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语堂编藏】廖名春: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
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 廖名春 (清华大学 思想文化研究所,北京100084)
关键词: 秦简;归藏; 周易 of the Qin Dynasty unearthed at Wang-jia-t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Ideology & Culture, Q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some knotty questions concerning Guicang (a book generally admitted as divination materials used in the Shang Dynasty) copied on the bamboo slips of the Qin Dynasty unearthed at Wang-jia-tai and Guicang of the current versio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former one should be the chapter of Zheng-mu-jing in the latter one. Zhengmu refers to “respecting mother", “putting mother in the first plac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hexagram of Yu (《豫》) in Zhouyi (the Book of Changes) should be “greatness", for it is pronounced as Jie in Guicang copied on the Wang-jia-tai bamboo slips. The hexagram of Gui (《规》) corresponds to the hexagram of Sui (《随》) in Zhouyi. Guicang in current version regards Shi (《 》 or 《奭》)as the hexagram of Kun (《坤》), for it mistakes the character affiliated to a hexagram as the name of the hexagram. “Tian mu(天目)in Guicang on the slips should be mistaken characters of Tian-yue(天曰). Guicang on the slips includes more homonyms with Zhouyi in the current version than that copied on silk. Guicang on the slips takes as the symbol of Yin which indicates that Λ is the the symbol of Yin but not a number with different properties. Key words: bamboo slips of the Qin Dynasty; Guicang; Zhouyi
1993年3月,湖北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大批秦代竹简, 〔1〕其中有《易》占简394支,约4000余字,整理者认为“文字形体最古,接近楚简文字,应为战国末年的抄本。”〔2〕在荆州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一文披露概况后,连劭名、〔3〕李家浩、〔4〕李零、〔5〕王宁、〔6〕邢文、〔7〕王明钦〔8〕诸君发表了一系列论作。2000年8月在北京达园宾馆召开的“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荆州博物馆王明钦又作了《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的报告,〔2〕详细介绍了王家台15号秦墓《易》占简的情况。王葆玹〔9〕柯鹤立〔10〕也有论作讨论。本文拟在以上诸君工作的基础上,就其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 一 首先是《易》占简的定名。 荆州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一文认为:“就已知部分来看,它是一部过去从未见过的‘易占’。” 〔1〕同馆的王明钦在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的《一剑集》中刊有《试论〈归藏〉的几个问题》一文,尽管笔者现在仍未见到此文,但从题目看,王明钦已经认定这些《易》占简属于《归藏》李零说:“此文以古书引用《归藏》(有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等收辑本)与王家台秦简《易占》比较,指出简文应即《归藏》。” 〔 5〕,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几乎就在同时,连劭名也得出相同的结论,他在经过详细论证后指出:“我们推测,象《归藏.郑母经》、《归藏.启筮》等文献都是后人利用《归藏》筮法而重新编制的筮书,江陵王家台秦简所出易占竹简也当属于这一类的古籍。” 〔3〕(李零说:“此文与上文发表时间相近(从见书时间看要早于前者)。” 〔5〕。李家浩更直接说:“我们认为秦简‘易占’就是‘三易’之一的《归藏》。” 〔4〕 王宁也说:“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所出土的《易占》即是《归藏》之《郑母经》等篇所引据的易占类古书。” 〔6〕这一意见,现在已被基本接受了,应该说是正确的。 《归藏》一书,《周礼》(《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山海经》(《山海经》曰:“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玉海》)引,今本无)、桓谭《新论》(《新论.正经》:“《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王充《论衡》(《论衡.谢短》:“《易》有三家,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伏羲所作,文王所造,《连山》乎?《归藏》,《周易》也?”)曾论及,杜子春、郑玄也曾见过(《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郑玄注:“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又《周礼.春官.大卜》注曰:“《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又注引“杜子春云:‘《归藏》’黄帝易。”),而《汉书.艺文志》未载。《隋书.经籍志》说:“《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贯于《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缺。” 〔11〕朱彝尊曰:“《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若《三坟书》以《归藏》易为气坟,其爻卦大象曰:‘天气归,地气藏,木气生,风气动,火气长,水气育,山气止,金气杀。’各为之传,则较传注所引大不伦矣。” 〔12〕 案:朱说是。秦简《易占》与《三坟书》之《归藏易》全不相涉,可知《三坟书》之《归藏易》不可信。与马国翰所辑看,《归藏初经》六十四卦卦名多见于秦简《易占》,《齐母经》内容不见,《本蓍》篇也不见,《启筮》篇有两条与简文同,《逸文》则有六条同,而《郑母经》则每条都见于简文。马氏所谓“逸文”,凡传记所引无篇名可考者,皆附于下。 〔13〕 因此,出于《郑母经》的可能性很大。在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五中,引《归藏》不见篇名者有“二十五事”,多数与简文同。《启筮》篇至少有一条与简文同。而《郑母经》四条,皆见于简文。《初经》、《齐母经》、《本蓍》篇内容则不见。秦简《易占》见于《归藏》篇名者,全在《郑母经》和《启筮》篇。从其体例看,《郑母经》与简文最为接近。《启筮》篇与简文同者,体例与《郑母经》亦同;与简文异者,体例与《郑母经》亦异。 〔14〕疑《启筮》篇与《郑母经》体例相同的几条,本为《郑母经》的文字,后人误引。因此,秦简《易占》不仅是《归藏》,更准确一点,应当是《归藏易》的《郑母经》。 对于《归藏易》《齐母经》、《郑母经》的得名,马国翰曾有讨论:“齐母不知何义。按《归藏》以*;为首,*;者物之母也。郭璞《山海经》注又引有郑母。疑十二辟卦以十二分野配之,未审是否。” 〔13〕这是说,“齐”,“郑”当为地名。但地名后为何称“母”?与《归藏》又有什么联系?马国翰不能回答。笔者认为:“郑”当读为“奠”。吴大澄《说文古籀补》:“奠,古文以为郑字。”郭店简《性自命出》第27简“郑卫之乐”,“郑”字就写作“奠”。金文也是如此。《金文编》卷五载《郑伯*4父鬲》、《郑虢仲鼎》等“郑”皆写作“奠”。而“奠”与“尊”通用。《仪礼.士丧礼》:“脯醢醴酒,幂奠用功布。”郑玄注:“古文奠为尊。”朱*5《说文假借义证》引此云:“惠(栋)云:‘古尊字作奠,与尊相似,故讹。’则非借字。”但“奠”又通“帝”。《周礼.春官.瞽*7》:“世奠系。”郑玄注:“故书奠或为帝。”《周礼.春官.小史》:“奠系世。”郑玄注:“故书奠为帝。杜子春云:‘帝当为奠。’书帝亦或为奠。”由此可知,“郑母”即“奠母”,“奠母”即“尊母”、“帝母”,即以母为尊,以母为主。孔颖达曰:“孔子曰:‘吾得《坤乾》焉。’殷易以坤为首,故先坤后乾。”贾公彦曰:“此《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又曰:“殷以十二月为正,地统,故以坤为首。” 〔13〕《归藏》又号为《坤乾》,在卦序上先坤后乾,以坤为首,而“奠母”这一名称正体现了《归藏》卦序“尊母”、“帝母”,即以母为尊、以母为主思想。其称“经”而不称“篇”,就是势所必然的了。 二 王家台秦简《归藏》有两种竹简,一种竹简宽而薄,一种竹简窄而厚。王明钦《概述》据此认定有两种抄本。这是可信的。据介绍,这两种秦简《归藏》出现卦名76个,其中重复者23个,不同者53个。这53个卦名,与《周易》同者居多,不同者也有一些。研究这些异文,对于认识《周易》卦名的本义,了解传本《归藏》的卦名,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本《周易》卦名豫,阜阳汉简本、 〔15〕汉石经残字、王弼本等皆作“豫”。帛书《易经》本作“馀”,帛书易传《系辞》、《衷》作“余”, 〔16〕上海博物馆所购楚简《周易》作“鈇”。 〔17〕宋李过《西溪易说》所载《归藏》卦名“兼”下有“分”。 〔18〕明董斯张曰:“不知当《周易》何卦也?” 〔12〕清黄宗炎曰:“分当属睽。” 〔19〕朱彝尊曰:“《归藏》六十四卦其名或异,然亦皆依反对为序,以谦作兼,而分次之,则分为豫也。” 〔12〕秦简《归藏》“豫”则作“介”。王明钦认为:“秦简《归藏》的‘介’和传本《归藏》的‘分’……是由于形近讹误所致。‘介’字形作 ,‘分’字形作 ,在书写随意的竹简文字中,很容易混淆。实际上简本和传本应是一致的。” 〔2〕这是正确的。但“介”与“分” 何者为是呢?还值得继续探讨。笔者认为:传本“分”当系“介”字之误。《尔雅.释诂上》:“介,大也。”《易.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王弼注:“受兹大福。”《文选.张衡〈思玄赋〉》:“遇九皋之介鸟兮,怨素意之不逞。”旧注:“介,大也。”上海简本“鈇”,帛书《易传》作“余”,帛书《易经》本作“馀”。“鈇”字亦见于《栾书缶》。郭店楚简“余”字6见,有4例即作“鈇”,如《成之闻之》第33、36简,《尊德义》第23简。 〔20〕“鈇”为“余”之繁文。《说文.食部》:“馀,饶也。从食,余声。”“余”从“馀”得声,故可与“馀”通用。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第14简“又余于下”、“又余于上”两“余”字,皆为“馀”字之借。“馀”、“豫”音义皆近,故可通用。“余”从“馀”声,“豫”从“予”声。《礼记.曲礼》下:“予一人。”郑玄注:“予,余古今字。”《史记.龟策列传》“豫且”,《庄子.外物》作“余且”。“馀”有饶、多义,而“豫”《说文》以为“象之大者”,当有大义。两字义当相近。 〔17〕“介”有大训,与“馀”、“豫”同义。如作“分”,“馀”、“豫”的异文就不好解释。由是可知,秦简《归藏》作“介”是正确的,传本《归藏》作“分”确是形近而误。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探讨《周易》豫卦卦名的本义。孔颖达《正义》:“谓之豫者,取逸豫之义,以和顺而动,动不违众,众皆悦豫,故谓之豫也。”程颐《易传》:“豫者,安和悦乐之义。”朱熹《本义》:“豫,和乐也。”是皆训豫为乐。案,卦名豫当训为大而不当训为乐。第一,从秦简《归藏》来看,“豫”义为大,与“介”是义同通用,如训为乐,则秦简《归藏》卦名“介”(实际也包括传本《归藏》卦名“分”)无从解释。第二,豫训为大符合《说文》“象之大者”之说。第三,豫与谦为反对卦,其义当与泰否、损益等同,一正一反。豫训为大即骄傲自大,与谦卦谦虚之义正相对,如训为乐,相反之义则不明显。第四,《杂卦》是以两卦对举见义的形式揭示《周易》六十四卦卦德的专论,其主要的解释方法是“以异相明”,即通过揭示两卦的对立关系来凸显其各自的意义。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乾卦》和《坤卦》阴阳相错,卦画相对,其德性“刚”与“柔”也相反;《比》和《师》两卦卦画相综,互相反对,其德性“乐”和“忧”也相反;《临卦》和《观卦》卦画为覆,其义也相反,一是与人,一是营求。其解说《谦》、《豫》之义也是如此:“《谦》轻而《豫》怠也。”“轻”就是自贱,就是小。《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史记.平准书》:“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裴鈈《集解》:“瓒曰:‘轻亦贱也。’”《说文.心部》:“怠,慢也。”“慢,不畏也。”《广韵.谏韵》:“慢,倨也。”《周易.系辞传》:“上慢下暴。”孔颖达疏:“小人居上位必骄慢,而在下必暴虐。”由此可知《杂卦》《谦》轻而《豫》怠”是说《谦卦》之义为自贱、谦虚,而《豫卦》之义为傲慢、自大。以豫为大与《杂卦》之说正合。 今本《周易》卦名蛊,帛书《易经》作“鈒”,秦简《归藏》一作“亦”,一作“夜”。古音“亦”、“夜”均为铎部喻母,“蛊”为鱼部见母,韵部相近,“亦”、“夜”当为“蛊”之借字。“鈒”从固得声,“固”为鱼部见母。《一切经音义》引《字林》云:“蛊音固。”所以,“鈒”也是“蛊”字之借。宋李过《西溪易说》所载《归藏》卦名有“夜”(《西溪易说.原序》) 〔 18〕。明董斯张曰:“不知当《周易》何卦也?” 〔12〕清黄宗炎以为:“夜当属明夷。” 〔19〕朱彝尊以为:“规、夜二名,不审当何卦,非夬、姤,则噬嗑、贲当之也。” 〔12〕马国翰以为:“夜有姤遇取女义,疑……夜当属姤也。” 〔13〕于省吾认为:“《归藏》已有明夷,黄说非也。《西溪易说》引《归藏》无豫卦,夜卦即豫卦。” 〔21〕 由上可知,秦简的介卦即豫卦,从秦简的卦画看,夜卦为《周易》的蛊卦无疑。黄、马、于说皆误,没有秦简《归藏》的出土,这一疑案是难以解决的。 今本《周易》卦名夬,秦简《归藏》作* 。疑* 即* 之省文。《尔雅.释言》:“鈓,* 也。”《说文.网部》:“* ,鱼网也。从网,*:声。*:,籀文锐。”“* ”古音为月部见母,与“夬”同。《释名.释言语》:“夬,决也。有所破坏决裂之于终始也。”决通缺。《说文.缶部》:“缺,器破也。”《小尔雅.广诂》:“缺,隙也。”卦象钠上六象器物有缺口,故名为“夬”。因此,“*”当是“夬”之借字。宋李过《西溪易说》所载《归藏》卦名有“规”。 〔18〕 明董斯张曰:“不知当《周易》何卦也?” 〔12〕清黄宗炎以为:“规”当属“节”。 〔19〕朱彝尊疑为夬。 〔12〕马国翰认为:“古者书契取诸夬,于规义近……规当属夬” 〔13 〕 于省吾认为:“规夬并见母字,音近字通。《埤雅.释鸟》‘子规’,《离骚》作‘鹈*;’,扬子云《反离骚》作‘*<*=’,《广雅》作‘*>*;’,一名杜鹃。*;鹃亦见母字。” 〔21〕王明钦也以为规即夬。 〔2〕笔者颇疑规相当于《周易》的随卦。一是传本《归藏》卦名不见随。二是在李过《西溪易说》所引中,“规”居“夜”前,从秦简已知“夜”相当于蛊,在《周易》中,蛊与随对,秦简《归藏》居“夜”前的“规”就应该相当于随,而不当是夬。三是规、随义近可通。《说文.钏部》:“随,从也。”而规有摹仿、效法义。《文选.张衡〈东京赋〉》:“规遵王度,动中得趣。”李善注引薛综曰:“规,摹也。”韩愈《进学解》:“上规姚姒,浑浑无涯。”摹仿、效法也是从。故传本《归藏》以规代随。由此看,朱彝尊、于省吾以马徒为随也是靠不住的。 〔21〕 今本《周易》卦名颐,帛书《易经》、传本《归藏》同,秦简《归藏》作“亦”。古音“颐”为之部喻母,“亦”为铎部喻母。《诗经.釨风.钒釪》、《小雅.巷伯》之鱼合韵, 〔22〕 可知两部音近。《隶释》十二《督邮斑碑》:“啧意五业。”洪适释:“啧当读为颐。”《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释文》:“赜,京作啧。”《集解》、《左传.定公四年》《正义》引颐作啧。而从“责”之字与从“亦”之字多通。如《说文》:“迹,或作釫。”《尔雅.释兽》:“其钎躔。”《释文》:“钎又作釫。”《左传.哀公元年》:“复禹之绩。”《释文》:“绩,一本作迹。”《国语.齐语》:“远绩以成名。”《管子.小匡》绩作迹。《后汉书.邓晨传》:“晨发积射士千人。”李善注:“积与迹同,古字通用。”而颐卦的卦形为鈊,颐义为口腮,颐卦的卦形象口腮形状。故《噬嗑.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因此,今本《周易》的“颐”当为本字,而秦简《归藏》“亦”当为音近相借。 三 利用秦简《归藏》的材料,我们还可以探讨另外一些问题。 比如对所谓“*;”和“ ”字的认识。干宝《周礼》注有“初 ”,朱震以“奭”为坤。 〔12〕《字釮补.八部》:“*;,《归藏易》坤字。”毛奇龄《易小帖》:“《归藏易》卦名有异字,以坤为*;” 〔23〕 马国翰据《初经》补“*;”为《归藏》首卦坤。 〔13〕王明钦《〈归藏〉与〈周易〉卦名、卦画比较表》因袭之。 〔13〕 而秦简《归藏》501号简有云:“〓〓曰不仁昔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良而投之渊〓共工队□江……” 〔13〕 从文例上看,王明钦以〓为坤字是正确的。〓上从大,中从目,下从分,但不知是何字。疑摹写有误。〓字当为寅字。因此我颇怀疑“*;”为〓字,也就是寅字之讹体。而“奭与“*;”形近,也当是寅字之讹。如此说能成立的话,“*;”或“奭”就不应是卦名坤,而应是卦辞中的一个词。因为从王明钦《概述》一文所披露的秦简《归藏》54个卦名看,除乾卦外,其它53个卦名都是在卦画之后,“曰”字之前。这一条自然不能例外。所以,卦名应该是〓,而不应该是〓。以“*;”或“奭”为坤卦的卦名,应该是错把卦辞当作了卦名。这种错误并非个别。如《路史.后纪五》说:“《归藏.初经》卦皆六位,‘初坤’、‘初乾’、‘初离’、‘初坎’、‘初兑’、‘初艮’、‘初震’、‘初巽’也。其卦又有‘明夷’、‘营惑’、‘耆老’、‘大明’之类。”李家浩指出:“据《归藏》卦辞文例,‘大明’、‘营(荧)惑’、‘耆老’与(6)的‘巫咸’、(9)的‘皋陶’相当,当是筮占的人名,而不是卦名。” 〔4 〕这与把卦辞中的〓字当成坤卦的卦名有类似之处。 王明钦《概述》一文将秦简《归藏》的乾卦称为“天目”,其根据是181号简:“釯天目朝=不利为草釺=釰下口…… ” 〔2〕从已披露的秦简《归藏》54个卦名看,有53个卦名都是在卦画之后,“曰”字之前。只有乾卦卦名后无“曰”字,而代之以“目”。因此,笔者颇疑简文书写有误,“曰”、“目”形近,书手错将“曰”字写成了“目”字。如果这一推测能成立的话,那么,《周易》的乾卦秦简《归藏》就是作“天”了。《周易.说卦传》:“乾为天。”将乾称为“天”是理所当然。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出土之后,学人们都注意到了帛书《易经》卦名与《归藏》的联系。 〔24〕有人更强调“帛书《周易》的直接来源,一定不是今本《周易》”,而是《归藏》一类的先秦占《易》。 〔7〕其实,秦简《归藏》的卦名与今本《周易》同者更多于帛书《易经》。秦简《归藏》卦名与今本《周易》全同者有21个,它们是旅、丰、临、升、复、节、涣、损、咸、讼、师、比、履、同人、大过、困、井、大壮、兑、归妹、渐。此外小过误书为大过,否写作釻,实质也是同于今本《周易》。这样,就达到了23个。而秦简《归藏》卦名与帛书《易经》全同者却只有15个,它们是旅、丰、小过、复、节、涣、损、讼、师、比、同人、困、井、归妹、渐。特别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临卦,帛书《易经》作林,传本《归藏》作林祸,而秦简《归藏》作临;咸,帛书《易经》作钦,传本《归藏》作钦,而秦简《归藏》作咸,全同今本。此外,升,帛书《易经》作登,传本《传藏》作称,而秦简《归藏》作升;否,帛书《易经》作妇,传本《归藏》作否,而秦简《归藏》作釻;大壮,帛书《易经》作泰壮,帛书《易传》作大壮,而秦简《归藏》作大壮;兑,帛书《易经》作夺,传本《归藏》作兑,而秦简《归藏》作兑;离,帛书《易经》作罗,传本《归藏》离,而秦简《归藏》作丽。 〔2〕 事实证明,不是帛书《周易》,而是今本《周易》的卦名,距离秦简《归藏》更近。帛书《周易》卦名的异文,大多是假借而非本字。王引之曰:“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钞为病矣。” 〔25〕如临卦,帛书《易经》作林,显然是借字,因为传本《归藏》作林祸,“祸”如果不误的话,“林祸”应该读作“临祸”,而秦简《归藏》作临,正印证了今本《周易》的正确。 值得注意的是,秦简《归藏》以—表示阳爻,∧表示阴爻。坤卦由6个∧组成,临卦由4个Λ和两个—组成,观卦由两个—和4个Λ组成……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收购的楚简《周易》的卦画阴爻不作∧而作鉢,但阳爻、卦名、卦爻辞却基本相同。 〔17〕阜阳汉简《周易》也是如此。 〔15〕说明∧或鉢如同马王堆帛书《易经》的┛ 一样,只是阴爻的一种别写,而不是性质不同的数字。这与阜阳汉简《周易》、帛书《周易》经传、楚简《周易》、秦简《归藏》卦名的异文一样,它们一般都是假借。我们知道应该将卦名的假借读以本字,也就应该将∧、╱ヽ、┛视为阴爻。此外,《周易》阳爻称九而阴爻称六,按照传统的说法,《归藏》阴爻当称八。如《左传.襄公九年》:“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杜预注:“《周礼》‘太卜…… 掌三《易》’。然则杂用《连山》、《归藏》、《周易》。二《易》皆以七、八为占,故言遇艮之八。 〔26〕李石说:“夏、商因之,皆以七、八为占,《连山》、《归藏》是也。后世浇薄,始用九、六为占。”罗泌曰:“《归藏》用八。” 〔13〕如果秦简《归藏》的∧是六,上海简《周易》阜阳汉简《周易》的╱ヽ、马王堆帛书《易经》的┛ 是八的话,则与传世文献的记载截然相反,就当是《归藏》用六而《周易》用八了(这一点笔者受到了李学勤先生的启发。李先生认为“八”古文字作“)(”而非“╱ヽ”。这就从字形上否定了“╱ヽ”为数字的可能。)。反之,如果视秦简《归藏》的∧和上海简《周易》阜阳汉简《周易》的鉢、马王堆帛书《易经》的┛ 皆为阴爻的变通写法,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记载就可说通。两说的利弊优劣,应该是清楚的。
参考文献: 〔1〕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J〕.文物,1995,(1):37-43. 〔2〕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3〕连劭名.江陵王家台秦简与归藏〔J〕.江汉考古,1996,(4):66-68. 〔4〕李家浩.王家台秦简易占为归藏考〔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1):46-52. 〔5〕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6):22-28. 〔6〕王宁.秦墓易占与归藏之关系〔J〕.考古与文物,2000,(1):49-55,55. 〔7〕邢文.秦简归藏与周易用商〔J〕.文物,2000,(2):58-63. 〔8〕(王明钦.归藏与夏启的传说——兼论台与祭坛的关系及钧台的地望〔A〕.华学:第3辑〔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212—226.) 〔9〕王葆玹.从王家台秦简看归藏与孔子的关系.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10〕柯鹤立.兆与传说——关于新出归藏简书的几点思考.北京大学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11〕魏征,等.隋书: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3.913. 〔12〕朱彝尊.经义考: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8.28-30. 〔13〕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13-21. 〔14〕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92-196. 〔15〕胡平生.阜阳汉简周易概述〔A〕.简帛研究:第3辑〔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56. 〔16〕廖名春.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释文〔A〕.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一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56. 〔17〕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J〕.周易研究,2000,(3):22. 〔18〕李过.西溪易说〔M〕.四库全书:经部易类〔Z〕.文渊阁本. 〔19〕黄宗炎.周易寻门余论:卷下〔M〕.四库全书:经部易类〔Z〕.文渊阁本. 〔20〕张光裕.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 〔21〕于省吾.双剑釼易经新证:卷二〔M〕.双剑釼群经新证双剑釼诸子新证〔Z〕.上海:上海书店,1999.22. 〔22〕王力.诗经韵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2. 〔23〕毛奇龄.易小帖:卷四〔M〕.四库全书:经部易类〔Z〕.文渊阁本. 〔24〕于豪亮.帛书周易〔J〕.文物,1984,(3):15. 〔25〕王引之.经义述闻: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2. 〔26〕孔颖达.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