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瓷器鉴别应知应会

 xlz66 2012-11-20

五、清朝瓷器鉴别应知应会(全)

http://vip.book.sina.com.cn2009年04月13日21:04新浪读书

清代三百多年历史处于中国瓷器工业已经成熟,世界手工业大发展和欧洲工业革命的时代。在瓷器制作业,清政府派督陶官督造官方用瓷。而官方以欣赏和把玩要求制出赏品瓷。加之这时的制瓷工业受国内外影响深,外来的珐琅彩被用在中国瓷器上,瓷器的其他方面也极度发展,如:有瓷制作的宫廷用转心瓶,镂空雕塑复杂的熏炉等。

对清代的瓷业,有一种说法“瓷艺造型,绘画*、落后”;还有一种说法是“发展速度快,胎釉原料配比合理”,瓷面和造型富丽堂皇,给人以富贵豪华之感。但纹饰走向繁密。

不管怎样说瓷器的主流是发展的,如清代对国画技艺和毛笔的书法技艺都比较准确的应用在瓷器上。这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极大贡献。在对世界工业的应用方面,使铜胎珐琅彩在瓷器上得到成功应用,对选料和配料上也有了进步。而这些创新也是鉴别清代与元明不同的依据。在鉴定中不可缺少,只有利用。

168.清朝瓷器形

顺治康熙制瓷情,古拙丰满浑厚型。

乾隆规整嘉道笨,雍正秀巧精小型。 清朝上口多小方,口沿断代记住型。

注解

顺治康熙时的瓷器古拙,丰满厚重,乾隆时期的显规整,纹饰繁密。嘉道时期的显笨重。而雍正时期的秀巧精良。

169.清朝瓷器胎

康熙胎厚硬细密,雍正轻薄细白致。

道光以后制胎粗,清代接痕少留迹。

注解

康熙时的胎坚实细密,厚重,雍正时的轻薄、细白,道光以后的胎粗,清代接胎的痕迹加工比较好,要仔细看摸才可以发现。有的器件向内看可看到接痕明显。

170.清釉面区别

清釉不如明肥亮,施釉薄净多白相。

顺治康熙釉细平,胎釉结合紧得当。

雍正细莹有橘皱,乾隆平整泛青样。 嘉道釉层不平整,波浪明显不一样。

晚清施釉太稀薄,釉质疏松缺平亮。

注解

清朝的釉不如明代的肥亮,施釉薄是一大特点,胎釉白亮洁,顺治和康熙年代釉比较细平,后期嘉道釉层不均,有波浪,雍正釉细晶莹,但有橘皮皱,乾隆的釉平整泛青,但整个清朝的釉和胎的结合比较紧密,晚清的釉稀薄,釉质也疏松,缺少平亮感。

171.清代底足

早期大器光滑砂,顺治康熙多样夸。

双层斜削和平削,外高里矮内敛搭。

三层台式槽拱平,滚圆泥鳅直高扒。

注解

早期顺治康熙时的底平光滑底足,有粘砂。清朝各种底都出现了,如双足底、内敛底、外敞底,有台阶式底,多台阶式、直平式、泥鳅背式,乾隆果绿色底有涟漪波纹是特色。

172.清代瓷断代

清朝分代要注意,底足多样心中记。

型底胎釉画工分,晚清胎釉平难遇。

康熙型拙秀雍正,康器厚重要留意。

嘉道波浪雍橘皱,晚清釉薄疏松必。

康底光滑常有砂,胎厚质地确细密。

写意写实有神态,晚清无神鼻隆迹。

清瓷定写皇号款,分清写法别忘记。

早期晚期用正楷,乾隆篆多雍少遇。

清代堂名款最多,民窑草率字乱必。

注解

清代瓷器底足复杂多变,但这是型的变化大,在胎质上,康熙以前底足坚硬密滑,有砂,以后的比较细,这和掺高岭土有关,但火石红少有。

从画工、胎釉底型釉料上可以鉴别靠单一的也可以但不如多方面鉴别说服力强、快,如:顺治康熙古拙、厚重、坚实,雍正秀巧,乾隆繁密而精,乾隆以后釉料不均。在款识上,画图草、石、山水树木上,底上都可以鉴别。特别是清代大部官器都有皇帝年号,但款的写法是不同的。

从釉料上,早、中、晚期又不同,这就是断代的标准。

173.清朝纹饰

画家影响瓷画多,写意写实民窑多。

用笔豪放清代气,繁密拘谨任评说。

早期画山树木水,弯节麻点老皮多。

古装仕女髻秀面,花卉柔细骨不多。

晚清面部没有神,鼻部隆起后期多。

早期有神晚平淡,记住要点再评说。

早期晚期正楷款,清代堂名款最多。

民窑草率字写乱,雍正篆少乾隆多。

注解

清代的瓷器纹饰受书画家影响很多,这时的纹饰反映出当时画派的风格,写意写实也不少,清代用笔豪放,在口及底的边纹饰上比明代繁密。在清代早期在画山石、树木上常画弯树、有疤瘤的树及树枝,树枝上也常以皴为多,画石以怪奇石及皴石为多,这些都反映了清画派的写实及夸张的思想,而且以思古崇古,园庭小景为画面人物及故事背景,仕女头上有发髻,面画显得的清秀。花卉柔细,无骨脉,而晚清画工粗人物无神,但鼻子隆起,这时画人物面孔有些颜色深浅度,反映出面部骨骼情况。

早、晚期款识用正楷,雍正少用篆,乾隆大部用篆书,以乾字为鉴定重要的字,民窑画工粗,字也草率。

174.清代老三代工艺用料

康熙画工仍粗犷,工艺精画随心想。

用料特征时代清,青花彩料都上场。

康熙料粗工艺简,雍正艺精用料广。

乾隆料细画繁密,断代识款有标榜。

注解

老三代指康、雍、乾。康熙时期对色料的加工不是太精细,细粉中有颗粒,还存有钻胎沉胎现象,工艺精中有粗犷,画匠随意中含熟练,用色料多。青花、五彩,粉彩都出现,但用料的研究及使用不那么精,雍正出现玻璃白,对色料的调深浅度有了方法,所以粉彩非常漂亮。乾隆时画工繁密,另外清代都有年号款识,要对照款识,标准款样,就容易区别三代中的器件。

175.康熙青花

深浅层多块面均,色层过渡好才真。

过渡不好定是假,珠明钴料五层分。

眼内有珠定是赝,人怪有眼无珠真。

马刀人物线熟练,战场冲杀战袍军。

角兽麒麟和狮子,山峰突出远近深。

注解

康熙青花层次分明远近感觉很强,深浅过渡好,大部分用珠明料分出五个层面的色度,画人物的眼睛,眼珠不单独点画,而是和上眼皮边连着笔画画出,所以显得人物有点怪。画刀马人物身穿战袍冲杀和山石人物等。角兽、麒麟、狮子为三兽图当时很有名气,山村的山峰突出远近感强。

176.清代珠明料

珠明钴料用于清,一代要比一代精。

研磨过虑代代细,钻胎可鉴康乾雍。 笔法画工代不同,只要认真断代清。

珠明料的大量应用是清朝,在清朝每代都是比上一代用的精。研磨漂洗用料是越来越好,在康雍乾时,康熙的钻胎比较粗痕(当然比明以前要强的多,但是仔细看还是有微痕的)。到雍正就更好了,钻胎胎又浅了,到乾隆在用料上很讲究,而且也有很好的深浅度,在画工上康熙时期粗犷而古朴,但人物花鸟却有因料而引起的不足,钻胎出现的是坑点及断线现象。到雍正时人物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点,画工精而细,到乾隆时细而繁密,纹饰边框图案加枝加叶的多。(钻胎、吃胎、沉胎、凝聚斑深入胎骨都是一个意思,即钴料因含铁在烧制中深入胎骨之意)不同的钴料因含铁不同钻胎也不同,而同一种料因时代对钴料的加工精细不同,钻胎也不同,因此历来人们都将钻胎看作是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之一。

177.分水青花

分水青花清代创,青花深浅新图像。

山水远近林层明,青花直接画瓷上。

注解

分水青花是画色彩上有深浅,画工上明显有远近之感,显得十分真实,通过用料的浓度和画工实现画面远近的层次感,为分水青花,这是清代在青花瓷器上的一大贡献。

178.郎窑红

难怪郎窑艺工穷,十件难能九件成。

脱口垂足郎不流,泡小亮润釉薄红。

淡青开片灯草边,削足艺高绿胜红。

细看可见牛毛纹,器厚大件尊和瓶。

注解

清康熙时期郎廷极为了烧宣德红但没烧成,结果烧成了一种非常好的,从来没有过的红釉器,人们称为郎窑红。器内和底似哥釉开片,白灰的,俗称米汤底。郎窑红色如牛血一样猩红,釉薄,釉泡小而亮,釉面开裂纹片。米汤底或苹果绿底,红色底少,胎骨粉白,淡青、浅红灯草边的口,底无款。

郎窑红为鸡血红,用放大镜看有开片,底有开片略泛灰,称米汤底,有的泛微绿,口部因釉流淌出现的白色有灯草边,釉到足后不流淌,有牛毛纹在釉中,没款,很不好烧,烧成的很少,十窑九不成,口诀和注释已很清楚。

179.年窑红

红亮不足色发乌,红色不红黑乎乎。 釉厚红乌常过足,黑底开片有款出。

注解

年窑红色发乌,釉厚薄不均,流淌过足,常显黑红,器内、底也开片,有款识。年窑红是清朝郎窑红后期在年希尧当督陶官时期烧的,大部分是和唐英当督陶官时烧的。《古瓷鉴定指南》一书中记载年窑红是康熙后雍正中晚期年更尧的弟弟年希尧和唐英在景德镇烧的。

180.康熙粉彩

康熙粉彩多浓重,玻璃白釉初学用。

用的五彩珐琅艺,画面常裂釉厚重。

注解

康熙的粉彩受五彩和珐琅彩的影响烧制成功的,玻璃白在康熙晚期才用,早期是用胶水调出厚薄,加白釉创作深浅色调,那时的粉彩浓重有小冰裂开片。当时没有用玻璃白。

181.康雍粉彩鉴

康熙粉彩青花赞,画家笔法大风范。

雍正粉彩多富贵,足滑款识对器面。

康熙粉彩和青花,画的有层次,号称康熙时的青花五层次,像大画家画的。雍正粉彩多富贵细腻,足滑润,款识标准正对中轴线。早期康熙粉彩用肉眼能见小开片,深浅度也不均。这是因为那时的彩是用掺白色釉勾兑的,再加上是用胶水,所以开片又不均,有点像油画色。

182.好的粉彩

看蓝要正画工细,印写字款要沉重。

胎质细润滑削刀,描金红地常贵重。

注解

好的粉彩可以不看其他色,只看青色,即:钴料就可看出真伪及年代,因钴料的应用,有时代特征,这是鉴别粉彩的一个极好的方法。还可以通过看款识青料,因为款常常用青料,看胎质手感滑润、削刀技法、描金等,可基本断真伪,一般粉彩加描金的贵重。

183.雍正粉彩

雍正粉彩画工精,款识沉深字正清。

口底橘皮很明显,圈足滑润器不轻。

雍正粉彩虽然好,描金易掉红褐生。

注解

雍正粉彩历来受人欢迎,画工精细美观,款字工整、深沉、口内底部有橘皮纹,圈足有明显削刀痕的鱼脊背、滑润,器形美观大方,体重。但描金色显黄中带红褐色易掉金。尊、瓶体重。碗轻。

184.雍正粉彩比康熙精致

艳色淡雅柔软清,深浅薄厚软彩丰。

注解 粉彩一般都比五彩、斗彩淡雅柔软,薄厚分出浓重,轻淡。其主要特点是用玻璃白打底后再上色,这样烧出的色中就会有深浅度。

185.粉彩工艺特点

粉彩别名叫软彩,打底先用玻璃白。

玻璃白上涂色釉,低温烘烤两次来。

因受珐琅彩影响,早期粉彩油调排。

注解

粉彩也叫软彩,用玻璃白打底后上色,二次烧用低温烘烤,玻璃白可以使色彩按色浓淡均匀散开,玻璃质比五彩强。如花瓣深浅有致,十分美丽。粉彩比五彩烧制温度低30℃~60℃。所以也称软彩。早期粉彩用油调和。

186.雍正粉彩、斗彩都精致轻巧

雍正画工工艺细,华丽精致足滑腻。

粉彩斗彩各彩精,有款有字看料细。

注解

雍正画工工艺很细,器件精致华丽,足滑润、粉彩、斗彩及其他彩料器都比较精,雍正时有款识,所以要认真看形、胎、料再看款识就会得出结论。

187.珐琅彩

珐琅西欧传中国,金属着色多彩成。

色彩烧在白瓷上,红色用金非铁铜。

不用水胶却用油,低温烘烤官盛行。

凸出平面釉料厚,可见冰裂细纹成。

浓淡有致立体感,瓷胎珐琅康雍成。

注解

珐琅彩用铅、硼、硅作为基料。用金属着色,在一次烧好的白瓷上作画,红色用金不用铜,不用水也不用胶调色,而是用油调色,像油画一样从西方传入中国,先烧素坯,后在京城二次低温烘烤而成。釉面可见小冰裂纹。色泽浓淡有致,有立体感,珐琅器经康雍两代发展后成为非常好的瓷产品。由于硼的适量加入增加了亮度。

188.珐琅彩制作及釉色、款识

珐琅曾是宫中作,瓷上色地七种色。

白黄红蓝绿绛紫,先作素烧再上色。

胭红用金非铜铁,红色测显金红色。

胭红改用胶体红,氧化锑用出黄色。

色彩新创有九种,新彩老彩十几色。

色地上面花鸟虫,彩料娇艳华丽阔。

竹松梅莲山村花,御用款字专门作。

四字双行青蓝红,楷字字正宫中作。

注解

珐琅彩过去是在京城完成,首先在景德镇烧坯然后再运到京城上釉烧成,胭红用金不用铜,用油调色,黄色用锑,康雍将珐琅彩由九种色发展到十几种,所以珐琅彩工艺十分美丽,花鸟山村很好看,款识在御用时用青、蓝、红三色,楷书双行,专人书,也有印款。

189.珐琅彩传入及发展

珐琅西欧传中国,明末清初传给我。

油画技法涂铜器,名为珐琅传瓷国。

中国首用瓷器上,国画油画溶一伙。

两技更比一技好,瓷画飞跃强中国。

色彩艳丽釉色美,世界瓷史放花朵。

注解

珐琅彩是从西欧传入中国,以前是画在铜胎器表面,中国将这种技术应用到了瓷上。中国将国画和油画的技法溶为一体,使珐琅彩瓷成为瓷史上一朵绚丽的花朵。一般先在景德镇素烧成型后再运到京城绘画上色。

190.粉彩与珐琅彩之不同

粉彩用水和用胶,珐琅用油技艺高。

粉彩打底玻璃白,白釉打底珐琅招。

粉彩深浅玻璃白,深浅散开厚薄色。

釉面凸出有低高,深浅高低非都高。

珐琅油调凸出面,深浅都凸比面高。

珐琅面易开小片,粉彩开片釉厚高。

珐琅用硼亮明显,粉彩釉亮年久消。

注解

粉彩用水或用胶水调色,珐琅彩是用油,粉彩打底用玻璃白,珐琅彩直接画在白釉上,粉彩靠玻璃白散开色釉,珐琅彩靠厚薄勾对调色的,珐琅色釉高出平面,粉彩浅的地方几乎和平面一样高,珐琅有小的冰裂开片,粉彩只有厚的部位开片,而且以早期为多,到了后期釉厚的部位也不一定有小开片。珐琅彩是由于硼的适量加入而使釉面显得光亮。在《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一书第172页中介绍以锰、硼、硅组成色的基料后,再加上金属其他色料。这种技术使得珐琅彩成为一种新的彩瓷,过去珐琅技术一直是宫里拢断着。

191.珐琅彩制胎及挂彩过程

珐琅坯烧景德镇,图绘北京宫廷认。

配料精确铅硅硼,好料色釉外国进。

金红铜红铁红多,给氧温度严规训。

注解

珐琅彩是北京在素胎上绘制后,用800℃的温度烧制的,不是景德镇完成的,而是景德镇制坯运到京城后由宫内烧制的。

彩料有些是进口的,对各种料的烧制温度和给氧情况都不一样,是严格控制的。

砷是非金属元素,符号As旧名砒,灰白色,有金属光泽的结晶,质脆有毒,可作杀虫剂。硼是非金属,元素符号B,有结晶、非结晶两种,结晶的是透明立方体、有光泽、坚硬,是制造珐琅和玻璃的原料。

192.雍正珐琅彩(1)

雍正珐琅用四字,六字款识真不是。

红色用金不用铜,低温宫烧是真事。

注解

书中认为雍正珐琅款是四字不是六字,但在近些年发现有六字的,而且也很精致,近年海峡两岸都承认了带双圈的珐琅彩器件。

193.雍正珐琅彩(2)

雍正珐琅宫廷烧,双圈六字胎先烧。

运到北京上彩釉,珐琅此时严有着。

注解

2004年11月中旬投资报报道青花六字款为清雍正时景德镇预先烧成坯,运到北京再烧珐琅彩釉,所以说青料六字款双圈的珐琅彩是有的,不是假的。台湾故宫有一件。

194.雍正珐琅彩(3)

地白如雪生洁辉,薄如卵幕嘘云飞。

蝶有茸毛花有露,细字楷篆棱角感。

注解

雍正珐琅彩洁白如玉,薄如纸,形容吹之可动,书中称嘘之云动,可见画工很精细,蝴蝶有茸毛,花有露珠,字的笔画细、楷篆都是写的有角有棱的。

195.五彩、粉彩、珐琅彩的区别

五彩料中没有砷,珐琅粉彩都有砷。

五彩粉彩不含硼,珐琅硼多亮又新。

康熙珐琅直落地,雍正珐琅白地真。

注解

五彩中不含砷,珐琅彩和粉彩都含砷,而五彩粉彩不含硼,珐琅彩中含硼含的多,这就是颜料的根本不同,又加上各种色料和控制烧造温度不同,这是珐琅彩的制作特殊之处。康熙时期是落地珐琅彩,雍正以后是白地之上的珐琅彩,也就是玻璃白上的珐琅彩。

196.五彩断代妙招

明清彩瓷很盛行,五彩断代要分清。

可用青花断代妙,釉上清代釉下明。

注解

明代、清代彩瓷制作很兴盛。彩瓷的出现丰富了生活,也满足了皇室的欲望。五彩的出现更是增加了瓷器的品种及美感。一般来说明代是釉下青花,在同一瓷器上两次烧上青花的一般来说时清代烧制的有时称釉上再烧青花。这是断五彩瓷的一个标准。

197.雍、乾炉钧釉辨认

炉钧炉中低温显,蓝釉流淌蓝红点。

红点为佳红泛紫,乾隆点密多蓝点。

雍正紫红高粱红,要看款胎别走眼。

注解

炉钧在清代时期用700℃烧成,蓝釉流淌出现红点、蓝点,以红点多为佳品。雍正时红点泛紫色,称“高粱红”,而乾隆时期蓝点多,这是分代的标志。在鉴别时还要参照其他条件,如:款、底、足、胎等。

198.古瓷乌金釉辨认

乌金釉色黑又亮,很少有泡砂纸样。

泡儿像似豆油泡,那是清代以前相。

注解

康熙和清中早期和乌金釉的白釉料内都含紫金砂,釉色乌亮当看泡时,可见泡中有的泡色不是白亮而是有褐色的点,(因胎中含紫金土)再看其形、款(款的料色很重要),火石红、工艺、如接口、内外旋纹ˇ。一般釉子用三、四十倍显微镜看多似砂纸打过的样子,显白色点时,一般来说是不够代的。

199.古瓷茶叶末釉辨认

茶叶末釉黄青色,点点滴滴如茶沫。

泡儿少疏黄黑点,看胎看釉款釉色。

重要款底火烧红,器形轻重胎老过。

注解

茶叶末釉的色是点状的,鳝鱼黄色、泡儿少、稀疏,点中有黑有黄,有褐色,再看型、胎釉,火石红、底足重、就可以鉴别出真假,手摸釉面润滑。从釉足边上看沿着釉边有酱色、火石红。

200.茶叶末呈色与辨别

茶叶末釉铁呈色,紫金砂浆先蘸过。

做釉用铁很少量,铁铅呈色严操作。

用镜看泡泡难见,口沿有泡釉薄过。

好似砂绞松香膏,内有黑褐黄点末。

注解

茶叶末是清代雍正时烧制成功的,茶叶末是利用宋以前唐代铁烧青釉的技术,在胎、釉和温控上加以严格要求烧成的,非常漂亮,烧前先在胎上罩一层紫金砂浆,再罩一层釉,再烧;一般泡很少见。但也不是没有,口沿上有泡,在釉层中见到像各种色粒,绞在松香油里一样,呈鳝鱼黄色。

201.古月轩

古月轩瓷美又细,古月轩款不写制。

康雍乾朝御烧做,藏瓷何处难寻觅。

古月轩款堆料款,查釉观色要细致。

注解

古月轩是清代有名的藏瓷地方的名称,但查不出在京城何地,但有一点古月轩的瓷不写制,古月轩是清代宫廷的高级瓷器的款识。但款不写制字的是对的,如果写其他款样,真的少、假得多。

202.乾隆画工精

乾隆艺高先画样,制瓷要靠瓷画匠。

一笔一画临摹迹,篆写款识不走样。 纹饰细画多繁密,一眼看去乾隆相。

注解

乾隆常由艺高的人先画出样,再用瓷画匠画在瓷上,一笔一画地临摹,款识用篆字大写,不能走样,纹饰多繁密是特点。

203.清代瓷器看泡

清代胎面白清色,泡在胎面扁平坐。

青花釉中有大泡,胎好釉好款看过。

注解

清代的胎釉的夹层面比较白,不像元代的胎面那么黄,也不像明代的那么青,那么灰,泡像馒头形状,但泡像压过似的,面是平的,青花中釉层中出现大泡。

204.元明清泡对比

元泡比明干涩硬,元泡胎面黄污重。

元代大泡零星出,单个出现少聚众。

永乐苏粒比元小,元如小米干又正。

明胎釉层显灰白,清代层面白又净。

元泡不如明代稀,分别永宣大泡用。

注解

元代的泡干涩属硬泡,不那么亮,胎面显黄污,大泡零星出现,很少有大泡聚成群的,明代永乐时的泡比苏籽粒小,干泡比元代的小,每朝帝与加工瓷的胎釉工艺技术的先进情况有关,元的泡像小米粒,永乐的像苏籽粒,这是大小的区别,元的胎显黄,明代胎显灰白,青代显白,元泡与明代比较,明代后期早期与元代相比,都比元代稀,这是指一般情况,也有特殊的,区别永宣看大泡的分布情况,宣大泡成群,永乐不是这样,永宣瓷大泡小泡几乎一样,主要区分是在看大泡上,永乐没有大泡。

205.元明清画工鉴

元代人物画胡人,历史要人故事纯。

缠枝牡折梅枝花,扁菊粗细双线纹。

莲瓣分开西域莲,葫芦叶成百花纹。

器上讲究多层图,海涛线粗大浪沉。

蕉叶中心多独梗,卷草点画出元门。

明代人物重历史,人物山水说人文。

头饰服饰多汉化,昭君明妃出塞人。

莲瓣不分海涛细,云尖中心少图纹。

满面风情中原史,龙凤级别分官存。

松竹梅蓝莲石榴,如意吉祥顺利仁。

藏纹梵文和八宝,冥器随葬埋入坟。

清代人物多样化,历史人物画戏人。

有眼无珠神态怪,蕉叶双边加回纹。

山水村庄五层次,写实功笔画传神。

粉彩青花釉里红,写意高超笔生魂。

注解

元代的人物画往往画当时西北的胡人服饰,以历史故事为多,缠枝花为多,扁菊粗细两线组成为一特点,莲瓣纹分开以画西域莲为特色,各种花常组在一起,统画葫芦型叶子,器面多层纹饰,海涛线粗像大浪压下,蕉叶独梗,莲瓣分开,卷草上常常加明、清解释,有几处点画出毛刺。

到明代重视历史、山水、人文、衣服和头饰以汉族服饰为内容,如昭君出塞、花瓣、海涛都在器肩线条上用了细画云尖,中间很少加图纹,风情以中原为主,龙凤也有了级别,平民不能用。如:民间大量用如意、吉祥、顺利、仁义。同时出现了佛教的梵文、八宝,但元代死后入葬的冥器被延续,有目的的烧制瓷器入葬。(古代实行薄生厚葬)

在清代除延续下来的部分内容外,写意写实画更加丰富多彩。画戏剧服饰人物渐渐多起来。任务哲理故事画面出现。但人物常常是一笔点画的眼睛,有眼无珠显得表情怪异,山村、小桥流水层次分明到达五层次,写实功笔画非常传神。特别是除青花外的釉里红、五彩、粉彩写意写实,技艺高超、笔意生辉。

元明清各自都有它的时代特征。

206.清末—民国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是名家,清末民国瓷画家。

绝技特色各个有,能画能写八大家。

绘画写字都珍贵,瓷板绘画开创家。

若有八友瓷画雅,书花瓷器都称佳。

珠山窑为御窑由唐英、年希尧任督造。珠山八友是清末瓷画最有名的大师,王琦善画人物,衣褶流畅,邓碧珊善画肖像。徐中南善画毛竹。田鹤仙画梅著称。王大凡画人物见长。王野亭擅画山水。程意葶擅画翎毛花卉。刘雨岑擅画花鸟。 邓碧珊、王大凡、王琦画人物有神。而邓碧珊创画瓷板画,得此八人所作瓷画难能可贵,实属瓷画双获。

八友之外还有何许人?华伯涛、王步。

王大凡、王步曾拜清代大画家改七芗、沙山春和费晓楼为师,而王步是画师王秀春之子。因此他们二位也是当时的大画家,被收藏家视为珍品。

1、刘雨岑:号王成,雨成,澹湖渔人。国外展出作品——描金牡丹绣球纹瓷盘。

2、王大凡:名_,号稀平居士。“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奖。他创造了落地粉彩。

3、王琦:号碧珍。别号陶述道人,俗称“西法头子”《暗闹一场》《钻钱眼》《节节高》名噪一时仿王羲之字体,突出人物,不绘布景。

4、汪野亭:名平,号付芳居士。

5、程意葶:名甫,号佩古斋主人。

6、田鹤仙:号志荒老人,(梅),老梅。

7、邓碧珊:号铁肩子。

8、徐中南:名陵,号竹里老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