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濒危古语已刻不容缓 学者担忧:30年后晋方言会大幅消失…… “阳婆爷下山山,麻猴子窜弯弯”、“头大怨奔楼,脚大怨古拐”……——太原北郊民谚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山西方言非常复杂,南北大不相同。加之独特的人文历史环境,使得山西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文化、古代民俗及古代方言。如此,山西方言就显得古老优雅,并极富韵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普通话的普及,年轻人中能说地道山西方言的已经不多了。而山西方言作为古代语言的“活化石”,是承担并传播多姿多彩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抢救濒危晋方言文化遗产,为后世留存传统文化的精华,保存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是功在千秋的历史重任。 乔全生,省语言学会会长、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他带领着几十名研究生承担了这一任务,并将在未来5到8年的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对此,他很有信心。 4500万人在说晋方言 正如我国的菜肴按照烹饪技艺和风味分作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一样,按照地域、人文等特点,目前,我国也有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语、吴语、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平话。晋方言使用人口仅次于官话方言、吴方言,与闽方言、粤方言相当,涉及人口4500万。 使用人数众多,使用范围自然也广阔。除我省外,与我省毗邻的河南、河北、内蒙、陕西等省的相关地区共176个县(市)都在使用晋方言,细细分来,晋方言又可分为八大片: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大包(大同到包头)片、张呼(张家口到呼和浩特)片、邯新(邯郸到新乡)片、志延(志丹到延川)片。而以太原为中心的并州片方言是晋方言的核心方言,它保留了古代的入声、平声以及许多的古词语。 晋方言承载着晋文化 有的人不太了解方言的价值,认为在现代文明社会,说普通话才顺应发展,其实不然。乔全生教授20多年的研究表明,方言中保存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面貌,越是交通不便的山区,越是生活贫困、经济落后的人群当中,保留的语言就越古老,尤其是语音方面。
词汇可以通过文献查找,而语音则稍纵即逝,不留痕迹。由于偏僻地区方言很少受到外来语言干扰,代代口耳相传,于是就保留了诸多古音,“欲知古音,方音中找”就是这个道理。如太原话就没有清徐话保留的古音多,清徐话没有娄烦话保留的古音多。语言学家就是通过比较方言的现状来研究语音发展历史的,学术界认为,晋方言就是古代语言“活的化石”。 晋方言不仅从表面上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语言面貌,它更是传统文化的镜子。我省现有的太原莲花落、河曲民歌、雁北耍孩儿、孝义皮影戏、临县道情、祁太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同晋方言文化相伴相生,互为依存的,晋方言承载了从古至今的民生民情,百姓乐趣,令晋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熠熠生辉。难怪有人说,抢救晋方言是抢救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所在。 晋方言可能会大幅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已经加速了语言统一化的趋势,现在,推广普通话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多样化的方言格局就会被打破,特色方言语音、词汇的消失速度就会加快,方言中所保存的古代语言面貌就会受到影响。当然,方言不会突然消失,它有渐变的过程,再过30年,晋方言就可能大幅消失,乔全生教授对此不无担忧。 出于此考虑,我国的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在上世纪就曾呼吁,要拯救方言。所谓拯救方言,并不是要人为地教大家说方言,不讲普通话,不是像拯救大熊猫一样,让它延续血脉,世代相传,也不是像保护文物一样,使其完好无损。而是将各种方言记录、描述、研究,再通过录音、录像将方言“定格”,以长期保存。即便这种方言将来消失了,后人也能够了解到某种方言的真实面貌,从而为研究汉语发展史提供珍贵的“活化石”。 挽救方言就是传承文化 20多年前,乔全生教授常常单枪匹马,上山下乡,在街头巷尾,与当地人聊天,听当地的故事,记录当地方言。使用国际音标,他记录下每一个字、每一个词,10万字的《洪洞县方言志》是他自己上世纪80年代初的第一本方言著作。现在,25万字的《洪洞方言研究》已问世,迄今为止,他已主编了16个县的方言,是全国研究本土方言内容最为翔实丰富的一套系列丛书,这也是他目前正在主持的《晋语史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前期成果。 在未来的5到8年里,他和他的研究生们还将记录80到100个县的方言,总计2000余万字,这将是海内外编撰记录山西方言全貌最大规模的、最详细的一套丛书。 与此同时,山西大学在2005年以方言研究为第一方向成功获得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授权,这为研究晋方言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今年,乔全生教授《晋方言百年演变史研究》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 挽救晋方言,必将助力我省的文化强省战略和地方文化建设,并对传承民族文化、延续人类文明起到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