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忻州市经济与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黑老赵 2012-11-04
忻州市经济与城镇发展战略
作者:未知 来源:忻州建设信息网 添加日期:08年02月14日

    进入新世纪,随着忻州地区"撤地设市",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忻州市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存在挑战。如何进一步明确忻州市的功能定位,合理制定经济与城镇发展战略和目标,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城市的发展活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是本轮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需重点究的问题。

    一、区域与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一)宏观背景

    进入新世纪,国内外形势对忻州市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既面临机遇,也存在挑战。

    1.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忻州市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2.从全国及山西省来看,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同时,中国加入WTO、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小城镇发展战略等,为忻州市提供了迎头赶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3.就忻州市而言,忻州地区"撤地设市"后,行政建制的变化标志着城市职能的根本转变。

    (二)空间区位

    1.大区位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向有"三关重地"、"晋北锁钥"之称,为晋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小区位

    忻州市区地处山西中部大运经济带和市域南部的忻定盆地,紧邻省会太原,距太原市仅75公里,处于太原都市区辐射圈内。

    (三)发展环境

    忻州市地域辽阔,居山西省11个地市之首,市域人口仅占全省总人口的8.91%,而土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境内陆貌类型多样,东部、北部、南部多为石质山区,西部、西北部多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间有一小部分断陷盆地(包括滹沱河断陷盆地、宁静断陷盆地和神池断陷盆地等)。

    市境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铁矿、铝土矿、金矿、地热水等探明储量居全省前列。铁矿储量占全省的50%,铝土矿储量占全省的19%,金矿储量占全省的30%。煤炭资源地跨河东煤田北部、宁静煤田及五台煤田,含煤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8%。风景名胜资源独具特色,资源组合良好,在全省优势最为突出。既有险峻奇特、风景秀丽的明山大川,又有历史悠久、珍宝荟萃的人文景观,包括佛教圣地五台山、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汾河、黄河、代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雁门关、禹王洞、奇村温泉、顿村温泉、大营温泉、汤头温泉等。

    市域主要交通干线有原太高速公路、北同蒲铁路、神朔--朔黄铁路、108国道、大运公路、忻(州)(五)台--忻(州)黑(峪口)公路、神(池)府(谷)公路、208国道、209国道等。对外经济联系方向以南北向为主,东西向联系相对较弱。

    (四)经济基础

    忻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山西省的比重为5.07%,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型,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例为20.5:38.4:41.1。全市可划分为2个经济区,即忻原经济区---包括忻府、原平、定襄、代县、繁峙、五台6县市区,是山西省重要的轻工、食品、化工和冶炼工业基地,以五台山佛教文化、雁门关边塞文化和温泉度假为特色的旅游区;晋西北经济区---包括宁武、神池、静乐、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8县,是黄河中游重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防护林建设基地,新兴煤-电-铝综合性工业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是以自然生态和黄河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区。

    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显著,轻重工业比为15.9:84.1,工业部门结构以化工、电力、煤炭等为主。工业布局可划分为5个区:①忻定原化工、冶金、机械、轻纺工业区;②繁代冶金工业区;③宁静煤炭工业区;④河保偏煤电铝建工业区;⑤神五岢农畜产品加工业区。

    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本市的支柱产业。2000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60万人次、海外游客1.4万人次,旅游收入3.9亿元、创汇470万美元,均居全省11个地市第3位,仅次于太原和大同。

    (五)城镇发展

    忻州市现辖61个建制镇以上的居民点,其中有2个市区、12个县城、47个县城以外建制镇,城镇网密度0.24个/百平方公里,低于同期全省0.37个/百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市域城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滹沱河断陷盆地、黄河东岸、宁静断陷盆地等区域,其中北同蒲铁路、京原铁路、108国道等交通干线沿线为全市城镇分布的密集地带。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城镇人口79.29万人,城镇化水平26.99%,低于同期全省34.91%和全国36.09%的平均水平。

    忻州市区位于忻定盆地西部,地势南高北低,牧马河、云中河分别从城市南部和北部通过,北同蒲铁路、原太高速公路、大运公路纵贯南北,城市用地发展条件较好。2000年,城市人口18.5万人(含顿村),城市建成区面积17.0平方公里。市区国内生产总值19.8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例为18.5:39.5:4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78元,工业总产值7.6亿元,财政收入0.9亿元。

    (六)制约因素

    1.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看,忻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均比较滞后。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居全省11个地市最后一位,财政总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11个地市倒数第二位。(详见表1-1)

    2.中心城市缺乏竞争力

    在山西省10个地级市市区中,忻州市区的城市综合实力最弱。城市人口规模、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经济社会指标均居最后一位。城市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分面,忻州市在10个地级市中处于下游水平。(详见表1-2、表1-3)

    忻州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行政的因素,中心城市职能等级低,职能类型相对单一,工业、商贸服务等职能薄弱,城市发展缺乏动力。另外,忻州市区在市域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南,而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仅占全市的23.7%、23.8%、16.2%,对所辖区域尤其东西丘陵山区的吸引和辐射力较弱,为典型的"小马拉大车"。

    3.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受自然地形、交通条件及历史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忻州市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贫困人口比重较大。全市14个县市(区)中,中部忻府、原平、定襄经济实力较强,土地面积仅占全市的20.25%,而人口却占全市的40.15%,国内

    表2-2     山西省十个地级城市(市区)经济发展现状比较(2000)

 

总人口(万人)

 

  (万人)

国内生产总   

(亿元)

 

总产值

(亿元)

批发零售贸易业

商品销售总额

(亿元)

财政收入

(亿元)

太原

233.2

188.9

294.8

285.4

138.0

19.5

大同

132.3

98.5

137.3

110.8

71.1

7.1

阳泉

63.2

46.7

70.8

57.6

51.6

3.3

长治

61.4

44.7

81.3

66.5

43.4

4.1

晋城

25.9

30.0

43.7

23.9

16.4

2.7

朔州

55.5

17.9

45.0

49.2

12.6

2.4

晋中

51.7

27.7

33.8

33.6

13.3

1.6

运城

59.9

21.5

30.1

27.4

16.4

1.7

忻州

49.0

17.9

19.8

7.6

7.6

0.9

临汾

72.5

30.0

42.1

32.4

30.6

2.5

    注:引自《山西统计年鉴(2001)》;城市人口为1998年数据,引自《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

    表2-3    山西省十个地级城市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水平比较(2000)

人均住宅

使用面积(平方米)

人均生活

用水量()

人均铺装

道路面积(平方米)

 

普及率(%)

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

太原

14.4

54.3

7.7

93.7

4.9

大同

12.0

41.0

7.8

79.9

3.8

阳泉

11.3

38.6

7.1

90.9

7.5

长治

10.8

67.7

6.7

74.7

6.3

晋城

11.2

84.5

19.7

99.2

11.8

朔州

11.0

47.9

14.2

47.2

5.4

晋中

14.0

40.0

11.7

74.4

4.2

运城

10.6

29.6

11.2

57.7

10.9

忻州

8.7

29.6

9.7

55.8

5.6

临汾

11.1

54.5

7.7

64.4

5.5

    注:引自《山西统计年鉴(2001)》。

    生产总值占全市的52.58%;东西山区其余11个县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均为国定贫困县。(详见表1-4)

    4.东西向交通联系不畅通

    忻州市境横贯山西省境东西,分别与河北省、陕西省接壤,东西距离较长,且东、西两侧均为丘陵山区,东西向交通联系很不便捷,影响了市域资源开发与城镇发展,是制约忻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5.人口、资源、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人口增长快、素质低,人口、资源矛盾突出;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西部黄土丘陵区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中部忻府、定襄、原平、代县等县(市、区)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二、区域与城镇发展战略

    (一)战略指导思想

    1.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城镇工业小区建设,推进市域城乡一体化进程。

    2.城镇化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合理确定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布局结构,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使城镇化的梯度推进与产业的梯度转移结合起来,形成与城镇体系结构相适应的区域产业空间体系。

    3.城镇化推进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深化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城市财政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疏通人口、经济和社会要素城乡流动和集聚的渠道,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建设;优化城市投资环境,吸引省内外发达地区的资金与技术;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4.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城市竞争力是以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潜力来衡量其获得外界发展机遇和加快自身发展的能力。在全球化时代,由于资本与人才的流动性很高,国家和区域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并主要体现在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之间的竞争上。因此必须逐步培育和提升忻州市的城市核心竞争力,合理组织城市各种资源,调整城市经济结构,培育城市优势产业。

    5.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

    加强忻州市与相邻地区及相邻城市之间不同层次(忻州市与相邻的太榆、大同、朔州、阳泉、离柳中等经济区及神府能源基地,忻州市与省会太原市,忻州市与市域其他城镇)的联合与协作,协调城镇职能分工与产业发展、城镇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促进开放、有序的城镇网络体系的发展。

    6.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城镇化和城镇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之间的关系。

    (二)战略目标

    1.发展目标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期末,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市域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质量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功能定位

    忻州市是山西省重要的轻工、食品加工基地和新兴的煤、电、铝综合性工业基地,以宗教古建文化、黄河文化和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黄河中游重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防护林建设基地。

    (三)产业发展战略

    1.战略重点

    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现代化建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市域东部县(市、区)重点发展以小杂粮、瓜菜、药材等为特色的高效种植业;西部县建设以牧为主、农林牧协调发展的生态畜牧经济区。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抓好煤焦、医药、法兰、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煤、电、铝、化、冶和医药等产业,实施项目带动,突出"三煤两电一铝四化",扩张经济总量。"三煤"即河曲1200万吨煤矿、保德600万吨煤矿、宁武500万吨煤矿及120万吨洗煤厂,"两电"即河曲360万千瓦发电厂和五台西龙池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一铝"即晋北(原平)100万吨氧化铝厂,"四化"即原化集团甲醇和草酸、五台化肥厂尿素、河曲同德化工厂白碳黑。

    (3)第三产业要以旅游业为龙头,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整体促销、设施配套,围绕五台山、芦芽山、温泉、雁门关、黄河五大旅游景区的建设,突出发展以佛教文化、边塞文化、黄河文化、自然生态、度假疗养为特色的旅游业;同时,加强交通、供电、通信、供水、污水处理、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域城镇化进程,加快东、西山区脱贫致富步伐。

    2.产业布局与经济区划

    根据城镇与区域关系、区域经济联系方式、区域开发与经济组织模式等因素,并充分考虑规划期忻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把全市划分为忻定原、繁代五、宁静、神五岢、河保偏5个城镇经济区。

    (1)忻定原经济区

    忻定原经济区包括市域中部的忻府区、原平市和定襄市,是晋中经济区北部城镇密集区域。土地面积5378平方公里,总人口117.96万人,城镇人口40.85万人,城镇化水平34.63%,国内生产总值43.86亿元。本区地处忻定盆地,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条件良好,铝土、煤、磷等矿产丰富,以温泉度假休养为主的旅游业和化工、医药、食品等工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北同蒲铁路、京原铁路、朔黄铁路、大运高速公路、108国道、大运二级公路纵贯全区。

    本经济区的区域定位为山西省重要的轻工、食品、化工和铝工业基地,忻州市域城镇发展的核心区,以温泉度假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规划期内,要加强忻州、原平、定襄核心城市建设,整合忻定原组群功能,提高人口与经济集聚水平,建成强有力的发展极核;依托忻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规划建设的晋北铝厂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医药、食品、氧化铝及铝材加工等工业,巩固与改造化工、法兰锻造传统工业;农业发展以小杂粮、蔬菜、瓜果、养殖业为主,建设成为全市粮、菜、奶、蛋生产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与乡村工业化进程。

    (2)繁代五经济区

    繁代五经济区包括市域东部的五台山市、代县和繁峙县,目前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全部为国定贫困县。土地面积6938平方公里,总人口75.85万人,城镇人口15.37万人,城镇化水平20.26%,国内生产总值14.28亿元。本经济区地形比较复杂,以土石山区和丘陵为主,林牧业发展条件优越,区内有著名的五台山天然牧场和优质天然草场。境内煤、铁、金、大理石等矿产资源丰富,以佛教圣地五台山、代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雁门关为特色的旅游资源组合良好、优势突出,旅游业及冶金工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京原铁路、108国道、忻(州)阜(平)公路横贯东西。随着规划期内忻阜高速公路和五台山机场的建设,对本区域的发展尤其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经济区的区域定位为以宗教古建文化、雁门边塞文化、历史名城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和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今后要突出发展以五台山佛教文化、雁门边塞风情和宋文化、代县历史文化名城为特色的旅游业,加强以旅游通道建设为中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景区及服务基地的规划与建设,避免无序发展与建设性破坏;发挥本区自然植被较好、宜林宜牧地广阔的优势,建设水源涵养林基地和畜牧业基地;调整工业结构,改造冶金、煤炭等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水电(五台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和农林牧产品加工业。

    (3)宁静经济区

    宁静经济区包括市域中部的宁武市、静乐县。土地面积3960平方公里,总人口30.87万人,城镇人口7.59万人,城镇化水平24.59%,国内生产总值5.92亿元。本区地处芦芽山、云中山、管涔山石质山区,中部为宁静断陷盆地,森林、草地等自然植被较好,为汾河、恢河、阳武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是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山西省六大煤田之一的宁静煤田位于本经济区,以芦芽山、管涔山、汾源天池等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宁静铁路纵贯南北,东西向交通相对薄弱。

    本经济区的区域定位是山西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煤炭能源基地,以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旅游区。今后的发展策略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牧工程,抓好土石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芦芽山、管涔山生态旅游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忻州市区、五台山旅游区的资源整合和横向联系;加快宁武市的城市建设,积极推进人口与产业的集聚。

    (4)河保偏经济区

    河保偏经济区包括市域西北部、黄河东岸的河曲市、保德县、偏关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与沙化严重,经济发展落后。土地面积4364平方公里,总人口39.8万人,城镇人口9.46万人,城镇化水平23.77%,国内生产总值9.4亿元。本区地跨河东煤田北部,煤、铝土、石灰石等资源丰富,水资源条件较好,具有发展煤电铝建生产综合体的资源组合优势。主要交通干线有神朔铁路、神河铁路和神府公路、209国道。神朔铁路、万家寨水利枢纽和河曲电厂、河曲及保德大型煤矿等重点工程建设使区域交通条件与投资环境大为改善。

    本经济区的区域定位是黄河中游重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防护林建设基地,新兴煤-电-铝综合性工业基地,以黄河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区。今后的发展策略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牧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抓好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扩大开放,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横向联合与协作,规模化开发矿产资源,建设煤-电-铝综合性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以黄河风情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

    (5)神五岢经济区

    神五岢经济区包括市域西中部的神池县、五寨县和岢岚县。土地面积4832平方公里,总人口29.35万人,城镇人口6.01万人,城镇化水平20.48%,国内生产总值6.54亿元。本区自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矿产资源贫乏,而农畜产品较为丰富,主要交通干线有神朔铁路、神岢铁路和209国道、神府公路。

    本经济区的区域定位是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今后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牧工程,防治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农业发展以小杂粮、油料、畜牧为主要方向;工业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

    (四)城镇发展战略

    1.战略重点

    充分发挥城市的先导效应、组织效应和集聚效应,实施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景观城镇化的全面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调整优化城镇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城镇综合性职能体系建设,整合城镇--区域关系,增强整个市域及各城镇的竞争力。

    (2)提高市域中心和次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和区域辐射功能,优化城市发展的软硬环境,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3)积极发展小城镇,重点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县域中心和中心镇,突出城镇特色,促进城镇功能完善。

    2.战略模式

    以忻(州)定(襄)原(平)核心区为中心,宁(武)神(池)阳(方口)组合区为次中心,其他县城(市)及重点中心镇为增长极点;沿大运高速公路、北同蒲铁路――大运二级公路和京原铁路――108国道形成区域城镇发展一级轴线,神朔――朔黄、神河铁路及忻阜高速公路、209国道等三纵二横公路网为区域城镇发展二级轴线,形成层次分明、点轴结合的城镇布局网络。

    3.城镇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忻州市县城以上主要城镇发展方向详见表1-5。

    表1-5                 忻州市域主要城镇发展规划

城镇名称

职能分工

重点发展产业

忻州市

山西中北部重要中心城市,以旅游度假服务、轻型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绿色食品、旅游业

原平市

忻州市域次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以有色冶金、化工为主的工业城市。

有色冶金(氧化铝)、化工、建材、机械、交通运输业

宁武市

晋西北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以煤炭工业、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小城市。

煤炭开采、洗选及加工和旅游、商贸服务业

五台山市

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以旅游业为主的小城市。

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

河曲市

我国"西电东送"重要的能源基地,以电力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小城市。

煤炭、电力、旅游业

定襄

以法兰锻造为专门化方向的小城镇。

法兰锻造、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业

代县上馆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旅游业为主的小城镇。

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

繁峙繁城镇

以冶金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小城镇。

冶金铸造、农副产品加工业

神池龙泉镇

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服务、旅游业

保德东关镇

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煤炭、农副产品业、旅游业

偏关新关镇

以煤炭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煤炭、农副产品业、旅游业

静乐鹅城镇

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农副产品加工业及贸易

岢岚岚漪镇

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农副产品加工业及贸易

五寨砚城镇

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农副产品加工业及贸易

    三、中心城市发展战略

    (一)城市区域地位及协调发展策略

    忻州市作为以省会太原市为核心的晋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腹地区域辽阔但整体经济与城镇发展水平滞后,城市发展受到相邻的太榆、大同、朔州、阳泉、离柳中等经济区的多重辐射影响,特别是特大城市太原的强力辐射;而忻州市本身囿于综合实力有限,对其整个腹地区域尤其晋西北的辐射又比较薄弱。因此,不仅要协调好忻州市与其腹地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关系,而且必须重点建立与相邻区域城市尤其省会太原市相协调的分工协作关系。

表6           忻州市与相邻区域城市职能分工

城市名称

城市职能分工

忻州市

山西省中北部重要中心城市,以旅游度假服务和轻型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太原市

山西省省会,全国重要的清洁生产、重加工产业开发和技术创新基地,立足山西面向中西部的生产与服务复合型中心城市。

大同市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重要的清洁能源、新兴环保产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晋冀蒙接壤地区综合性中心城市。

朔州市

晋北南部区域性中心,以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

阳泉市

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省东向联系的主要门户和晋东地区中心,以特种材料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晋中市

山西省域交通枢纽和太原都市区分区中心,以机电、轻纺工业和物贸流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吕梁市

晋西中部中心,以轻工、食品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1.忻州与太原

    忻州与太原同处于山西省大运经济带,两个城市南北相距仅75公里,经济和社会联系十分密切,大运高速公路使二者间的时空距离更加缩小、联系更加便捷。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省会,城市人口规模近200万人,随着今后其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现有的部分产业和职能必将向周边区域扩散;而忻州市作为省会太原北部最近的设市城市,目前产业结构相对偏轻、城市用地发展空间广阔、城市及腹地区域风景名胜资源丰富,可接纳太原市的产业、技术和人材扩散并分担其部分功能,发展旅游度假服务、蔬菜副食品生产及加工等产业,与太原市形成一定的互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自身的区域地位。

    2.忻州与市域其他城市

    忻州市地域辽阔,市境横贯山西省境,东西距离较长,且东、西两侧均为丘陵山区,东西向联系很不便捷。而忻州市区在市域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南,且城市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对腹地区域尤其东西丘陵山区的吸引和辐射力不强。根据《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及对忻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分析研究,忻州市域可划分为忻原、晋西北2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并可进一步分为忻定原、繁代五、宁静、神五岢、河保偏5个经济亚区。因此,规划期内不仅要加强市域5个经济区间的协作,而且必须重点协调好忻州与邻近的原平、定襄、五台、代县、宁武等城市(镇)和旅游区间的关系。

    (1)忻州与原平、定襄

    忻州、原平、定襄处于山西中部大运轴带上的忻定盆地,经济与城镇发展基础相对较好,是全市的精华所在。三个城市空间距离较近,忻州市与定襄、原平2县市相距仅20――35公里左右,原太高速公路、北同蒲铁路、忻(州)(五)台公路、忻(州)河(边)铁路加强了三者间的经济和社会联系。目前三城市发展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其中忻州市作为全市政治、文化中心,产业发展以医药、轻工、食品等轻型工业及旅游度假服务业为主;原平市为全市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实力比较强,产业发展以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型工业为主;定襄县是全省和全市重要的粮食基地县,工业发展以法兰锻造、机械为主。规划期内,必须进一步强化忻州、原平、定襄核心城市建设,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市域核心区。忻州市要依托忻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顿村旅游度假区、豆罗民营工业园区,积极发展以生物制药、绿色食品、建筑材料等为主的工业和以旅游服务、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原平市要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利用国家重点工程晋北铝厂上马的契机,大力发展铝工业及相关产业;随着忻阜高速公路的建设,定襄县与忻州市的经济社会联系会更加密切,今后应以发展城郊型农业、法兰锻造、机械制造为专门化方向。

    (2)忻州与五台、宁武、代县及五台山、芦芽山、雁门关旅游区

    忻州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品种全、品位高,居全省之首,不仅有以名山大川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有古老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可概括为:一区(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一城(代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馆(河边民俗馆)、二山(五台山、管涔山)、二河(黄河、汾河)、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四洞(禹王洞、万年冰洞、龙凤洞、迤西洞)、四园(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系舟山国家森林公园)、五泉(奇村温泉、顿村温泉、大营温泉、汤头温泉、沙村温泉)。但市域各景点分散,优势难以互补。规划一方面要加强市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旅游产业链,建设"中"字形旅游循环公路网。即以大运高速公路为中轴,忻州顿村互通、原平大营互通为纵向节点,东以五台台怀镇、繁峙砂河镇,西以宁武、东寨镇为控制节点,形成"中"字型闭合循环线,将五台山、芦芽山、雁门关、温泉渡假等主要旅游景区整合串联,带动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加上拟建中的忻州――五台山――阜平高速公路的贯通,将大大缩短忻州市区同各主要景点、景区的距离,城市旅游接待服务资源得以整合,进一步突出忻州市区作为全市旅游服务基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忻州市区作为全市旅游中心城市,要充分利用其现有基础、交通区位等进一步配套、完善各项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服务于全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城市定位

    1.空间定位

    以忻州市域为基本腹地,面向整个晋中经济区,着眼于全国、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规划期内,忻州市的区域定位是:晋中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之一,市域旅游服务中心。

    2.职能定位

    以旅游度假服务和轻型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1)工业职能:依托忻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邻近省会太原、城市轻工业基础好(目前轻重比为44:56)、腹地区域农林牧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发展精细化工、日用化工、生物制药、绿色食品、保健食品、旅游用品及相关产品加工等轻型工业。

    (2)旅游职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发挥风景名胜资源丰富多彩、旅游资源组合良好和区位条件优越等优势,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服务为主的旅游业。

    (3)交通职能:忻州市位于市域中南部,原太高速公路、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纵贯南北,忻台公路、忻黑公路横穿东西。规划期内,随着忻州――阜平高速公路、忻州――东寨旅游公路的建设,忻州市的交通职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4)行政职能:随着忻州撤地设市,行政体制的变革将使城市的行政、经济管理方面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增强,为中心城市的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5)商贸、文教职能:规划期内忻州市应积极培育和壮大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扩大吸引和辐射范围,增强区域竞争力。

    3.城市性质

    忻州市是山西中北部中心城市之一,是具有旅游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城市。

    (三)城市发展目标

    1.职能目标

    注重城市形象和城市特色的塑造,延续历史文脉,体现雁门文化、黄河文化、佛教文化等特色;整合城市--区域关系,加强城市综合型职能体系建设,强化旅游、商贸等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区域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建设特色鲜明、功能综合的中心城市。

    2.规模目标

    提升忻州市的城市规模等级,2010年迈入中等城市行列,到2020年城市人口达到35万人左右,用地规模达到35km2左右。

    3.空间目标

    规划采用较为舒展的组团式布局,构筑"一主(主城区)四次(城北开发区、城南工业区、西南九龙岗生活区、顿村旅游服务区)加一绿环"的空间结构。按功能和空间分为主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组团、九龙岗生活组团、西南工业区组团、顿村旅游服务组团及仓储物流区组团及外围生态区几个分区。主城区和几个城市功能组团空间上相对独立,通过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干道相联系,以城市生态绿地相分,使各组团之间均拥有良好的外围生态环境。

    4.环境目标

    绿化美化城市环境,加大城市外围生态绿地建设(云中河生态绿化、城西大运高速公路生态绿化、城东北同蒲铁路生态绿化和牧马河生态绿化四个带状绿化),城市各项指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塑造体现自然风貌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形成"一环一带(城市外围沿河和沿路的生态景观走廊和与之相连的一条楔形绿廊)、二区四轴(城市中心区、旧城区景观区和四条主轴线)、九场(城市主要的九个广场景观节点)"的城市景观特色,构筑优美、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

    (四)城市发展策略

    1.城市产业发展策略

    城市是国民经济的载体,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忻州市的城市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要把产业政策与城市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产业政策体系,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综合化发展。要按照"优二兴三"的方针,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强化城市中心功能为目标,制定忻州市中心城市产业布局调整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

    2.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策略

    城市规划是国家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和建设、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应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服从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在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应进一步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及城市各类专项规划等,以具体引导和控制城市各项工程建设,推动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各部门及广大市民服从规划管理、监督规划实施的意识。

    3.城市建设投融资策略

    资金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要坚持市场化方向,进一步深化忻州市城市建设投资体制改革,采取外引内联,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投资的方式,逐步形成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的财政、税收等政策,形成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投融资体系与城市开发机制。加强政府对城市基础性、公益性设施的投入,改善城市投资环境。

录入:胡雁霞 责编:胡雁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