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眼菊

 chh71 2012-11-20

牛眼菊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牛眼菊,分布于欧洲和澳大利亚,中国多为栽培或逸为野生。多年生草本;叶互生,全缘或具齿;头状花序大,单生于枝顶,异性,放射状;缘花1-2列,雌性,舌状,舌片开展,顶端具2-4齿;盘花两性,能育,花冠管顶端稍扩大而近钟形,5裂;花药基部箭形,耳短尖或尾状渐尖;总苞半球形,总苞片数列,外列的草质;雌花瘦果背部多少扁压,腹面有显著3棱;两性花瘦果近圆柱形或扁,腹面的棱有时近狭翅状;冠状冠毛顶端撕裂状或为毛状细齿。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牛眼菊

牛眼菊

【种中文名】:牛眼菊
  【种拉丁名】:BuphthalmumsalicifoliumLinn.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牛眼菊属
  【属拉丁名】:Buphthalmum
  
  牛眼菊

牛眼菊

【国内分布】:我国各地庭园栽培供观赏。
  【国外分布】:欧洲原产。
  【中国植物志】:75:317
  【亚族中文名】:牛眼菊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ib.BuphthalminaeO.Hoffm.
  【族中文名】:旋覆花族
  【族拉丁名】:Trib.InuleaeCass
  
  牛眼菊

牛眼菊

【亚科中文名】:管状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
  高50—70厘米。茎直立,紫红色,不分枝或上部近分枝,被开展的柔毛或近无毛,下部叶倒卵状披针形,基部渐狭成长柄,中部叶长圆形至披针形,顶端尖,基部稍狭,上部叶渐小,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顶端尖,基部狭,无柄,全缘或具疏细齿,两面被贴伏短毛或绢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或枝顶端,径3—6厘米;总苞半球形,总苞片绿色,草质,卵状披针形,顶端长尖,背面被贴生绢毛;花暗黄色,舌状花雌性,舌片宽2—3毫米,顶端具2—4个小齿裂;两性花花冠管状,长约4毫米,檐部钟状,有5个卵形的裂片;雌花瘦果三棱形,长3—4毫米,具狭翅;两性花瘦果近圆柱形,长2—3毫米,无毛;冠毛的膜片冠状,具齿或短芒。

编辑本段生长习性

  阳性,耐寒,喜肥沃,排水好。

编辑本段景观用途

  花坛、花境、丛植。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叶互生,全缘或具齿;头状花序大,单生于枝顶,异性,放射状;缘花1-2列,雌性,舌状,舌片开展,顶端具2-4齿;盘花两性,能育,花冠管顶端稍扩大而近钟形,5裂;花药基部箭形,耳短尖或尾状渐尖;总苞半球形,总苞片数列,外列的草质;雌花瘦果背部多少扁压,腹面有显著3棱;两性花瘦果近圆柱形或扁,腹面的棱有时近狭翅状;冠状冠毛顶端撕裂状或为毛状细齿。

编辑本段花语

  苦难中力量。

编辑本段本属概述

  多年生草本,分枝或不分枝。叶互生,全缘或具齿,头状花序大或较大,常单生于茎、枝顶端,有异型的小花,辐射状,小花全部结实;总苞半球形;总苞片近3层,草质,覆瓦状排列;花托凸或几圆锥状,具狭而凹陷具小尖的托片5外围的雌花1—2层,舌状,舌片开展,顶端具2—4齿裂,中央的两性花多数,花冠管状,檐部稍扩大或狭钟状,上部具5浅裂;花药基部戟形,具稍尖或尾状渐尖的小耳;花柱分枝线状楔形,扁,顶端圆形,有乳头状突起;雌花的瘦果背面稍扁压,三棱,内边具狭翅,两性花的瘦果近圆柱形或一侧稍扁压,内边常具狭翅;冠毛的膜片基部结合成冠状,全缘或顶端撕裂成短芒状。4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在中国栽培的仅有1种。

编辑本段本族概述

  草本亚灌木灌木。叶通常互生,全缘或有锯齿。头状花序有异形小花,辐射状或常盘状,边缘的小花
  牛眼菊

牛眼菊

雌性,结果实,稀无性,中心的小花两性,结果实或不育(常称雄花),或头状花序仅有同形小花,小花全部两性或单性,或雌雄异株。总苞片通常多层,覆瓦状排列或近等长,草质,干膜质或革质,稀1层。花托无托片或有托片。雌花花冠舌状,有顶端3齿裂的舌片,或细管状或丝状而较短于花柱;两性花花冠下部管状,上部(檐部)钟状或漏斗状,有4—5裂片。花药上端有附片,基部箭形,有具丝状或线状、全缘或撕裂的尾部,或有时具小尖头状的耳部。两性花的花柱分枝狭长,上部常较宽,略扁,上端圆形或截形,有孚L头状突起或笔头状毛,无附器,或不育花的花柱不分枝。瘦果小。冠毛通常毛状,少有膜片状,或无冠毛。
  本族分9个亚族,中国有5个亚族,即以非洲热带为分布中心的阔苞菊亚族Subtrib.Plucheinae,以地中海地区为分布中心的絮菊亚族Subtrib.Filaginae,旋覆花亚族Subtrib.Inulinae,牛眼菊亚族Subtrib.Buphtalminae及分布最广的鼠麴草亚族Subtrib.Gnaphalinae。此外最近从絮菊亚族又分出含苞草亚族Subtrib。Symphyllocarpinae,本族通常
  牛眼菊

牛眼菊

认为有二元的起源,即鼠麴草、絮菊、阔苞菊和它们附近各亚族有共同的起源,旋覆花、牛眼菊和它们附近各亚族有共同起源。不同起源的亚族在总苞和小花(特别是雌花)的特征上有显著的差别。鼠麴草亚族曾经有人(J.Small)认为是最原始的亚族,它与旋覆花亚族分别从千里光族Sene·cioneae起源,它的出现时期且较早(始新世)。但有人认为本族从菜蓟族Cynare·ae起源。本族中国原产者24个属,其中较大的是艾纳香属Blumea、香青属Anapha-—lis、火绒草属Leontopodium;在中国驯化或栽培者3个属,其中原产非洲南部和大洋洲的花笄属HelipterumDC.和原产大洋洲的贝细工属AmmobiumR.Br.;A.AlarumR.Br.仅有栽培的观赏植物。此二属在本志中不详述。本族中一些属如艾纳香属、旋覆花属蚤草属天名精属等,其中有药用植物或芳香植物。

编辑本段亚科概述

  头状花序全部为同形两性的管状花,或有异形的小花,中央花非舌状;植物无乳汁。

编辑本段本科概述

  
  牛眼菊

牛眼菊

草本、亚灌木或灌木,稀为乔木。有时有乳汁管或树脂道。叶通常互生,稀对生或轮生,全缘或具齿或分裂,无托叶,或有时叶柄基部扩大成托叶状;花两性或单性,极少有单性异株,整齐或左右对称,五基数,少数或多数密集成头状花序或为短穗状花序,为1层或多层总苞片组成的总苞所围绕;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至多数排列成总状、聚伞状、伞房状或圆锥状;花序托平或凸起,具窝孔或无窝孔,无毛或有毛;具托片或无托片;萼片不发育,通常形成鳞片状、刚毛状或毛状的冠毛;花冠常辐射对称,管状,或左右对称,两唇形,或舌状;头状花序盘状或辐射状,有同形的小花,全部为管状花或舌状花,或有异形小花,即外围为雌花,舌状,中央为两性的管状花;雄蕊4—5个,着生于花冠管上,花药内向,合生成筒状,基部钝,锐尖,戟形或具尾;花柱上端两裂,花柱分枝上端有附器或无附器;子房下位,合生心皮2枚,l室,具1个直立的胚珠;果为不开裂的瘦
  牛眼菊

牛眼菊

果;种子无胚乳,具2个,稀1个子叶。
  本科约有1000属,25000—30000种,广布于全世界,热带较少。中国约200余属,2000多种,产于全国各地。菊科种类繁多,许多种类富于经济价值,如莴苣莴笋茼蒿菊芋等作蔬菜;向日葵、小葵子、苍耳的种子可榨油,供食用或工业用;橡胶草和银胶菊可提取橡胶;艾纳香可蒸馏制取冰片;红花或白花除虫菊为著名的杀虫剂;泽兰紫菀旋复花天名精茵陈蒿白术苍术牛蒡红花蒲公英等为重要的药用植物;此外,菊、翠菊大丽菊金光菊金鸡菊以及许多种类,花美丽鲜艳供观赏,全世界各地庭园均有栽培。按照头状花序中小花的构造以及植物有无乳汁等特征,本科分为两个亚科和13个族。本卷内容包括管状花亚科CarduoideaeKitam.的斑鸠菊族Vernonieae、泽兰族Eupatorieae和紫菀族Astereae,38个属,共260余种。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