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说得是,用公正回报仇怨,用恩德回报恩德,。孔子表彰过伯夷,叔齐的不念旧恶,但不提倡设底线的泯灭是非,过于强调以德报怨,是对孔子的曲解,假使对德对怨,都同样地报之以德,无疑是对施德者的不公正。
2“毋意,毋必,毋固”,说得是不主观猜测,不乱下决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宋朝司马光阐释说主观猜测,乱下决断,固执己见,容易自大和自我封闭,反之则能获得知识,更加开明,后世学者普遍提倡这种谦虚谨慎的作风。
3“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用这句话回答,意思是,父母最担忧的是孩子身体有病,或是孩子言行有过错,也就是说做子女的不让父母为自己的健康和不良的言行而担忧,就可以算是孝顺了。
4“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说得是,追求广博的知识,树立坚定的志向,提出针对的问题,致力现实的思考,这是孔门修德的门径,照这么去做,才能体会到“仁”的含义,后人认为更可贵的在于笃志,因为学习最忌见异思迁,半途而废。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说得是:一个人要是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能成什么事了,孔子还用比喻阐明诚信的重要性,缺少信用就好比“少了用来连接车子辕和驾牲口的横木的销钉”无法套住驾车的牲口,言下之意是说,人而无信,寸步难行。
6“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说得是,大家厌恶的,要仔细探察,大家喜爱的也要仔细探察,很多人觉得大家喜欢的就是好的,大家厌恶的就是坏的,但事实往往相反,所以,判断是非不能只以众人好恶为标准,还应独立思考。
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说得是君子不会因为某人话讲得好,就认为这个人很好,也不会因为一个人有过错,就认为他讲得话完全没有道理。因此评价一个人不但要看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还不能忽视持不同意见的人的看法。
8“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说得是,有智慧的人不会错失人才,也不会说错话,遇到可以交流、可能促进自己的人,却不和他交谈,就会错失人才,说话不看场合,就会失言,因此,在最适当的时候讲适当的话,才能发挥语言的最大功能。
9“君子不器”,说得是君子不把自己当作器物、工具。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理解生活,享受生活中高尚的乐趣,单纯为谋生而学会某种技能,只是成器的低标准。古今教育家推崇的是,教会人们如何生活,而非训练人们如何获利。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得是,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比不上以它为乐的人,这是求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只有把获取知识当作一种乐趣,才能真正掌握这门学问,从而使自己受益。
1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已经做过的事不要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说和阻止,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孔子用这句话教育他的学生,话到嘴边留三分,不能无所顾忌随便乱说,谨防造成不良后果。
12“逝者如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岸上看到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不禁感叹,时间就像这样奔腾的激流啊,无论白天黑夜不停的流逝,寓意年华似水,一去不返,因而要倍加珍惜。
13“信则人任,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诚恳、诚实、无有欺瞒,自然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做事勤快,不拖延,自然能有显著的绩效,有了利益,不私自吞享,而是分润给大家,自然能让人感恩怀德,在做事时愿意出力相助,这是广施恩德的道理。
14“巧言乱德”“巧言”不只是聪明巧妙的话而是表面上冠冕堂皇,悦耳动听,背后却充满权谋私利的话,它往往和发乎道德良知的话无法区分,巧言说多了会养成取巧弥缝的习气凡事不从下面正面去做,道德良知就会被逐渐败坏。
1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说不在那个官位,就不谋那个官位的政务。孔子强调,在位的人必须善尽本分,把自己的角色发挥到极致。因此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负责。不能敷衍塞责,当然也不可越俎代庖,随意干涉另人的事情。
16“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的两位学生在交谈。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惟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做事认真,不出差错,对别人恭敬有礼,那么普天之下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17[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说得是,君子以文章学问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荀子曾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 即使是言行不正的人,如果周围的人都是行善,仁义之人,也会使其变好,所以,交朋友要选择能互相促进的。
18[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一个人若能以恭敬之心修己待人,自然 谨慎有礼,言行有度,不会招致侮慢,这是敬慎的美德。待人之际要能宽厚而包容,凡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多留余地自能获得众人的爱戴和拥护,这是宽容的气象。
19[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戒人不要巧言,还说要小处能忍。刘邦曾天天派人辱骂曹咎,曹咎忍受不了于是出兵,结果大败,相反,诸葛亮六出祈山,对司马懿百般羞辱,但司马懿能忍,导致诸葛亮无功而返。可见“忍”对成就大事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