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的味外之味

 铭建 2012-11-25
茶的味外之味

    锣鼓听响,听话听音。“蓄音喉指间,得意唱奏外。”意,是心上之音,不是语言文字的表面文章。

    当年,在灵山法会上,释迦随手拈起一枝花,众人皆愕然不解,只有迦叶展颜一笑。禅宗就是在这悄然无声,优雅寂静中降临尘世的。

    以心印心,以心传心。禅,首先,作为无声的艺术,炎炎文章,尽在舌底鸣泉。它打破了线性思维,进入非线性思维。可由“拈花示意”或参话头牵引出大疑情,“情接万古,思接九荒”。用天真圆明的心感受宇宙真理,迎接智慧具足的人性。

    其次,禅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在无做无为的静谧中,引爆激情,流露出天然智慧,归根复命。

    所以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从这种独特的传教方式上,不难看出,禅的教旨,在于突破我们现已掌握的文字思想,现有的文明,对宇宙万物向更深远的范围去探索。让我们从不切实际的虚妄的欲望,从别人塑造的“幸福”、“成功”的概念里,从传说的教条禁锢中摆脱出来。让心灵得大自由,得大解放,澄净澄明澄怀素味。

    在这种单纯和质朴中,才能捕捉到生命中的真。

    不知禅味,难知茶味。

    

    喝大碗茶,一饮而尽,为了解渴;细细品茗,才能品到茶魂,品到茶的味外之味。就像很多人读过很多书,一目十行。如果翻阅后能说出书中一二事,就自诩为过目不忘。其实,各人心里有数,大多数人不过是自欺欺人,“五先生”遍地都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饮茶的门外汉认为,茶叶纤细者必定味同甘露,粗大者不过糟粕而已。

    茶的味外之味,不是一般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领悟到的。正如读书,也不是端起书本,粗粗浏览一下,找几个哗众取宠的新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新观点就能解决的。

    读书、饮茶追求的是回味无穷。有些人把书本只作寻章摘句的渊源。这样,即使翻尽万卷,也可以说没读通一本。哪里知道味外之味,吃糖很甜,但吃多了反而酸。饮茶起初会觉得有些苦,不久,则“不胜其甘”。

    很多人,一谈茶就提多少钱一斤,哪个山头长的。这些与禅无关;经常听茶界“高人”言必谈口感,哪款茶什么香,什么色,什么形,这些与禅亦无关;还有人高深地谈及循经走脉的体感。果真如此,倒是离开了凡夫俗子的造作,顺着这条路径,再往前走,就可达到无心的觉悟境界。

    茶是万物之中至清至德的高贵灵物,在药为万药之王,在饮品为心灵之饮。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若要寻觅其中的“至味”,必须是精行简德之人,时时自觉自悟。需要像佛陀那样对生命有究竟追求,并有兼济天下的伟大人格的人,才能真正走进茶的世界,领悟其中的真性情。

    茶道,是禅的生活化,是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可以禀持的人生态度,一种修行方式。它崇拜的对象是一些具有美感的事物,这些事物并非存在于浩瀚的天地宇宙间,而存在于茶事活动中的琐碎事务上。所以说茶道,是启动自我教育改造精神世界的生活禅。

    儒家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齐家、治国、平天下。诚心正意的修为可在日日行茶中获得。禅家是炼心的,所谓“为心师而不以心为师”。达到“制心一处,无处不治”自觉的精神境界。所以说,以禅为依归的茶道,才是真正的茶意,茶味。古往今来,谈茶必谈禅,茶禅一味。

    再好的茶,茶味只在一得之间,过颊即空;禅机只在电光火石间,稍纵即逝,快捷如箭。

    说到无声的艺术,因为茶道是无为无做的表达。喝茶时期间况味,“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从饮品角度上讲,茶道是心灵之饮。“风雨故人来”时,那茶,喝的是人情一杯,风月两肩;“寒夜客来茶当酒”,喝的是人间温暖,是光明,是希望。

    一般人所能看到的茶道,是在文人情趣背景下的茶事活动,品书品画品乐。茶道师主持整个茶事的流程。主题茶席,禅意空间,有着空灵意蕴的音乐,灯光,有三昧之境的主题挂轴。。。。。。所有的元素都在完成一个任务——让时光在人心中流淌着,让茶心把人带回每一个当下。

    尼采对自然之美曾经是这样解读的:“最高贵的美是这样一种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进攻(这种美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人们几乎不知不觉把它带走,一席在梦中与它重逢。可是,它在悄悄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

    用这种美来解读点茶吃茶之路,由茶至心之路,由心至茶之路,是被深化了的高扬的心境之路。在无声无为无做中,用茶道仪轨导入精神空间。

茶道的艺术有着宗教式的审美。

    茶道的仪式感极为严谨。依轨而行,传承了先贤的宇宙观。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有太极、易象的心体情画,以手印体,以体印心,以心印万物的流畅的心灵程序。茶道威仪,在敬天敬地敬祖先的仪式中不仅可以使饮茶程式化,更使人“谨兮敬兮清兮寂兮,超然物外,还原内省的美,达到天人合一。

    茶的礼仪讲述仪轨中禅的思想。它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引人出离凡俗的藩篱,去触摸心灵,迎接上天的恩赐。

    这时的茶道师,已成了表法之器,载法之器。像墙上唐卡中的菩萨一般庄严,用肃穆纯净的茶汤点化众生。

    

    茶道的意思是不二。即“于相不着相,念念相续而不著一念。无所执着。这种空灵的心境下,不再有物我、善恶等一切区别对立。以这种浑然自在,澄明空寂的心境接人待物,就能够无往而不适,随时实地拥有安宁、淡远的情怀,达到永恒的和谐。”只有自然和谐才能消解一切对立、矛盾、束缚,成就最高的佛性。

    

    冲茶时只冲茶,倒水时只倒水。只有将身心摄住,这样茶汤的香气和滋味就不会散乱。品茶时只品茶,不能说东道西,左思右想,跑了茶心。这是最上乘功夫:一心一意地安住在当下,住在行处而生其禅心。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至淳如神。

茶供

    爱你

    让我成了爱情

    信仰你

    让我成了神明

    

    以天地为席

    就有万千信众如如不动

    摄住魂魄

    将身心供奉

    

    轻手拂出莲花万朵

    我只求心不求佛

    

    平常人,狂心奔驰,每时每刻都八千里路云和月。身体、语言、思想放逸,随心所欲,不知节制。不作心之师而以心为师,想到哪说到哪毫无方向,把自己交给欲望,炽火炽燃地一路狂奔,在火海刀尖上飞奔是伤,停下来是更深的伤。心粗气浮狂躁时,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一杯茶前,狂心顿歇。

    曾国藩是一位严于律己,著作等身,立言立德立功的典范。他有个重要的休养生息习惯,“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借一杯茶,坐忘,以心为斋,不药有喜。

    茶席之上,吃的是“点心”,喝的是“真水”。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每一个眼神与触摸,都有了觉照。每一个动作都与心相系。正命凝神之下,其中无一物不是“药”,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大药。

    在整个茶事活动中,每一个动作都把心牵在当下,觉受每一刻。这是表相和内心的不二。

    茶席之上,所有的来宾都一视同仁,无论俗世尊卑,一样地慈悲观照,一样地虔诚关照,无分别心。让每个人都去触摸到真心所在,展示心灵觉醒姿态的“真我”。这是点茶的不二。

    无论精茶粗茶,一样尊重。不起取舍心,只管静品,定会让心祥和清净。这是喝茶的不二。

    现代人毛孔骨节里都透着知识见解,已经与真相相去甚远。只有在茶的心境下,才拿得起,去承担;才放得下,万缘俱息。正所谓悬崖撒手,绝处承当。

    古人说“味无味”,从无味中品出至味;从有味中品出无味,才能放下口舌之欲。只有放下追逐味道,方能触摸到味道的本来面目——阿自本不生。由此品出茶力传达的似有似无绵绵若存极幽极美的后韵。当人茶两相忘,心与茶一室,混同物我,就渐渐入禅境而茶禅一味,“真味永”。

    禅宗开拓了一个空旷虚无、无边无涯的宇宙,是对生命完整意蕴的领悟。他又把这个宇宙这种意蕴,缩小到人的内心之中。茶席之上,一切都变成了人的幻觉与外化。于是,茶席,茶人,人心,成了最神圣的权威。

    就这样,静静地坐,静静地品,静静地听。“云在青天,水在瓶。”(唐山药禅师)席间没有一句话,以一杯茶的方式,重逢。 作者:姜慧     来源:天道茶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