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园
一、木园总体功能布局 五行各有其对应的五种形状,其中“木”对应的形状为长。根据木形长的理论,木园的整体造型是以长形走廊为主,且在东边入口处设有小型广场,作为进行活动和保健操的场所。色彩上,木对应绿,所以木园的色彩基调也是天然的植物绿色的,这是一种本能反应的与自然的联系。 根据户外休闲广场的特点,要保证出入的便民性,因此木园设置3个出入口。根据人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心理,形成多条游览路线。为了满足更多的人群需求。宏观上依据动和静两方面,进行功能区域划分。木园共分为文化修养区、养生保健区、怡情休闲区三个区域。最终达到:走着可看传统文化知识;坐着可休息、可以进行保健按摩;站着可做养身保健操。营造出“不同路线,可看到不同的整体文化串联线;不同区域,看到不同类型的文化。”的整体氛围。
二、木园具体文化设置布局 在木园内,我们依据各功能区不同的诉求方向,确定了文化落点的布局。在文化落点布局的设置时,我们既考虑到各文化点与对应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到了各文化点之间本身的联系性。所追求的效果就是无论按照哪条路线进行观赏,所看到的文化都存在着紧密的因果关系。
三、规划方案
一、文化修养区:
1、木园介绍 木园位于永定门东街滨河绿化带东段,为五行园之一,五行属木。其东西长50米,南北宽13米,面积为650平方米。木园内设有养生保健区、文化休养区和怡情休闲区三个主要功能区域。 五行园设置体现了朴素的全息理论,将天、地、人进行有机的配比,选取五行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尤其是指导了中医几千年的精华内容,站在服务于民的前提下,为广大居民提供一种既能促进知识了解,又能达到养生保健功效的环境氛围,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符合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和中国人传统的天道观。 木园的设立,正是印证了五行中“木”对应五脏中“肝”的相关理论,通过相应的植物选择、色彩搭配、造型运用以及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展示,达到对肝的辅助保健作用。
2、植物介绍 根据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在中医中“金木水火土”对应人体的五脏,在园林中建设中,各种不同的植物也有相对应的属性。我们将中医于园林规划的思路想结合,在五行园利用。种植的植物有雪松、桧柏、梧桐、碧桃、丁香、紫微、小叶黄杨球、小叶女贞球、小叶黄杨篱、迎春、月季、德国鸢尾、早园竹。 药理功能: 梧桐:清热解毒、去湿健脾、补气养阴,明目平肝,乌须发; 早园竹:消渴,利水道,清肺化痰。
3、传统五行理论 在传统的五行理论中, 木对应天:在方位为东,在季节为春,在气候为风,在星宿为岁星,生成数为八; 木对应人:在脏器为肝,在官为目,在窍为目,在体为筋,在声为呼,在志为怒,在变动为握,在病位颈项; 木对应地:在品类为草木,在畜为鸡,在谷为麦,在色为苍,在味为酸,在音为角,在嗅为臊。这种人与天地事物一一对应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全息理论的体现,反应了中国人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
4、传统五德文化——仁 郑玄注《礼记?中庸篇》云:“木神则仁”。“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仁”其实是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能为别人着想的一种对人群的心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实践包含了博爱的前提要求。社会的和谐正是在这种“仁爱之心”、“仁道之行”下而达到的。 “仁”是天“爱志”的表现, “仁”是天的根本德性,体现了天的行为,在五常之中“仁”的地位居于首位,是“义”“礼”“智”“信”的根本,是人天生的本性。所以说: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要实现“仁”就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凡是能够推己及人,那么就是实现“仁”的方法了。 仁人者,为上不侈其功,为下不羞其陋,善施恻隐,终而不衰,此仁人也。 5、“仁”的深化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6、肝在身体中的重要性
肝主疏泄与肝主生血: “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温病条辨?卷六》肝生血,血足则肝体自充。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通其条达畅茂之性,则无升动之害。疏泄与生血,肝气与肝血,相互为用,动静有常。肝血不足则肝气有余,疏泄太过,而为肝气、肝火、肝风之灾。故曰:“肝血不足,则为筋挛、为角弓、为抽搐、为爪枯、为目眩、为头痛、为胁肋痛、为少腹痛、为疝痛诸证”(《质疑录》)。
7A、对肝有益的穴位 太冲在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多用于疏肝理气,调经和血,镇惊息风。 阳辅在外踝尖上四寸,腓骨前缘两筋间.多用于清泻肝胆,疏经活络。 悬钟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凹陷中.多用于清肝利胆,通经活络,补肾养髓。 丘墟在外踝前下方凹陷中.多用于清肝利胆,疏筋利节。 足临泣在足背小趾、四趾的趾缝纹头后一寸五分,小筋后骨缝中.多用于清肝利胆,疏经通络,理气止痛。 章门在第十一肋前端。多用于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理气止痛。是肝脾保健之要穴。 气穴在脐下三寸,旁开一寸处。多用于调补肝肾,温经散寒。是妇科保健之要穴。 阳陵泉屈膝垂足取穴,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多用于清泻肝胆,疏利关节,清利湿热.是肝胆保健之要穴。
8、五行养生 古人通过五行原理推出诸多的养生保健方法,其中最为著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根据人体和五行的关系提出了诸多精华的论著。 “与胆相表里”胆附于肝下,在功能上从属于肝,肝与胆通过经络相互络属。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与筋关系最为密切,全身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 “开窍为目”目所以能视物,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 “在志为怒”为情绪激动的情感表现,属于肝脏疏泄气机的反应,故配属于肝。 “在液为泪”泪为目分泌的液体,由于肝开窍于目,而泪为目之液,故说肝在液为泪。 《黄帝内经》亦提出了“五音疗疾”,《史记》云:“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角”音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属“木”。因而护肝可用一些充满朝气的音乐进行调和,如《江南好》、《春风得意》、《自新大陆》、《威风堂堂》等。
10、廊架及牌匾 伦理: 1.仁,亲也。——《说文》 2.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3.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4.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5.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6.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7.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礼记》 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9.“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格言联壁》 10.“治术必本儒术者,念念皆仁厚也;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虚浮也”——《围炉夜话》 11.“以仁义存心,以勤俭作家,以忍让接物。” ——《格言联壁》
保健: 1.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2.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3.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4.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5.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6.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7.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8.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 9.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10. 秋,省(sheng3节约)辛增酸,以养肝气。——《本草纲目?序例》 11. 肝病者,宜食麻(芝麻)、犬肉、李、韭。——《灵枢?五味》 12. 肝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xie4也称藠jiao4头) 皆苦。——《灵枢?五味》 11、仁代表人物: 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