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个怪毛病,就是喜欢当师傅,腻味当徒弟,即便涉及到两国关系,也是这副模样。比如,唐朝与日本近邻,一直保持了老大的地位,长安城的大门向全世界敞开,盛唐称得起天下追效的巨大楷模。最有趣的,要数日本多次跑出的“遣唐使”吧,日本人真心实意地当起了唐朝眼前的小学生。(下图:著名的日本“遣唐使”。) 按照整体规模来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往往能达到一二百人,到长安城只能先走“水路”,那就是乘上一两只渡船,提心吊胆地漂洋过海。后来,出使唐朝的规模越来越大,发展到四艘大船,约摸500多人的样子。查阅史料可以发现,日本朝廷派遣的使者,最多的一次,当属838年,那是第十八次的“遣唐使”,居然多达651人,可见,日本人对于唐朝政权是多么倾心了吧。 “遣唐使”绝不是老板聚会,所囊括的成员始终是高手云集。官方的说法很明确,聚集了遣唐的大使、副使,以及判官、录事等官员,此外,还召集了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另外,也也数量不等的“留学生”和“学问僧”。“遣唐使”的目的一清二楚,那就是规规矩矩当“学徒”,把唐朝屋檐下的各种长处和妙处,带回日本去。 平心而论,日本人对于出使唐朝的人物,很下心思。“遣唐使”大多称得起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很高的一流人才。即便是随员,也得掌握形形色色的个人技艺,起码得有一技之长。说白了,跑到长安城,绝不是歌风吟月、快乐旅游;而是物色自己实地求学的天赐良机。在这方面,中国人比不上日本人潜心学习的古朴风格。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选这样强大阵容,组成遣唐使团,就是为了更好地体味社会,改善本民族的海洋生活。看来,日本人的“功利心”也是相当实在的。 据说,“遣唐使”已经变成了当时日本政权的宝贝,假如他们想安全回国,朝廷立刻举办规模隆重地仪式,热烈欢迎,“天皇”陛下还得出手大方得封赏一番,要么给某些“遣唐使”加官进爵,要么敞开腰包,赏赐褒奖。当然,还得优恤在交通意外中丧命的死难者。换句话说,“遣唐使”出访大唐,横竖是赚够了。 当然,捞到经济好处的场所,不仅在“天皇”陛下门前,还能在唐朝帝王脚下谋取实际利益。作为外交官,“遣唐使”在中国肯定会受到盛情接待。别说进长安城了,即便唐朝领地,都把欢迎日本使团的事儿做得相当排场。使团路过的各地州府早就摸着信儿了,他们纷纷迎进馆舍,安排食宿,给足了东洋人面子。随后,地方政府派还得专门护送这些日本人进京,昂贵的路费,全部由唐朝官府负担。而赶到长安城的“遣唐使”更舒服了,京城官员早已经跑出来迎候,甚至到了酒肉慰劳的外交程度。“遣唐使”随即住进了京城的“四方馆”,专门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下图:日本外交使团海上航行。) 史料记载,“遣唐使”在唐朝治下一般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样安排了官方的“饯别仪式”,还用问吗?无非要设宴畅饮,赠赐礼物,表现得依依惜别,相当热情。末了,唐朝官员还得派专人将日本的“遣唐使”安安稳稳地送至沿海,快快乐乐地返回“岛国”老家。 根据文献记载,7世纪初至9世纪末约,日本先后派出了十几次“遣唐使团”。895年,这项隆重地外事活动终于废止了。当时,政局大变,唐朝江山已经动荡不安,关键是,日本吸纳了二百多年大唐文化,最终,肠满肉肥,他们早把盛唐的老家底,搬得差不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