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声音来自你我

 红瓦屋图书馆 2012-11-18
有一种声音来自你我
唐颖祺
  唐颖祺  

  想来觉得神奇,在我出生的同一年上海诞生了一档广播节目。后来,我上小学,她获奖;我告别童年,她换主持人;再后来,我上高中,她第一次把我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递了出来。

  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全家人午饭前多了“开广播”这项差事,专由我负责。父母负责摆好碗筷,三人于是就在“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市民与社会》……”的熟悉片头中边听节目边吃饭。我父亲这个老顽童往往按捺不住激情,放下碗筷便去打节目热线,若是有幸得以发言,他常三分得意地对我说,怎么样,你老爸还不错吧。嗨,别看他这稳重内敛的中年男人,内心是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的。 

  由于父母高龄得女,而我又正值上学的年纪,聊到教育,母亲就自然拿我当样本。她是位极其开明的母亲,不但对我一贯放松,还为那些负担过重的孩子们担心。因此,当节目涉及教育类话题时,她也偶尔忍不住拨通电话,安慰那些神经过度紧绷而将压力转嫁于孩子的老师和家长们。“快乐才是读书的目的。”她总是那么说。

  高中的某个暑假,我在父亲的怂恿下第一次拨通节目电话,记得那天是讨论教辅读物的利弊。前一天恰在书店待了一天,边看小说边看人。看到不少被大人牵着买教辅书而对其他书敬而远之的同龄人,不觉有感而发。具体说了什么已经记不得,只记得因为被认同而自满了一番,只记得那天朱应老师接到电话的第一句话是“唐先生吗?”,我说“唐先生是我爸”;父亲听完我的发言,拍拍我的头说“我家小囡还不错嘛”,我内心得意表面故作镇静地答,“你也不错嘛。” 

  佛说:人不可起心动念。从此,凡讨论校园话题,我就会拨通电话聊上几句,其他话题,只要有与别人不同的想法,也尝试尽可能清晰地表达。几年来,词不达意错言错语甚多,然而能让自己的声音顺利被听到,被记得或认同,或者被针尖对麦芒地驳斥,都是一桩酣畅淋漓的幸事。

  就凭着这份痴乐和缘分,我和这档节目从平行到相交,后又逐渐重合。2009年父亲有幸获邀成为听众顾问;2010年节目组来到我所就读的高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同年我的语文老师黄玉峰做客直播室,讲解他一以贯之的人文教育理念; 2011年我的同学于浩然和我一起作为嘉宾参与有关高考加分政策的讨论,那天,虽是我第一回走进直播室,见到主持人和朱愉、朱应老师却只觉亲切。

  今天,我已就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夜里,只听得都市的喧闹从书房窗子倾涌而入,华丽却孤独。可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眼见着手表指针滑向午夜,眼见着节目的微博平台又热闹起来,我想,这是上海的又一个正午,熟悉的声音将又一次穿越长空。

  想今天的上海,该是谁“开广播”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