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始静坐时的练功效应及指导

 昵称7614349 2012-12-01
        练功到较高级阶段就以静功为主,而静坐,俗名叫做盘膝打坐,是锻炼形态、收摄身心,使其走入静定境界的一种方便法门,是一种助道的法门,是普通可用的一种良好的修养术。考虑到时代的要求和函授服务对象的特点,下面就专门讲述成年以后,特别是有过男女性生活以后,乃至包括老年人练静坐时的各种练功效应,共有五部分内容。 一、静坐的第一步功效 “静坐”要求“静心”何以在“静坐”时,反而会觉得思虑重重,其心不能安静呢,殊不知人的心—意识、思想,由生到死,从朝到暮,根本就习惯于思虑,它犹如一条瀑布的流水,永远没有停止过。只是它与生命共同存在成习惯,自己并不觉得平常就有这许多思虑,一旦到了要“静坐”的时候,在比较安静,向内求静的情况中,便会发觉自己的心思太乱。其实,这便是“静坐”第一步的功效。 譬如象一杯浑浊的水,当它本来浑浊的时候,根本就看不见有尘渣。如果把这一杯水安稳地、静静地放在那里,加上一点点的澄清剂,很快便会发现杯中的尘渣,纷纷向下沉淀。不是这杯水因为在安静的状态,而起了尘渣,实在是它本来便有尘渣,因为静止,才被发现。又譬如一间房屋,平常看不见它有灰尘,当阳光忽然透过缝隙,才发现了光隙中有灰尘在乱舞纷飞,你既不要去打扫它,也不要用一个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摇不动,不去增加,也不去减少它,慢慢的再静止下去,它自然就会停止纷飞了。如果在静坐时,刻意追求安静,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安静因素。 另外的问题便是,当比较安静的情况来临时,往往想睡眠,或者不知不觉,自己便进人睡眠的状态。这就是昏沉状态。有了这种情形,怎么办呢?要仔细审察,体会自己,是否是因生理—身体的劳累,或者是心力的疲惫所致,这样的话,不妨干脆放松而眠,等待睡醒了,精神爽朗时,再来“静坐”。如果心力和身体,并无疲劳的现象,那么,最好起身稍作运动,提提精神,作到始终保持适度而安稳的静态为好:正是以上的原因,提醒上班族,当工作紧张、比较劳累时,把自己夜晚的静坐时间提前到早晨去,可能更为妥当.当然静坐效果特别明显者又另当别论。 二、静坐守窍的不良效应 一般学习静坐的人,最容易:也是最普遍的.便是讲究“守窍”:大体上,都以人体中枢神经有关的上中下三部分为主窍,而称为上中下三丹田,平常一般学习静坐的人,更注重守下丹田一窍,所谓“气沉丹田”,或者“藏神于丹田”,乃至“意守丹田”等:从中国医学针灸等有关穴道的理论来讲,关于下丹田部分,前有“气海穴”,后有“命门穴”,也就是现代医学、生理学中肾上腺的主要部分这的确是人体生命很重要的关键所在。但是男女老幼,以及有病或无病的人,乃至肾上腺特别发达或特别衰弱的人,能否守此下丹田?都是很大的问题。如非明师指导,有时反而为害无穷。例如肾脏衰弱,或本来患有遗精、手淫,以及其他有关疾病,如阳萎、早泄等人,开始守此,将促使此类病症更加严重,当然其中也有少数例外,那是生理上其他原因偶然的巧合,绝非初步合理的成果。如果女子学习静坐,专门守下丹田,危害更大,甚至,可能促成血崩等症,或者产生性变态心理等严重病症。所以,女子学习静坐先从意守中丹田开始。 至于专守上窍(眉心或头顶),也要特别注意年龄、生理、疾病等情形而定。如果一味乱守上窍,很容易促使血压增高,神经错乱等严重病症。有些人因守窍日久,稍有效果,就有红光满面的现象,自己乃至别人,就都认为是有道的高人,其实如果年龄很大的人,一有这种现象发生,就要警惕脑溢血等症的发生。此外,倘使身体上本来潜伏有性病的病菌,而并未彻底治疗痊愈,久守上窍,反而容易把性病的病菌引人脑部,而发生种种不堪设想的后果。 三、静坐时气机的反应 有关气机的问题,中国的医学和道家的方术,以及印度自古相传的瑜伽术,都承认人身生命的泉源,在于人体内部所潜藏无限气机的库藏。古代道家的丹经,这个气字,是用原始的“无”字:如用拆字的方法来讲“无”即是“炁”的古字,下面四点即是“火”字的假借。换言之,“无火”之谓“炁”。什么是“火”呢?在人体五行分类上“心”为火,淫欲、情欲、躁动的意念都是火。没有了这些躁火,元气大定,渐渐便可引发固有生命的气机。气机的流行,它依循昼夜十二时辰,周流人身气脉与腑脏一周,而且在每一时辰之中,经过气脉的部分不同,完全遵循“子午流注”规律。以下详细说明静坐与气机的关系和作用,主要探讨成年以后静坐时生理内部气机的反应,共有七种情况: (一)腿部的麻胀 根据通常开始练习静坐的统计资料表明,十之八九,便是静坐时,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以后,首先引起感受上的压力的,便是两腿发麻或发胀,于是促使浑身酸疼或不安,甚至,连带引起心理的不宁静。如果从一般生理卫生常识来讲,大多都认为那是两腿的血管被压迫的关系,等于一个通常不练习静坐的人,把两腿交叉叠起,如不随时变更交换,只是保持一个姿势,经过一段的时间,便有腿麻的感觉,于是就认为它是很不好的现象。 倘使从静坐的经验中讲,这种现象,并非完全是血管被压制的关系,实在是气机开始发生了反应的作用,因为气机在筋脉血管肌肉之间,不能畅通流行,所以有了胀痛麻木的反应感觉。换言之,这便证明一了在生理上的阴眉示、阳天娇的气脉上,已经有了后天的障碍。反过来讲,当腿麻到不能过分忍受时,只须轻松的放开两腿,慢慢地让它自然舒畅之后,便会感觉到由于经过这一段短暂时间的压迫,而换得新奇的舒服和快感。事实上,当静坐功夫到达某种适当的阶段时,无论盘腿或不盘腿,这种新奇而舒服的快感,是长期永恒地存在。此时,虽然长期盘腿而坐,不但没有妨碍,这种舒服和快感,反而愈来愈盛。 (二)生殖机能的勃兴和其他 有关静坐对生殖机能的反应可分为内肾和外肾两种情况说明。 1.肾脏部分的反应(内肾): 在成年人练习静坐时,最初有反应的,大多数是从肾脏部分开始,日久功深,生殖器(外肾)部分才发生反应。如果是少年人习坐,很多都是由生殖器部分先发生反应。肾脏部分的反应是:当静坐的时候,或在静坐过后,腰背会发生胀、痛一、酸、麻等情况。倘使因肾亏而患有阳萎、早泄、遗精的人,可能因静坐的关系,反而更有遗精或早泄的现象。如果不得其法或不知对治,就有可能白日遗精、大小便随时遗精,静坐时遗精等症候,关于这些现象的来源,中医认为是肾亏的关系;西医认为是与肾脏或肾上腺、性腺和脑下垂腺,以及神经衰弱等因素有关。若是女性练习静坐,素来患有肾亏等症,不但腰部疼痛不堪,甚至会有白带等现象发生。其实,这不是因为静坐的关系而产生这种不良的后果与副作用。实在是由于静坐的关系,发动身体内部气机的潜能,在将要通过而尚未通过肾脏与腰部的阶段,由于这些部位的神经与腺体有了宿疾的障碍,所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并发。如果知道了这个原理,只要过此一关,则一切有关这一部分的宿疾顿消,便会恢复健康正常,倘使没有明师的指导,不知对治的方法,最好暂时停止静坐,等恢复健康时,再来静坐,如果又因静坐而复发时,就不妨再停,如持之有恒,再病再停,再停再坐,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完全恢复健康。因为对治的方法太多,而且要因人而施,因病而治.或者运用身体运动的各种不同姿态,再配合医药的调整均可。在此阶段,最要紧的守则,是要断绝男女间的性行为。倘使能做到不但没有性的行为,而且无性的欲念,那便是真正无上的大药,一定可以及早恢复健康。至于健康恢复中的变化反应,则因男女性别、年龄老少、体能强弱而有不同. 2.外肾的反应: 在静坐时,或刚刚坐下后,生殖器突然勃起,甚至久坚不下,犹如亢阳的状态,同时引起肇丸部分微细神经的跳动,以及摄护腺、会阴部分轻微的震动:在女性而言,有子宫震动或收缩,以及两乳房膨胀的现象。这便是一阳来复之机:如果无任何杂念,正好采药归炉,利用武火呼吸,提肛缩肾引气沿任督二脉运行。这是脑下垂体腺、肾上腺与性腺等活动旺盛的证明。对于身体的健康,是绝对有益的,但是无论年龄老少,男女性别,一有这种现象发生,十个有九个半,都会引发性欲的冲动。有了性欲的冲动,就会引发头昏脑胀的感受。甚至,还有胸腔烦闷或发生情绪烦燥的感觉,非常难以排遣。如果因此而了性行为,其后,不但前功尽弃,而且还有过于一般性行为或手淫的损害。倘便没有这些心理行为与性行为的破坏,那便有如老子所说婴儿的状况,“未知牡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它便会引发生命潜能而开始生机成长的作用。然而一般练习静坐的人,大都到此止步,极难过此一关,而且不知调整对治的方法,即使勉强压制、久久亦成为病态,与忍精之害,有同样的毛病:如果练习静坐,做到绝对没有这种现象发生,那么,又等于一潭死水。 “只羡鸳鸯不羡仙”,不知是多少凡夫静坐后的境界?这正应验了“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的一句古训,症结就在于不晓得调整与对治的方法二 关于静坐中生殖机能反应的调整与对治的方法.也很繁复而一言难尽。如果真要专心致力于静坐修道的人,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饮食:甚至,可以短时不食,必定生效。佛教以过午不食为戒律的基本,并非完全属于信仰的作用:谚云:“饱暖思淫欲,饥寒发盗心”,实在不是无因的。不过,减食与不食烟火,也并不是简单易行之事,必须和服气、采光、采能相结合,方显运用之妙。 3. 背部的反应 在静坐的过程中,感觉背部或肩胛部分有了胀痛,或者紧缩等现象,它的原因虽然很多,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病态的反应一是气机循督脉上升的必然现象。 1.有关病态的反应: 这是指一般体弱有病或年老的人,在修习静坐时的现象。所谓体弱有病,包括肺病、胃病、肝脏、心脏等等内脏的病症,或者病根隐而未发,如果有了上述情形,首先必须了解,这不是静坐出了毛病,正好证明了自己生理上已经有了潜伏性的疾病反应,自己能够感觉到有病痛,正是体能反应出自我治疗的功效。并非是病人膏育,达到无药可救的地步,因此在静坐的过程中,有了这些现象,便须注重医药的治疗,以配合静坐。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度过了这些难关,便自然而然的渐人佳境了。 2.气机的反应: 如果是正常健康的身体,经过了前面所列的几种反应后,便自然而然会到达背部和肩脚部分发生胀刺的感觉,个别情况例外。甚至,好象有一样东西或一股力量在活动,只是很难向上冲举.而且自己的意识,也会产生潜在的企图,好像觉得必须要冲过去,才会轻松愉快,这种现象,在丹道的观念里,便叫它为“河车”转到“脊”的一关,是打通督脉的过程现象。实际上这是阳气开始到达“还阳穴”的阶段。如果不能把心念放松,不能做到浑然“忘身”的意境,它就愈来愈有压力。换言之,每逢这种情形,你的注意力愈会向背部集中,反而使脑神经、胃神经愈加紧张,甚至过分用力,会使心脏收缩,更会增加背部胀痛的感受,如果能够做到浑然“忘身”,或者运用智力而抛舍感觉的作用,只是一味沉静无为,等待它的充实,它便会像接触电机的开关一样,嗒的一下,豁然松驰,进人心境豁然开朗、精神特别充沛旺盛的境界。假使平常是勾腰驼背的人(受过外伤或生来如此的,另当别论), 到了那个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的挺直腰干,开张胸膛,呼吸顺畅,胃口开爽,不过,往往因此而精神太过旺盛,不大容易睡眠。但普通人、都有定时睡眠的惯性,到此反而把它当做失眠的病态,心理愈加恐慌,那就背道而驰,无从说起了。 (四)头部的反应 讲到头部在静坐过程的反应,比其他各部分都较为复杂,从祖国传统的医学观念来讲,“头为诸阳之首”。所以它的作用也更大就丹道家的观念来说.它包括了后脑的“玉枕”关,头顶的“泥丸”宫,都是很重要的部分。从现代医学的现念来说,它与小脑神经,大脑神经,以及“间脑”与“脑下垂体”等组织有关,相当复杂。而且它与五官的神经细胞。都有密切直接的关联.因此修习静坐的人,常常到此而发生严重的问题。一般世俗所谓的“走火人魔”.也都是在这个阶段出了问题。头部的反应又可细分为三部分:后脑(玉枕)、前脑、间脑。 1.后脑的反应: 在静坐的过程中,除非静默沉思之辈,只把心理意识的比较宁静的状况,当作静坐的功效,那就无从做进一步的探讨,相反,静坐的功夫愈久,必然引起生理的反应。当生理气机的反应,经过肾脏、腰、背以后,它就自然而然的会上升到后脑阶段。当这无形的气机到达后脑的时候,最为普通的反应,便是感觉神志不太清明,出现昏昏沉沉、进人似睡非睡的状态。在佛家修习“止观”或“禅定”的立场看来这叫“昏沉”,是修道的障碍之一。在道家某些丹法的立场来说,也有误认这是“浑沌”或“坐忘”的境界(其实是相似“浑沌”与“坐忘”的情况并非真实)。因为道家是依身起修,首先侧重在生理上的各种效能作人手的法门,所以认为这种现象是“养生”的妙境,这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观念。佛家是从心性入手,一下子便想抛开“身见”而进人性灵的领域,所以凡是“昏沉”或“散乱”,妨碍性灵清明自在的现象,统统须要扬弃。因此便认为它是障道的因缘,如果认清了原理和原则,佛道两家对静坐过程的异同,都不是“是非”的重点,只是所取的入手方法,各有不同的初步目的而已。其实,无论佛道两家如何的不同,一个人,总离不开身心的相互关系和身心的相互影响。即使不注重身体,但当你进人静定的境界,仍然离不开此身的作用,还须仰仗此身,然后才能打破这个躯壳樊笼的束缚。因此宋、元以后的道家,对于依身起修的理论,便有“借假修真”的说法了。 当气机上升到后脑而呈现浑然昏味的状态时,如果是体力不足或身心疲惫的人,他就会昏昏欲睡,甚至,连体力也不能支持静坐的姿势了。这种情形,应该是脑部的“氧气”不足,等于人在疲劳欲睡时,就自然要打呵欠一样的情形,倘使不是体力不足,是因为气机上升到后脑的关系。当他在似睡非睡的境界中,最容易引起的现象,首先便是眼前昏味,一片无明,渐渐的会进人似梦非梦的光景,犹如黄昏隐约的状态,这便是由后脑神经影响到眼神经的反应关系。许多人在这种状态中,便会像梦中见物一样,在昏昏迷迷中,看见许多事情和影像,可喜可爱的,可怖可悲的。种种情形,因人而异。它配合了下意识的作用(佛家唯识学中所说的独影意识),便会引起许多心理和清醒以后思想观念的种种变化,一般人所谓“人魔”,或者真的有了问题,都是出在这个阶段。其中变化情况,非常复杂,它和一个人平常智慧、思想、个性、心理、生理等,都有相互因果的关系,但和稳定的天眼功能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没有真正的明师指导,或者缺乏自信,缺乏健全的理智与正确的思想,实在很容易走人岔路。 倘使了解了这些道理,当时便不理会这些现象,正如过了黑暗的夜里,一定就会破晓一样。那么,只要经过这一阶段,便会稍觉清醒。或者眼前呈现点点的星头之光,或如萤火,或者有各种不同的光色。它都与自己内部生理的健康有关,所以才会出现在“内视”的境界里面。可是一般静坐的人,大都到此便自然而然地会想下坐,或者腿麻身僵而无法支持了。 如果是身体内部不真实健康,或者头脑与五官部分已有病根潜在,或者如中医所讲“上焦”有火,或胃部消化不良,以及其他肠胃病与各种轻重病症的关系,也可能因此而呈现眼角膜发红,或耳鸣、耳塞等似乎是病的现象。如果是牙齿有病的,很可能便有牙痛或牙齿动摇等状况出现。如果是有感冒潜伏在内,或者其他原因,在淋巴也可能会出现相似性发炎,或者头脑神经疼痛,或前后脑神经疼痛等症状发生。但千万要记住,这不是因为静坐而带给你不祥的毛病,实在是因为早已有病根在内,经过静坐而促使它的发现。换言之,这是因为静坐的关系促使自己内在的体能发生自我治疗的功效。如果持之有恒,再配合医药的治疗,必然可使自己恢复健康。在静坐的过程中,当气机达到后脑的时候,是一大进步,虽然值得欣喜,但也是很麻烦而复杂的阶段。所谓值得欣喜,是说过了这一关,便可打通中枢神经与大脑神经部分的气脉,而渐人佳境了。所谓麻烦而复杂,是针对一般体能衰颓或脑神经已有病态而尚未发觉,或者是先天性即带有精神病态和心理不正常的人而言,每每到此一关,便发生许多歧路,甚至,中年以上的人,也很可能发生类似高血压的难受感觉。其实,绝不会有高血压的可能,只是感觉上难受而已。如果到此自作聪明,再妄用意守于上丹田—脑部,便会导致红光满面,而发生高血压的征兆了,一般世俗的观念,往往认为红光满面便是修道有成效,那真是大有问题的事,切不可错认。 其次,当气机到达后脑时,耳根可能就会听到内在奇异的声音,以及耳塞、耳鸣等感觉。这种现象,都由于气机到达后脑时,脑神经部分的气脉将通未通,因此受到气机的震荡而发生的脑波作用。如果其人的理智不够清醒,便会引发潜意识深处种种的幻觉。例如:有深厚宗教信仰的人,他便会幻觉为神异的声音,千奇百怪,难以缕述,但总不外与见闻、知觉、经验有关的事,彼此互相穿凿附会而已。甚至,有时候证之于小事,好像也颇灵验,因此便认为是他力的灵感声音,或误以为是神通中的耳通。其实,这就是证明心力的本身,它的确具有灵验的感应功能,而这些反应只不过是一种小小证验的现象,并非是真正的“耳通”,而且对大事也绝不灵验。如果妄信为真,必成魔境。若能不随境移,或者时常咽津纳气,放松头脑的感觉(这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放心引气下降,便可安然过此一关,而转入前脑。到此还必须注意,有许多学习静坐的人,在静坐的过程中,气机发生了变化时,心念的注意力,往往会被感觉的境界牵制,尤其到达脑部的时候,对感觉的注意力,更为强烈,因此促使小腹收紧,横隔膜上缩,甚至,还连带有胃口不开,食欲不振,大便不畅,或大便秘结等暂时的现象。如果偶然用些消炎剂或通便药等,也有帮助。但无论中药或西药,最好要有医学知识和经验,例如:中国医药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心脏与小肠、又互为表里。有时为了调治便秘,运用气功而舒畅肺气,就能不药而通。心脏紧张过分,有时会引发膀胱的变化及小便的异常,例如:惊恐过度,不知不觉便会遗尿,或小便频繁,俗说吓得屁滚尿流,便是表明心理足以影响生理最明显的事实。学习静坐的人,倘使没有真正实验到家的过来人的指导,应该多多参照医理,可以帮助你不出太大的毛病。2.前脑的反应:在静坐的过程中,当气机到达前脑时,不如在后脑时复杂。它的反应,最有可能而极普通的现象,便是前额左右两边太阳穴的气胀,两眼皮垂垂而昏昏欲睡的感觉。如果体力气机较为充沛的人,便感觉眉心鼻根之处,有鼓胀或轻微刺激的感受。但杂念纷飞的情形,到此便自然减少而微弱。虽然神思与心境,并不清明,而带有轻度昏沉的感觉,但较过去发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已经迥然有别。唯一不好的象征,便是容易引起眼睛的充血,而使眼膜有红丝如发炎的现象。并且到此往往眼现光景,或如一团太阳之光,或如月亮之光,或如点点萤火之光,有时闪烁不定,有时因定不变,不论闭眼或开眼,都如在目前,甚至,在这些光影中,可以看见人物并预知未来的事,因此,有人便认为这就是眼通的神通境界。有许多人因先人为主的观念,深入佛学道术的所知障,如执着圆陀陀,光烁烁等形容术语,就当为真实,而认为这种光明,就是自己性光的显现。禅宗呵斥为光影门头,道家认为是幻影,就是对此等初期现象而言。其实,这是因为气机在脑神经里闪烁不定,所以由,心念之力与脑波的震动互相排荡磨擦,而发出的暂时变化现象,并非真实。至于光色不定,那是由于腑脏之间潜在有未发病症的象征,例如:肾脏衰弱有病,往往便反映出黑点的黑光,肝脏衰病,光的反映则是青色;心脏衰病,反映则呈现红色;肺部衰病,反映白色;脾胃衰病,反映是黄色;胆衰病,反映是绿色;如果配合神秘的测验,凡是黑色光景者,主灾晦;青色主忧悲;红色主横逆;绿色主魔障;黄、白最为平安而吉祥。不过,这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定法。须知“一切唯心”与“心能转物”的道理,“但得正身心,魔境可转圣”,只要在自己一念的邪正之间,深自反省检点心里的思想和行为,力加忏悔,才是正理。如果眼球充血不散,必须配合医药,自然有利而无害。其次,停留在前脑的气机,有时因不知适当的调整和导引,便顺势而冲向鼻端、引发鼻窦神经潜在的病证,就会经常流清鼻涕,变成鼻窦炎的现象。有一派道家,认为这种现象,便是精气走漏的毛病,必须要搐鼻子,使其元气不漏,才不至失至宝,其实,这种现象,是不是精气走漏,姑且不加辩论,到此紧搐鼻子,倒不失为对治的良法。不过,如何紧搐,那是一大问题。最好而最有力的治法,必须经过医学的证验,确认这种鼻涕,并不带有浓汁或其他病菌,则只要净出鼻涕,然后倒吸再流的液体回去,如此多咽几天就可不药而愈.另人佳境了,如过此一关,便有内闻檀香气味,和各种香气的反应,那都是发自内脏正常的体香,并非完全是外来神秘的气息。 3.间脑的反应:如果气机的冲力,过了前脑顺向鼻根下流的一关,能够随顺心力的导引而倒吸卜降,它便如形的回旋转到大脑与小脑的中间(间脑),而上冲到头顶部分。然后神思大定,身形端直,一般注重道家修炼丹法或内功者,便认为是督脉完全打通的现象。其实,并不尽然,切勿错认。这只是气机循督脉的变化,初步打开中枢神经,进而刺激间脑的作用,促使内分泌(荷尔蒙))均衡分布的最好象征而己。但往往有些人,到此而发生头顶刺痛等暂时的现象,或者会有头顶胀满、犹如有物压顶,或箍顶的紧箍现象。这都因为脑神经的气脉没有完全打通,或者因为被感觉过度牵引所造成。如果能够放松注意力,犹如舍去头脑而听任其自然,渐渐就会感觉头顶中心发生一股清净如水、异常舒适而下沁心脾的感觉。这种现象,在佛家修习禅定和修习上观法门来讲,即是轻安的前奏现象。因此,可使烦恼妄想减弱,而进人初步的定境,如果因此而有甘甜清凉的津液(由脑下垂体所发射的内分泌)下降,在道家的修炼方法而言,便认为是“醍醐灌顶”、“甘露须弥”或者形容它为“玉液琼浆”等等,而认为这是返老还童的长生药酒。虽然言之过于神秘,但对于人体的确是有祛病延年的功效。甚至,可使胃口大开,多食与饱食,可以随时消化净尽,并且完全吸收食物的营养;同时也可以不食而不感觉过分饥饿,或服气而耐饿。到此阶段,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则只是附带的必然现象而已。此外,在气机真正通过头脑部分(包括前后脑)的阶段,在头脑的内部,必定会有轻微的劈劈拍拍之声,这是气机将通未通之间,脑神经所引起的内在反应,这种声音也等于一个人用双手掩住两耳,可以听到自己心脏与血液流通的声响一样,不足为奇。这是脑电波震动的声音。现在西方神秘学的研究,叫做阿尔发脑波(a-确该ve)便是这种声音的作用。不过有时候,因为执着注意力或上焦有潜在病症时,往往会使头脑发生轻微的振动,好像得了头风病一样的现象。如果不懂得对治的方法,不能放松感觉的注意力,便很讨厌地成为惯性的病态。倘使知道清心宁静、凝神专一的心地法门,便自然而然会进人如上所说“轻安”的定境了。如果生来秉赋特别聪明的人,虽然没有学习静坐可能在少年或青年的时候,也自然会有如此现象,但是从医学的立场来讲,这也可以叫它是并非病症。当气机经过这些逐步反应以后,它还盘绕在脑部的时候,最大的可能,就是头脑部分经常有胀痛难受的感觉,或有沉重昏睡的情况。甚至,影响眼神经、耳膜、牙龈、鼻腔等处,发生类似病痛的现象。或者有头重足轻、脾气急躁,容易发火,以及精神亢奋、大便秘结,不易人睡的反应,即使睡眠时也是夜梦不宁。有关这些现象的发生,还须视个人的年龄、性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况而有差别,并非个个必然如此。而且因静坐的反应所发生类似病痛的感觉,并非真如生病的痛苦,大可不必为此害怕静坐!总之,静坐到了气机上行达到脑部的时候,至少已经有了一段效果,极需要“沉心守静”,等待气机下降到喉管、胸部、胃腔、小腹经过肾脏部分而到达生殖器官的顶尖。这一路下去,便是道家和《内经》医理学所谓的“任脉线路。” 倘使真从本身“中宫”的胃气发动,上通食道管“十二重楼”,舌头自然而然上雀桥直接脑下垂体散布的分泌腺体,随时咽食清凉甘芳的液体,就可渐渐达到不需双鼻呼吸通气,自然而然做到了停止粗呼吸的往来。这是瑜伽术中强制修炼壶式“瓶气”,和道家强自闭气所希求的难得境界。到了这种程度,对于饱暖饥寒和外界的寒温暑湿、便能产生较强的抗力。甚至,可以做到不思饮食,自然减少睡眠。但必须由明师指导,适当地减除饮食,乃至暂时不食,方可渐渐深人初步的一种定静境界,从而体会非平常的感受所能领略得到的滋味,可是到了一个阶段以后,仍然需要好的饮食滋养,才能更加充实内力而打通性腺部分,而达美不可言的景况了。至于哪样程度才可暂停饮食?哪样情况需要重新补充饮食?那就要看修习人的实际进度而定,不能纸上谈兵似的妄加预言了。这种情形,过去在道家丹诀上,称之谓“火候”,等于煮饭烧菜的火功一样,需要当时的心领神会,不是完全呆板接受而不变的。 “大腹便便”是“拔苗助长”的结果。当任脉通畅的象征稍有“火候”,也就是内呼吸(小腹丹田部分的呼吸)有了作用时,大多数都会随着这种作用,自然气沉丹田,变成“拔苗助长”的现象。因此造成小腹充实,外形突出犹如一个圆鼓状,而俨然以沾沽自喜,自认已经达到“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的境地。其实,这是非常糟糕的现象,如果一味妄加注守丹田,就会引起肾脏、性腺、大小肠部分种种的负效应,更不容易打通带脉的气机。此时必须注意稍微用意收缩小腹,迫使气机自然打通带脉范围,但又不可过分用意,造成感觉上达过着相的流弊。如此久而久之,气机由会阴(海底)部分,发动后循左右两大腿的大脉管而逐步逐节下行,一直到达两脚足心为止,渐渐消除盘腿而坐的酸、痛、胀、麻感,足踝骨且每一节神经、每一细胞。都发生暖、软、轻、乐的快感。甚至,不但想打坐,而且还喜爱盘腿久坐,贪图其乐而人于轻安舒适的妙境。由此境界再加沉静止定久了,气机再循督脉的腺线路,上冲腰、背,畅通左右两肩脚的神经丛而达于两手指尖和手心。全身软化,融融陶陶,而有“柔若无骨”的感受。然后气机的感受,再循小脑(玉枕、泥丸)上行而到达前脑部分,随着细如无有的极微呼吸,沉沉下降,充满全身而畅通四肢,平常所有身体存在的感受,此时几乎毫无感受,恰如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到此地步,才可勉强说是任督二脉初步暂通的象征:从修习静坐而希求健康长寿的目标,或进而追求修道的效果来说,打通两腿神经下行气的重要,比起打通任督二脉的重要,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七)打通“左右脉”及“中脉”的征象实际上,“任脉”难以打通,比打通“督脉”尤甚,且不是逐步下降的。道家相传的术语所谓“一脉通时百脉通”,就是指打通“任脉”而言。换言之,真正打通“任脉”以后,如“密宗”与“瑜伽术”所谓的左右二脉,也便自然畅通回旋而无障碍了。静坐的功夫,必须到此境界,那么才可由技而“进乎道矣”。同时距离打通中脉的远景,才有希望。在打通“中脉”之前,当然先由左右二脉的畅通开始,但左右二脉的通畅,也并非只靠“瑜伽”的呼吸气功便可奏效。真正打通左右二脉的人,外形上可以证明,从头颈的圆满状态和颈部左右两大动脉管的平满,以及颈有圆圈的象征,可以得知。否则,尽是误人误己的空谈,毫无实义。如果功夫到达“奇经八脉”完全打通,有了“冲气以为和”的境界时,那便有庄子所谓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此时“中脉”的功能发动,首先便有引伸上下通于无际的觉受,自然而然便呈现“万里青天无片云”的睛空境界。甚至,无论白天黑夜,满天繁星呈现眼前,犹如“掌中观庵摩罗果”一般,平常所有的知觉和感觉状态,一起忘却无遗。所有人我是非等等世俗观念,完全远离消散。但“中脉”的打通,并非就是全部道果的完成,严格来说,打通“中脉”,也只是人道基础的真正稳固而已。从此以往,前途更加微密浑邃,更须仔细努力。四、打通气脉的意义 依照静坐的正规法则,倘若气机通过“任”、“督”二脉,则会发生犹如道家所谓的“大周天”与“小周天”的种种景况,而且都有正规而准确的反应;乃至犹如密宗所谓的三脉四轮都打通以后,又应该怎样,才是合于修道的规范呢?这个问题,倒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就一般修炼丹道者的立场而言,对于气机通行“任”、“督”二脉,运转“河车”而契合于大小“周天”,向来都视为是无上的秘诀。但是很多人都忘了“河车”运转,转来转去,又转到几时为止呢?须知“河车”运转,气通“奇经八脉”,那只是静坐和修道的开始筑基。它对于健康祛病,不无功效,而对于修道与证道,那只算是开步走向轨道而已。“河车”运转和气通八脉以后,到了某一适当阶段,气机就自然的不再转动,那时由于气机的充量不动,身体渐感轻灵暖软而达到“忘身无我”的境界。此时才能豁然自省,认得“圆陀陀”、“光烁烁”的性命的本元。它确然与后天有形的身体可以分离与和合。然后再把这一灵明的性命之本,重新浑和这个后天的身(炉)心(鼎),继续锻炼,如此才可以使得此身此心,能分能合,而奠定修道与证道的坚固基础,这样才算是有了初步成果。但是对一般学习静坐和修道者而言,能够达到真正的“河车”旋转而气通八脉的,已经绝无仅有。何况过此以往,真能了解身心性命的可以分离,可以凝合的境界,实在万难得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