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地姓氏寻源

 长江愚夫 2012-12-06
陈地姓氏寻源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姓名,尤其是冠在姓名之前的姓氏,其意义不仅仅是如一个个人的名称符号怎么简单。中国人见面常常尊问一声:“你贵姓?”这一声询问,不仅是对你个人的尊敬,还包括着对你的出身、你的家世、家族的尊重。姓氏,是一个家族的徽号,它标志着一个血统,记录着我们的血脉渊源。

      一个姓氏,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河。沿着姓氏的源流“寻根问祖”,我们可以祈福于祖先,更可以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条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这里,让我们从中华姓氏的发源地——河南淮阳出发,沿着姓氏这条血脉之河溯流而上,从有形的空间走入无形的时间,在寻根的旅途中,去追寻着祖先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去揭开一个个被岁月的尘埃遮蔽了的存在!



陈姓:一部陈地先民波澜壮阔的生命史

——太昊伏羲都陈,始正姓氏

       如果能沿着时光的河流,上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你会发现地球上大多数地方蛮荒未开,而中原大地上的古陈淮阳文明之光闪烁明亮。

       河南淮阳古称宛丘,位于中原腹地,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上古时代的“三皇”太昊伏羲、女娲和神农炎帝都曾相继在这里建都。周代这里为陈国,战国归楚,秦置陈县,汉设淮阳国,此以后历代或为陈郡或为陈州,所辖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周口市区域。

     《左传》载:“陈,太昊之墟。”在陈地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上古第一个帝王太昊伏羲氏君临天下,在宛丘之上建立了华夏第一都。平粮台是淮阳最古老的历史遗存,被考古证明是一处距今4500年前的古城遗址,它就是伏羲建都的宛丘。伏羲在这里始作八卦、以龙纪官,结网罟、正姓氏、制嫁娶、作礼乐,养牺牲以充庖厨,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淮阳今存太昊伏羲之墓,因为太昊伏羲氏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所以淮阳太昊陵被称为“古今帝王寝陵之首”。

       根据古籍记载,太昊伏羲是姓氏和婚姻制度的肇始者。他发现,一个宗族内兄弟姐妹近亲结婚,会对种族繁衍不利,于是他为每一个宗族部落规定了一个姓,同姓同族不得通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至此,人们开始从群婚过渡到对偶婚,从族内婚过渡到族外婚,彻底走出了蒙昧时代。这是人类社会的一次大的进步。

       太昊伏羲“正姓氏、制嫁娶”,中华姓氏自此肇始。一源百流,万姓同根,根源于此——人祖伏羲为万姓之根,古陈淮阳是万姓之源。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的血缘主脉,从中原大地上孕育、汇聚,发展,壮大,然后分脉到全国各地。

       伏羲为自己定的姓氏是风姓。《左传》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之后为风姓,这是中国第一个姓。”



——妫满封陈得姓,陈氏源于淮阳

       一个姓,一部史。悠悠五千年,一部陈姓起源、繁衍、分化、播迁的历史,犹如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戏剧,演尽了人间的生灭盛衰、聚散悲欢。这是一部陈地先民生生不息的生命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生长史。

       陈姓,是直接得姓于古陈淮阳的中华大姓。在当今中华大姓中,陈姓列第5位。而且,陈姓是中华大姓中繁衍和分化能力最强的姓氏,从陈姓中分化出的姓氏有60多个,其中胡、田、孙、姚、袁、夏、陆等也都是列前100名的中华大姓,如果把这些姓氏人口加在一起,数量将十分惊人!与位列中华第一大姓、源于陈地鹿邑的李姓相比,我们会发现,李姓的特点是外姓并入者多,而陈姓是分化出来的姓氏多。这么说来,我们说陈姓是中华第一大姓也无不可。

       陈姓的血缘先祖是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舜有二姓,本姓姚,因为娶尧帝二女为妻,居沩水,于是又姓妫。舜帝后裔在夏、商时代有虞国,姓虞氏。从周代始,舜帝后裔主脉以陈为氏。

       公元前十世纪,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武王分封诸侯,将他的女婿、舜帝的后代妫满封到陈地,建立了陈国。妫满的后代以国为氏,从而产生了陈姓氏族。

       周武王为什么要封妫满,按照《左传》中的记载,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是舜帝的后裔;第二,他是周的大臣之子。妫满的父亲虞阏父是周武王的陶正,即主管制造陶器的大臣,陶器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武王主要靠使用他制造的陶器而生活。并且,舜以德行著称,妫满品德端正,有功于周,所以周武王把自己的大女儿大姬嫁给他,把他封到陈地,世代祭祀舜帝,以使舜帝香火不绝。

        陈国位于川泽纵横、平坦无垠的黄淮大平原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妫满在陈国建宗庙,行周礼,以奉舜祀;筑陈城,御外患,励精图治,为陈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妫满谥号胡公,他既是陈国的始君,也是陈姓的得姓始祖,是天下陈、田、胡、孙、袁、姚等姓氏的一世先祖。胡公墓在淮阳县城东南龙湖旁,现已被陈姓族人树碑添坟,整修一新,每逢农历十月十五日举行大祭,隆重非凡。胡公子孙遍天下,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陈、胡、田、姚等姓子孙来淮阳认祖归宗、朝祖进香。



——陈平六出奇计,助汉王平定天下

       陈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为陈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加之陈国早期的几位君主政治修明,所以在整个西周时期,陈国国力比较强盛,成为西周十二大诸侯国之一。进入东周时代,诸侯“礼乐崩坏”,多不义之战,周室衰微,陈国也由此进入多难之秋。春秋时代,楚、晋、齐交争于中原,陈国处于四战之域,无日不处于战争的气氛之中。加之国内多次发生争夺君位的内乱和残杀,政治开始腐败,国力不振,终至覆亡。

        陈国的最后一位国君是陈湣公,陈湣公名越,他的长子名衍。公元前479年,陈国被楚所灭,陈公子衍弃国避难于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兰考县陈寨一带),以故国名为姓,称陈衍。到西汉时,陈衍这一支出现了西汉名臣陈平。作为陈国宗室直系后裔的户牖派陈氏,自陈平之后代有名人,子孙繁盛,蔚为望族,播迁全国,成为现代陈姓的主要来源。

       从陈衍到陈平,中间大约传承10代,从末代王侯到逃亡贵族,历经战国时代200余年的世事沧桑,到秦汉时的陈平,已沦落为一介平民了。《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陈平兄弟俩住在穷乡陋巷,以破席为门,然而陈平好学多友,“门外多有长者车辙”。乡里举办社祭时,常以陈平为社宰(主持人),他每次分配祭肉都非常恰当公平,颇受乡人称赞,陈平说:“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此时的陈平,已经有志于天下了。

      秦末陈胜起义,在陈地称王,天下群雄并起,正是英雄纵横的时候。陈平辞别兄长,先从项羽,后奔刘邦。在刘邦帐下,陈平颇得赏识,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陈平辅佐刘邦,六出奇计而定天下:一是行反间计,离间项羽的重臣钟离昧、谋臣范增等人,气死范增;二是夜出女子二千人诈降,解除刘邦荥阳之围;三是劝刘邦封韩信为王,利用他为刘邦打天下;四是与张良一起定计,穷寇宜追,垓下灭楚;五是为设计假称游云梦,在陈城擒拿韩信;六是使用反美人计,解刘邦白登之围。史家***说:“陈平奇计,叹为观止。”刘邦称帝后,陈平先被封为户牖乡侯,后被封为曲逆侯,食邑三万户。汉朝初年,刘邦和吕后大屠功臣,连张良也遁迹学仙,而陈平却像汉初政坛上的不倒翁,依靠个人的智谋,避过一次又一次的谗言,先后担任汉高帝、汉惠帝、汉文帝三朝丞相。



——陈汤矫诏立奇功,平匈奴威震西域

西汉后期,陈平的后代中又出现了一位平定西域、威震四方的名将陈汤。陈汤是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人,相传为陈平第6代孙。

陈汤出身贫寒,经人举荐为郎官。当时匈奴郅支单于联合西域各小国,侵略汉朝西部国土,成为当时的大患。陈汤请缨出战,讨伐匈奴,檄文中发出豪言壮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元帝时,陈汤任西域副校尉,与主将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西域,只带着一支护卫军队,而不是征讨大军。当他们走出国境时,陈汤认为这是建功立业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建议召集屯田戍边的兵卒,奇袭郅支。甘延寿十分犹豫,要奏请朝廷同意。陈汤焦急之中果断地采取了假传圣旨的措施,调集汉朝屯田之兵及车师国的兵员,准备行动。甘延寿听到这一消息,大吃一惊,想立即制止陈汤这种犯法的举动,陈汤手握剑柄,以威胁的口气呵叱延寿:“大军已经汇集而来,你还想阻挡大军吗?不抓住战机出击,还算什么将领?”甘延寿只好带领起各路、各族军兵四万多人直抵郅支都城,汉军冲进土城,击杀郅支单于、太子以及王公等共1518人,生擒官吏145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矫诏立奇功”。

这次胜利,结束了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提高了汉朝在西域各国的威信。时人称叹:“枭俊擒敌之臣,独有一陈汤耳!”战后,朝廷封陈汤为关内侯。陈汤因为是山阳人,所以他这一支被称为山阳派。



——东汉陈寔德冠四方,颍川陈氏蔚为望族

陈氏是一个庞大的姓氏网络,派系众多。现代陈氏最有名的一支是“颍川陈氏”。

东汉末年,出于陈汤后代山阳陈氏的陈翔,官至御史中丞。陈翔迁至颍川许地(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他的后代有汉太丘长陈寔,是颍川陈氏的始祖。

在汉末魏晋以后的历代陈氏谱谍中,陈寔是一位极其关键的人物。陈氏世系源流中,各派都以虞舜为陈姓的“血缘先祖”,从虞舜以下,传至胡公妫满在陈地立国得姓,天下陈氏又以胡公妫满为“得姓始祖”。胡公之后,陈氏有陈完齐田支系、陈平户牖支系、陈汤山阳支系等,这些主要支系最后都归结于颍川陈氏的始祖陈寔。陈寔之后,陈朝长城支系、江州义门派、开漳派等,又都以陈寔为祖。可以说,陈寔是陈姓继虞舜、妫满之后的第三位重要始祖。

陈寔少时家境贫寒,曾在县里作小吏,后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长。在地方任上,陈寔以德施治,关心爱护百姓,邻县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迁居到他属下的地方。后来陈寔因党锢之祸辞官在家。在乡里,陈寔以高尚的道德感化人们,威信很高,人们都很重视他的意见,认为“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宁愿接受刑罚,也不愿听到陈寔的批***。一次,有个小偷躲到他家屋梁上,准备夜间行窃。陈寔发觉后,不动声色,把儿孙们叫到屋里,教育他们要努力上进,正正当当做人,不要像梁上君子那样养成了坏习惯。伏在梁上的小偷听了很受感动,跳下来向他请罪。这事传开后,其他人也都受到了教育,县里盗窃案也减少了。“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就此而来。

陈寔模范乡里,德冠四方,他病逝时,各地赶来吊祭的有3万多人,送殡的车子千辆,披麻戴孝者500多人,朝庭为陈寔建庙立碑,谥为“文范先生”,文学家蔡邕撰写碑文,并将他的图像张帖百城,树为朝野吏民学习的道德典范。

陈寔共有六个儿子,其中陈纪、陈谌最有贤名。当时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并称为“三君”。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颍川陈氏由汉末入于魏晋,成为当时的一流高门,子孙历十余世冠冕相承、名士风流,家族地位历三百年而不坠,可说是魏晋间历史最为悠远的世家大族。相比而言,所谓王谢之家也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了。



——陈霸先建立陈朝,陈氏家族走上黄金时代

颖川陈氏是陈氏家族中人数最多的一支,他们从东汉太丘长陈寔起,在许昌、长葛一带度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安定生活,历史便推进到了西晋末年。那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原板荡,士民纷纷向南迁徙,越山度江,来到了闽中。到了南朝时期,陈姓成为闽中四大姓之一。陈寔的玄孙陈淮,曾在晋朝当过太尉,官职不小。他的孙子陈达在晋室南渡后当过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令。长城位于浙江北部,与安徽、江苏毗邻,是个偏僻的小县,可是这里风光宜人,一丘一壑都显得空净明丽。陈达喜爱这里的山水之美,便携家人定居于此,并预言说:“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焉,二百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到陈达之后的第十代陈霸先时,预言果然应验。陈霸先创立了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将陈姓家族又推向一个黄金时代!

陈霸先,史称陈武帝。到陈霸先时,陈达在长兴的子孙经过十世繁衍,已蔚然成为人数众多的大家族。陈霸先曾任梁朝的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梁大同十年(544年),广州爆发兵乱,陈霸先率三千精兵平乱,一战成名,受到梁武帝瞩目,任陈霸先为交州司马,兼武平(在今越南永安附近)太守,前往交州讨伐地方分离势力。交州平定,梁朝遭受侯景之乱,梁武帝饿死。陈霸先北上赴援,经数年征战,帮助梁元帝平定了侯景,摧毁了地方豪强势力,击溃北齐进犯。

陈霸先于公元557年禅梁称帝,建立陈朝。陈霸先代梁而立,实际上受命于危难之际,既是民情所需,也是时局所迫。他生逢乱世,尽管身经百战,收拾的却是百废待兴的江山,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陈朝立国33年,疆域约相当于今天的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包括海南岛和越南的北越部分。陈朝宗室子孙众多,这些陈氏子弟在陈朝时都被授予王位,到了隋朝,大部分仍然得到分封,受任为地方守宰,因而遍布天下。这是陈氏子弟向全国的一次强势推进。陈霸先这一支称为陈朝长城支派。



——义门陈姓聚族而居,天下陈氏出江州

陈朝灭亡后,陈后主陈叔宝的弟弟宜都王陈叔明一支避居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县),陈叔明五世孙陈兼,唐时居官,他这一支经由福建、浙江移居江西庐山,陈姓从此开始了又一轮迁移运动,并创造了旷世奇迹。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陈兼的后代陈旺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县车轿乡义门陈村),开始在那里构建最具有中国宗法社会特色的合族居住大宅第。江西德安在九江之南,九江古称江州,因此这一支陈姓就以江州为名,称江州义门陈姓,陈旺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

从陈旺开始,江州陈氏家族人口猛增,家族极其兴旺。自“义门”陈氏始立,到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江州义门”陈氏已延续了320多年,19代同吃同居,全家族人口达3900多人,田庄300多处,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封建家庭,“室无私财,厨无异馔,大小知教,内外如一。四百零三人同期应举,二十四人同榜进士”,这实在是人间一大奇迹。

江州义门陈姓家族3900多人代聚居一堂,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国家,一个独立的社会,具有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陈家拥有学校、藏书楼、接待馆、医院、祠堂、田庄、园林,有自备生产、生活用品的各种设施,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成体系的田园社会的典型。

义门陈氏聚族而居,过于集中,震动朝野,于是宋仁宗命人奉旨临门,协助分家,按十二行派,分为大小291庄,分迁于16个省、市的125个县、市中,义门陈氏撒向神州大地,于是有“天下陈氏出江州”之说。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些著名的陈姓人物,如陈独秀、陈立夫、陈果夫、陈云、陈毅、陈诚、陈庚等,均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子孙。



——中原陈氏入闽迁台,陈姓子孙遍布世界

唐代中原陈氏入闽,影响相当深远。唐高宗时,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前往讨伐。后陈政于死于军中,由他的儿子少年英雄陈元光代替领兵。经过9年苦战,终于平息战乱。为了开发闽南这片沃土,陈氏奏请朝廷设立漳州郡,陈氏祖孙四代一直担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历时一个世纪之久,使这块荒凉偏僻的边徼之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陈元光的子孙称“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

中原陈氏入闽的另一支为“太傅派”。唐朝中期,陈邕官至太子太傅,玄宗时率家由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徒漳州南厢山。这一支的后代历朝为官,子孙兴旺,在闽南发展成为望族,因为先祖陈邕任太子太傅,所以称“太傅派”陈氏。

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陈姓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之誉。



——陈完奔齐改姓为田,陈姓分化播迁

每一个姓氏的起源、发展、分化和演变都有极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大到朝代更迭、属国覆灭、部族兴衰,具体到移民戍边、家庭凌替、个人亡命,都会对姓氏的演变产生影响。

田姓的始祖是春秋时的陈国公子完,陈完又称田完,谥号敬仲,其事在《左传》中有多处记载,司马迁《史记》有《田敬仲完世家》。

陈完是陈厉公之子,他出生时,正好周朝太史经过陈国,厉公请太史为儿子卜卦,周太史解卦说,这个孩子将会是国家的重臣,可能替代陈国而立国,掌握国家政权。但可能不在陈国而在别的国家;不在他本人而在他的子孙。如果是在别的国家,很可能是姜姓齐国。陈国衰亡后,这个孩子的后代可能昌盛起来。后来,周太史的预言真的应验了。

春秋中期,陈国发生了两次争夺王位的斗争。陈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为田。当时正是齐桓公十四年。因为田完是陈国贵族,齐桓公想让他做贵卿,田完推迟说:“我本是一个逃难的人,您能收留我,我就十分感激了,不敢再当高位。”于是齐桓公任他为工正。齐大夫懿仲想把女儿嫁给陈完,也先算了一卦,占得的卦兆说:凤凰齐飞,和鸣锵锵。妫氏的后代,将育于姜。五代之后,将会昌盛起来。八代之后,将无人能比他更强大。

田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发展,至其六代孙田常之后,田氏世代为相,垄断齐国政权,齐公犹如傀儡。八代孙田和废除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田和为田太公,是陈完的十代孙。田姓齐国,比故国陈国要强大得多,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春秋末年,陈国亡后,陈姓主脉不显,而在齐国由陈改姓为田的这一支则秉续虞舜一脉,成为正宗。《左传?昭公八年》上说:陈姓本是颛顼之族,东夷之人,舜帝后裔。舜帝的功德,到商代传于虞遂,虞遂承继舜帝香火。周代时胡公妫满不淫,周王封国赐姓,为陈姓,让妫满奉祀虞帝,以妫满为舜帝正宗。凡有盛德的古先圣王,必定享有百世之祀。陈国之后,舜帝一脉的正朔传到了齐国,舜帝香火不绝。

田齐历时180多年,传八君。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



——“妫汭五姓”同根同祖,舜帝后裔一源百流

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因舜帝居妫水,所以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

舜帝一系主支姓氏历经多次变迁,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为正朔,姓虞;西周和春秋时妫满正朔,姓陈;战国时承继舜帝香火的是陈完一支,姓田;此后舜帝一系又不断地分化出许多姓氏。《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在谈及自己的族系时说:“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姚、妫、陈、田、王氏,凡五者皆黄帝苗裔。”概述了舜帝一族姓氏变迁的历程。

舜帝后裔历经数千年繁衍播迁,蔚为望族,并从中派生出许多中华大姓。据估计,舜裔人口在全世界约有1.5亿,其中陈姓繁衍得最旺盛,约占一半。现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参加这个组织的有陈、姚、虞、胡、田、袁、孙、车、陆、王等10姓。

姚:姚是舜帝的本姓,《唐书?宰相世系》上说,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

胡:胡姓系出陈胡公妫满,以胡公的谥号为氏。胡姓发源于陈地,子孙向各地播迁。三国时,魏阳陵亭侯胡质居于山西安定,胡氏为安定望族。另一支在河南新蔡繁衍,也成为望族,中原胡姓多与新蔡有关。南朝时,安定胡氏南迁,在江西、湖南、安徽诸省发展壮大,历史上的闻姓望族安徽“绩溪胡氏”就是出自这一脉。

王:王姓来源较为复杂,主要有四支,出自舜裔的为北海王、陈留王。《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王莽出于此脉。

孙:孙姓中主要的一支出于陈田一系。陈完四世孙田无宇的儿子田书,是齐国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书是“乐安孙氏”之祖。乐安孙氏颇有军事才干,孙书子孙因乱奔吴,其后孙武、孙膑都是著名的军事家。孙书传到23代孙权,在江南立国,成为三国鼎立中的吴国。

袁:陈胡公妫满11代孙名诸,字伯爰(或记为伯辕),其孙涛涂,春秋时是陈国大夫。涛涂以祖父之字为姓,为爰姓。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共尊涛涂为始祖。秦末,涛涂7世孙辕告避难于河洛间,辕告的小儿子辕政将“辕”去“车”,以“袁”为姓。袁氏世居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在这里发展成大族。阳夏属陈地,所以袁姓以陈郡为地望,此后徙往各地的袁姓多为陈郡袁氏分支。袁氏盛于东汉,自东汉袁安起,累世官宦,四世五公,东汉末袁绍、袁术各据一方,称雄一时。



李:起源于陈地的中华第一大姓

——扑朔迷离的得姓传说

李姓是当今中华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李姓起源于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自古以来都属于陈地辖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李耳)的生地。

关于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寿的《北史?序传》和北宋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中讲了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李姓源于嬴姓,是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的后裔,是皋陶的后代。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他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以官职为氏,姓理。商朝末年,理氏后代有一个叫理徵的,因直谏触怒纣王被杀。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陈国人,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回陈国,走到伊侯墟时,母子饥饿不堪,靠采食木子(树木果实)得以保全性命。为感激木子,躲避纣王追缉,利贞隐去原姓,因为“理”与“李”同音,改理氏为李氏,李利贞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贞母子回到陈国,在离陈不远的苦县定居。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之女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陈国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有的古籍说老子李耳是李利贞的第11代孙,而有的姓氏书说李利贞是老子的六世祖。

还有一种说法更有神话色彩,《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记?索隐》说老子“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今天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八十一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以上关于李姓起源的故事过于生动而富于传奇色彩,难免引起后人的疑义。史家认为这些传说起于唐代,有为李唐宗室抬高门第,强为攀附,主观臆测的成份,可信度不高。再者,老子之前的人物,如理徵、李利贞不见于先秦古籍,是否确有其人值得怀疑。

那么,李姓的真实渊源是什么呢?

其实,李姓起源并不复杂,不过与“李树”无关,也与“食木子”的传说无关。李氏出于理姓,先祖为大理之官,后代“以官为氏”,为理氏。春秋前作理氏,或里氏,因李、理同音相通,战国时作李姓。早在隋唐之前,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和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中,就考证了李氏和理氏同音相通,但只字未提食木子而改李氏的事,可见东汉的时候还没有那些神化的传说。

李姓起源在春秋时期,战国时已很普遍。春秋时有里氏,见于记载的有里克、里革、里析等人。里克是晋献公的重臣,里革是鲁国太史,里析是郑国大夫。战国时的李氏人物有李耳、李离、李悝、李冰、李牧、李斯等,踪迹遍及列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离、李悝、李斯都曾是执法大臣,与“李(理)”氏的含义相同。李离在晋文公时任大理。李悝战国初年在魏国主持变法,李悝开战国变法运动之先河,他所制定的《法经》集前代法律之大成,对后世法律有重要影响。李斯则在秦国曾任廷尉,掌管秦法,“明法度,定律令”,是秦代法制政治的主要策划者。这些早期李姓人物的司法理论和实践,继承了李(理)氏家族的历史传统。



——李姓远祖皋陶与嬴姓的分支

东汉以来的姓氏著作大都将李(理)氏的渊源上溯至皋陶,把皋陶视为李氏的远祖。那么皋陶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呢?

皋陶在上古史籍中也写作咎繇,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他和许多传说时代的人物一样,既是一个真实的部族首领,也代表了一个部族名号。皋陶生活在尧、舜、禹时代。《尚书》中有一篇《皋陶谟》,记述了皋陶与舜、禹议政的许多言论。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皋陶还差一点成为继舜禹之后的帝王,禹帝曾有意禅位于皋陶,但因皋陶去世而作罢。这些传说,反映了皋陶在夏代之前声名显赫的地位和影响。

帝舜时,皋陶的官职是“大理”。相传“皋陶作刑”,他是中国刑法的创立者。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就是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皋陶本姓偃,他的儿子伯益被舜帝赐姓为嬴。嬴姓分支很多,其中赵、徐、黄、江、秦等都是当今中华大姓。

赵氏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始祖是造父。造父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周穆王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以赵为氏。周幽王时,造父的裔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赵国为秦国所灭,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徐氏是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

秦氏出自嬴姓,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为氏,称为秦氏。

江氏出自嬴姓。伯益传至十几代,至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氏而姓江。江国在今河南正阳县一带。

此外,出自嬴姓的还有马氏。马氏形成于战国后期,出自赵氏,始祖是赵奢。赵奢是战国时赵国人,为赵国将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



——伟大的始祖老子李耳

说到李姓,当然不可不说李氏的这位伟大的先祖——老子李耳。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当之无愧的中国哲学之父。天下李姓子孙共认老子李耳是他们的一世先祖,而鹿邑是则李姓的千年祖地。

最早为老子作传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有老子传四百多字,开头的第一句话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厉乡曲仁里,即今鹿邑县太清宫镇。太清宫老子故里的老子祠建于何时已不可考知。东汉时,由于道教的兴起,老子祠香火就已经很盛,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对老子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老子庙宇分前后两宫,前宫祭祀老子,后宫供奉李母。

老子被奉为李姓始祖自唐时始。三国魏晋时中原实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士族制度,任用官吏特别重门第家世,高门大姓享有特殊的荣誉。北魏时确定范阳卢氏、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汉族四姓为最高门。唐高祖李渊源于陇西,入主中原后,自己李姓的门第不高,为了提高自己的门第,采取的最简便的办法就是与汉族李姓最著名的历史人物攀亲,于是他找上了老子李耳。李渊登基的第三年,就封李耳为始祖,在李耳生地鹿邑按照帝王居住的规格建筑宫阙殿宇,并以老子的生日(2月25日)为降圣节。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都曾亲自到鹿邑拜谒先祖李耳。唐玄宗还亲注《道德经》颁布天下,并刻石于太清宫,名为《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此碑今存太清宫。除这两位李唐皇帝外,到鹿邑祭老子的还有武则天和宋代的真宗赵恒。

李姓在陈地鹿邑起源,在这里生息繁衍,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中国望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李唐王朝的建立与陇西李氏的兴盛

旧时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挂这样两幅对联:一是“陇西世族,柱下名家。”二是“经传道德,名重谪仙。”两幅对联除了颂及李姓始祖老子之外,上一联提到了涌现出飞将军李广和建立盛唐的陇西李氏,下一联提到了也是出自陇西李氏的诗仙李白。李氏家族代有名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史记?老子传》把老子写得“神龙不见首尾”,但对老子后代家世的记载却十分详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李假汉文帝时做官。而李假之子李解为胶西王卬太傅,于是居住在齐地。这说明西汉时李姓已有一支迁往山东。又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的8世孙李昙时,战国时迁居赵国和秦国,这一派后来分为两支。一支为长子李崇,任陇西太守、南郑公,居陇西,后来成为陇西李氏的始祖。一支为四子李玑,居赵郡,成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这两支人丁兴旺,都成为名门望族。赵郡李氏后来涌现了赵国大将李牧、秦末将军李左车、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学家李阳冰。陇西李氏从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肃陇西,世代为官,其孙李信任秦大将军,封陇西侯,李信的后人“飞将军”李广和他的儿子李椒、李敢,孙子李陵都是西汉将军。到了十六国时,李广的16世孙李暠建立了西凉国。李暠的16世孙就是唐高祖李渊。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姓作为“国姓”,是最尊贵的姓氏,在唐朝蓬勃发展,所以唐朝也是李姓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唐朝李氏贵为“国姓”,李姓人口的增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李姓人口急剧扩张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李唐宗室子孙蕃盛。李唐宗室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他们创造了发展繁衍的优越条件。唐朝有19位皇帝,皇帝妻妾成群,儿子自然也众多。这些皇子们被分封到各地,都成了当地的贵姓大家。此外,李氏宰相数十人,各成一支,子孙繁衍,又为李姓扩充了许多人口。李姓人口扩充的第二个原因是赐姓。李唐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往往以褒赏、恩惠、笼络的手段,赐给外姓人以“国姓”,使他们更忠于李唐王朝,这也为李姓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员。由于“国姓”至高无上的地位,对被赐姓者来说,也是一种无尚的荣耀。据史书记载,唐朝被赐李姓的有汉族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诸姓,也有少数民族的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等。

李氏经唐代大发展后,子孙开始向全国播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族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省。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 500余万,为全国第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9%,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山东三省。时到当今,李姓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陈地除是李、陈、胡、田、孙、姚、袁等大姓的族源之地外,还是阳夏(今太康)谢氏、陈郡袁氏、阳夏何氏、长平(今西华)殷氏、南顿(今项城西南)应氏、宛丘符氏的族望之地。如果把这些姓氏人口加起来,数字将是十分惊人。从陈楚地区走出来的姓氏和家族,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的主要源头,汇入中华民族的浩翰大河,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炎黄子孙根脉相连。陈地丰厚的姓氏文化资源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华人来陈寻根祭祖,认祖归宗。





时间挟带着历史,如这条滔滔不尽的颍水河,滚滚东流。当我们寻根溯源,面对着陈地先民留下的深不可测的文化遗产,不能不感喟于淮阳这块古老土地的神奇与丰厚,感喟于她贡献给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息的血脉、永享的福荫和无比强大的生命力量!

姓氏溯源是一次寻根之旅,是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寻根探源的过程。寻根的旅途总会有结束的时候,但是,我们内心对精神之根的寻找却永远不会停息!





作者:王剑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