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召开“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

 地球村360 2012-12-06

重庆召开“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

2012年08月02日14:23

在重庆直辖15周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5周年之际,重庆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为进一步做好后续理论研究、服务党政部门决策,于6月8日召开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交流了国家社科研究课题最新成果,听取了实际工作部门的意见。

2009年初,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两个文件极大地推动了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支持下,我市一批相关课题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智力支持。这次研讨会参加汇报的项目有“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新模式研究”(08XSH001)、“统筹城乡发展的就业、户籍与土地利用制度联动研究”(09XJL003),“成渝‘试验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绩效评价研究”(09XZZ014)、“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信用制度建设研究(09CFX044)”, “成渝两地在统筹城乡发展配套改革中农民变市民的社会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10BSH043),“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08XJY022)”。

由重庆科技学院黄万来教授主持的《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新模式研究》,以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为背景,调研考察重庆市统筹城乡政策机制创新,完成调研报告两份。该课题对破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提出的主要观点包括:(1)调整和改革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及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城乡住房制度、城乡二元土地产权制度,打通城乡要素流动、人口流动的制度通道。(2)以省级行政区域统一规划并整体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从根本上破解多重二元结构交织产生的矛盾和困境。(3)处理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程、规模、效益和质量的关系,尊重农民自主决策的权利,防范和降低社会转型风险。该课题的前期成果已在国内社科界产生了相当影响,《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实验要以彻底改变农业传统生产方式为重点》被《理论前沿》刊载。

由重庆经济发展研究院易小光研究员主持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就业、户籍与土地利用制度联动机制研究》,在与北京、成都、重庆等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和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深入交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中西部(河南、成都、重庆等)统筹城乡发展、东部用地需求和吸纳中西部劳动力,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应当建立就业、户籍与土地利用联动机制,认为就业、户籍与土地利用之间宏观上动态循环,经济地理布局决定就业和人口分布,就业和人口分布决定国土利用方式和各类型的土地分布,土地利用规划决定着未来产业布局。课题认为解决城乡就业、户籍与土地利用制度联动的主要思路是改革三个制度子系统:就业系统要在稳定农村就业的同时创造城镇就业岗位;户籍系统要逐步淡化户籍的城乡属性;土地系统要随就业流动保障土地供给。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思路研究》(专著)获得国家经济信息系统2009年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由重庆工商大学姜鑫教授主持的《成渝“试验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绩效评价研究》,调查了成渝“试验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对成渝“试验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1)设计了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文化等层面的指标体系,以作为实现城乡统筹目标的考核依据。(2)关于评估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实际数据,课题组根据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率等指标对各区县进行分组,将区位分组调整为城乡特征分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差距评价;也可根据重庆和成都对各个区县的定位分组,针对重庆数据,将重庆主城区特大城市和6个大中心城市(万州、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列为城市,而将其他地区列为农村,重点是准确反映城乡统筹的科学进程。

由西南政法大学王怀勇教授主持的《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信用制度建设研究》的主要观点是:(1)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是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农村信用主体制度创新为农村社会创设一个公平、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并促进农村金融市场更加规范、有序与高效的运行。(2)农户征信法律制度的完善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宏观上形成全国统一的专门立法,微观上建立农户征信主体法律制度、农户征信行为法律制度、农户征信程序法律制度和农户征信责任法律制度。(3)转变现存农村金融制度的价值追求,调整农村信用制度的价值目标,鼓励金融参与,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支持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信用建设渠道与高质量的农村信用环境。(4)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农村信贷担保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以需求为导向,满足运行模式的经济合理性,培养诚信意识,建立良好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为国内重要期刊发表(《法学论坛》《求实》等)。

由重庆邮电大学符明秋教授主持的《成渝两地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农民变市民的社会心理问题与对策》,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失地农民社会心理问卷,对成渝地区近万名失地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并对我国东西部近百名失地农民进行了个案访谈与研究,通过对政策保障、社会环境、失地农民三个层面的进行剖析,对失地农民社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政府政策制定、社区建设、失地农民自身心理适应等多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该项研究认为:(1)失地农民是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民失地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对策,对我国统筹城乡工作的顺利推进将具有重要意义;(2)失地农民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过程中,由于在就业形势、保障制度、补偿方式、甚至各级政府工作者的工作方法、人们的价值观、社区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的差异,会出现不同程度及不同方面的社会心理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及时化解和解决矛盾。

由重庆工商大学曾庆均主持的《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研究——兼论城乡商贸统筹试点区的发展》,课题组历时三年多,对重庆市城乡商贸统筹试点区县以及相邻省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及时掌握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最新进展情况,形成研究报告。该项研究认为我国城乡商贸统筹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困难和挑战,突出表现为:“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市场开拓难度大,城乡商贸统筹发展长期而艰巨;区域商贸发展不平衡,城乡市场一体化进程缓慢;农村商贸资金投入不足,商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商贸流通企业规模总体较小,大型商业主体发展不充分;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薄弱,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高级商业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政策资金缺口较大,农村商贸发展后劲不足。基于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现状特征以及我国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实证分析,结合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实践经验,应分层次推进乡镇商业网络建设,做到“货畅其流”。通过组织化规模化提升,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工商联手、农商对接,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将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带动农产品流通;必须培育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规模化程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城乡商贸流通中的核心主体作用。依托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 “两级配送、三级销售”流通渠道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农业生产资料连锁供销渠道体系。通过“经营连锁化”、“销售超市化”和“配送集中化”,实现农村流通业态创新;通过在农产品领域逐渐采用拍卖、仓单、远程合约、期货交易等方式实现流通方式创新。建议各级政府应把农村流通设施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加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农村商业网络与商品流通基础设施体系。该课题还概括了重庆直辖以来商贸流通发展的“六大”和“八大”经验,相关研究成果已运用到重庆市相关文件规定中,并对部分区县城乡商贸统筹规划发挥了指导作用。

该次专题学术研讨会由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颜克亮主持。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愚、知名教授俞荣根、廖元和、俞萍与会指导,就项目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项目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中小企业局、市扶贫办等市级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听取了学术交流并发表意见,重庆市区县经济学会、重庆市国土资源学会、重庆市农村金融学会等学术团体应邀与会。

来源:重庆市社科联网站

(责任编辑:秦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