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故都的秋》教案

 菡萏香 2012-11-19

《故都的秋》教案

导: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有其蓬勃,夏天有其妖娆,冬天有其庄重,秋天却有其深沉。文人雅士歌秋,赞秋,悲秋,怨秋,秋在他们的笔下变得摇曳多情,姿态万千,你知道哪些关于秋的诗句?…… 那么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该是什么样一种情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走进他的《故都的秋》,去欣赏北国秋的姿态,去品味古都秋的秋味。(听读全文)用一句话写出你听读的感受。

1、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往往一抓标题,二抓首尾段。从标题看本文写了什么?秋。抒发了什么情感?怀念。从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看本文写了什么?秋味;抒发了什么情感?挚爱。学习本文应该主要抓住两个字:景和情。

2、整体感知二:

1)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

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2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等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为什么?(言之有理即可)

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是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而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往往存在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吵闹的、拥挤的。是暖的、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

3、整体感知三:本文的基调是什么?不同的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基调?

清、静、悲凉(第一段。把关键的字词划出来)

槐蕊偏重于“静”!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的厚就悲凉了吗?凉,但有悲意吗?块,牵牛花偏重于“清”,秋雨偏重于“悲凉”,秋蝉、秋枣偏重于悲凉。(从秋蝉的叫声中,秋枣的生存环境中可以看到。)

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非常对应。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

4、反复诵读品味:

写景赏析一:牵牛花的描写。

①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花色。

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

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白色和兰色比较清静,红色热闹,紫黑色太浓了,显示的基调也太浓了。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颜色,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我们知道,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③写牵牛花前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④联想王安石的两句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与本段有什么相似处?

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写景赏析二:槐蕊

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但郁达夫并没有走前人的这个老路,他是借助槐蕊写这清秋的寂静。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为什么?自由发言。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我觉得还有心境的宁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的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也突出了一个“静”字;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环境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心静。

②“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些”指哪些?那为什么说“深沉也就在这些地方”呢?

能感受到丝纹,说明他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是的,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正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尔?心远地自偏。心远——清闲——落寞。心在起作用。不知大家还记不记晏殊的那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

写景赏析三:秋雨

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悲凉”?从哪里感受到悲凉呢?

略。

并未刻意去写,但有悲凉始终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高手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是悲凉的,但写来却是不经意的笔墨,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需要我们慢慢地学、用心的学。

②知人论世: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

总结:对秋味,作者通过清、静、悲凉三个方面来品味,借助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景。我们重点赏析了牵牛花、槐蕊、秋雨,关于秋蝉、秋枣下面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找,去分析。听读全文。

5、赏析选材与结构:有没有不是写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段子,作用是什么?(形散神不散)

(1)第2段和第13段各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不同?

(2)第12段在表达手法上是议论,作用是什么??

6、拓展:你觉得人家文章为什么好?

参考:从写作上来看,充满个性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作者把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选择适合情的景。秋天那么多的景物他没有选,单单按照清、静、悲凉来选择紫色的牵牛花,落地的槐蕊,哀愁的秋雨、秋蝉、秋枣。从结构看,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 “静” “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景物,共有五种景物,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雨后话凉、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最后作者再一次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并愿意拿寿命去换取北国之秋,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热爱之情。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