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管顶戴花翎上的收藏(转载)小众藏品一直是收藏领域的另类风景。圈里人透露,小众收藏至少有两大好处,其一,因独树一帜容易成“家”;其二,仿品极少。翎管,概属此列。记者近日见到有“京城翎管王”之称的顾雪林。 问起翎管的收藏价值,顾雪林说,目前翎管的市场价值更多地反映在材质上,毕竟优质翡翠、白玉已是稀罕物。不过在真正的收藏者眼里,翎管讲述的是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清代独家物件 翎管,清朝官帽顶珠下插翎枝的管子,是清代特有的产物。各类清剧中耳熟能详的“顶戴花翎”之“花翎”就是靠翎管固定的。翎枝中的花翎为孔雀羽毛制成,孔雀羽毛上眼状的圆圈被称为“眼”,分一眼、二眼、三眼,其中三眼最尊贵。 据资料记载,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对外任文臣则一律不赐花翎。 清代被赐三眼花翎是千古犹荣的恩宠。按清初的规定,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 翎管因翎枝而显贵。翎管所用材质中以翡翠、白玉、碧玺、琥珀为上乘。而一品文官可佩戴翡翠翎管,一品武官则佩戴白玉翎管,等级分明。 由于翎管是清朝官帽上的物件,且为清王朝独有,物稀量少,识货者不多,因而一直没能跻身大的收藏系列。说起收藏的起因,顾雪林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他在琉璃厂淘到一件精巧的羊脂玉管子,不知何物,遂终日挂在颈上。后经古玩市场一位孙姓老者点拨,才知这根玉器大有来头,是清朝官帽上插花翎的管子,文官官衔级别身份的象征,名曰“翎管”,材质价值和文化内蕴均不可小觑。 翎管拍卖偶有惊艳 由于收藏者寥寥,所以翎管在拍卖市场的表现一直不温不火。 据顾雪林介绍,目前拥有翎管的人不少,但多只藏一两件,用作消遣把玩。投入财力精力专项收藏翎管者,就屈指可数了。即便如此,翎管在拍卖市场的表现也偶有惊艳。北京翰海曾拍出一件清代满绿翡翠翎管,拍价高达93 .5万元人民币;国际闻名的R O C S拍卖行也拍出过一个清代满红翡翠翎管,价值73万美元。而张伯驹在《春游社琐谈》一书中说,李莲英是三品官,礼帽上的黄杨绿玻璃翡翠翎管,价值一万多两银子。 其实,历史上青睐翎管的不乏高人。最为知名的段子来自乾隆时期的宠臣和珅。相传查抄和珅赃物时,发现了11个满绿(祖母绿)翡翠翎管和835个各色翡翠翎管。这个来自《清史演义》第四十三回的故事如果是真,那么,和珅该当之无愧是翎管收藏天下第一人了。后人依这段演义做了个推算,以当今一个满绿清代翡翠翎管价值100万元人民币计,仅和珅的11个满绿翡翠翎管就已价值千万元人民币。 顾雪林说,如今市场对翎管的关注大多局限在材质上,忽略了其对当时文化氛围的折射。比如,皇族(正一品)的红宝石质地翎管,颜色是鲜艳的辣椒红;而从一品翎管虽然也为红宝石质地,但颜色就要淡一些,泛着点儿紫色;正二品和从二品翎管都是红珊瑚质地,正二品为辣椒红,从二品的为淡淡的发粉的红色;正三品的翎管多为翡翠和上好的羊脂玉,从三品的翎管则为青玉;而四品、五品翎管所用的材料就是一些杂玉汉白玉之类了。这里,宝石的材质和颜色表达着清代官阶制度的丰富内容。翎管的形制也非刻板不变,清代早期翎管的鼻子相对宽厚,至中晚期逐渐变薄,从一个侧面可以体味到翎管制作的工艺进程。 “京城翎管王”曾对一根三品半红半白翎管做过天马行空的猜想,认为该官员一定对现任官阶不满,期待升任二品,这种渴望在翎管上露了端倪。 顾雪林认为,上好翎管所用翡翠、白玉等材质已经罕见,市场追捧不足为怪,如果把其独有的文化历史价值也叠加上去,翎管的市场影响提升空间将会很大。 收藏是为延续 一位知名藏家曾说,买了还想买,是收藏;买了就想卖,是投资。翎管是清王朝官阶文化的一个载体,却鲜有“寻宝者”在这个层面上投入感情。即便是和珅,私藏800多根翎管,垂涎的大约也是那满绿的翡翠和温润的白玉。可见在清代,用翡翠、白玉、琥珀等珍贵石料由宫廷定制的翎管就已不仅仅是尊贵的象征,对持有人来说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翡翠、白玉(羊脂玉)皆为玉石中的稀有品种。以翡翠为例,早期翡翠的价格并不很高,随着主要产区缅甸资源的减少、中国文化对玉的独好以及游资炒作,翡翠价格一路飙升,扮演着“疯狂石头”的角色。据中国珠宝首饰协会的资料显示,2000年到2009年,翡翠价格平均每年的涨幅约在18%,2010年至今涨幅甚至超过30%,其中高档翡翠尤甚。 近年,翎管这一偏门收藏开始遇上香港、台湾等地珠宝商人的“抢活儿”。他们不是翎管收藏家,诱惑他们的是翎管的翡翠、白玉等稀有材质。翎管的命运在这些珠宝商手里改变了方向———被切割制作成戒面、耳坠、挂件等镶嵌在首饰上。由此,走过历史、记载着清朝文化的翎管变成了只有材质价值的石料。 顾雪林痛惜地说,把翎管当玉料收购太可惜了。“我能做的就是,市场上出现一根,我就倾财力收一根,尽量不让这珍贵的文物'落魄’成普通石料,用我的收藏延续历史。” 采访结束,顾雪林摘下颈上的翎管赏玩,这支翎管通体至纯润红,散放着和蔼的光泽,似在诉说一个曾经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