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化教师研究意识和素质是优化教育教学的有效增长点

 天雷教育 2012-11-04

优化教师研究意识和素质是优化教育教学的有效增长点

——由教师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说起

在近年来的职称评审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就是,一些老师申报材料的其他方面都没有问题,就是缺乏合格的论文。以致有时候尽管有关职称指标充足,但是却因此而使用不了。就此问及老师,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对有关论文规定的不理解,认为这是脱离实际的无礼要求。从目光所及的舆论来看,这种不解似乎还很有一点市场。

个人认为,在教师职称评审之中,坚持与论文要求挂钩十分必要,只要引导得当、管理得法,就不仅能够确保职称评审必要的专业知识水平标准,而且将有助于推动广大教师自觉提高和优化自身的研究意识和素质,而这正是我们提升教学水平的最大潜力所在。

1. 建树研究意识是适应时代进步趋势关注当今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调整课程门类,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综合性和发展性,强调教学过程的主体性、活动性和实践性。这是对现行课程的彻底变革,更是对我们现行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是否具备较强的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今后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要在教育领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必须充分认识时代发展特点及其要求,努力实现教育与时代、学校与社区、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共进。

一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需要建树品牌意识和素质意识。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的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着眼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人人重视终身发展的学习型社会而作出应有贡献。为此,我们应当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的品位和档次。

二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要求,需要建树改革和竞争意识。在国家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充满隐患甚至危机因素的今天,教育教学需要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发展同步,着力培养能够服务于祖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激发教育活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要求,需要建树终身发展意识。现在是知识更新急剧加速的时代,我们只有在不断优化自身素质能力的前提下,促进教学改变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现状,努力实现教学的生活化、综合化和信息化,才有助于培养和优化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很显然,所有这一切先进意识的建树,都必须以到位的研究意识为出发点和归宿。如果说,“不动笔墨不看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等古训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这种到位的研究意识也应该以反映研究心得和成果的论文为必要的载体。

2.实践研究意识是今后一个时期实现教学新突破的增长点。

综观当今的教育改革形势,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究的话题太多太多。

就教学目标而言,要避免急功近利思想。比如,在近几年高考方案频繁变化的情况下,部分因考施教的学校觉得特别被动,就说明在选科选修、课时计划执行等方面,应当按照教育教学管理的规律办事,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既不能盲目服从,也不该一意孤行。

就教学行为而言,要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习型社会,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落实有关文件要求,强化自身人文和学科素养,并注意时时研究教材、课标、考试说明,研究本地本校学生实际,研究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社会实际,定期总结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适时上升到经验总结和理论观点层次,推动我们的工作不断上水平、上台阶。

就教学过程而言,要优化反馈调控功能。各教学环节的工作要坚持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重视工作过程,提高工作实效。各地教育系统要建立和完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信息,及时根据信息反馈进行相关调控指导;各学校也要引导广大教师,都要注意自我反馈。只有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才会不断走向成熟和成功。

就课程改革而言,要树立和深化教学改革意识。新的课程改革正坚定不移地在更大范围向纵深推进,我们没有理由和可能回避。在现阶段,要抓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阅读欣赏地方课程,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等增长点,注意不忽视有关考查学科和技能素质学科,立足自身实际,加大师资培训和研讨的组织协调指导力度,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不断提升品味和档次。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是规范有序的校本培训,优化校本教研氛围,对新课程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解剖,并为此定期举行规模大、有影响的活动。

就教育后劲而言,要加强队伍建设。从整体上来说,许多地方和学校对教育科研还重视不够,以致现有教师队伍素质还不可能从根本上有效应对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科研发现、培养骨干,为他们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创造机会和载体,由此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此可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教育事业发展要求,需要引导广大教师加强有计划的研究和进修,注意理论武装,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有效实践研究意识,坚持以论文形式来及时总结升华教学所得,显然应该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必然要求

3.完善研究机制才能致力于优化本地区学校教研科研氛围。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因此,为了能够在奉献、求真、创新中不断创造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水平,我们需要围绕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以不断完善的机制,引导广大教师真心实践研究意识和不断提高研究素质,切实杜绝虚假研究和各种浮躁、功利心态。

一是集体备课求实效。各校要引导广大教师有序进行集体备课,围绕“定中心发言人、定研究内容,定研究专题”的“三定要求”开展研讨活动,坚持采用“轮流执笔—集中评议—修改完善—上出个性”的备课模式,每一次集体研讨后,各位教师根据修改的教案在课堂上实施,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将实施的效果进行交流,这样将理性与实践结合起来。还可以集体备课与“送课到薄弱学校”相结合,与“教育教学开放活动”有机融合,以及适时组织专题观摩研讨活动,以期推动各校创造性地执行教学常规,促进课改工作的整体提高。

二是教研活动重过程。要设计活动载体,引导教师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1.教学过程之中随机进行的分析研讨。包括教师之间经常性制度化的相互听课和及时评课,旨在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交流探究等。2.实践新课程理念的交流研讨。包括以综合实践活动和阅读欣赏课程研究为突破口推动新课程改革,还可以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推动教学方法手段革新。3.充分发挥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本地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各校各教研组也要分别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注意将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

各个学校的学科教学都要狠抓“备、教、研”三个环节,力戒照搬现成资料、外来套路的做法,力求教学行为“真、实、新”。“真”,就是真切了解学生的知识阅历实际和心理特点,以求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即使是公开课也注意不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的“渗透”;“实”,就是教学过程朴实、扎实,不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课后研讨也注重“实”,既不一味喊好,也不说得一无是处,做到客观公正,目的只有一个——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精神;“新”,就是上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一样的思路,努力使得每一节课真正上成“课改研究”课。要倡导互相听课和及时、认真的评课,以期最大限度发挥集体智慧和传帮带的作用。

三是科研课题抓运作。教育系统应适时整合本地教科研力量,形成切合本地实际的研究课题,各学校更应有效引导和指导教师的教研教科研和相应论文的撰写和评选。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评价教学,如何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如何定位,如何重建适应课改的教学制度,作业如何进行创新,考试怎样进行等。各学校要广泛发动教师及时搜集整理和汇总问题,并注意整理提炼出一批切入口小、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科研课题,由教师自主选择,力求人人参与,以期在研究过程中提高理论水平,学会科学思维方法,逐步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使课题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变为教学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