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帅:吾师(长大后,我想成为你----史金霞)

 菡萏香 2012-11-27

吾师

 

李帅

 

一直欠这一份作业,叫嚣了两年终于动笔了,除开我不得不承认的懒,我是特别害怕我的拙笔没有办法描绘出这个美丽的形象的。每一次去1+1教育网,除了了解她最近和新一批的孩子们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她又带着他们思考了什么问题外,总是忍不住再看看那些记录着我们点滴的文字,她写的,我的同窗们写的,总是让人心里暖暖的,更多的是感动,总是有太多的感慨,久而久之就不敢去了。前一段时间,在教学论的课堂上老师让我们回忆某个老师,上完课回到宿舍,情不自禁点开了网页,那些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我还是动笔写写吧。

 

 

她,没有我想象中的曼妙身姿;她,有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有似银铃般清脆的声音,有星辰一般闪烁美丽的眼睛。于是,我们懂得美丽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并不局限于婀娜多姿。

她,从来不给所谓的标准答案,她说你们自己写得多好呀,明明可以创造更好的为什么非要看千篇一律的东西,为什么要看所谓的答案而不瞧瞧周围的高手呢,于是,我们不再迷信“参考答案”。

她,少用华丽的辞藻,她说情感是要用心表达出来的,刻意地堆砌,再美也不如真情实感来的打动人心,于是,我们的文字变得安静不再那么花里胡哨。

 

当所有的老师、家长只关注成绩,把所有的目光放到高考上时,只有她还在关注着我们的成长,她教会我们(至少是我)什么是真正的思考,培养我们的独立意识,启迪我们关注生命,改变了我们沦为做题机器的命运,让我们日趋麻木的心渐渐又有了温度。她没有成套成套的大道理,不会和家长或别的老师一样苦口婆心地告诉你:前途多重要、高考多关键;更不会劈头盖脸地责备你:不在乎考试、不重视作业、上课又开小差了、周末又出去玩了。偶尔她也只是提醒一下,更多的时候会在随笔上和你聊聊你想聊的一切,给一些提点,帮助我们解开一些青春期必须面对却无人关心的问题。她像一盏明灯,给每一个处在十字路口除了要面对前面高考外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孩子以安抚,她在倾听、在读、在关注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发展。

 

坐在大学的教室里,我有时会想起白炽灯下讲台旁边的课桌前她拿着书静静地坐在那里陪我们晚修,向来后知后觉的我那时没有意识到,如今回忆起来却异常的安心和温暖,我多庆幸我遇到了这样的老师,不知道现在是哪些幸运的学弟学妹们享受着那样安静的陪伴。有时会后悔那时候怎么没有意识到那份可贵,更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点。

 

 

她用别样的方式激励我们

开学初她迟到了一周,班主任说你们史老师从河北过来,你们再等等,等待中,她来到我们身边。当大部分同学对她的第一印象留在她那一袭雪纺长裙或者她给的人生中第一次站到讲台上介绍自己的机会时,我却对她给我们做的小游戏念念不忘。

她先让我们估计自己一分钟内能鼓掌几下,大家的答案从八十到一百八十不等,她会心一笑,然后开始验证,掌声持续一分钟后是一片惊叹,谁也没想到自己可以拍这么多下,她说:你们南方孩子已经比我以前教的学生要乐观很多了,他们的估计都很保守一百左右。但你们也没有估到这么多吧?是不是觉得潜力无穷?

当时我并没有参透这个游戏的真谛,只是觉得这老师“花头”(不带贬义,用方言来理解是“形式多样”)挺多的,我们的课堂会很有趣。而在大学的《教育心理学》的课堂里,再一次接触这个游戏,才发现这是个看似简单的游戏暗藏玄机,原来接触第一天她就开始教我们要相信自己,学会发掘自己。回过头翻翻随笔,在看看高中这三年,每一次困惑或感到无力时总是会有这种不着痕迹的鼓励。

 

 

她“不喜欢我”

像我这样听话的乖乖女,从小到大讨长辈们的欢喜是件很容易的事。也许是被宠惯了,我曾把老师给予所谓“优等生“的权力当成了理所当然,以为成绩好的就应该备受关注。

遇到她,事情好像发生了一点变化,她并不像其他老师一样视我为掌中宝。我曾怀疑是不是我做的不够好成绩不够高,却发现她对于分数毫无概念。我又以为像她那样满腹诗书又独具魅力的老师,应该是很不待见我这种“死读书“(成天只绕着课本、参考书)的孩子,发现了这一点后我就彻底泄气了,没有办法只能让她不喜欢了。(太不争气了,当初怎么没想励志图强呢,就是懒,不想吃苦)

12·9纪念日就要来了,年级里组织了朗诵会,在班里的预选时差了两票失去了参赛的资格,虽然上一次参加朗诵会还是在小学里的事,但我一直认为我的朗诵是可以拿上台面的,面对这样的结果郁闷了好久。直到周五的晚修培培(课代表)让我去找老师,默默走进隔壁教室,她随手拉来一张凳子,让我坐下,然后问我预选的时候是怎么回事。我这人当时毛病很多,比如这个做失败一件事情后不愿意反思,所以当时有点蒙,见我没反应,她说“你觉得那首诗适合你读吗?”我才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选诗,觉得写的好就拿来读完全没有考虑自己是否能力驾驭它。她很潇洒地从书里拿出了一张纸给我,说年级组决定多几个参赛名额按民选结果你们班多的名额给你,你拿这首诗试一试,比赛前读给我听听。拿到她洋洋洒洒为我抄的诗时,我是欣喜的,但也心存疑惑短短三个月她就把我的风格摸得差不多了?细细一读真得把我吓了一跳,我发现自己确实非常能够体会作者写作情绪。

那周天晚上的比赛表现异常好,几乎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她却在赞许之余来了句:“主要是我选得好。”感觉一下子亲近了,其实在她验收时我可担心自己没有把握好诵读技巧,但她一直用肯定的目光看着我,这也是我当天出彩表现的主要原因。到如今,站到台上我仍然会紧张,但我一直记得有人相信我能做的很好。

 

 

她说:你真懒

在很多老师眼里,我是讨巧的,因为我很乖很勤奋,她却说我懒,刚听到时我是很不服气的,每天晚修坚持到十点,早上总是第一个爬起来,这样叫懒,那什么样的是勤奋呢?她却一针见血地指明我不动脑子。我承认我很享受解出复杂的数学题时的兴奋心情,甚至愿意花大把的时间去对付恐怖的离心率问题,因为我知道这些东西再复杂总归能有答案,可以得到一个结果。而读完书、看完电影,我总是选择敷衍了事,以为那些问题一旦追问就是没法停止,我潜意识里觉得我承受不了,所以选择了当鸵鸟,或者在思考了一半后选择放弃。我还是要承认我懒,思考是个很痛苦的过程,每次以为有结果了又跌进另一个问题里,更痛苦的是看清问题后要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我不懂为什么要去想那些毫无结果的事情,更不懂为什么要给自己增添痛苦。我只是被动地接受着。直到阅读课上她在黑板上抄下了黄灿然的《哀歌之五》,我才有点明白思考到底是为了什么。

 “别人都说你勤奋,呵呵,我却总是说你懒。因为,你总在容易得到的方面勤奋,在真正需要坚毅地思考追求的方面懒惰。希望我能让你警钟长鸣!” 直到毕业,她还是没有放过我,“呵呵,因为,我希望你更好,做最好的你自己,又帅又潇洒!又酷又自信!”她继续写道。

我只能说,学着慢慢勤奋起来。

 

 

她带着我们“不务正业”

她有许多让我们年级主任头疼的“问题”:比如,上课很少带书;比如,很少布置“主流作业”;比如,常常给我们看电影。但是,主任很少发话,因为我们学得好,其实,主要是她教得好。(这话怎么这么熟悉呢)

正如她跟我们说的那样,参考答案远没有创造来的精彩,她自己也一样几乎不用教参,课本足够做她的底本了,从课本发散出去的内容远比教参丰富有趣引人入胜的多。犹记得她讲《始得西山宴游记》,在介绍刘柳等人是如何因为永贞革新被贬时的愤慨,在讲柳宗元上书愿以柳易播的真挚情谊时的动人神情,在谈起刘禹锡磊落洒脱时讲起刘两度游玄都观作诗批评时人时自然地背起诗来。我一度以为老师们都是这么讲的,大学的课堂里,老师也讲到刘柳,却没提那个感人的故事,对刘的两首“桃花诗”也只是当成了他政治失意的背景来提,向周围的同学打听才发现,那些故事只有少部分人知道。也许,很多人都把那些故事当成了课堂的装饰,但它们在给课堂润色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人性世界的们,她带领我们关注到了那些美好的品质,了解了先贤们胸襟,当然也看到了自古至今的不公。(我也是走进了大学,自己尝试备课的时候才慢慢体会到那些看似随意讲讲的故事有多精妙。)

我们的作业很特别,不是读书笔记就是随笔,很少有讲义,她向来不相信题海战术,用她的话说就是“多读、多写、多看才是学好语文的方法”,她希望语文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为了高考。翻开那些随笔,那真的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过诗、涂过鸦、欢笑过、宣泄过、哭诉过、思考过、成长着,每一篇后面或多或少都有些字,不是简单地点评,就如我前面说的那是我们心里的灯。

说到她的“不务正业”,不得不提的那些“暗无天日”“密不透风”的日子。起初一听你开口说“关门·······”我们便会迅速地关门、拉帘子、挪凳子准备看电影,后来为了避开不必要的打扰加了一道工序:锁窗。每次要看电影的时候我都是很纠结的,我为我要接触一个我不熟悉的却又真实存在的世界而兴奋,又为要思考那些深奥的问题而焦虑。从《放牛班的春天》、《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名单》、《入殓师》、《瓦力》、《冲撞》到《鬼子来了》、《盲山》、《太极旗飘扬》、《浪潮》再到《北逃》、《颍州的孩子》、《我们的娃娃》……我们一次一次接触社会本真的面目,当然,她从不容许我们做一个旁观者,每次看完电影或者纪录片,我们都要写影评,不是简单地附和而是要通过片子去思考,用她的话说说“他们不是别人,他们就是我们!”

她就是在这样看似信手拈来中不知不觉地打开我们的视野,什么会讲什么不讲她有自己的标准,她就是想用她那有限的课堂提示我们要去看课本外围的世界,然后真正体悟怎样成为一个独立的有人格的人。

 

 

她生气了

    她对我们的学业,向来没要求,随笔和读书笔记也是看个人意愿从来不限定字数和篇幅,今天没交明天补回来她也不会跟我们计较,所以我们常常“欺负”她,语文作业放在最后做成了习惯。某个小长假,很多人都没有看书更别说读书笔记了,到了学校才临时赶出来。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她抱了我们的随笔上来,只说了一句“自己看书。”就再没有说话,沉默了十来分钟,气氛安静的诡异,我们都意识到老师生气了,乖乖取回读书笔记。我想她若是和别的老师一样说我们一通,也许就不会有人意识到其实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她用沉默让我们自己反思。

 

 

关于读书

她时常给我们开书单,(虽然像我这种懒人,至今都没有读完书单的三分之一我还是个学中文的,羞愧死了)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地去阅读经典,甚至不鼓励读《读者》、《文摘》,在她眼里那是消遣的文字,不可以作为知识的来源。

高中的学生不是说不爱读书,大部分的人是渴望读书的,但每天快节奏的生活成堆的讲义总是压得人喘不过气起来,遇到自制力稍强点的同学他们还会尽力抽出时间来看看书,但像我这种就没那么自觉了,我是过了很久才想明白像数理化那种不是做得越多懂的就越多得。有了空余时间最多是快餐式阅读。她好像是深深明白这点的,所以每周都会从本就少得可怜的语文课里抽出一节当阅读课。

阅读课上,经常是她专门为我们挑的一些经典或是精彩的时文让我们读自己写感想,有时候是她读一些文章,更多的时候是她陪着我们安静地看。这大概是高强度的学习中少有的一些歇息时间,渐渐的许多和我一样,只喜欢读故事或者看梗概的孩子都迷上了安静的阅读,学会了做读书笔记,也习惯了在阅读时拿笔勾画,因为她说阅读时零星的想法都不要放过。

她给的书单有很多以前根本没有接触的,甚至还会有童话。第一堂阅读是她用多媒体给我们放的绘本《爱心树》和《寻找丢失的一角》,刚看到是插画本很多同学跟我一样与一丝好奇的同时也充满了疑惑了,我们都是高中生了怎么还给我们看这种连环画似的东西。但渐渐随着她动情地朗读,我们似乎想起了什么,很多人都哽咽了,长那么大从来都以为一切理所应当,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周围的人、事,不知道认真体会过别人的心情,她说:爱是我们最基本的能力,请你们不要忘了她。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缺少一些品质,只是没有人去关注,没有人来激发,没有人帮着点透,我很庆幸我遇到了这样一个人,她告诉我学会爱和做自己。

 

 

随着笔锋的展开,记忆的闸门也打开了,往事一幕幕出现眼前,值得记录的还有好多好多:比如持续很长一段间的每周一歌,让我们欣赏音乐放松精神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歌词的美丽;比如她的亲情调查,不仅教会我们如何与父母沟通,也让父母明白我们对关怀的渴望意识到自己的疏忽,拉近了亲子关系;比如她告诉我们克拉玛依火灾、与我们为汶川的孩子祈福,和我们共同关注结石宝宝,让我们明白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任何事情都无法置身事外。她做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许多老师不屑做的事,她除了授业、解惑,她更注重传道。再写就太过冗长了,就此打住吧。

 

 

如今我已毕业两年有余,接触了更多的人,经历了更多的事,但我依然会在在图书馆里窝着的时候想念她,会在困惑的时候叨扰她,会在放假的时候去她家蹭饭。

 

她是我的老师,我的榜样,我想成为的人,她叫史金霞。她给与我一笔财富,供我挥霍一辈子,而且只怕我发挥的不够淋漓尽致。

 

2012·09·11凌晨

陕西师范大学 秦园

 

 此文编辑版发表于《师道》情智版2012.11.

发表时更名为《长大后,我想成为你》

http://www./show.php?contentid=334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