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字一故事(137)

 相约归渡头 2012-11-20
5月17日 具(jù)
  


  “救死具八珍,不如一箪犒。”出自韩愈《荐士》。意谓与其准备八种佳肴去救快要饿死的人,倒不如一篮饭的作用大。比喻帮助别人应及时,从实际出发。
  这里的“具”是会意字。甲骨文上部是一个盛食物的圆鼎,下部是两只手用力擎着它。因为“鼎”在古代是日常用具,稍大的都需双手才能举起它。到金文形体时,“鼎”变为“贝”两只手变成了捧的形状。小篆形体进一步演变,居然把“鼎”变成了“目”字。楷书形体由小篆演变而来,但已经“鼎”不象“鼎”,手不象“手”了。
  “具”字的本义是“准备”。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说:老朋友准备了鸡和黄米饭等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农家作客。
  也可引申为饭食。如《战国策?齐策》:“食以草具”。就是说:用粗劣的饭食给他吃。还可以引申为当名词讲的“工具”义。如王安石《伤仲家》:“未赏识书具”。意思就是:还不曾认识书写的工具。
  在古书中,具、俱二字都有“全”、“都”的意思,但二者又有区别。“俱”一般指两个以上的人做一事。
  
  具备两镜
  “恨不能游尽天下名山大川”,“恨不能读尽天下图书”。这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12岁时所作自述中的两项渴望。 年轻时他抱定的读书宗旨是“宁可不精,不可不博”。当他进入北大学习时,选择了史学作为人生的专攻目标后,他读书又在博的基础上转向精,并逐渐以古史辨学、历史地理学、民俗学作为自己读书治学的主攻方向。他说:“读书,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时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两镜读书法”形象地说明了顾颉刚由博到精,博中求精的读书特点。
  他在《怎样读书》一文中指出读书要注意三件事:“我们读书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读的。哪几本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本书只要放在架子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第三件事则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