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关于舞蹈 一、 舞蹈的起源和历史(中国) 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在一定的律动中去完成各种优美的形体动作,并创造出各种优美的人体形态。用直观达意的形体表述内心的体验与审美主体沟通思想,传达美感,以此来分享喜悦、点化生活。就舞蹈本身而言是造型艺术,属空间属性艺术,但就其运动的过程与连续性来说,它又属于表情艺术,又属于时间属性艺术,特别是自古以来"乐舞不分家",这样我们说舞蹈艺术又具备了音乐艺术的特征,因此我们称舞蹈是"时空"艺术。在表情中造型,用造型表情,它是流动着的雕塑,又是凝固着的音乐。 那么舞蹈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我们要追溯一下舞蹈的起源。总的概念我们要认识到,舞蹈源于劳动、生活。也有说劳动生产。但具体分析、舞蹈应是人类诞生后的自身心态的外在表现。人类有正常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诗经·大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话说明了人类自身感情发生和发展的层次,人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意思和情感,开始说,说到兴奋时就大声感叹,感到还不能足以表达内心的激动,就会唱起来,双手舞起来,两脚蹦起来,这不就产生了跳舞吗!应该说舞蹈是人的感情发展到最亢奋时的产物。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舞蹈的起源,正像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人类本身",那么劳动也创造了社会,劳动也创造了人类文化。历史文献并没有记载,哪年哪月某人某氏发明了舞蹈,我们只能从仅有的历史文献,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推断,舞蹈是比音乐及一切艺术更为古老的艺术。人类从站立起来走路到人类语言产生,有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但在这个阶段里人类就已经靠自身的肢体去表达意思,于是就有了动作,而且这些动作渐渐形成了喜怒哀乐的动作符号。为了生存,人类要填饱肚子,要劳动,要狩猎,有了收获就要庆祝,一高兴就跳舞。《吕氏春秋》载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执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只要一高兴,三个人就拿牛尾巴跳起来。古代希腊人有一种舞蹈叫"萨底罗"也是扮作山羊,或是缚牛尾于背,伏地作牛鸣舞姿。至今在少数民族的舞蹈中仍屡见不鲜。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巫"把舞蹈传承下来,“巫”是能歌善舞的人,他们是氏族中最有地位的人。他们传播人类童年时代的医术、星相、农耕、音乐、舞。执掌祭祀氏族祖先图腾的智能。因此舞蹈和"巫"掌握的祭祀有着密切的关联。礼拜、舞蹈、竞技为宗教祭典的各种形式,一年之中各个氏族部落要有六大祭典--红叶祭、栽培祭、浆果祭、青玉蜀黍祭、收获祭、新年祭。专职掌管此祭典的人物就是"巫觋"(觋(xi)指男巫)。“巫舞”的意义在于祈祷牲畜禾稼兴旺,人丁无灾无病,感谢上天,神明的庇佑。所以“巫”是以舞祭祀天地、神明、祖先。舞蹈动作的形成可以从三个方面讲述。一是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产生了格斗、行进、手持各种武器拼杀等。二是劳动的生产及与水灾天灾抗争,产生了各种劳动姿态。三是生活,特别是两性求爱,产生了许多亲昵腰部、胯部动作。舞蹈的起源我们简单谈到这里,可以归纳为舞蹈起源是劳动生产、礼仪祭祀、人际生活。舞蹈的载体一直是“巫觋”传承着。舞蹈的发展大致是宫廷的(贵族的)、民间的和外来的三大方面。 关于舞蹈的历史,不是几页纸能说清的,这里我们只能按照历史的顺序简单介绍一二。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舞蹈经过了长期的演变,禹传位给儿子启以后到了夏进入奴隶制社会,历经商、西周、春秋时代,约一千六百多年。在这个历史时期里"巫"仍是舞蹈的传承者,巫师又称多老,在祭祀、求雨等活动中就跳“多老舞”。在夏商时代有乐舞,奴隶供奴隶主享用。那么乐舞奴隶成了推动乐舞发展的主要力量。夏启是奴隶制第一个统治者,他即位后公然把神圣的祭祀乐舞《韶》拿来欣赏取乐而受到谴责。夏朝末代统治者桀有女乐三万。桀对乐舞的要求是规模大,人数多,讲究排场、形式华美。商代最后一个统治者纣,"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纣为了享乐,加紧搜刮奴隶,纵情声色,挥霍无度。当时的乐舞为了迎合奴隶主的喜好产生了大量色情的"靡靡之音"祸害至今。但由于统治阶级对舞蹈享乐的要求提高,在当时舞技演技方面都有大的提高。 西周至春秋战国是集古舞之大成的时期。伴随着礼乐制度的形成,周王室对前代舞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开中国古代雅舞之先河。六代乐舞是古代宫廷舞蹈的最高典范,其中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尧时期的《咸池》、舜时期的《大韶》、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和周武王时期的《大武》。周代雅舞除六代乐舞外,还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六种形式的小舞。还有诸多少数民族的四夷乐舞等。春秋时期民间俗舞和宫廷女乐舞兴盛,最著名的有《郑舞》和《赵舞》。 民间俗舞得到进一步发展,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集中的体现在百戏中。汉代百戏中的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类:①武打:棍舞、箭舞、刀舞、对打等。②假形舞蹈:凤舞、鱼舞、龙舞。③舞蹈:巾舞、鞞舞、铎舞、鞉舞、长袖舞、盘鼓舞、巴渝舞、建鼓舞、双人对舞。④歌舞戏;东海黄公等。汉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雅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加强了舞的表现能力。 南北朝至隋唐是胡舞盛行与歌舞大曲繁荣时期。这时期传入中国的胡舞主要有以龟(qiu)兹乐舞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乐舞。胡舞因其风格热烈奔放、刚劲粗犷而风靡宫廷和民间。著名的代表乐舞有《胡旋舞》、《胡腾舞》和《柘枝舞》等。在各族乐舞交流融合基础上,汉代出现了《大曲》形式,到唐代《大曲》及为昌盛。隋代的九部乐,唐代的十部乐的坐部伎和立部伎,都以歌舞大曲为主要表演体制。唐代规模宏大的三大舞--《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属雅舞中有史诗性的乐舞。其中《破阵乐》在唐太宗时表演人数达120人。大曲中包含有法曲,其风格清雅。《霓裳羽衣舞曲》属法曲名作。南北朝至隋唐舞蹈艺术发展的另一个成果是歌舞系的发展,出现了《踏谣娘》、《兰陵王》、《拨头》、《苏幕遮》等著名的歌舞戏,对后世戏曲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元时期乐舞发展的新方向是宫廷乐舞的世俗化和向戏剧艺术的汇合。宋代宫廷舞蹈的主要形式是队舞,分小儿队和女弟子队。除在宫廷表演外,在节日庆典时还到市井街头表演。由于宋代大曲体制庞大,因此在表演时只采用其中一段,称为"摘遍"。这种做法是宫廷乐舞适应世俗的必然。北宋时已出现用歌舞大曲表演有故事情节的杂剧节目,这标志着舞蹈与戏剧的汇合。元代杂剧融唱、云、科等艺术于一体,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天地。奠定了中国古典舞形成的基础。 明清时期的舞蹈艺术在继承宋元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可分为插入性舞蹈、程式化舞蹈段子、程式化舞蹈动作、刀枪把子、跟头等几大类。明清戏曲舞蹈保存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精粹。明清时期各少数民族舞也趋于成熟。 清末民初,民族民间舞发展甚快,丰富多彩,在年节、喜庆日子必有舞蹈表演,特别是民间广场舞蹈,如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狮舞、龙舞,以及高跷、旱船等。"五四"运动后,在新文化的影响下,舞蹈踏入了一个新时代。1942年延安的秧歌运动又带动了舞蹈的发展,出现了秧歌舞、腰鼓舞、活报舞、霸王鞭等。新中国成立后,舞蹈作为一门专业艺术进入了新时代,自身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新中国舞蹈事业迅猛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歌舞团、芭蕾舞团、舞蹈学校、舞蹈研究机构等等。新的舞蹈作品成千上万,中国的舞蹈艺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是世界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思考题 1 怎样认识舞蹈的起源? 2 为什么说,舞蹈起源于劳动生产? 3 请你自行寻找资料,更为细致地谈谈唐代乐舞的发展,特别是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公元713年至756年),他对舞蹈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二、 舞蹈的分类 所有的艺术都要利用一定的形式去描写生活、抒发感情、反映社会、点缀人生。舞蹈本身是一种形式,而舞蹈本身又分许多形式、类别。舞蹈家在深入生活时,为了反映生活,脑子里会涌现出舞蹈的内容和形式问题。在情、意、形的构思过程中,无形之中就确定着形式,是独舞?双人舞?集体舞?是编个舞剧?还是舞蹈?是用民间舞形式还是古典舞?等等,这就必须熟悉舞的分类,下面我们分几方面谈谈舞蹈的分类。 (一) 生活舞蹈 生活舞蹈又称为"土风舞"。人们在生活中婚丧仪式以及民族风俗、礼节、宗教、社交、教育等等。不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只有一定的形式美,是人们一种自娱的活动方式。 从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就产生了自娱性的舞蹈。人人都能在氏族中有权参与这种活动,他们通过没经过任何人编排的自由地、即兴地舞蹈着。以此抒发和交流感情,如寻找配偶、表达猎获食物的喜悦,或者出征前鼓舞士气、战后欢庆胜利。部落的人群就聚集在一起狂欢不止,以倾泻自己心中的感情。从早到晚,从黑夜到黎明,欢乐达到忘我的地步。他们所跳的舞步都未经事先排练过,开始是零星自发的,后来随队成行,形成一些简单的统一手势、步伐,在一定的节奏内完成简单的动作。但还是属于自娱性,在这群人中并没产生任何表演给谁看的欲望,有的是尽情在舞蹈中抒发自己的感情。以致陶醉在某种欢乐中。至今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了这种传统风俗,例如湘西土家族苗族的"六月六".到了这一天,成百上千的,甚至上万的群众积聚在广场上,开始跳起摆手舞(土家族),而苗族则打起潇洒的"猴鼓"。舞队穿来穿去像长龙一般,不分男女老少,自由参加。贵州丹寨县年节时,苗族群众会自动集会,跳起优美的《芦笙舞》。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乐声震天,歌声悠扬,人人牵着手,并着肩,同在一个节奏中起跳,同在一个呼吸中高唱,他们不分男女老少,融在一起,乐在一起,不到累的抬不起脚是不愿停下来的。这种群众热爱的自娱性的舞蹈,深深的吸引着人,年年都盼望那一天的到来。因为在这个自娱活动中,有生活、有爱情、有欢乐、有知识、有人生中所必须的一切精神营养,所以它才显得那么重要才得以流传下来。 到了近当代,在全国各地流行着三百多种自娱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它的特点是花样繁多,舞者遍地。如民间广场舞有:龙舞、狮舞、高跷、跑驴、秧歌、盘鼓舞、秧歌舞、旱船、花灯、花鼓灯、二鬼摔跤、红绸舞、扇子舞、花伞舞、大头和尚、霸王鞭,等等。每到过年过节,特别是元宵节,最为热闹。各少数民族更是好歌善舞,如每到重大节日,点起篝火,围坐在一起,打起鼓,拉起弦,品着野味,饮着酒。于是青年男女随着鼓乐声翩翩起舞。参加歌舞的人不是为了表演让人看,而是自娱,人数多少不限,舞者手拉手,围成圈,时而面对面,时而背靠背,不停的交流感情,百跳不厌,通宵达旦。现在兴起的还有外来的交谊舞、街舞、健身操、健美舞等等,这些都属于生活类型的舞蹈活动。 (二) 艺术舞蹈 艺术舞蹈又可称为表演性的舞蹈。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一定的审美活动供人们欣赏,它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情感激发着观众,同时起着教育、审美、娱乐的作用。艺术舞蹈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1、 按表情特征分类 (1) 抒情性舞蹈 抒情性是舞蹈审美的本质属性,因此大量的舞蹈都是抒情性的。它是舞蹈创作中集中的对象,代表着舞蹈的主要方面。例如舞蹈《小溪、江河、大海》、《水》、《雀之灵》等都属于抒情性舞蹈,又称情绪舞。 (2) 叙事性舞蹈 叙事性舞蹈又称情节舞。人物不多,篇幅不长。在结构和表现手段上采用一些戏剧手法。有简单的情节,介于抒情性舞蹈与舞剧中间。利用简单的情节叙述吸引人,并利用抒情性动作渲染内心的情感去打动人。例如80年代创作的《军民鱼水情》、《岳母刺字》等等。 (3) 舞剧 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或以戏剧框架结构的大型舞蹈,称为舞剧。在人物的内心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戏剧情节。由舞蹈、音乐、哑剧三个主要部分结合而成。舞剧具有戏剧的一般审美特征,又受舞蹈美学的制约。舞剧兼有抒情性和叙事性舞蹈的功能,两者完美和谐的结合是舞剧的基本美学原则。 舞剧是舞蹈艺术综合性发展的最高阶段。它的内容包含量很大,表现力极强,大大地发挥了舞蹈艺术对社会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作用。例如《红楼梦》、《小刀会》、《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天鹅湖》、《葛培莉桠》等。 2、 按表演形式分类 (1) 独舞 独舞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可以单独成舞,也可以出现在舞蹈里和舞剧里。一人表演无交流对象。可以与内心自我交流,也可以与空间景物、观众交流。独舞要求演员技巧高,表演能力强。如《雀之灵》、《希望》、《水》等。 (2) 双人舞 双人舞形式最常见,多为一男一女表演,也可为同性。如舞剧《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双人舞,《梁祝》中山伯与英台的双人舞,又如舞蹈《艰苦岁月》中一老一小两位红军战士双人舞等等。舞蹈动作与画面的对称,形体动作与感情的呼应,以及人物心理与人物之间的矛盾,都能在双人舞中得到体现。 (3) 三人舞、多人舞、群舞与组舞 三人以上的多人舞、群舞与组舞多半表现一种热烈的场面。可以充分地运用舞蹈构图、队型等手法进行表现。这是独舞、双人舞所不及的。特别是群舞通过队形变换,按照舞台不同方向的移动,构成多种画面,向观众宣泄着不同层次的情绪、力度,给人以群体威力的感染。例如《黄河魂》、《海燕》、《八女投江》、《窦娥的呼唤》、《金山战鼓》、《王昭君》等等。 3、 按照风格分类 (1) 古典舞 古典舞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以及使用的形体动作、服装设计、音乐设计等等都是古典的。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基本上由戏曲继承并化入各个行当。例如京剧《三岔口》、《雁荡山》、《虹桥赠珠》等,就是非常完整的戏曲古典舞。舞蹈界通过向戏曲学习创编了古典舞剧《宝莲灯》、《小刀会》、《盗仙草》等,深受大众欢迎。另外通过文物发掘,和对古老壁画、雕塑、彩塑的摹仿研究,创作出《编钟乐舞》、《仿唐乐舞》、《丝路花雨》等,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造性。关于古代的许多舞蹈,如唐代《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剑舞》、《破阵舞》等都没有流传和继承下来。 西方古典舞主要指的是传统芭蕾,也称欧洲古典舞剧。十六世纪形成于法国。十八世纪传入俄国。我国芭蕾舞艺术在1953年以后才发展起来。 (2) 民间舞 从古到今都有民间舞,就像民歌一样始终伴随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爱情生活。民间舞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乡镇,城市的小手工业者中也保留有民间舞的活动。民间舞的形式多、内容广、地方色彩强。多数在节日广场活动,多用大道具。例如:《龙灯舞》、《狮舞》、《采莲船》、《滚花灯》、《跑驴》、《大头舞》、《旱船》、《盘古舞》、《高跷》等。也有使用小道具的,如《扇子舞》、《手帕舞》、《花伞舞》、《长绸舞》。民间舞的特点是自娱性与表演性高度统一。若将有些舞蹈搬上舞台,也会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特别是经过专业歌舞团体加工后更具艺术特色。民间舞的自由、生动、活泼,充满着乡土气息,基本上都具备载歌载舞的特点。如《红绸舞》、《腰鼓舞》、《霸王鞭》等。例如根据民间舞改编的《担鲜藕》、《猪八戒背媳妇》、《花轿到门前》、《荷花舞》等。都是倍受群众欢迎的佳作。 我国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独特形式的民间舞蹈。一般称民族舞。如蒙古族的《安代》、藏族的《锅庄》、苗族的《芦笙舞》、维吾尔族的《多朗》、傣族的《孔雀舞》、朝鲜族的《长鼓舞》、黎族的《跳娘》、满族的《腰铃舞》、彝族的《阿细跳月》。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间舞。民间舞的世袭性、继承性强,在艺术上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是舞蹈艺术的母源。 (3) 现代舞 又称"现代派舞"。二十世纪初由美国舞蹈家邓肯首创,后流行于欧美。她提出并建立一套与古典芭蕾截然相反的训练方法和编舞原则。现代舞派有一些分支流派,追求不同,主张不同。有一派形成"现代芭蕾",以美国乔弗里为代表。她主张舞蹈不要有什么具体内容情节,以高难度的技巧动作,追求高度的纯形式美。有的流派所表演的舞蹈过分抽象,难于被人理解。有的走向颓废,专门表演一些怪诞、色情的东西,失去了艺术审美价值,因而被淘汰。 我国近年来随着文艺政策的变化,接受了一些外国现代派舞蹈团来华演出,对我国的舞蹈表演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也出现了具有现代舞风的舞蹈。如《希望》在1980年全国第一界舞蹈大赛中受到了肯定和普遍赞扬。随后的《海燕》、《黄河魂》在编导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吸收了现代舞风格。在全国第二界舞蹈大赛中获得编导与表演的一等奖,从此开创了我国现代派舞蹈艺术创作的先河。 现代舞动作自然,形式自由,不受任何程式的约束,自由地表现人的自然感情。表现形式舒放、开朗、乐观,动作韵味足,形体控制力强,思想涵义不确定,耐人寻味,给人以联想余地,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思考题 1 请你简单谈谈舞蹈分类。 2 你最喜欢哪一类舞蹈?为什么? 第二节 舞蹈的基本理论 一、 舞蹈的审美特征 这是一个从美学的角度研究舞蹈的课题,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更完整地去认识和理解舞蹈。舞蹈家先作为审美主体去观察世界、社会、体验生活,然后再以自己的体验上升到认识,以饱满的热情去创造审美对象,然后又将自己转化为审美客体,又向公众主体提供审美的再创造、再评价的对象。这种审美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和固有特征。下面我们谈谈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 舞蹈艺术是时空特点兼备的综合艺术 舞蹈是时间艺术,在它表演的过程中和音乐一样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由于它的动作连接、韵律走动、舞姿组合所决定的,特别是乐舞相随。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的人体动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在一定的节奏中连续动作,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舞蹈动作、造型是动与静的不断反复,并不是停留在一个固定的姿态上(像雕塑),它转瞬即逝,因此它能与音乐紧密配合,富于强烈的表情性。这一点表现了舞蹈审美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 舞蹈又是空间艺术,这表现为舞蹈表演必须有一定的空间(舞台和广场)作为保证。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表情达意的,人体是一个有具象性的物质实体,就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舞蹈作品所形成的队型、画面、动作等,都要在一定的空间中表演,这一空间特征又确定了舞蹈艺术的造型性。舞蹈的每一个静止的姿态,都是一尊生动的雕像。有人说:舞蹈是动作的雕塑,雕塑是静止的舞蹈,是很有道理的。 (二) 舞蹈表现感情的媒介是人体 文学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音乐用声音创造形象;电影是运用镜头的画面分割和组合来表现感情。而舞蹈则是用人体为媒介,按照多变的节奏和丰富的韵律,通过点与线的移动,造成动与静的姿态、美的造型,给人以多彩的瞬间美、过程美、变化美、立体美。人体是最富于人的感情的媒介,因此舞蹈是富于感情的艺术。舞蹈艺术对一切美的创造都离不开人体。美的动作、美的姿态、美的造型、美的表情都要通过人体表现出来。在舞蹈艺术中,人体的运动始终是主动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人体主动地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自由地运动着。而无生命的物体运动始终是外作用的结果,是被动的。例如足球作为一个物体,它的运动始终是足球队员作用于它的结果,它本身没有一点主动性。因此它的运动是机械的、无情的、不生动的。而人体动作的舞蹈却是主动自然的,是饱含着思想感情的运动。是最有生命力的、是最美的、最感人的。 人体的运动是有一定规律和能力的。因此无论什么样高超的舞蹈动作,都必须是建立在人体结构的可能性上。舞蹈家必须通过自己的意志控制自己的身心,苦练基本功,使自己每一个高难度的技巧都饱含着情,透发着美。 舞蹈动作是构成舞蹈语汇的基本因素。它来自生活,但绝不是单纯生活的模拟,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美化了的艺术动作。这些动作蕴涵着强烈的节奏感和丰富的韵律感。单一的舞蹈动作不一定含有固定的意义,更谈不上内容所在。相同的舞蹈动作或动作组合,在不同的规定情境、不同情节、不同思想线和情感线的发展中,它表现出的含义就会大大不同。许多舞蹈动作由于反复使用,成为程式化的动作,它类似语言中的单字,或是音乐中的音符,可按一定的规律自由组合。如"卧鱼"这个动作,在京剧《贵妃醉酒》中,可以表现杨玉环醉态陶然,俯身嗅花的憨悦之感。而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里可以表现吴清华受鞭打,伤痛难耐而昏到在地的惨状。又如"大跳",与敌人激战搏斗时可以使用,而与情人追逐戏耍时也可以使用。由于人类身体结构的一致性,因此人体动作大致相仿,而舞蹈又是以人体作为表达感情的媒介,不受语言、文字的约束,所以舞蹈语言具有审美的普通性和直观性,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人群联络感情的最好方式,是不用翻译的艺术语言。 (三) 抒情性是舞蹈审美的本质属性 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它不象文学那样善于描述情节曲折的故事。它对生活的再现性差,对感情的表现性强。用直观的人体动态形象地表现感情。它只侧重人的心理活动和主观内容的表现,不善于直接摹拟现实生活中的烦琐细节。当人的感情发展到言之不足、歌之不足时,就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见舞蹈所表现的不是一般感情。从产生舞蹈创作欲望到作品完成。从二度创作的舞蹈表演到舞蹈欣赏,不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处在某种感情的冲动之中。这种强烈而丰富的感情震撼着观赏者的心灵,并使他们在感情上和对象共同结合在一起,产生着强烈的共鸣。舞蹈的抒情特征,在于它所抒发的感情是很难用文字、语言确切表述,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例如舞蹈《黄河魂》展示给观众一副宽阔而壮丽的中国人民生活斗争的图景,曾给于观赏者以高度的艺术享受和审美情趣的满足,但是很难用文字、语言说清楚舞蹈所表达的感情,以及观赏者又是怎样被这种感情所打动的。它是任何艺术复制不了的,这就是舞蹈艺术特有的抒情性特征魅力的所在。 舞蹈的抒情性确定了它的时间延展性特征。从这一点上看,它又和音乐艺术有着亲缘关系。音乐是时间艺术,舞蹈也具备这个特征。音乐是表情艺术,舞蹈也具备抒情性特征。音乐和舞蹈都需要有一个连续抒发感情的时间过程,而且音乐的音符和舞蹈的动作,都被节奏和节拍组织在一定的时间之中,因此自古以来歌舞不分家,乐舞长相随。我们设想一下:没有音乐的舞蹈该是什么情景。例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卖孩子的一场,扮演母亲的演员,用深沉的感情调动了整个身躯,使用了夸张的舞蹈形体动作,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与痛苦,使满场观众凄然泪下,是非常成功的。然而这个成功的一半应归于音乐。这段音乐是双簧管独奏,乐队协奏的《江河水》(东北民间乐曲)那悲痛欲绝的音乐赋予舞蹈强烈的感情色彩。如果把音乐抽掉,舞蹈演员那种大幅度的嚎啕动作岂不成了滑稽的哑剧了吗?作为视听艺术的舞蹈,有舞必有乐,有乐必有舞。"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因此视觉的舞蹈必须有听觉的的音乐作为依托和补充,共同创造着直观可感,有声有色,优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更加强了舞蹈的抒情能力,使得有造型能力的舞蹈形体更富于韵味。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是音乐的形象,同起同落,共同担负着创造艺术形象的使命。 (四) 流动的人体造型是舞蹈艺术创造美的特有手段 上面我们谈了舞蹈的抒情性,但是舞蹈的抒情性必须通过人体美的直观造型才能得以实现。只有抒情性而无造型性也不会产生舞蹈艺术。所以造型性是舞蹈创造美和达到抒情的特有手段。舞蹈造型与其他造型艺术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同。如雕塑使用石膏、黄泥、大理石、金属等。而舞蹈使用的却是人体及其动作。人体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主要创作对象,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雕塑家在以人体为对象进行造型时,可以按照自己对人体的审美感情去进行创造,尽量使自己主观的美达到与客观的美和谐统一。而舞蹈家在以人体为对象进行造型时,却不能任意改变对象的自然形式。因而舞蹈造型时对人体美的要求,着重于先天条件。对于舞蹈演员的体形、体态、线条、五官、容貌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舞者自身的生活美,会给艺术美的创造锦上添花。 舞蹈家直接用人体进行造型,形体律动必须由衷而生,舞之以心,动之以情,以型造型活,以姿造型毙。用情焕发出舞蹈律动的韵味,才能勾动观众的情思,才能使观赏者在具有魅力的对象面前展开联想的翅膀。情是现实生活的产物,舞蹈造型只有通过表情、传神才能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才能表现舞蹈家对生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造型必须以内在感情为依据,抒情必须以外在造型为体现,譬如情好比是水,型好比是鱼,要做到鱼水不分。 具有抒情性的舞蹈特征的舞蹈造型,与其它造型艺术不同,如雕塑,绘画,尽管塑出的形象能够达到栩栩如生的境界,但毕竟是无生命的静止物象。而舞蹈造型是有生命的,流动着的造型。它依据内心潜在的感情,和富于生命力的律动、韵味、节奏塑造出动人的形象,以型、神高度的统一抒发感情、点缀生活。 (五) 节奏美是舞蹈艺术抒情的主要特征 节奏美是许多表情艺术抒情的手段。如音乐、诗歌、戏剧等,但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节奏所组织的对象不同。在音乐中它组织旋律,在诗歌中它组织语言,在戏剧中它组织人物内心矛盾。而在舞蹈中它组织的却是形体动作。舞蹈可以没有音乐,但绝不可无节奏。可以说节奏是舞蹈的生命。不同的节奏节拍形成的律动风格,表达不同的风格色彩和不同的情绪和感情。快速而强烈的节奏多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缓慢而深沉的节奏多表现忧郁、缠绵的感情。如果舞蹈离开了节奏,那么它的抒情与造型都将不存在。节奏能赋予形体动作神韵和魅力,增强构图画面的律动感和生命力。 舞蹈之所以能够以强烈的感情打动人心,根本原因就是节奏的内在魅力所引起的感情共鸣。人体线条、色彩话面、点和线的移动、动和静的反复,都在一定的节奏中构织着美的舞蹈旋律。节奏又是舞蹈抒情美与造型美的纽带。内心节奏反映在形体上,成为直观形象为视觉所感知。反映在声响上,成为可感形象为听觉所感知。由于舞蹈节奏的美同时激起主体的视、听感官的美感,因而它的感染力就大大地超过了其他表情艺术。从而使它有别于音乐、诗歌、戏剧等,显示着自己独立的个性。例如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绣花帽》没有音乐伴奏,只用一面手鼓奏出丰富的节奏和强弱变化,奏出了激情,奏出了思素,奏出了喜悦,奏出了沉思……。节奏与舞蹈演员的内心感情节奏融合在一起,刻画出人物对生活的热爱和内心的喜悦。在节奏的延伸中造型,在造型的流动中抒情。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只有这样舞蹈才能真实地反映多彩的社会生活,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 舞蹈的内容美与形式美 舞蹈比任何艺术都重视形式美,甚至有人认为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形式美,认为有了形式美也就有了内容美,就有了一切美,就能受到青睐。如果说舞蹈特别重视形式美是有道理的。认为有了形式美就有了一切美,是荒唐的。任何艺术都非常强调美的完整性,它必须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舞蹈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除了运用形体去把握对象的外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之前,就已经抓住了对象的内在感情。只有运用内在感情的引导,才能把握外部形体的技能创造,才能描述真正的生活,抒发真正的感情,才能透发出真正的美,也就是说,外在形式美必须以内容为依据,美才能达到完整与和谐。 (一) 情、意、形 情动于衷而形于外。人心感应了外界事物的刺激而激动起来,这种情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反映出来,使这种情得以表现让人感知,这正是舞蹈艺术的规律。一切形体动作都受着内在感情的支配。由情到形的过度,必须经过意的转化,形成情、意、形的完美、和谐、统一。由内容美到形式美,意境担任着储运作用。情就是感情,意就是意境,形就是形象。当丰富的感情转化为深邃的意境,然后转化为生动而鲜明的艺术形象时,审美对象就诞生了,而且是有着内在实质的外化形态。情、意、形的思维运动过程充分体现了舞蹈创作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结合。 (二) 空间形式 舞蹈的空间形式主要指形体造型和空间运动线与空间画面。它们可以给予欣赏者无穷的形式美。关于形体造型,它与舞蹈动作密切结合。舞蹈的空间运动线和空间画面,实际上是个舞蹈构图问题。舞蹈的三大要素包括表情、节奏、构图。构图是舞蹈空间形式美的一个重要部分。构图的科学与否,美与不美往往决定着舞蹈编创的成败。 1、 空间运动线 主要指演员在舞台上运动(调度)的方向给观众视觉留下的线条。这些运动线对舞蹈表演来说,是个表现形式问题,但它在一定主题规定下,就会产生一定情绪,表达一定的内容。例如,斜线运动,给人以前进向上有力推进之感。以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为例,其中《北方吹来十月的风》(集体舞、表演唱)就使用了斜线运动。在红旗指引下,队伍斜向前进,在天幕上,马列形象的光辉照耀下,顿时给人以共产主义的必胜之感。纵线运动给人以势不可挡之势。例如《秋收起义》一场中,工农联合暴动,汇成革命洪流,起义队伍从舞台后边,横排纵向以匍匐姿态跳着十字步向台前压来,给人以千军万马势不可挡的感觉。又例如在舞蹈《秦王扫六合》中千军万马从秦王的斗篷两翼下向台前压来,同样给人以逼来的压力感。横线运动在舞台上运用不多,这种动向比较平和,稳定,不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多用在舞剧的过场,对称位置的交换。弧线运动给人以柔和、流畅、匀称之感。曲线运动,给人以舒散、和煦的大团结之感,多用在欢乐场面,有些场面采用S型的曲线运动,给人以连绵不断,滔滔不觉之感。并且有着扩展场面和拉长空间距离的作用。 2、 空间画面 这主要运用在集体舞中。画面构图多样化,是舞蹈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大致分为方型、三角型、圆弧型、梯形、菱形等基本图形。它们各俱特色、各有特性。例如方型(方阵)给人以稳定、严整之感;梯形多用于对称平衡,给人以肃穆、威严之感;三角形(鼎立)给人以有力、锐进之感;圆弧型(扇面)给人以流畅、开阔之感;菱形给人以流动、活泼之感。 我国古典舞构图多半采用对称平衡的画面。它象征着封建集权制统治,以中央为核心支配东西南北上下。例如戏曲中的帝王上朝、州县升堂,都是一人高高居上,文武对列两厢,以示君主权利至高无上,神圣不可冒犯。现代的舞蹈一般都打破了这种构图法,使用多种方法达到自然平衡,甚至专门打破平衡,从不对称、不协调中寻找突破,更加丰富了舞蹈的形式美。 (三) 时间形式 舞蹈的时间形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中按照一定的秩序联结起来,并具有一定技巧而延续着的舞蹈动作,使其符合表现主题思想的需要,形成舞蹈的形式。这种形式将贯穿在整个舞蹈时间过程中。舞蹈的时间形式自始至终与节奏、音乐融合在一起,并在空间形式中进行,两者共同体现着舞蹈的形式美。舞蹈的时间形式有多种往往与音乐的曲式有直接联系,有的甚至合二为一。例如三部形式、回旋曲式、自由体曲式、卡农形式等。以卡农为例,卡农是复调音乐的一种曲式。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不同高度在各声部上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舞蹈与音乐一样,舞台上的各组演员按照时间先后做同一动作,给人以强化和模进印象,造成一种热烈气氛。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这虽然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但是体现舞蹈形式的媒介是有生命的人体,因此在舞蹈的形式里,本身就存在着表情、内容的因素。这就使得舞蹈的形式比任何艺术品种的形式都显得更为重要。又由于舞蹈的空间形式与时间形式存在着程式化的因素,故也不能排除形式先于内容的可能,或者两者同时产生。特别是民间舞,有的只有形式,表现一定的情绪,无什么具体内容。如狮舞、龙舞、花灯舞等。通过道具的使用、造型、动作的组合表现一种气势,给人一种雄浑崇高的力量,没什么具体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是展现舞蹈的形式美。所以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上不能绝对化,只有遵循其自然规律,发挥艺术家的独创性和再创性,定能用生活的结晶撞击出生命的火花,创造出璀璨的艺术珍品来。 思考题 1 请你谈谈舞蹈的审美特征,重点谈谈人体对舞蹈艺术的重要性。 2 舞蹈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两者的关系和其他艺术门类比较,它们强调的方面有什么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