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言瑞典学院演讲稿全文 网友称褒贬不一引争议

 昵称354647 2012-12-09

莫言瑞典学院演讲稿全文 网友称褒贬不一引争议

时间:2012-12-08 11:18来源:点击: 2104次[ 已有0人评论][ 收听7060微博 ]

中国作家莫言来到瑞典学院演讲厅,向外界发表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演说——《讲故事的人》。

莫言在这篇演说中谈到了自己去世的母亲,介绍了自己如何走上文学之路,并全面回顾、解释了自己几部主要作品的创作和含义。最后他以三个小故事结尾,呼应了《讲故事的人》这个主题。

尽管瑞典和中国有7个小时的时差,还是有不少人熬夜守在网上观看了莫言的演讲。对这篇演讲,网友们可谓是褒贬不一。

正方:感动人心 坦诚善良

莫言全篇演讲颇富诗意,穿插了大量他对母亲、亲戚、家乡的叙述和回忆。

有网友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接触他的东西,他的思緒可以好细腻,又可以好天马行空。他一个农村孩子竟然可以得诺奖文学奖……她对母亲的记忆好动人。”

关于演讲主旨,有网络评论写道:“饥饿,苦难,人性是他演讲的主旨。人都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缺点,莫言的坦诚和忏悔,给我留下了深深地印象。他,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向莫言勤劳善良的母亲致敬!”

莫言最后的三个故事也令人印象深刻。有网友表示,这些故事“说得自己忏悔不已”。

反方:缺乏深度 不知重点

与正方一边倒地赞扬莫言演讲“情真意切”相比,持否定意见的网友观点则集中在“演讲深度不够”、“语言不好”这两点上。更有人直言不讳表示,“深夜躺在床上拜读莫言的诺贝尔获奖演讲稿,感觉就象一个中学生的作文。谁能点拨我一下好在何处?”

对于莫言的演讲语言和内容,有网友批评称:“这样的故事,外国人能听懂吗?太多中国味道和中国特色背景的东西,连我对农村还算比较熟悉的人读起来都有一种陌生感。莫言,不如惜言,话多,败矣。”

也有网民将莫言的演讲与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相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讲故事的人的讲演跟2007年帕慕克的《我父亲的手提箱》很相近,但比后者差了点深度。”

更有人直接批评莫言的演讲内容太肤浅,无理论深度。“不知西方各大学的文学理论家听了今天的莫言演讲会作何感想,这样一个诺奖获得者居然在西方宫廷给大家普及中学水平的现代文学理论。西方一百年的现代文学史情以何堪?”

附:莫言演讲稿

莫言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以上内容是 www.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