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字一故事(164)

 相约归渡头 2012-11-20
6月13日 每(měi)
  


  “圣朝多乐事,天意每随人。”出自张说《恩赐乐游园》。意谓朝政清明,天下太平,天意常常随人愿。
  这里的“每”是形声字。甲骨文形体是一个敛手腹前端坐地上的女子,她的头上插着花翎锦羽一类装饰品,胸前的两个“点儿”表示母亲的乳房。《说文》释为“草盛上出也”。鲁迅先生有不同的见解,他正确地探讨了“每”的字源,否定了许慎的解释,诙谐地说是“戴帽子的太太”。其比喻形象生动极了。金文形体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小篆形体略有变化,楷书则是从小篆形体中演变而来的。
  “每”字的本义是指妇女之美。但后来这个本义被“美”字所代替,后世多用其假借义,当“每一”讲。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意思是说: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些历史事实,对桓、灵二帝没有不感到叹息和遗憾的。
  “每”在古书中有时当“虽”讲。如《诗经?小雅?常棣》:“每有良朋,况也永叹”。意思是:虽然你有好朋友,只是送来一声长叹。
  
  每当入暮
  
  数学家何鲁虽然出身寒微,但他迈出家门的第一步,就颇有戏剧性。
  1903年,成都机器学堂里拥挤着许多应考青年。点名快结束时,一个矮小的少年挤进人群,质问点名人为什么把他落了?还肯定说是“执事”把他给遗了。这就是刚满10岁的何鲁,其实是他大哥忘给他报名了,点名者索性让他拿起纸笔填写履历。这本是搪塞之举,谁知填好一看,令点名者暗暗称奇。于是报告了主考,主考把何鲁叫去,问道:“能成篇乎?”“请示以题!”何鲁拿起笔文章一气呵成。
  主考再问:“曾读何书?”答:“诗、书、左传……”主考:“试为吾诵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庄姜……”何鲁朗朗背诵起《郑伯克段于鄢》。接着主考出对:“童子鸿不因人熟”,何鲁对曰:“学生鲁当以名扬”主考禁不住赞道:“此神童也!当即邀入后园,以第一名录取。
  “神童”是苦读来的,每当入暮,别的孩子沐着夜色追逐嬉戏时,何鲁却搭起椅子爬上桌子再搭上椅子,就着神龛的光读书,直到深夜,长期不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