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几个关键词的思考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2-12-10

对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几个关键词的思考

作者:庆元城东小学:张美辉 来源: 发布于:2012-07-04 09:42:40 浏览:1039 次 录入:qywwl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造就新一代人才,使他们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通过比较研读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有几个关键词引起了我的思考。

1、识字和写字。“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记得,刚接触新教材的第一感受就是觉得识字量大,尤其是在第一学段。旧《课标》要求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如果把1-4册要求会认的生字和会写的生字按课文篇数平均计算,则如下表所示:

名称
平均每课要求会认的生字
平均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第一册
10(个)
4(个)
第二册
13(个)
6(个)
第三册
11(个)
8(个)
第四册
10(个)
10(个)

由表格可见,第一学段每课平均要认10-13个生字,还要会写4-10个生字不等。识字量如此大,对于优等生来说还勉强能接受,可对于后进生来说是“日积月累”,不认识的字越累越多。虽然2011版《课程标准》对识字量有所降低,但还是具有较大的挑战性。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如果把各学段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分开统计,那么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如下表所示:

名称
会认的字
占小学阶段
的百分比
会写的字
占小学阶段
的百分比
小学阶段
3000
/
2500
/
第一学段
1600
53%
800
32%
第二学段
900
30%
800
32%
第三学段
500
17%
900
36%

通过表格分析,不难发现第一学段识字量最大,很明显《课标》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摆在了第一学段。小学生在刚入学的第一学段的两年时间里,就要识字1600个,占小学阶段的53%,可见第一学段的识字任务之重。因此,我们处理第一学段的各类课文,都应当把识字教学当成重点来处理,决不能忽略识字。
虽然新课程强调“多认少写”,但有一些老师因为找不到更好的识字方法,或是拔高识字要求,把会认的字当做会写的字来教,以此来帮助学生识字,导致很多孩子笔顺错乱,或错别字的增多,书写质量也不容乐观。
那么在两年内到底能不能完成识字教学,这样大的识字量,我们小朋友能否达标呢?有人算过这么一笔账:在两年时间里,每学期有效学习时间为18周,共有360个学习日(每周5节课×18周×4个学期=360学习日)。即学生平均每天识字四、五个(1600÷360≈4.4)就能达到目标要求。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兴趣,运用多种方法,学生每天“识”四、五个汉字应该不成问题。难点在于“记”,即巩固这1600个字。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巩固的办法主要是两条:一是及时复习,多次训练。二是识用结合。即边识边用,识中运用,用中识记,边用边记。这样,平均每天“记”四、五个汉字是能办到的。
关于“写字”,在“实施建议”里规定: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个人觉得范写很重要。范写,不仅是每堂课的几个生字范写,还包括其它如板书,作业本上的评语等。总之,只要是写给学生看的,不管什么时候,提笔都都要认认真真,工工整整,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的作用。
此外,相信很多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还是清清楚楚的,可是回到家里的作业就像换了个人做似的,一塌糊涂,这类同学还真不少。因此,“低段学生不留或少留家庭书面作业”,不仅仅是“减负”的口号,也是提高学生书写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尽量让学生在课堂内多动笔,多实践。每堂语文课要确保10钟训练时间,这是提高书写质量的关键。
二、“非连续性文本”。在2011版《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和内容里第一次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新名词。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呢?它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连续性文本是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例如小说、散文等,非连续文本包括图表、表格、清单等。当前,图表以越来越高的频率不断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这就需要增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机会,在教学中建构适切的教学策略。《新课标》建议: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我觉得“有价值”这三个字非常重要,面对信息爆炸的年代,怎样引导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积累和实践。《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新课标》对学生“积累”方面的要求有:1、在阅读中积累词语;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语文课程还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新课标》中提到的实践途径有:1、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3、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4、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5、综合性学习要体现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5、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四、习惯地养成。在2011版《新课程标准》里一共强调了8个习惯地养成,它们分别是:1、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2、讲普通话的习惯;3、主动识字的习惯;4、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5、阅读(包括默读)习惯;6、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7、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8、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的确,小学阶段重在习惯的养成。如果在小学阶段已经把以上8个学习习惯养成,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自主学习,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