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树鼩

 猴小妹小姐 2012-11-17

树鼩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树鼩(学名:Tupaia belangeri),树鼩科树鼩属的动物,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等地,主要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灌丛、村落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仰光附近。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树鼩
  中 文 名:树鼩
  物种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树鼩目(曾属于灵长目 后被分出 自成一目)→树鼩科→树鼩属
  拉 丁 名:Tupaia belangeri
  英 文 名:Tree Shrew
  属中文名:树鼩属
  国内分布:西南各省。
  国外分布:中南半岛国家、喜马拉雅山区和缅甸等。
  是否药用动物:是
  是否经济动物:是
  经济用途:毛皮尚可利用,但价值不大,目前为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生 境:森林或林缘灌丛,也常见于村寨附近的稀树灌丛。
  体 型:体重130克左右,体长140-195毫米。

树鼩

树鼩(5张)
  食 性:以昆虫为主食,兼食幼鸟幼兽和植物果实。
  习 性:栖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和平原谷地的森林或林缘灌丛,也常见于村寨附近的稀树灌丛。善于攀缘,营地栖和树栖生活。白昼活动。
  繁 殖:繁殖期多在2-7月,孕期40-45天,胎仔数多为3-4仔。

编辑本段物种介绍

  树
树鼩

树鼩

鼩(Tupaia Belangeris,Tree,Shrew)在国际上通俗地称之为树仙(Tupaia Glis)。分类上属哺乳纲,有胎盘类,食虫目,多数认为是灵长目(原始灵长类),树鼩科。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如中国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岛以及东南亚——印度恒河北部、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从经纬度来说,它们分布在北纬28度~南纬9度。东经35~122度的地区内。
  自从1922年开始对它进行研究以来,在分类学上,一直是许多学者感兴趣和争论的问题,一些学者根据其吻部较长,指(趾)端是爪,牙齿的数目和食性等特征把它例为食虫目(Insectivora),另一些学者则根据其大脑比较发达而其上的嗅神经区较小,眼眶后有骨桥并形成骨性眼眶,中耳部构造与狐猴相似,大拇指(趾)与其它指(趾)分开及牙齿具有前臼齿等特征把它列入灵长目(Primates)中的狐猴亚目。还有一些学者则提出另立新的目。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树鼩是在大约第三世纪,从食虫目向灵长目演变过程中,幸存保留至今的少数几个灵长目的原宗,属灵长目,原猴亚目(Prosimii),树鼩下目(Tuparformes)的树鼩科(Tupaiodes)。下分2亚科6属47个种和约100个亚种,它们绝大部分自亚洲南部。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岛等地均有分布。

编辑本段外形

  外

形似松鼠,只有体小,吻尖细,成年时体重120~150g。前后肢各有5趾。犬齿细小,前臼齿宽大。普通树鼩尾蓬松似松鼠,但另有细尾树鼩和笔尾树鼩。贝氏(T.Belangeri)树鼩身长19~20cm,尾长16cm,中国亚种的大小与此差不多。模式亚种毛色为粟红色,贝氏树鼩的云南亚种毛色为橄灰色,肩部有淡白色的条纹。海南亚种肩部条纹不明显。树鼩为昼夜活动的食虫类,栖息活动于灌木林地区,攀缘流窜,行动敏捷。体小,易受惊,如长时间受惊、外于紧张状态时,体重下降,睾丸缩小,臭腺发育受阻,当臭腺缺乏后,母鼩在产后吃掉仔鼩,母鼩生育力丧失,甚至死亡。背毛为一致的橄榄绿色或橄榄褐色。腹毛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吻尖长,耳短。4足毛色与背部相似,5趾发达具强而锐利的爪。尾毛向两侧排列,尾形平扁,略短于体长。头骨眶上突发达形成骨质闭锁型眼眶环。吻狭窄,脑颅宽平,略呈扁卵圆形。臼齿具‘W’形齿尖。树鼩解剖学上特点是耻骨与坐骨左右形成1公分软骨接合部,鼓骨包已形成;犬齿细小,前臼齿宽大,齿式为2133/2133=36;胫骨与腓骨独立;眼窝与颞窝隔开。
  树鼩生态上重要特点之一是胆小,易受惊。如长时间受惊,处于紧张状态时,体重下降,睾丸缩小,臭腺发育受阻,当臭腺缺乏时,母鼩产后吃仔生育力丧失。
  树鼩体形似松鼠,尾部毛发达,并向两侧分散。体长约18厘米,尾长部16厘米,成年体重在120~150克。前后足均具有五趾,每都有发达而尖锐的爪、吻部尖长,耳较短,头骨的眶后突发达,形成一骨质眼球,脑室较大。体毛粟黄色,颌下及腹部为线灭色毛。颈侧有条纹,是区别树鼩属种的重要标志。
  食虫目树鼩科的通称。吻尖细,齿分化不明显。共5属15种,分布于中国西南、华南地区、印度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中国只有树鼩1属,分布于华南、西南各地,包括海南省。笔尾树鼩吻部不长尾部近裸露。体型细长,体长10~22厘米,尾长9~22.5厘米,体重不超过500克。毛被与食虫目其余各科不同,除底绒外 ,另具针毛。部分种类肩部乃至脸部有浅色斑纹。头骨有闭锁的眼眶,脑颅较发达。

编辑本段亚种

  树鼩阿萨姆亚种(学名:Tupaia belangeri assamensis),W
笔尾树鼩

笔尾树鼩

roughton于1921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阿波尔山)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
  树鼩滇西亚种(学名: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Anderson于1879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蚌西和孟拉的桑达河谷。
  树鼩高黎贡山亚种(学名:Tupaia belangeri gaoligongensis),Wang于1987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高黎贡山中段及北段)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泸水。
  树鼩喜马拉雅亚种(学名:Tupaia belangeri lepcha),Thomas于1922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南部)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树鼩海南亚种(学名:Tupaia belangeri modesta),G. Allen于1906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黎母山。
  树鼩越北亚种(学名:Tupaia belangeri tonquinia),Thomas于192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西南部)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
  树鼩瑶山亚种(学名:Tupaia belangeri yaoshanensis),Wang于1987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大瑶山)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西金秀。
  树鼩滇南亚种(学名:Tupaia belangeri yunalis),Thomas于1914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红河流域及以东地区和中部无量山)、贵州(西南部)、广西(百色地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蒙自。

编辑本段习性

  一般
树鼩

树鼩

单独活动,食物以虫类为主,也可食用幼鸟、鸟蛋、谷类、果类、树叶等。每年4~7月为繁殖季节,妊娠期约45天左右,每胎2~4仔,繁殖力哟,但存活率低。昼行性,半树栖,以昆虫、野果等为食。终年繁殖,孕期约50天,每胎产1~4仔。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树鼩以黎明和黄昏时最为活跃,中午活动较少,实验室饲养的树鼩喜在笼内作翻滚窜跳活动,能量消耗较大。饲养笼不宜过小。因鼩产育时不能惊动,否则易造成仔鼩被噬食,或拒哺乳的情况。树鼩晚上卷缩在笼的一角,以尾裹颈而睡。
  树鼩是杂食性动物,常以昆虫、小鸟、五谷野果为食,更喜甜食如蜂蜜。鉴于其肉食性强,笼养时须注意有足够的蛋白质饲料。营养缺乏或低下时体重减轻,毛无光泽,易患疾病而死亡。笼养时可供软的高蛋白饲料、水果、蔬菜。如供应一般蛋白饲料时需加1/4鸡蛋白/只,熟肉(牛肉、兔肉、鼠肉、豚鼠肉均可)10克/只,均每周2次。
  树鼩性成熟时间约为6个月,怀孕期41~50天,繁殖能力强,胎仔数为2~4只,每年4~7月为生殖季节。实验室饲料时宜雌雄分居,交配时合笼,怀孕时分笼将雌者转到繁殖笼内,分娩育仔。子树鼩初生时体重约10克(9.8±1.4克),头射长6.4±0.4厘米,尾长3.8±0.29厘米,刚生下的树鼩全身无毛,皮肤粉红,眼闭,只会蠕动,5~6天皮肤变黑,开始长毛,14~21天开眼,3周开始走动,4周可跳动,5~6周断奶而独立生活。

编辑本段生活环境

  野生树鼩多在丘陵,平原近农舍旁的灌木丘林里活动,有时出入于农舍园宅,行动灵活,在土堆挖洞作穴,亦有在树上筑巢。常见单个出没于丛林或村道、园内。雌性成对生活,不群居。雄者性凶暴,两雄相处常互相咬斗,因此不易将两只雄性同笼饲养。室内饲育时,除了保持25~28℃室温和60%以上的相对温度等条件外,宜将树鼩成对(1♂1♀)分笼饲育。

编辑本段研究应用

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

  由于树鼩是介于食虫目和灵长目之间的代表,所以从事动物学研究的学者把它作为食虫目演化为灵长目的代表加以认真研究。更多的学者则在生态学形态学神经生理学寄生虫学、齿学及生理代谢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各种研究。树鼩大脑较发达,多用用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如对大脑皮质的定位,嗅神经、纹状体颞皮质,小脑核闭的形态,小树鼩的小脑发育、视觉系统、神经血管的研究,神经节细胞识别能力,口腔粘膜感觉末稍研究,神经系统的多肽、应激等研究。
  消化系统方面用于进行胃粘膜、下颌牙床、胆石症的研究。泌尿系统方面用于交感神经对肾小球结构的作用,肾功能衰竭等研究。神经介质方面有作乙酰胆碱、五羟色胺、肾素、血管紧张素等的研究。病毒方面作了隐性病毒如疱疹毒、腺病毒方面的研究。树鼩在自然条件或实验室条件下能感染人的疱疹病毒。
  中国对树鼩的研究早见于教研学和动物学方面,应用于医学方面较晚。1975年最先用于代替恒河猴作为小儿麻痹方面的试验未能成功。以后用于研究鼻咽癌EB病毒,初步取得某些结果,将EB病毒注进肠系膜淋巴结能使淋巴组织增生。用树鼩鼻粘膜细胞作培养后接种EB病毒取得较好的结果。树鼩作为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的肝炎模型分别取得了一定的阳性结果。以树鼩作为轮状病毒的腹泻病理模型已获得成功。有些学者对树鼩24小时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由于树鼩血中高度密度脂蛋白成份占血脂总量的60~70%,比例较高,已用于探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的研究。此外还发现高胆固醇膳食下,容易形成胆结石,为高脂血时胆固醇排出途径提供客观依据。有人还用树鼩进行了化学的致癌,特别是黄曲霉毒素致肝癌的研究,计划生育的研究等。

树鼩具有酒精耐受能力

  人类通常被认为是唯一能定期摄入酒精的动物,但是科学家如今发现马来西亚的羽尾树鼩依靠一种相当于啤酒的饮食生活,而且可能已经这样生活了长达5500万年之久。树鼩被认为与所有现存灵长类动物的最晚近共同祖先非常相似,这增加了人类对酒精的敏感可能是一种进化特征的可能性。树鼩以玻淡棕榈(bertam palm)花蕾的花蜜为食。它的花蜜发酵产生了多达3.8%的酒精。这种棕榈树终年以一种复杂的时间表产生花蜜,这看上去是为了让树鼩的授粉作用最大化。
  Frank Wiens及其同事摄像记录了树鼩常规的夜间进食时段,并跟踪了用无线电标记的树鼩的运动,从而估计它们酒精摄入量。尽管按照人类的标准,一只树鼩在任何一个夜晚都有36%的酒醉的可能性,这组科学家没有观察到这种动物的任何酒醉的迹象。他们对毛发的生物标记物的分析证实了这种动物的高酒精摄入量,这让他们提出树鼩非常可能拥有一种有效地降解酒精的生物化学路径。
  总之树鼩是一种体小,繁殖快,易捕捉和饲育,进化程度高,新陈代谢比犬、鼠等动物更接近于人,大体解剖也近似于人,较价廉的灵长类动物,医学生物学的用途很高,已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目前使用的树鼩大多数为野生捕捉的,年龄及健康情况不详。中国虽有人在实验室繁殖成功,但量太少,不能满足实验室的应用。因而要把树鼩变为实验动物尚需作很大的努力,至于驯化,实验室大量繁殖,系统了解其正常生理指标,遗传背景及常见病的防治等还有待各个学科的共同努力。

编辑本段医学科学研究

  由于树鼩是一种体小、价廉的介于食虫目和灵长目之间的动物,它的新陈代谢远比犬、鼠等动物更接近于人,大体解剖也近似于人,因此在医学生物学上用途很广,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的重视。现已用于化学致癌的研究、黄曲霉素致肝癌的研究,人疱疹病毒感染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睡眠生理的研究等。特别有意思的是这种动物长期饲喂高胆固醇食物时不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观察到其食入的胆固醇都以胆盐的形式排泄掉,值得进一步认真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