨密度。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主任徐洪璋表示,当发现自己有骨骼易受伤、易骨折的现象,或疼痛、驼背、身高降低等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性表现时,应及时检测骨密度,确认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同时,骨密度测量是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最佳依据,35岁以上的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实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饮料 咖啡 浓茶 加速钙流失 调查还显示,被调查者最主要的影响骨质健康的不良饮食习惯为“经常喝饮料、咖啡、浓茶”,占41.38%。 徐洪璋表示,可乐中含有磷酸,不仅会降低人体对钙的吸收,还会加快钙的流失。同时,大多数饮料含糖较多,糖分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咖啡和浓茶中含有咖啡因,过量摄入后会产生轻度利尿作用,尿量增加就会增加尿钙、粪钙的排出,引发骨质疏松。 另外,调查还发现被影响骨质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为“不运动”,徐洪璋提示,运动有利于钙的吸收,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年轻人应多做运动,摒弃熬夜、经常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多到户外接受适量的日光照射,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 菜花、芥蓝促进钙吸收常人每天需要800毫克左右的钙,50岁以上的人群需要1000毫克的钙。但据调查,中国居民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只有400毫克左右。在20日召开的钙尔奇“骨动中国,撑起信赖的长城”主题活动中,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介绍,除了钙质,还要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帮助钙的吸收。 于康解释,中国居民人均奶类制品摄入不足,平时不注重运动及晒太阳等,也是钙摄入不足的原因。除此之外,钙的吸收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要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要注重补充钙的同时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K等,以促进人体所吸收的钙能够进入骨骼,可以多吃菜花、芥蓝等蔬菜,还要增加运动,多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利用。
今天,只要你打开电视机,或翻阅报纸、杂志,"骨质疏松"、"缺钙"和"补钙"这些医学术语总会扑面而来,闯入你的视线里。如果你走进保健品商店,几乎会被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钙制剂所包围。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啦?骨质疏松和缺钙的人为什么一下子多了起来?难道它们也是流行病吗?难道老人的骨质都要疏松?都得补钙吗?这些广告是否可信?我该怎么办?如此种种,使许多老年朋友在头脑中划了不少问号。为了帮助老年朋友弄清这些问题,首光必须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即要走出有关骨质疏松症和补钙的种种误区。 误区之一:靠自我感觉发现骨质疏松症 许多老年朋友以为感觉良好,骨头不疼不痒的,就不会患骨质疏松症。错了,发现骨质疏松症不能靠自我感觉。因为,大多数的骨质疏松症病人在初期至中期都不出现异常感觉或感觉不明显。当发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已为时过晚,此病的早期诊断依靠双光子骨密度仪及定量CT检查。病程十年以上,可以通过X光拍片检查确认,所以建议老年朋友都应该进行一次这些方面的检查。 误区之二:去保健品商店诊断骨质疏松症 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当前有许多人是在保健品商店诊断出骨质疏松症和缺钙的,现在许多城市出售钙制品的商店,为厂促销而专门备有检测骨密度的仪器,大肆宣传,免费测试。因此许多人图方便赶去测量,其结果几乎人人都缺钙,老年人更是人人都是骨质疏松。几乎每个测试者都要带着大包钙制品而归。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确诊骨质疏松症和缺钙与否,不能通过一项检查就能决定,而且,许多商店检测人员并非医务人员,何况又是目的不纯呢!因此,诊断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应到条件较好的医院去。 误区之三:看广告或在检测骨密度的商店选购钙制品 不少人在不了解自己究竟是否患骨质疏松症的情况下,而轻信广告,选购所谓最佳的钙制品,或是干脆就在测试骨密度的商店,听信测试者的话买钙制品,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常会造成不良后果。因为该不该补钙,补什么样的钙,补多少,如何补以及补钙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里面的学问很多,必须根据病情,从实际出发,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否则,不仅会浪费金钱,而且还可能被劣质的钙制品损害健康,许多地方都发生过滥补钙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 误区之四:骨质疏松症患者静养能防骨折 一些已确诊为骨质疏松的老年朋友听人说,这种病容易骨折,因而不敢多活动,更不敢进行体育锻炼,成天不是躺着就是坐着。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这种做法也欠妥。因为,运动可以强筋骨,改善骨路的血液循环,增强骨密度,特别是在户外阳光下活动,还可以增强维生素D的合成与吸收,而有助于钙在体内的吸收与利用。所以,运动对防治骨质疏松症十分必要。如果长期卧床和静坐,会加速骨质疏松,导致恶性循环。预防骨折的关键在于注意防护,防止意外跌倒。即使已卧床不起的病人,也应该经常让家人把自己推到户外,见见阳光,经常使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和锻炼。否则,这种病人容易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 误区之五:喝骨头汤吃菠菜烧豆腐能补钙 一些人认为骨头里含钙量最高,因此,常用慢火炖骨头汤喝以补钙。还有人认为豆腐含钙多,吃豆腐烧菠菜补钙。这两种传统的补钙法都欠科学。因为,骨头汤里含钙量并不高,特别是汤里脂肪含量高,而脂肪与钙结合成皂化物,又会妨碍钙的吸收与利用。如果能在烧骨头汤时放些醋,再去掉过多的脂肪,这样可以增加钙的吸收与利用率。由于菠菜、茭白、竹笋、洋葱、苋菜和韭菜含有较多的草酸,非常容易与钙结合成为不溶性的钙盐,很难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含钙高的食物不宜与这些蔬菜一起烧或同吃。 误区之六:常吃多吃钙制品就能补钙 许多人误以为骨质疏松就是缺钙,而多吃含钙丰富的食品或钙制剂就能补钙。他们不了解钙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有其他条件。它们是: 1、维生素D的参与。有人称维生素D是打开钙代谢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没有它参与,人体对膳食中钙的吸收还达不到10%。 2、长期吸烟、长期饮用咖啡或茶或过量饮酒者,会影响钙的吸收与利用。 3、长期服用可的松类激素或甲状腺素者,也会妨碍钙的吸收与利用。 4、患有慢性胃肠道疾病者,钙的吸收会减少。
误区之七
骨质疏松是老年病,与年轻人无关
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特有,年轻人同样需要注意。人体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在30多岁达到最高的峰值骨量。峰值骨量越高,就相当于人体中的“骨矿银行”储备越多,到老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越推迟,程度也越轻。而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节食减肥,体重降下来的同时,对骨骼也产生了严重隐患。 误区之八 、 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症为时已晚
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无法逆转,到老年期治疗已没有效果,为此放弃治疗,这是十分可惜的。从治疗的角度而言,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误区之九 补钙等于治疗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人体内的破骨细胞影响大于成骨细胞造成的,简单讲就是骨骼流失速度超过形成速度造成的,因此,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是提高骨量、增强股强度和预防骨折的综合治疗。患者应到正规医院的骨质疏松相关科室规范治疗 误区之十
防治骨质疏松补钙越多越好
钙是保持骨骼强壮的关键物质,但并非惟一所需。防治骨质疏松的原则和目的是增加骨骼中骨基质和骨矿物质的含量,防止骨质的分解,促进其合成,缓解或减轻因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及不适感。 针对骨质疏松者骨钙丢失的情况,患者可选择对胃肠道刺激小的钙制剂,在医生指导下,按照不同年龄选择合适的剂量,以弥补丢失的钙,但绝不是补得越多越好。最好每晚睡觉前服用1次钙剂,以抵消夜间的低血钙,防止因低血钙刺激甲状旁腺素的过度分泌,造成骨骼分解和骨吸收过程的加快。如果在服用钙剂的同时加服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效果更好。 除此之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膳食、合理营养、适度运动、常晒太阳同样重要,而且是药物无法替代的。 误区十一 ,
一旦出现骨质疏松就无法增加骨密度
诊断骨质疏松的客观依据骨密度下降,那么是不是骨密度下降后就无法再增加了呢?根据医疗实践所见,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合理治疗一年后,复查显示骨密度上升,说明治疗并非只是延缓骨质的流失,而是使骨质流失停止,同时可以改善骨骼质量,是治本的。
骨质疏松的三大因素是什么?什么原因会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骨质疏松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进行骨质疏松的治疗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骨质疏松会经常出现?现在我们下面就来详细的探讨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内分泌因素 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缺乏造成骨质疏松,男性则为性功能减退所致睾酮水平下降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特别多见,卵巢早衰则使骨质疏松提前出现,提示雌激素减少是发生骨质疏松的病因。 二、遗传因素 骨质疏松症以白人尤其是北欧人种多见,其次为亚洲人,而黑人少见。骨密度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骨密度值主要决定于遗传因素,其次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有报道青年双卵孪生子之间的骨密度差异是单卵孪生子之间差异的4倍;而在成年双卵孪生子之间骨密度差异是单卵孪生子的19倍。近期研究指出,骨密度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的多态性密切相关。这也是骨质疏松的病因之一。 三、营养因素 已经经发现青少年时钙的摄入与成年时的骨量峰直接相关。钙的缺乏导致PTH分泌和骨吸收增加,低钙饮食者易发生骨质疏松。维生素D的缺乏导致骨基质的矿化受损,可出现骨质软化症。长期蛋白质缺乏造成骨机制蛋白合成不足,导致新骨生成落后,如同时有钙缺乏,骨质疏松则加快出现。
|
|
来自: 悟痴 > 《养生先养颈腰腿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